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方性质的赈灾行署,在整个大明境内,现阶段仅北直隶、山东、山西三地,顺势筹建起来了。
一来是当地确有灾情发生。二来是这些地方的巡抚,皆是崇祯皇帝信任的大臣。
这个以赈灾公署为首的赈灾体系,看似在大明官场的地位不高,也不怎么被文官群体所承认,可是肩负着的使命和职责,却很重。
不是谁都能兼领地方赈灾行署的主官。卢象升,袁可立,刘鸿训三人,皆是务实肯干的贤臣良才,是能够以实际行动,来为崇祯皇帝分忧的。
有他们在地方支撑起来,不管是实际性赈灾,行以工代赈,减轻大灾害降临,所造成的伤害,还是磨砺各地吏员队伍,皆能起到极佳的作用。
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期待。以阎应元为首的这批读书人,真正磨砺起来后,将他们派到被打烂的陕西治下,辽东治下,能发挥出怎样的奇效。
“孙卿啊,时下有件要务,九门提督府要抓进谋划了。”见到消瘦不少的孙祖寿,崇祯皇帝微笑着说道:“要不了多久,五军营和神枢营,要悉数撤离出京城。围绕拱卫京城,增强京畿驻防,展开相应的调度,等到了那个时候,这京城内外城的守城事,九门提督府要全部撑起来。如何确保内外城的安稳,应增补多少员额,丰台大营驻守规模等等,孙卿要遵循若有来犯之敌,能确保京城安危为前提,尽快拟一份奏疏呈递御前。除此之外,五城兵马司这边,以后就隶属于九门提督府名下,将其中滋生的蛀虫,全给朕清除干净!”
“!!”孙祖寿听闻天子所讲,那心中生出惊意,若真是这般的话,那九门提督府的地位和权势,在朝增加很多啊。
纵使是朝中的那帮大臣,都不敢小觑他这个九门提督啊。京城上下的警备事,从这一刻开始,将彻底形成一个闭环。
能出任九门提督的人,毫无疑问,必将是天子最信任的人。
“陛下,若是这般的话,那九门提督府治下,必须增补几名副职。”孙祖寿收敛心神,忙作揖道。
“涉及五城兵马司的职权,涉及内城防的职权,涉及外城防的职权,都必须由这些副职主掌。包括丰台大营那边,臣虽然兼领忠勇军职权,可是臣……”听着孙祖寿所进谏的这些话,崇祯皇帝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果真没有看错人,若是换作旁人,骤然得到此等重权,肯定会想尽办法抓在自己手里。
但是孙祖寿却没有这般做。毕竟九门提督府这边,真要按照天子所言的那般,这掌握的职权太大,叫孙祖寿都觉得烫手。
被朝中的那帮大臣,心生忌惮是一方面。但是相对应的,也会被他们死死盯着,敢有任何出格举动,恐必将死无葬身之地。
“将这些进谏之言,一并写进奏疏中,朕到时会考虑的。”崇祯皇帝走上前,搀扶起孙祖寿,说道:“孙卿,以后京城的安定,朕就全托付卿家之手了。”
“臣定不负陛下厚望!”孙祖寿再度作揖道。天子言行举止间,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叫孙祖寿心里生出一股暖流,这亦叫他坚定了信念。
自此以后的京城,不管经历什么,都绝不能有任何乱子!‘不容易啊,等待了这般久,才算彻底理清楚,从宫禁,到京城警备,到京畿守备等多线体系。
’看着眼前的孙祖寿,崇祯皇帝的心里,却满是感慨:‘只要这多层的军事力量,之后能逐一落实下来,纵使是建虏八旗这边,敢再绕道辽东,进犯大明关内,那也不至于说这般被动了。
不过就辽东时下那种情况,建虏这边就算想进犯大明,恐也是有心无力了,建虏的扩张势头,在被朕一点点抽底!
’
第一百九十九章 不法
事实上,没有财政危机的大明朝廷,或许在朝堂上依旧存有风波和谋算,然这个僵化的体制,依旧是能运转起来的。
或许这个效率慢了些。
不过跟原有时间线相比,崇祯皇帝心里还是较为满意的。
真要进行比较的话,此间,在崇祯二年就进犯大明关内的建虏,依旧在京东一带肆虐,为确保京畿安定,确保江山不倾覆,大明君臣想方设法的抽调援军,以此抗击建虏,想驱逐走建虏。
而那样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就是持续削弱大明国力,透支战争潜力,叫山陕叛乱变得愈发糜烂。
好在这一切在崇祯皇帝的谋划下,历史进程下的那种不利格局,诡异的互换了角色,时下建虏这边,反被大明一点点削弱着战争潜力。
哪怕成效慢了点。
可这一正一负之间,却也在给大明争取喘息时间。
大明,终究是传承了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弊政和毒瘤,多是盘根错节的存在,即便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间,就能实现逆风翻盘。
这不现实。
崇祯皇帝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稳住先前的乱局,叫大明在相对平稳下,一点点的做出改变。
朝堂上的官群体,一些人不是想党争吗?
好啊。
想斗就继续斗吧,一切有内阁顶在前面,要是做过分了,那就架着内阁在前撑着,崇祯皇帝先起底北直隶等地再说。
就大明现有的这个烂摊子,真叫崇祯皇帝全盘去管,时间和精力都被牵制住了,想慢慢谋改布局,根本就实现不了。
“韩卿啊,从都察院尊奉朕的旨意,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完善京察大计制度,朕就一直在等卿家的奏疏。”
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看着神态憔悴的韩继思,赞许道:“朕果真没有看错卿家,这些差事做的都不错。
尤其是派驻监察制度的明确,这朝中的有司衙署,效率明显提高不少,朕心甚慰啊。
包括李卿奉旨整肃山西官场,能揪出这般多贪官污吏,这其中亦有都察院一份功劳,这些朕都在心里记着呢。”
“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韩继思闻言,忙作揖道:“不过陛下,在这些时日,都察院内部起了一些争执,认为派驻监察”
“起争执是正常的,朕相信韩卿,能平稳好都察院的局面。”
见韩继思向自己倒苦水,崇祯皇帝笑着打断道:“凡事总要有个适应过程,毕竟从结果上来看,吏治新规是好的。
若是都察院这边,内部人手不够的话,可适当从六科那边,借调一些官员嘛。
都言科道不分家。
朕看六科那边,不少言官是很闲的,时下国朝这般艰巨,身为大明的臣子,就该多多为社稷分忧才是。”
韩继思:“”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在韩继思眼里看来,明显就是在耍无赖,虽说科道不分家,可实际上是两个体系。
真要是借调的话,那岂不是全乱套了?
六科那边的都给事中,一个个岂不指着鼻子骂自己?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六科这个体系必须撤编,全都编进都察院内,不然言官御史闹腾起来,虽不能影响大局,但却能恶心死人。
大明坏掉的是吏治,倘若这件事情做不好,就算再怎样积极谋改,所做的那些,都不过是在续命罢了。
“这件事情,朕会颁一道中旨。”
见韩继思面色纠结起来,崇祯皇帝继续道:“不能说,一些大臣为社稷分忧,一些大臣却很清闲。
若是这样的话,那叫做事的大臣,心里怎样想?
六科这边,若是有什么不满,叫他们直接来找朕,朕来训斥,韩卿这边,要尽快拟一份章程来。”
韩继思眉头微蹙起来,听天子这般讲述,他知道这件事情,恐是要动真格的了。
回想起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京察大计制度,自己在朝引起的一些公愤,韩继思心里就有些发苦。
虽说都察院的职权,在他的手里增强不少,可这背后得罪多少人,唯有他韩继思心里最清楚。
“韩卿啊,先前山西那边,出现那般严峻的贪腐问题,算是给朕敲响了警钟。”
没有理会韩继思心里怎样想,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语重心长道:“地方上的吏治,若是不能清平,那于国于民来讲,都不是好事。
山西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地方,就不会出现?
朕不是这样想的。
这件事情必须要重视,不然就算朝堂改变再多,可颁布到地方的政令,被阳奉阴违的对待,那大明还是不会变好。”
天子这是要巡察地方?
韩继思脸色微变,心里有些慌神,想六科借调官员之事,他还没想好怎样妥善解决此事。
现在又多出这等事情。
这是要叫他架在火上烤啊。
此前查一个山西官场,就查出那般多贪官污吏,现在一些地方,所赴任的地方官,还顶着暂代的头衔,若是做的不好,就打回原处。
毕竟李邦华他们,查处不少的地方官,就算吏部这边,掌着大明官员的官帽子,想升迁调任那些官缺,也是很被动的。
“这样吧,就辛苦韩卿一趟。”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从都察院遴选一批御史,由韩卿亲自带队离京,在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就民政,刑惩,盐政等多方面,展开相应的巡察。
凡有问题的官员,要及时呈递弹劾奏疏。
至于别的事宜,可着都察院其他大臣暂行。
朕希望韩卿,能将此次巡察做好,为都察院以后常派地方巡察,奠定相应的基础。”
韩继思一愣,虽说他要离开京城,到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展开巡察,可棘手的六科借调官员一事,却能甩出手。
若是这般的话,反而是后者对自己更有利。
“臣遵旨!”
想到这里的韩继思,果断作揖道。
死道友不死贫道,纵使是有几分本事的韩继思,也是秉持这样的想法,不过他哪里会知道,崇祯皇帝这般做是带着怎样的深意。
第二百章 归京陛见
整顿大明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吏治,不是急,就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官官相护。
以权谋私。
徇私舞弊。
所以不要想着,一股劲儿给连根拔起,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科道归一,巡察制度,这些都要逐步起势的。”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回想起和韩继思所讲,双眼微眯,囔囔自语道:“不要想着贪多,就时下的大明,终究是贪多嚼不烂。
三年不成,就五年。
五年不成,就十年。
只要瞄准这个目标,将实控的基本盘不断扩大,朕坚信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大明吏治必然能彻改!”
当初外有建虏进犯关内,内是朝堂混乱,迫于无奈之下,崇祯皇帝才频频亲自下场,跟文官群体一次次对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非什么明智选择。
怎奈崇祯皇帝别无选择。
倘若一切沿着老路去走,那所面临的格局,就会更加混乱,就算他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无法力挽狂澜。
现在想想,在原有时间线上,崇祯三年,肆虐陕西的流寇势力,突破重重壁垒,跑到山西那边,就是受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关内所致。
大批勤王救驾的边军,尤其是宣府镇、大同镇等地兵马,被拉到北直隶这边,可连粮饷都解决不了,那怎能不扎刺,不溃散呢?
而恰恰是这等态势下,肆虐山陕的各部流寇势力,不断吸纳这批边军将士,才逐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以至于最终突破山陕两地,开始在大明的治下流窜,最终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格局。
“皇爷,方正化呈递密奏。”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捧着一份奏疏,作揖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皱眉道。
说起来,方正化和骆养性带队,赶赴山东押解赈灾粮饷,这都过去多久了,却迟迟没有带队回归。
现在方正化呈递密奏,看来是出事了。
带着这种情绪,崇祯皇帝翻阅了密奏,可看着看着,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心里咯噔起来。
这是出事了啊。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崇祯皇帝难掩怒意,怒拍御桉,厉声道:“这帮宗藩可恶至极,竟敢趁着地方生灾,做这等事情!
真是皇明的好族裔啊!
一个个生怕大明,乱的还不厉害啊。
好啊,真是太好了。
这次朕要是不惩治尔等,那这大明皇帝,就不当了!
”
王承恩、王德化闻言,纷纷跪倒在地上。
他们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竟叫自家皇爷这般生怒,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肯定不简单。
事情的确不简单。
以鲁王一脉为首的宗藩,趁着山东生灾,肆意哄抬粮价,逼良为娼,兼并土地,丝毫不顾及时局。
错非方正化、骆养性他们,及时押解着赈灾粮饷,赶到了山东那边,恐那些受灾区要爆发民乱。
甚至卢象晋所领的部分天雄军,去追查白莲余孽时,都被袁可立借调走了,不然山东情况更严重。
“王伴伴,传朕口谕,命司礼监、御马监的太监,给朕即刻过来!”崇祯皇帝强压心中怒意,沉声道。
“奴婢领旨!”
王承恩作揖应道。
大明宗藩这个问题,必须要设法解决了,纵使相隔较远的江南、西南等地,这帮宗藩分支不能有效遏制,但是北方诸省的宗藩分支,必须要狠狠敲打他们一番。
虽说在宗藩分支里,甚至底层宗室中,有一部分的皇明族裔,相对来说是好的,但是多数的族裔,却都成了啃食大明的蛀虫。
他们在各自的就藩地,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压榨百姓,特别是河南布政司,那治下的福藩、崇藩等宗藩分支,都是私下这般做的。
而毗邻的湖广治下,襄藩、楚藩、惠藩等宗藩分支,一个个就更不用提了!
这些累世积攒的家财,一个个比国库都富裕,可偏偏嘴上哭穷,哪怕朝廷遇到大难处,都不愿康慨解囊。
对待这些蛀虫般的宗藩分支,崇祯皇帝的态度是坚决的,必然要全部打倒。
不过如何打,怎样打,却是一门学问。
气氛压抑起来的乾清宫外,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这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太监群体,都匆匆赶了过来。
“奴婢等,拜见皇爷。”
看着跪倒在地上,那十数众的太监,崇祯皇帝神情冷然,现在是时候,放这批内廷太监,离京办些事情了。
“时下皇明社稷困顿,朝廷所遇弊政诸多,朕欲召山西,陕西,河南,山东四地宗藩进京陛见。”
崇祯皇帝语气澹漠道:“朕要和北地四省皇明族裔,共商国事,凡治下亲王、郡王爵宗藩,必须奉诏进京。
除了王伴伴之外,其余人等悉数离京,传达朕的口谕,朕会从忠勇军、神枢营、五军营等部,抽调一批将士,随同尔等离京。
朕只给你们两个月时间,必须将上述所有皇明族裔,请到京城来,耽搁朕与诸藩共商国事,立斩不赦!”
“奴婢等领旨!”
王德化、高起潜这帮太监闻言,当即作揖道。
“王伴伴,你来具体负责此事。”
没理会这帮太监,崇祯皇帝看向王承恩,说道:“两个月期限,是最终期限,然各地相距京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