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解决不好京营事,就别谈什么掌控北直隶这一基本盘。
在天津撤卫设州时,朝中生出这样的风波,未必没有在京勋戚群体,在背后鼓捣什么。
“朕的原则,只有一条。”
看着王洽、王在晋他们,崇祯皇帝神情冷然道:“若是在职的这帮勋戚,不能做事,不能给朕分忧,那就换一批。
在京的勋戚中,有的是能给朕分忧的。
你们军机处这边,会同兵部有司,把相应的事宜,给朕完善好,明发到三大营那边。
裁撤三成员额一事,绝不动摇!”
听到这里的王洽几人,便知道天子的决心的,至于剩下的事情怎样办,他们心里也就有底了。
固然说大明勋戚群体,被文官在政治层面死死压着,给大明造成了文武失衡的政治格局。
但从另一个层面而言,在天子想严惩大明勋戚时,有效的利用文官,那往往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不过于崇祯皇帝而言,文武失衡的政治格局,必须要打破重塑,恢复到文武制衡的总方针上。
若是没有这样的前提,大明很多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
像日后要面临的建虏八旗,包括逐步崛起的流寇势力,都需要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虎将悍将,统率着大明强军镇压。。。
若大明文官死死攥着权,任意欺压武将群体,那还平什么叛乱?
不能说叫武将群体,一面承受着内部的各种掣肘,一面应付难缠的对手,那就算再厉害的角色,也没办法做好本职。
“陛下…辽东传来急报。”周延儒拿着一封奏疏,急匆匆的从殿外走进来,此言,叫崇祯皇帝,还有王洽他们,都看了过去。
“呈上来。”
见周延儒这般,崇祯皇帝神情变得凝重起来,难道辽东那边,又捅出什么幺蛾子了?
对现阶段的崇祯皇帝,最怕出现问题的,一个是辽前,一个是山陕。
不管是哪一处出现问题,那他一直维系的暂稳局势,就会在顷刻间崩塌。
没给他留下充足的时间,好好的夯筑根基,拔除一些毒瘤,那大明真的没救。
“臣孙承宗,于宁远……”
在众人的注视下,崇祯皇帝翻阅着辽前呈递的急报,便知道事情出现在哪里了。
在辽前调整的方针,不再执行兴建军堡,开始挖设宽沟,构建坑道防线,此议在辽前反响很激烈。
多数人都是阳奉阴违,对率部监工所征辽民壮丁,也多是敷衍了事,以至于进度极为的缓慢。
“撤职撤的好!”
崇祯皇帝拿着奏疏,皱眉道:“一个个在辽前,只想着叫国朝调拨钱粮,却不知国朝的艰难。
想用这种方式,逼迫着国朝改变策略。
看来给孙卿的权柄,还是太小了啊,叫一些人觉得,孙卿这个辽东督师,离开辽前这些年,不复先前的威望了。”
王洽、王在晋几人,听闻天子所讲之言,不少露出疑惑的神情,究竟是怎样的事情,叫天子这般赞许孙承宗的做法?
“军机处这边,明发一道上谕。”
崇祯皇帝接着说道:“辽前各城,各堡,皆行守土有责,谁敢丢掉所镇守的城池,军堡,就地免职,押解进京审办!此事着辽东督师府负责。”
第四十八章 孙承宗的魄力
辽东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更像是一个火药桶,周遭布满了火把,稍稍有风吹草动,吹动的火星,附着在火药桶上,就会引燃,爆炸!
导致当前这种境遇的,可追朔到已故的宁远伯李成梁身上。
若非李成梁在镇守辽东时,被朝中的文官斗倒,暗然失势长达十年,再度被起复出镇辽东,其心境已发生改变。
一招养寇为重,使得努尔哈赤积攒底蕴,叫混乱的建州女真,逐步被老奴一统,具备和大明在辽东叫板的资格。
除此之外。
再度出镇辽东的李成梁,还做了一件福泽李家,却危害大明的事情。
提拔辽东的本土将领。
这直接导致从萨尔浒之战开始,经万历朝、泰昌朝、天启朝、崇祯朝,再掺杂了各方利益,以及朝中形成的党争。
使得这短短十几年间,建虏是越打越强,辽东将门是越打越强,反倒大明却是越打越虚。
初代缔造的李家,继承壮大的祖家,扬威成势的吴家,这构成了辽东将门的三个不同阶段。
这一准军阀势力,依附在大明的身上,借着平叛建奴事,吸吮着大明的元气,跟建虏勾勾搭搭,不断地拖累着大明。
‘孙承宗啊,希望当初朕给你说的那些话,你能牢牢记在心里。’
看着离去的众人,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思绪却飘在了辽前,‘趁着祖大寿这个投机派,被朕调离辽东,逐步梳理好辽前的局势。
就大明掌控的辽前之地,能确保着不被建虏夺走,保障好山海关防线的安定,那剩下的事情,就看针对辽南的部署了。
看来在皮岛那边,刘兴祚的麾下,也该调遣一些能力强,有主张的虎将悍将,以开启辽南大练兵的谋划了。’
在崇祯皇帝的眼里。
严格意义上来讲,天启朝出镇辽东的孙承宗,所定下的对战建虏的方针,无疑间接促使辽东将门的底蕴增强。
但是抛开历史的上帝视角,在那等动荡糜烂的局势下,又恰恰是孙承宗的方针,帮助大明稳定了辽前局势。
只是却加剧了大明财政的危急,滋养了辽东将门这一投机派群体!
孙承宗的能力和忠诚,这些都是母庸置疑的,只是受历史局限性的影响,使得大明没能在辽前那边,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这个大明啊,当真是遍地皆为造反派啊!’
站起身来,朝军机处外走去的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占据先知先觉的优势,朕就不相信,解决不了这些麻烦!’
深邃的眼眸,看向远方。
彷佛相隔千里之遥的辽东,那一幕幕的场景,浮现在崇祯皇帝的眼前。
……
“督师…您这样做,免去那几位将领的军职,难道就不怕辽前这边,生出什么风波吗?”茅元仪面露忧色,看向伏桉忙碌的孙承宗,低声道。
“虽说祖大寿被陛下调到京营任职,可祖家在辽前的势力,依旧是很强盛的,尤其是跟吴家联姻后,那掺杂的……”
“止生啊,你说的这些,老夫都明白。”
放下手中公函的孙承宗,抬起头来,看向茅元仪说道:“但恰恰是祖大寿,被陛下调到京营任职,却也给我们创造机会,逐步梳理整个辽东。
这些时日,老夫叫你秘密搜集,整个辽前的情况,存在着怎样的问题,难道你心里会不清楚吗?”
“我……”
茅元仪愣住了,眉头紧皱起来。
他怎么会不清楚呢。
这不进行调查前,还真是不清楚。
现阶段的辽前啊,从袁崇焕出镇辽前后,有不少的兵镇和军堡,甚至是不少军队,都是祖家、吴家一脉的将领驻守统领。
先前在辽前这个地界。
还有满桂、马世龙这些外将,肩负着要职,镇守在辽前各处,以确保辽前整个态势稳定。
但是渐渐的,也不知从何时开始。
这辽前主要层面的将领,不管是总兵官、副总兵官,亦或是副将、参将、游击将军等,多数都是辽东本土的将领,或者沾亲带故的担任。
至于千总、把总这些职务的,那就更不用多说了。
“像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陛下言明的。”
孙承宗站起身来,缓步朝前走去,神情正色道:“在赴任辽前时,老夫的心里,还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可是……
随着老夫入驻宁远城,接触到的东西多了,了解到的多了,若说这辽前还是大明的话,恐真的只剩下大义了。
一旦国朝这边,无法满足那帮骄兵悍将的话,就你先前随老夫出镇过辽东,会想到发生什么吗?”
“督师,下官不否认您做的这些。”
茅元仪上前道:“下官就是觉得…就算想梳理辽前,是否也要放缓些脚步,若真是出现波折。
就依着朝中那帮大臣的心思,还有辽前所存在的势力,难保在朝堂之上,不会出现弹劾您的态势啊。
一旦说……”
“陛下这边,你就无需过多担心了。”
孙承宗摆手说道:“只要陛下信任老夫一日,那老夫这辽东督师之位,就能稳坐一日,如此也能多为大明效忠一日。
说起来,辽东所造成的局面,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当初老夫出镇辽东时,所造成的。
陛下有句话说的很好,至今老夫都记在心里,以此来督促自身。
出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要是明知道是错的,但顾及到自身名望,那大明还有救吗?”
“……”
茅元仪神情复杂,看着神情凝重的孙承宗,想要说些什么,但话到了嘴边,却怎么都讲不出来。
“行啦,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留给大明的时间也不多了。”
孙承宗转过身去,朝桌桉处走去,说道:“过些时日,卢象升所辖的天雄军,会谴派过来一部分精锐,以游商的身份,进山海关,来辽前这边,到时你负责接应他们,并将他们纳入到老夫创设的战兵营麾下。”
第四十九章 剿抚并用崇祯出手
“掌控力度?”
“落实到实处?”
看着杨鹤派人加急呈递到京城的奏疏,身处在东暖阁的崇祯皇帝,合上了这份‘剿抚并用’的奏疏。
于现阶段的大明而言,之所以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和麻烦,并非某一领域出现问题,而是所有领域,都出现了问题。
说句好听的,他是大明的皇帝,是执掌生杀大权的天下至尊!
他的确能够做到,想杀谁就杀谁。
有厂卫在手,干掉一批野心家,易如反掌。
可杀了以后呢?
会被标注上什么骂名标签,就全然不受他的控制了。
大明文官的嘴,能杀人。
大明清流的嘴,能诛心!
“对杨鹤这份剿抚并用的奏疏,你们都是怎样想的?”崇祯皇帝看向王洽他们,神情平静的说道。
“诸卿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讲一讲,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都说出来,到时军机处再明发上谕。”
崇祯三年,山陕一带的流寇反叛之势,迎来重要的转折点,要是遏制不住流寇势力,那山西也将遭遇更严峻的威胁。
“杨总督在奏疏中所提,从陕西总的情况来看,各地的灾情严峻,使得流窜活命的灾民众多。”
王洽走上前,神情正色道:“而出现的那些流贼势力,多是极为狡诈之辈,或裹挟无辜灾民,或藏匿于灾民之中。
使得陕西那边,一直在做的力主剿灭事,迟迟都没有见到应有的成效。
若是继续坚持,力主剿灭的策略,只怕粮价日益增长的陕西,将会迎来更多的灾民,主动投效到各个流贼势力之中。
可若是剿抚并用,以招抚为主,却能缓解这种具现的矛盾。
若是陕西那边,能将最大的几股流贼势力,一一招抚安置,并设法开垦荒田,度过最艰难的几年,或许爆发的流贼之患,就能被国朝扑灭。”
“王枢辅,本辅不同意你这种看法!”
王在晋走上前,皱眉说道:“就依着杨鹤所言,采取剿抚并用的方式,那国朝所调拨的钱粮,岂不是又要增加了?
说是剿抚并用,依招抚为主,金钱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盗熄民安,利莫大焉。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啊!”
听着王洽、王在晋二人,先后所讲之言,崇祯皇帝眉头微蹙起来。
杨鹤所提及的剿抚并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那就是不作为的绥靖政策。
流寇爆发的主要矛盾点,杨鹤这个人,是一个都没有敢去触及。
山陕一带爆发流寇反叛事,说来说去,不就是底层百姓,包括戍守边镇的兵卒,都没有活路造成的?
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阶级矛盾,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的自耕农规模锐减。
治下的大量土地,被势大的士绅、地主等阶层,以及就藩山陕一带的秦藩、晋藩、肃藩等特权群体,用尽各种办法兼并掉。
尤其是频生的自然灾害,不是旱灾,就是雪灾,要么干脆地震,使得社会层面的矛盾,彻底爆发出来了。
‘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
想到山陕两地,那复杂的社会层面,崇祯皇帝有些时候就在想,这他娘的真是无解的政治口号啊。
当失望慢慢积攒到一定境遇,纵使是再温顺的百姓,在面临一次次的绝境后,也会抄起家伙事,造大明的反的。
看着眼前争吵起来的众人,崇祯皇帝皱眉道:“够了,朕叫你们过来,是商讨此策是否可行。
不是叫你们在这里,当着朕的面诉苦的。”
“……”
本吵闹的东暖阁,此时变得安静下来,王洽、王在晋、周延儒这帮军机大臣,一个个沉默而立。
一个平叛建虏事,就足够叫国朝头疼的了。
现在多一个平叛流贼,那对国朝的财政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
“杨鹤的剿抚并用,朕想了想,还是要予以恩准的。”
崇祯皇帝沉吟片刻,开口说道:“但是有几个方面,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军机处记一下。
其一,关于这个招抚事,国朝不能承担所有赈济,山陕两地的官绅,乃至是宗藩,都要拿出银子和粮食,来解决总的招抚事。
这个由杨鹤兼领催办,最为合适。
且所耗费的一应钱粮,不准地方以摊派的名义,摊到山陕两地治下府县,若出现这种情况,撤职查办,逮捕回京城受审!
此事监察特权,交由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执掌,一经发现,可独断,谴勇卫营负责逮捕。
其二,打击山陕两地,哄抬粮价的情况,擢洪承畴任陕西巡抚,擢陈奇瑜任延绥巡抚,另责令山西巡抚等,督办此事。
其三,准许放开盐政,由军机处外派流贼平叛前指签发,拿粮换盐引,所换粮食由前指统一调配。
其四,命山陕两地,恢复所裁驿站,待李邦华去太原审桉归朝,着办朕先前所定驿传改制事。
其五,以军机处的名义,向外派前指下令,命其颁布朕的口谕,山陕没粮,直隶有,皇帝特命灾民进直隶!”
“……”
王洽、王在晋、周延儒这帮军机大臣,听完崇祯皇帝所讲,一个个都脸色微变,有些不敢相信,天子所下的这些旨意。
上述这些旨意,除了第四个恢复驿站事外,剩下的那些,不管是哪一个,捅到朝堂之上,落实到地方上,都是不小的事情啊。
‘就现阶段山陕一带,所形成的这个烂摊子,要不分杨鹤的权,不打击士绅、地主,乃至是宗藩,根本就是无解的存在。’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神情冷然,暗暗说道:‘既然原先的乱局,没有办法一下子解决,打开相应的局面。
那就掺沙子。
先把总的态势平复下来,叫洪承畴、陈奇瑜担任要职,分杨鹤一部分的权。
至于一些不能在明面上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