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丝热烘烘的气,直吹进张姜的耳窝,她禁不住一缩头,边躲闪着边说:
“痒,讨厌。”
陈平紧紧拥住张姜,道:“媳妇儿,你真好,你真让我感动。”
张姜轻轻推了一下陈平的脸道:
“少来了,你不要给我灌迷魂汤,别说我好不好的,你天生就是爱偷吃腥。”
陈平逗着张姜道:“哎,夫人说的对,因为我属猫的,所以喜欢吃腥。”
“那我还算不算腥呢?”张姜故意埋了一个雷。
“算,何止算呢,夫人是我最爱吃的那口,是天底下最大的腥。”
“你少来了,就会油嘴滑舌的。”
稍停,张姜接着说道:“你给我记住了,以后要想吃腥,先给我喂饱了,我要是饿着,你就别想偷腥吃。”
陈平心内一喜,忙道:“夫人的意思是。。。。。。”
张姜沉吟了片刻道:
“如烟也老大不小了,咱又不能让她出去嫁人,前后又离不开她。”
“本来我也有这个想法,只是一直不明白那丫头的意思,既然这次已经生米煮成熟饭,改天找个日子,正八经地给你俩操办一下。”
张姜的话音刚一落地,陈平的双、唇已经紧紧盖在她的唇上。
第216章 乳脂可以开分号
这边,陈平终于享受上了“齐人之福”暂且不表。
单说这日,陈平来到“陈氏乳脂”作坊里,来找兄长陈伯和嫂嫂王好商量,他在心中计画了很久的一件事。
“平弟,你是说,咱们要开乳脂分号?”
陈伯放下手里的活计,擦擦满是豆浆的大手,坐在了陈平的对面。
嫂嫂王好端过两杯茶水来,递给陈平一杯,顺手把另一杯,给了陈伯。
陈平双手接过茶水,半起身点头示意,又坐了回去。
王好也在侧面坐下来,看了一眼端起茶杯的陈伯,方回头问道:“平弟,你说的可是真的?”
陈平轻轻吹开茶叶,啜了一口茶水,放下茶杯道:
“是啊,我早就有这个打算。”
“前几年,世道太乱,纷纷扰扰的,一直不太平,现在这大秦也不折腾了,百姓也安居乐业了,这事儿就变得可行了。”
“乱世的时候,做生意的,能保住命、保住本就不错了。现在太平世道,可以图谋发展,多赚点钱了。”
陈伯看着弟弟,不无担心地道:“可这分号怎么开,我是一点主意都没有,不知道平弟你是怎么计画的。”
陈平道:“咱们这乳脂也做了七、八年了,手艺已经成型,雇工也能熟练掌握,附近的市场也很稳定,我们必须走出去,才能有发展。”
“在秦统一以前,各地的钱币、度量衡都不一致,要做起来就很难,现在不一样了,钱都是秦半两,度量衡也是一样的,这样,就给我们开分号,创造了必要条件。”
王好道:“可不是,以前咱们魏国用的是布币,赵国用的是刀币,秦国用的是圆孔钱,兑换起来也不方便。”
“现在可好了,都统一用秦半两,而且重量也都一样了,做起生意来,可真方便了很多。”
陈伯点头道:“我听说,现在始皇修了好多直道、驰道,从咱们这出城不远就上了驰道,很快就能到大梁,可比以前方便很多,也快了很多。”
“就拿咱家的那辆轩车来说,拴上两匹马,一个时辰就到了大梁,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要说现在,就是比以前魏国的时候好,最起码,老百姓安定了,不用担心天天打仗,咱这做生意的,也不用担心路上被抢,可比以前太平多了。”
“还有,就是始皇可以集中天下的人力物力,给老百姓办了很多以前诸侯国办不了的大事。”
王好也接口道:“嗯,要不说,这始皇也是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好事,除了徭役多一些,可比以前强不少呢。”
陈伯道:“要说徭役,咱们倒不怕,咱家有钱,尽可以用钱抵徭役,这也是一大好处,该做什么的就做好什么。”
“做商贾的好好多赚钱,做苦力的好好卖力气,说起这来,还得说咱平弟有眼光,早早地咱们就做上了乳脂生意,不用卖苦力了。”
见兄长又要表扬自己,陈平赶紧拦住话道:“兄长说哪里话,这乳脂作坊,还不是兄长操着心,我也就是多出了出主意,也没干什么,还拿一半的分红,张姜一直和我说,心里过意不去呢。”
陈伯道:“你们有什么过意不去的,每次给你们送去一半,你们还不都是想办法再还给我们很多,要细算起来,你们拿的三成都不到呢。”
陈平笑着说道:“我们又花不了那么多钱,再说,家里也不缺钱,咱们作坊做生意,很多地方都用钱,就多拿点就是了。”
“哎呀,咱不说这个,还是话归正传,说开分号的事吧。”
陈伯也道:“哦,对,咱们反正都是一家人,又不分家,分什么你的我的。平弟到底是怎么打算的,说来听听。”
陈平道:“我的想法是,现在咱们的手艺成熟了,我想把这配方再改进一下,变成固定的料包,然后,在分店里就可以让咱们的雇工操作。”
“这样,在分号里,只要按照固定的水、豆浆、‘石精水’等比例,现场制作,就可以实现异地生产,异地销售了。”
陈伯点头道:“如果能这样最好,就是不知道平弟准备派谁过去开分号?”
陈平抬头看了看忙碌的雇工人群,指着两个人说道:“他俩都可以。”
陈伯抬头看了看:“田由、雷被,嗯,平弟的眼光不错,我的意思也是他们两个。”
“这两个人来了八年了,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而且技术上也肯学,给咱乳脂提了很多好的改进意见,都很顶用,现在,两个人都是顶手的好把式,没事的时候,我经常放手让他俩做呢。”
陈平道:“嗯,如果兄长也没意见,我看就可以找他俩谈谈。”
“另外,我还想,在分号里,给他俩各自占上一些干股,这样到年底,他们也能分上红利,他们的收入一增加,也算是符合一个掌柜的身份了。”
陈伯道:“这个主意好,我同意,那就这么办吧。”
陈平看了看嫂嫂,问道:“嫂嫂的意见呢”
第217章 商业计画
见陈平征询自己的意见,王好连忙摆手道:
“平弟不要这样客气,我一个妇道人家懂得甚么,你和你兄长定就好了。”
陈平笑道:“嫂嫂管着咱们作坊的钱财,这投资生财的事情,自然要大家一起商量。”
陈伯冲陈平挥了下手道:
“你嫂嫂说得对,不光是她,我们俩在见识上,都赶不上你,你看着定就行,我们只管把作坊弄好,让咱的铺面,每天生意兴隆,赚到钱就是了。”
陈平至此也就不再客套,说道:“那咱们就算定下来了,开乳脂分号?”
陈伯说道:“好,开分号,说开就开。平弟,你打算先在哪里开。”
陈平道:“先在大梁开一间,怎么样?”
陈伯点着头道:“咱俩想到一块去了。大梁虽然不是国都了,但那里我年前去的时候,四城里还是人来人往,比咱们阳武县热闹太多了。”
陈平笑着道:“兄长,那里毕竟是五郡通衢之地,南来北往的都经过此地,自魏惠王时代起,就是中原的商贾重镇,很多有名的商号,都在那里落户,买卖兴隆得很哩。”
陈伯看着陈平道:“我也听说了,以前,大梁和齐国的临淄,是天下商贾中心,只是自从王贲水淹大梁后,大梁的城坏了,才使各国的商贾少了很多。”
说到这儿,陈平的眼神黯淡了一下,但也仅仅是一瞬即过,旋即打起精神来,给兄嫂二人做原始的商业计画分析:
“大梁即使经此劫难,可还有四十多万人口,尤其是始皇将王室贵族迁往咸阳后,这座城市,已经成为真正的平民城市了。”
“这样的城市,最适合咱们的乳脂项目,因为我们经营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每天都要吃,这样大的市场,最少可以开上十几家作坊,才能保证城里的人,都能吃上乳脂。”
陈平先从市场和需求的角度去分析。
王好不禁发出惊呼道:“乖乖,能开那么多分号,那我们岂不是大财主了?”
陈伯也感到吃惊:“平弟,能开那么多,可我们哪来那么多人手,我也分不开身,去每家制做‘石精水’啊!”
陈伯每天掌管着乳脂的核心技术,不肯外露于人,自然关心熟悉的领域。
陈平微微一笑道:“兄长,嫂嫂,我说的十几家,不是马上就开,而是逐渐开。”
“这‘石精水’的问题,我早想好了,只要提前由兄长把它调好,装进瓮坛里密封好,到时候,挨家作坊送过去。”
“每家作坊,由我们指定的技匠,就像田由、雷被这样的,将豆浆按照规定的豆子和水的比例煮好,然后加入我们的一瓮坛‘石精水’”,这样就能把握好乳脂的方子还在我们手里,又能做到每个作坊的产品都一样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分号是开不成的。”
“嗯,照平弟这么一说,我倒心里有底了。”陈伯说道。
陈平接着就雇工问题说道:
“至于说人手,我想在第一个作坊里,多储备几个熟练人手,将来再开下面的分号时,可以直接分一半人过去,这个分号再补充进新人,以老带新,这样后面作坊的人手问题基本就解决了。”
陈平为兄嫂做着用工、培训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筹划。
陈伯脱口说道:“嗯,这是个好办法,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陈平接着要说样板店的问题了:
“这第一家很重要,要开成一间规模大些的、像样一点的作坊,我想可能咱们要亲自去,带着田由、雷被,先把这家作坊开起来,经营好。”
陈伯道:“大梁的作坊肯定要比这里的大才行,就是不知道选在哪,大梁的街巷太多了。”
陈平说道:“第一家作坊要开好,主要有三点要考虑。”
王好问道:“哪三点?”
陈平加重语气道:“第一是位置,第二位置,第三还是位置。”
王好扑哧一笑道:“平弟你直接说位置很重要,不就行了。”
陈平也笑道:“这样说,是为了强调位置的重要性。虽说老话讲‘好酒不怕巷子深’,可如果开一家百年老店,那样可以,主顾没其他选择,只能选他,哪怕巷子深。”
“可咱们不一样,咱们是日常吃的东西,要方便主顾购买,越近越好,做主顾的邻居才好,何况咱们要开很多分号,一开始的作坊就要醒目。”
“而且,这作坊的位置很关键,一定要选择最繁华的铺面,最兴旺的街市,铺面要大,横向立面要宽广,最好在十字路口,这样,四面的人都能看到我们的招牌,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
陈平一不小心将后世经营的词汇脱口而出。
“什么是立面,什么是广而告之?”
陈伯和王好几乎同时看着陈平问道。
陈平也觉得自己一谈起经营来,太过于专业和未来时代化了,忙收敛并解释道:
“立面就是铺面冲着街的那一面,广而告之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噢。”陈伯和王好一脸崇拜地看着陈平,继续听陈平讲下去。
“这样的铺面,往往价格高,而且不一定人家就能转让给我们,所以,还得提前去大梁,多多打听才行。”
王好忙问:“那一间作坊要多大,需要花费多少钱呢?”
陈平笑着看着兄嫂道:“所以,刚才我问嫂嫂的意见,就是这个道理。”
陈伯和王好这才明白陈平如此郑重的用意。
陈平接着说道:
“大梁的乳脂作坊,肯定要比这大上一倍,那里的地价要比咱这里贵很多,如果有合适街角的位置,估计要花费这间作坊四到五倍的价钱。”
“四到五倍的价钱,那就是要百镒黄金。”陈伯看着陈平,嘴里念叨着。
“嗯,差不多,买下铺面估计要七、八十镒,改造一下,添置一些设备,估计要十镒左右,进一些豆子储备几个月的原料,再找十二三个雇工,差不多需要百镒左右。”
陈平在给兄嫂做着简单的投资预算。
陈伯听到这个数字,回头看了看王好,问道:“咱们攒的钱,够吗?”
第218章 风险管理
陈平见说,忙表态道:“我和张姜已经说好了,我们的钱也拿出来,开作坊分号。”
王好没有立即回答陈伯,而是问陈平另一个问题道:
“这么多雇工,咱一间作坊用得了么?”
做为管理财物和人吃马嚼后勤事务的王好,知道养一个雇工,不仅是工钱,还要管吃管住,一个人下来,一年的开销也不是个小数。所以,这是她关心的问题。
陈平点了点头道:“作坊一开起来,肯定要用这么多人。”
王好又问道:“那平弟,用这么多人,你估计生意会有那么多么?”
陈平知道王好会这样问,这是投入产出比和回报率的问题,他略一思索道:
“据我在大梁时的观察,一旦开起来,咱们作坊的生意应该是这里的六到八倍,所要干的活,也不止六到八倍。”
这是当初陈平利用业余时间,做的尽职调查结果。
“六到八倍,那岂不是。。。。。。”王好赶忙拿起算筹(注1)来计算。
可惜,那时没有计算器,也没有算盘,只能靠算筹;而且,王好的算筹,还是陈平教会的。
陈平只好停下来,看着王好在那儿算账。
算了一会儿,王好脸上像开了花一样,笑道:
“如果按照平弟的说法,那我们这个分号岂不是七、八个月就能赚回来,比咱们这儿干四年加起来都多,这也太吓人了吧。”
陈平继续说道:“用这个作坊赚到的钱,半年后再开新作坊,然后四、五个月后,又能开一家,再之后,就是两个月开一家,这样循环往复,用不了两、三年,我们就可以拥有十家以上的作坊了。”
陈伯眼睛里已经放出光来。
王好道:“那要这样的话,可敢情好,要比咱这里赚钱多了,几年以后,咱就超过你那岳父家了。”
王好指的是张负家的生意,不过是十几间铺面的规模,显然,女人的思维更愿意这样比较。
陈平笑了笑,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而是接着说道:
“这是保守的估计,大梁人的收入高,花钱的能力也比县城里的人强,如果我们再提高两到三成的价格,弄的好,还可能更多。”
如何运用价格手段,实现利润最大化,陈平打算在开店时再教会兄嫂。
陈伯和王好互相看了看,脸上露出喜悦来。
稍一停顿,陈平严肃地说道:“虽然说了这么多益处,不过,这事也有相当大的风险。”
陈伯忙附和道:“我想说的也是这点,咱不能光说好的,那坏的地方,咱也得说说。”
王好一听也冷静下来,问陈平:“风险是什么,有多大?”
陈平扳着手指将未来的风险,一一列举道:
“第一,咱们这乳脂,大梁人能不能像阳武县这般喜欢吃,开业后,能不能快速打开市场,这是产品和市场的风险。”
“第二,咱现在的手艺,在改成‘石精水’配制后,能不能完全做到口味一致,保证大梁人吃到的乳脂,和咱这里的一样,是方子标准的风险。”
“第三,选择的位置好坏,决定了生意的好坏,如果位置过于偏僻,那需要很长的时间,这是位置风险。”
“第四,如果遇到天灾人祸或者征伐打仗,我们的店铺可能会受到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