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臣-第2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第三百八十一章 拂袖而去 一
阳光下的紫辰殿,金黄的琉璃瓦闪耀着光芒,朱红的门柱气象庄严,持枪跨刀的武士十步一岗,面色凝重、如同殿前左右的苍松般挺拔。经过白玉桥进入殿中的臣子们脚步稳健自矜,能迈入紫辰殿、入阁见驾是多少官员一生的渴求。
秘书监右监李好古呈上化州刺史江安义所奏请的四本奏章,石方真略翻看了一下,这些内容他已经从江安义的暗奏中得知了。
示意刘维国将四封奏章念了一遍,石方真问道:“一件件议吧,重开慈幼养孤院,众卿有何意见?”
这是怀柔天下、收拢民心的好事,众臣纷纷表示赞同,石方真问余知节道:“余卿,你估算一下需要多少银两?”
余知节迅速地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开口道:“我大郑一千九百三十九县,多数百姓生活安稳,温饱自足,这是万岁广施仁德,太平盛世之兆。”
石方真脸上现出笑容,余知节是个直臣,他这样说表明昨日刘维国没有骗朕,这天下绝大部分还是安稳的,朕的子民还是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
刘维国将感激的目光投向余知节,看看人家余大人多会说话,怎么就教出个“二愣子”的徒弟来了呢。
“江安义所奏的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情况确实也存在,主要是遭受兵乱或者大旱大涝之后,朝庭赈灾难免有疏漏之处,人力或有尽时,亦是无奈之事。”
石方真点头,道:“余爱卿说的不错,尽人事而听天命,所以朕才有意准江安义所奏,重开慈幼养孤院。国库空虚,用银之处甚多,余爱卿要费心了。”
众人向余知节投去羡慕的眼光,天子道辛苦,这可是用钱买不到的圣眷。
“尽心王事是臣的本份。”余知节躬身道:“重开慈幼养孤院,并无需太多银两。富庶之地百姓不用救助,可令州县以结余之银备用,像化州之样刚经战乱的州县,以每人八百文一年为基数,也不过万把两银子,整个天下至多二十万两白银。”
石方真精神一振,他原以为要百万两银,如果花二十万两银能收拢天下民心,这笔帐怎么算也划算。当即下旨道:“着各州县重开慈幼养孤院,收养民间单老孤稚不能自存者,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令老者终其身,幼者能自食其力,此事交由户部尚书余知节办理,着中书院颁告天下施行。”
众臣齐齐躬身,口颂万岁仁德,天子脸上有自得之色。
再议《奏请师夷所长疏》。工部尚书卢家林笑道:“江安义出身泽昌书院,臣记得泽昌书院的先贤杨智析有‘学而不厌,求之四夷’的广学说,江安义算是在替先辈说话。不过,臣觉得那些西域胡人有何可学之处,我泱泱大郑人杰地灵,数千年传承学之不尽,何必向那些蛮夷野人学习。”
卢家林的话引得不少人点头附和,连石方真也颇有同感。
陈成济事先向光禄寺的官员打听过西域的情况,知道西域出产良马、葡萄美酒、金银器皿、宝石珠玉、香料、毛织品,这些东西在东市都价格不菲。
看到天子有意否决此疏,陈成济躬身道:”臣对杨夫子的学而不厌甚为赞同,生有涯而学无尽,我大郑知识渊广,但不妨碍兼收诸夷之所长,臣以为此事可令江安义便宜行事,有所得固可喜,无所得亦无伤大雅。“
”陈相老成持国,此事便按陈相的意思着中书院下旨化州。“石方真一锤定音。
接下来议的是《奏请军屯御边疏》,天子命太尉府、诸卫府大将军到场。纠纠武夫往朝堂上一站,顿时觉得紫辰殿小了几分,文官深感压力。
武将们的礼仪稍欠,大殿之上声如洪钟,震得窗棂上新糊的细纱发出碎响,很快赞同的与反对的吵成一团,根本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
石方真拍了拍桌子,止住争吵,心中暗想失策,早知道就不该叫这群武夫来,乱糟糟得成何体统。朱太尉年岁已高,已经很少出现的朝堂之上,到场的是朱质朴,石方真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朱质朴知道天子对他的印象不好,议事时轻易不肯开声,见天子注目,只得应道:“万岁,军屯自战国以来便有,臣在安西都护府九年,其实也让军中老弱之兵屯田自给,特别是军中缺少菜蔬,如果仅靠朝庭供给根本无法供应全军十六万人。而缺乏蔬菜,士兵容易生病,战力下降。不光安西都护府,其实四大都护府都在屯田自给。”
“安西都护府有多少人屯田?”石方真问道。
“安西都护府约有万余人在种地,还有些退伍之人不愿返乡,索性就地安置,靠种地贩运为生。”朱质朴见天子脸色不好看,硬着头皮答道。
石方真从龙卫奏报中早知道四大都护府在屯田种菜,只是没想到十六万大军居然有万余人在屯田,这还只是朱质朴所奏,真实的人数恐怕要翻上一番。朝庭每年花费近千万两银子养军,这伙兵大爷居然种起地来了,要种地朕何必征兵,直接在家中种地还能多收点税赋。
强忍住怒气,石方真瞪了朱质朴一眼,不打算纠缠屯田之事,直接下旨道:“化州是多战之力,军屯御边乃为上策,着四大都护府将老弱之兵移交化州,以五万人为限,五年内完成,所需路费由化州解决。具体事宜由兵部拟定后发往都护府。”
朱质朴带着众武将离开,朝堂上恢复了平静,四个奏章还剩下《奏请化州境内设立西域边市疏》。西域商贸是大郑对外的主要贸易,朝中不少王公大臣家中都与西域有商贸往来,江安义到韩府拜访时,就有五个世家的管事在大堂上落坐。不要说别人,便是天子家的皇亲国戚,每年不知从西域商贸中捞取多少好处。
西域设立边市,西域入境的货物便会成倍地增长,物以稀为贵,各家利润无形中就要被摊薄许多。看着众臣们一个个理由十足地激昂反对,红着脸,唾沫横飞,为了银子将斯文抛在了脑后,刚才石方真还鄙夷武将的粗鲁,此刻的场景让他哑然失笑。
朝堂上安静下来,石方真放纵的笑声在殿堂上飘荡。众臣面面相覤,不知天子在笑什么。刘维国见石方真的脸色开始转潮红,知道天子动怒了。大殿之上不好出声,只得连声轻咳。听到刘维国的咳声,石方真慢慢止歇笑声,这个时候大臣们也看出不妙来了,大家低着头,不敢做声。
“江安义在富罗县写的《松昌楼记》诸卿都读过吧,里面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知诸卿有何感想,朕不敢奢求诸卿个个忧国忧民心怀天下,但最起码要对得起朝庭的这份俸禄吧。”
说罢,石方真拂?而起,退了朝。刘维国赶紧喊了声“退朝”,脚步匆匆追在天子身后,大殿上众位大臣向着空空的桌椅拜倒,山呼“万岁”。
:。:
………………………………
第三百八十一章 拂袖而去 二
(原本想多更一章,结果忙到八点多钟才回家,精疲力尽,多写了千把字满足全勤,洗洗睡了)
石方真没有去御书房,也没有回后宫,而去了西侧的清心湖。近两年来,石方真遇到了烦心事,总喜欢一个人沿着湖畔的小道独行。刘维国最清楚天子的心思,暗中遣走了乐游苑中人,让石方真一个人静静,自己带着人远远地跟着。
微凉的风从湖面带来淡淡的清香,让石方真心情舒畅了些。伸手折了根马尾草在手中揉捏着,石方真嘴边现出自嘲的微笑,天子称孤道寡,原来真是个孤家寡人,满朝文武口口声声呼着万岁,嘴里时时刻刻念着为国为民,但见了银子就把一切都给忘了。这江山是朕的,难道不是他们的?
颓然地在湖边的小木椅上坐下来,石方真面对着水波不兴的湖面,着呆,刘维国远远地注视着天子,那孤清的感觉让他觉得有几分心酸,举步欲上前,行了两步,又停了下来。
石方真想起初及位时的意气丰,立志要做个像高祖般的英主,父皇留下的江山诸多弊病,自己殚精竭虑启用年轻臣子取代老迈之臣、抑制世家收拢皇权、清仗田地整理吏治、推行合税为一富国强民,自己就像个辛劳的泥瓦匠,左修修右补补,十五年励精图治,大郑的江山已经稳固了不少。
情绪稍稍振奋些,及位初的艰难都一步步走了过来,朕从未气馁过,如今中兴之意已成,朝中文武虽然有私念,但比起父皇在位时世家把持朝政已经好了许多。独相被一分为二,朝堂被朕牢牢控制,应该说情势大好,朕怎么反倒常有挫败之意,莫非是朕老了。
转瞬间想到安寿都有了娃儿,自己成了外公,石方真轻叹一声,岁月不饶人,朕真的老了,不像当年那样冲劲十足了,前两年还会想着带兵亲征大漠,这段时间便是做梦也没有出现了。
乐游苑的南角响起一片喧闹声,紧接着从清心湖的另一端冲出几条小舟,惊得湖面上的水鸟惊慌展翅。
“快射,快射。”船上一群锦衣的少年手持弓箭朝着惊飞的白鹤射去,一时间水面零乱,白羽纷飞,中箭的白鹤在湖面上挣扎着,少年郎兴奋地尖叫着。
刘维国暗暗叫苦,自己已经遣散闲杂人等,怎么就没看到这群小爷呢,扰了万岁的清静,怎么得了。乐游苑是皇城内苑,等闲人根本无法进入,这群少年自然是极富贵的一群,太子的侍读们。
这群小子没有现湖边孤坐的天子,划着船向惊飞的鸟儿追去,兴奋地话语传到石方真的耳中,“上次咱们吃的天鹅味道不错,多射几只”、“仙鹤的肉酸,喂狗都不吃,不要拣了”、“鸳鸯煲汤极鲜,捉两只活的我带给爷爷”。
石方真的脸抽搐着,静心湖中的水鸟都是各州进贡而来的珍禽,在这群无法无天的小子眼中居然成了美味佳肴,最好气的是石方真看到最前面的那条船上,手持弓箭的正是自己的儿子,太子石重伟。
每日下午太子不是习练骑射吗?在乐游苑里射鸟,也算是练习骑射吗?刘维国带着人匆匆去阻止太子,石方真长叹一声,拂袖而去。
//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手机版阅读网址:
………………………………
第三百八十二章 阴损害人
化州境内有八个大大小小的沙漠,库尔齐沙漠排在第四,夹在雪山和高坡之间,南北长约六七百多里,东西宽有四百余里,西来的狂风卷起沙尘滚滚向前,将置身其中的人或物瞬间掩埋。库尔齐沙漠位于文进县和临沙县的交接处,一路往西南方向穿越沙漠,翻过戈狭雪峰,便是西域戎弥国。雪山道路崎岖难行、沙漠风暴莫测,往来两国的商队很少走这条道,而是穿过居须、温姑两国,由井门关进入大郑。
两辆满载着货物的马车出了临沙县,沿着官道往东走了一段,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子。没多久,四头驮满货物的骆驼迈着悠闲的步伐,从村西往前,在确认无人跟踪后,驼队迈进了库尔齐沙漠。
三个时辰后,弯弯的月芽升上天时,一片绿洲出现在天边。驼队加快了脚步,跑过清泉边的胡杨林,看到开阔的草地上百余匹骏马在安静的吃着草,两座高耸的箭楼上传来热情地招呼声:“李哥,你们来了。”
骑在最前面那头骆驼上的汉子扬起脸冲着箭塔招手示意,月色落在他粘满灰尘的脸上,苍桑从分不清颜色的胡须上滑落。远处有一圈石头和粘土垒成的房屋,耸立着坚毅,静静地沐浴着月光,呼吸着满是清凉的气息。
有十多个汉子迎了出来,大声招呼着帮着卸货,有人道:“李哥,刘爷让你吃过饭后去他那。”
李哥大力地用布袄拍打着身上的尘土,然后转身到湖边将头埋入水中,好一阵子抬起头,水滴从满面的于思上滴落,那双眼睛也如同洗去了灰尘,清亮得像身前的湖水。
随意用衣襟失去抹了抹脸上的水,李哥笑道:“路上吃过了,不饿,有好酒的话先预备着,等我见过刘爷后跟兄弟们喝个痛快。”
那群汉子欢笑地答应着,李哥迈步向其中的一间石屋走去,一路上与相遇的人打着招呼。来到石屋前,李哥整理了一下衣服,大声地道:“李鸣锋求见。”
“进来。”苍老的声音响起,李鸣锋挑起门前的竹帘,走进屋中。屋中摆设很简陋,靠里墙一张木桌,几把椅子,唯一的这点是靠窗的台上放着一盆黄色的鲜花。刘子维伸手捊着胡须,笑吟吟地看着这个自己最喜爱的弟子。
“师傅。”李鸣锋躬身行礼。
“鸣锋,路上还顺利吧,这次进了多少天的货物?”刘子维问道。
李鸣锋简单地说了几句,神情凝重地道:“官府现在盘查得越来越紧,责令各县加强巡查,以村为编,清查外来人口,关卡要道都有官人盯着。弟子还听说官府准备把驻军分成四块,各守一方,有事则方便应变。这次进临沙县买补给,就有衙役鬼鬼崇崇地上前询问,让弟子应付过去了,下次恐怕要换个地方了。”
刘子维捊须的手略停了下,细细地追问了几句,眉头皱了起来,吩咐道:“去把你的几位老叔请来,恐怕这里不能呆了。”
片刻之后,卫大昌、余秋生、郑平仁、周少锋等人都来了,年轻一辈以李清为首,王天刚、蒋飞鱼还有李鸣锋,二十多个人将小屋挤得满满当当。李鸣锋眼急手快,搬来了数条板凳让老辈人坐,自己则站在师傅的身后。
刘子维让李鸣锋把了解到的情况说了一遍,卫大昌怒冲冲地道:“姓江的小子跟咱们是冤家对头,从并州的青云水寨到现在的化州,有这小子在就准没好事。上次围杀他让这小子逃了,依我看,咱们再带一帮子人,杀进府衙去,将这小子宰了最省心。”
余秋生冷笑道:“杀,杀,就知道杀,上次咱们一百多人去杀他,结果把老赵的性命还丢了,还搭上十多个弟兄,咱们的人手可是越来越少,经不起几次打打杀打了,别到时姓江的没杀掉,咱们自己先玩玩了。”
“姓余的,你这是什么意思?”卫大昌鼓起眼睛喝问道。
郑平仁插言道:“我赞同老余的说法,咱们元天教再经不起损耗了,青山水寨时我们已经有三千多人,可是现在只剩下三百来人了。”
刘子维冷声道:“青山水寨是我思虑不周,老余和郑平仁说的不错,咱们确实再经不起损耗了,上次袭杀任敬臣时我便不赞成,你们说要提振士气,结果任敬臣是被杀了,换了个江安义来,就算上次杀了江安义,朝庭还会派新的人来,对我们的追杀只会越来越严厉。”
众人没作声,力主杀人的卫大昌更是低头不敢作声,虽然刘子维武功稀松,但发起火来没有人不怕他。
刘子维放缓语气道:“刚才鸣锋已经说了官府正在一步步加紧收网,不用多久,这个藏身之地就会被发现,我的意思趁官府还没有发现我们之前,先行离开。丹元子在戎弥国有一定的影响力,我想大伙先到戎弥国暂时避避风头。”
故国难离,虽然身为朝庭的叛逆,但屋中多数人还是不愿意背井离乡前往西域。秦明辉道:“卫大哥,你会不会有些多虑了,此处地处沙漠,官府不可能发现。”
“官府发现这里的机率是不大,但你有没有想过,三百多人要吃喝拉撒,这补给从何而来,鸣儿已经说了,此次在临沙县买东西时,已经有衙役注意到他了,多有几次,官府必定会发现鸣儿每次买那么多东西做什么,到时这个地方如何能住?”
卫大昌虽然怕刘子维,但他不肯去戎弥国,轻声道:“要去你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