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211章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211章

小说: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缺两百多万两银子,这跟先前是一致的。

    而且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跟陈知州所明确的驰道规格,对水泥的需求很大,依着现有水泥窑规模,根本就满足不了建设所需。

    天津那边筹建的水泥驰道,跟传统的驰道夯筑,尽管说开支耗费上多了不少,但是不管是建设效率,还是坚硬程度,都提升很多。”

    “这个事情,本抚近几日也在思索此事。”

    卢象升闻言,端起茶盏,呷了一口,“既然现有所产,对建设需求满足不了,那就筹建起一批水泥厂。

    就跟天津直隶州一样,筹建官办的诸厂。

    以直隶巡抚府的名义,在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县,寻找合适的地方,开辟直辖的诸厂进驻区,先行筹建起一批官办水泥厂。

    等到这批水泥厂,能够有效运转起来,再分批筹建起炼铁厂、铁器厂等,这样一来的话,能叫多数无产的百姓,招募其中赚取工钱。

    不过诸厂的具体管辖,要直隶赈灾行署实控,不能叫地方官员掌控,至少现在是不能这样做的。”

    先前赶赴天津视察,这期间的所见所闻,叫卢象升、阎应元这些人,眼界都被打开了很多。

    陈延生在天津直隶州,磕磕碰碰所摸索出的那一套,使得卢象升发现其中精髓,亦寻找到解决直隶安定的关键!

    “现在直隶赈灾行署,所登记造册的灾民和流民,规模太过于庞大。”卢象升神情严肃,看向阎应元说道。

    “固然现在有筹谋的驰道建设,加之赈灾行署这边,要谋划的地方水利建设,能够有效分流走一部分。

    但是多数的破产百姓,再算上被地方士绅、商贾等群体,所盘剥的那些佃户,并没有赖以维系的生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这不好。

    现在天津开海通商,发展趋势很好,若是北直隶其他的府县,能筹建起一批官办诸厂,形成陛下一直所强调的产业,那就不一样了。

    这件事情能够做好,不仅能解决稳定问题,还能增收不少税收,同时推动直隶境内的改变,可谓是一举多得。”

    “抚台的构想是好的,但是直隶赈灾行署这边,并没有精通此道的人才啊。”

    阎应元讲出心里的担忧,“再者言,若真筹建一批官办的水泥厂,只怕这个开支,还要再增加很多。

    现在筹建直隶境内的驰道,就缺口两百多万两银子。”

    “这些问题,本抚都已经想好了。”

    卢象升微笑着说道:“管理水泥厂的人才,包括其他厂的人才,可以从天津抽调一批吏员,增补到直隶赈灾行署中,并筹建起对应的机构。

    至于说筹建水泥厂,所缺的那部分银子,本抚打算再向陛下呈递密奏,看看能否争取到内帑银子。

    这些谋划部署,关系到直隶今后的发展,倘若内帑没有银子,本抚就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件事情必须要明确下来!”

    时下的大明,可谓是上下摆烂,但这并不代表着大明,就没有务实肯干的贤臣良才。

    先前崇祯皇帝所谋划的种种,已然开始逐步发威。

    特别是赈灾行署这一机构,吸纳很多科举无望的读书人,还有规模不小的生员。

    这较为庞大的吏员队伍,在卢象升、陈延生、袁可立、孙元化这批贤臣良才麾下,做着最繁重的基础性差事,凡是能承受住这种压力的,皆逐步晋升上来,所领取的俸禄和享受的待遇,皆是从内帑直接拨发的。

    哪怕现在他们不被大明官场主流认可,但是等到了合适的机会,这批人就会分批步入仕途,成为大明官员的一份子!

    ……

    紫禁城,乾清宫。

    “没想到卢卿他们,居然提前想好筹建驰道建设了。”崇祯皇帝捧着手里的奏疏,面露笑意道:“朕先前还想着,给卢卿他们去一封密旨,叫他们展开驰道建设,水利建设,现在好了。

    张口就要两百多万两银子。

    还列举的这般详细。

    看来这件事情,卢卿他们先前谋划很久了,不过两百多万两银子,只怕是不够吧。”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皇爷,若是卢巡抚他们,要在北直隶各府县,筹建起整体的驰道,单单天津和保定两地,所筹建的水泥厂,恐满足不了需求。

    现在水泥煅烧的技术,虽说提升不少,不过各個水泥窑的产量,却是相对稳定的。

    想要做成这件事情,就算将内厂这边,所筹建起的水泥厂,都加在一起的话,也只是勉强满足。

    只是这样一来的话,别的地方,就没有……”

    “嗯,想来这是第一封密奏。”

    崇祯皇帝点头说道:“既然筹建驰道建设,卢卿他们能想的这般缜密,那不会想不到这件事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或许要不了几日,卢卿的密奏又会呈递过来,其实趁此机会,在地方筹建一批官办的诸厂,是一个不错的解决办法。”



    第二百二十九章 直隶大建设(2)

    

崇祯皇帝拿着奏疏,起身朝舆图那边走去,王承恩快跟紧随在后,见眼前舆图还是辽东那边的,忙低首走上前,抽出直隶舆图。

    “以治理赈灾行署牵头组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筹建北直隶境内的驰道建设。”崇祯皇帝盯着直隶舆图,继续说道:“那脱产群体的规模,肯定是不小的,当前天津直隶州的发展,很不错。

    那么卢卿的构想,肯定是以保定、真定以南的府县为主,趁着先前灾情的影响,积极发展直隶南部。

    筹建官办诸厂,倘若这件事情能做好的话,就能用最少的土地,创造最大化的价值,水泥、冶炼等基础产业,无疑能容纳最多的壮劳力。”

    说着,崇祯皇帝伸手比划起来,保定、真定、顺德、广平、大名等府县,若是能筹建起一批工业园区,无疑是极好的存在。

    等到这直隶境内的驰道建设,能够顺利竣工的话,这对北直隶的交通条件,无疑会带来巨大改变。

    崇祯皇帝心里比谁都要清楚,想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这首要条件,就是相对完备的基础建设。

    这就像是主动脉一般,能源源不断的进行输送,促进内部之间的循环,保障地方间的紧密联系。

    “王伴伴,从西山等处,抽调一批涉及水泥、冶炼的大匠师,最少也要有三十名,另选派一批学徒。”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对王承恩说道:“叫他们及其家眷,跟随内帑调拨的粮饷,一起赶赴保定府治下。

    既然现有的产能不足,那就在地方上筹建官办诸厂,大名府、广平府等地,终究是有大批破产的百姓。

    给这些地方的百姓,寻找一条赖以生存的生计,比什么都要重要。

    至于内帑这边,暂拨三百万两银子,若是后续还需要追加的话,要第一时间呈递到御前来。”

    “奴婢遵旨!”

    王承恩忙作揖应道。

    对待内帑的那笔银子,崇祯皇帝的态度是很双标的。

    针对朝堂这边,非重大事件,非紧急要务,他是不会给朝中有司,调拨一两银子,想以嘴上大义,骗他的内帑银子,不可能。

    大明吏治这般腐败,调拨一百万两银子,能有三四成落到实处,就算是烧高香的存在了。

    叫大明面临的财政危机压力,给到文官群体这边,是崇祯皇帝必须要做的,既然想在朝为官,以确保自身阶层的利益,那就要承受这方面的压力。

    大明的俸禄拿着。

    大明的皇粮吃着。

    大明的特权享着。

    却不想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天底下可没有这等好事情。

    至少崇祯朝不会再有了!

    对待帝党这边,但凡对发展有益的构想和部署,崇祯皇帝能看到相应的前景,那没其他可说的,该调拨多少粮饷,就调拨多少,该筹措多少人才,就筹措多少,总之就是做好后勤部长的角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大明能干实事的人才,拢共就这么一小撮,要是他这位大明皇帝,不坚定的站在他们身后撑腰,那卢象升他们的压力更大。

    寒了这批人的心,大明算彻底没救了。

    “等等,朕给卢卿写封密旨。”

    见王承恩要走,崇祯皇帝伸手说道:“到时,挑选可靠的人,跟随押运队伍,一起赶赴保定府。”

    “喏!”

    崇祯皇帝快步朝御案那边走去,心里所想的,是关于驰道建设的一些意见,包括合理征收过路费的构想。

    “卿家所呈奏疏,朕已知晓。”

    坐到龙椅上,崇祯皇帝拿起御笔,抽出一份公函,就开始书写起来:“针对驰道建设这一块,朕没有意见,前期筹谋的核算类目很详细,此事的确要办,以赈灾行署为主导,一切由卿家根据情况来断。

    然驰道建设必然需要各类建材,特别是新运用的水泥,考虑到这种情况,朕觉得可以在直隶境内筹建一批官办诸厂。

    可参考天津治下的发展。

    就以水泥厂为起点,先行探索官办诸厂的经验,具体掌控的衙署,最好由卿家所在巡抚府直辖,或赈灾行署直辖。

    等到时机成熟后,可以筹建起玻璃、冶炼、纺织等诸产业,尽力确保治下破产百姓,能分流到诸产业中,为日后谋改商税做准备。”

    崇祯皇帝一边写着,一边思索着,在旁服侍的王承恩,则小心的研墨。

    “除此之外,对筹建的直隶驰道,朕心中有个构想,待驰道全面竣工后,可叫进出驰道的群体,缴纳一定份额的过路费。

    对于该笔收入,可用于驰道养护,扩建新的驰道,挪用其他领域建设……”

    大明跟后世可不一样,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离开一地,前去一地,像底层的百姓群体,可能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出生地。

    能辗转去往各地,不是达官贵胄,就是读书人,要么就是商贾群体,这些人,那可是不缺银子的。

    大明筹建基础建设工程,虽说跟后世没法相比,但是所占比的开支,依旧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崇祯皇帝不可能一直自己掏银子,去推动这方面的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形成相应的产业,演变成良性循环。

    以基础建设为核心,开辟上下游产业,聚拢破产的百姓群体,培养相应的人才,继而带动更深层次的发展。

    要做的事情很多,核心的经验摸索,还需卢象升他们去探索,去总结,崇祯皇帝所能做的,就是指明方向。

    “王伴伴,将这份密旨派人送到卢卿那边。”

    崇祯皇帝放下御笔,伸手对王承恩说道:“内帑银子可先行调拨,至于粮食,内厂可与直隶巡抚府进行对接。

    倘若直隶驰道建设,真的要步入落实阶段,那对大明社稷的改变,是极有益处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奴婢明白。”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大明的摸索发展,尚需时间来沉淀,不过就时下的趋势来看,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欣慰,不说资本萌芽怎样,单单是产业萌芽,被他逐步孵化出来了。



    第二百三十章 路朕给你们了

    

自京卫都督府创设,涉及宫城和皇城的禁卫,就变得愈发严密起来,特别是刘文炳、卫时泰他们掌权,诸上直亲卫军,就不像先前那般松散。

    紫禁城不再是个筛子。

    外朝的文官群体,想要了解内廷情况,算是难如登天的存在,崇祯皇帝干什么,不干什么,没有人知晓。

    想以此揣摩圣意,难了!

    “新乐侯,你说天子召见北地诸藩,究竟是所为何事?”卫时泰眉头微皱,挎刀前行,侧首看了眼身后各藩诸王,低声说道:“这些亲王和郡王进京,可引起不小的轰动,外朝那帮大臣,都吵翻天了。”

    “不清楚。”

    刘文炳瞅了眼身后诸王,随后说道:“天子说什么,咱们做什么,至于别的,别想,别问。”

    以福王朱常洵为首,北地诸藩的亲王和郡王,一个個面色紧张,跟着刘文炳、卫时泰他们,朝乾清宫方向赶去。

    置身在这威严的紫禁城,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忐忑难安,他们之中的很多人,这辈子还是第一次进京,第一次进紫禁城。

    朱常洵他们并不清楚,天子传召他们进京陛见,究竟是为了什么。

    近了。

    乾清宫那边,聚集着众多的大汉将军和内廷宦官,无数道目光汇聚到他们身上,叫朱常洵这些宗藩,一个个心里紧张起来。

    在各自的就藩地,他们是地位崇高的藩王,享受着荣华富贵,但是到了紫禁城,来到乾清宫,他们就是臣!

    王承恩面色平静,从乾清宫正殿走去,看向朱常洵他们,朗声道:“传皇爷口谕,宣北地诸藩觐见。”

    “臣等遵旨。”

    朱常洵他们闻言,忙作揖行礼道。

    此次进京陛见的北地诸藩,亲王和郡王加起来就达百余众,而在大明江南和西南诸省的治下,还有着诸多宗藩。

    大明宗藩的问题,到了迫在眉睫的程度。

    崇祯皇帝稳坐在龙椅上,看着进殿的这帮宗藩,除了福王朱常洵,他多少有一些印象之外,其他人根本就不认识。

    若非是他的皇兄,天启皇帝驾崩了,只怕这个时候,他亦是大明宗藩的一员,被敕封到某地就藩。

    大明藏着太多的秘密。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

    彼时的正殿内,以福王朱常洵为首的诸王,纷纷行跪拜之礼,向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崇祯皇帝神情自若,看着眼前这帮养尊处优的诸王,没有出言说什么,就是这般静静的看着。

    跪在地上的诸王中,有不少人变得紧张起来。

    “想来很多人的心中,都在想朕传召北地诸藩进京陛见,究竟是为了什么吧?”

    不知过了多久,崇祯皇帝面色平静,环视殿内诸王,淡漠道:“不为别的,就是想看看你们。

    替太祖高皇帝他老人家,问问他这些子孙后代,究竟心里有没有装着大明社稷,究竟想叫朱家江山败坏到那种程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福王朱常洵他们,无不是脸色微变,相互间看了起来,他们不清楚天子讲这些话,究竟是何意。

    “当前大明是什么情况,你们或多或少也都清楚。”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俯瞰着那帮宗藩,继续说道:“辽东的建虏叛乱,这就不提了,人尽皆知了。

    陕西境内的流贼叛乱,想必代藩、晋藩、秦藩一脉的,了解的要最清楚吧,朝廷为镇压叛乱,可是调拨不少粮饷,出动不少平叛大军。

    山东境内的多地水患,想必鲁藩、衡藩一脉的,也很清楚吧,毕竟百姓受灾之下,有些人也能趁机敛财嘛。

    河南境内的连年歉收,想必福藩、唐藩、崇藩、周藩、潞藩一脉,也都了解吧,你们觉得朱家的江山怎样呢?”

    被接连点名的诸藩亲王,包括同脉的那帮郡王,一个个生出冷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