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2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薄姬因为极少被汉高祖见爱的缘故,得以出宫,跟随儿子刘恒前往封地代地,作代王的太后。薄姬的弟弟薄昭也跟随到代地。
高祖死后,主政的吕太后大开杀戒,将高祖的儿子几乎赶尽杀绝,只有刘恒和刘长幸免于难。
这不是吕太后心软才刀下留人,而是代王刘恒及其母亲薄姬“无欲无争”的姿态保全了他们的性命。
薄姬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现实,便苦读《道德经》,领略道家思想的精髓,走上清净无为的道路。
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代王刘恒无意也没有能力与其他皇子争夺继承权,甘愿被分封到边疆、毗邻匈奴的荒漠贫瘠地带为代王。
刘恒在没有其他皇子愿意来的偏僻地方为王,几乎被朝野遗忘,正因如此,才躲过了迫害。
其后,代王刘恒在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因此大安。
另一方面,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母亲的悉心教导,养成了代王谨慎沉静的性格。
更重要的是,这为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吕太后死后,大臣们在寻找合格的皇位继承人时发现,刘恒这位远在边疆、性情朴实、清心寡欲、守道尚德的代王,是很好的继位人选,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刘恒见到朝廷的使者,第一个反应不是兴奋,而是警觉和疑心。
于是,召集属臣们商议,以定行止。
一时间,属臣们议论纷纷,意见各不相同。
郎中令张武上前谏阻道:
“朝上大臣,都是高帝的旧将,素习兵事,专们玩阴谋诡计。”
“之前,从高帝到吕太后,强力手腕统治,他们不敢胡作非为,现在他们剿灭了诸吕,血染京城,为什么要从外地迎立藩王?”
“大王不应该轻信朝使,就说有病不能前往,借此推辞,以观察情况的变化。”
话音刚落,中尉宋昌上前奏道:
“郎中令所言,说得不对。大王得到这一机会,应该赶快启行,以免日久生变,何必多疑?”
“臣料定大王此行,安稳万千,不需要多虑。依臣看来,出行有四个保障。”
“这第一,大王试想,暴秦失政,豪杰并起时,哪一个不想称尊,最后得到帝位的,终属刘家。至此,天下都屏息敛足,不敢再存奢望了。”
“这第二,高帝分封子弟为王时,地势如犬牙交错,形势固如磐石,天下无不畏威,汉兴以后,废除了秦的苛政,简化了法令,普遍施以恩惠,人心也都悦服,怎能动摇。”
“这第三,就是吕后称制后,立了诸吕的三个王,擅权**。这次陈丞相用谋,周太尉持符节入北军,奋臂一呼,将士们皆左袒,助刘灭吕,可见得天意归刘,并不是专靠人力。”
“现在,即使大臣们想搞政变,百姓也不肯听从,如何成事?何况内有朱虚后和东牟侯,外有吴、楚、淮南、齐、代诸国,互相制衡,有异志的大臣也必不敢动。”
“最后一点,现在高帝的儿子,只剩下淮南王与大王二人,大王年长,又有贤圣仁孝的美名,传闻天下,所以,各位大臣顺从民意,派使来迎大王,大王尽可前往,统治天下,何必多疑呢?”
代王刘恒平时性格就谨慎,听罢大臣们的建议,还有三分疑意,于是,就回到后宫见母后。
薄太后以在宫中的经历,耳闻目睹了宫中的血腥,此时尚心有余悸,不敢让代王前去。
代王刘恒决定用占卜来决定吉凶,结果达到一个“大横”的占卜结果。爻辞云:大横庚庚,余为天王,夏启以光。
这个结果表明:大横所裂的纹路很是正当,卜卦人马上即位做天王,将家族的伟业光大发扬,就像夏启延续夏禹那样。
代王道:“寡人已经为王,还做什么天王呢?”
卦师即向代王解释道:“天王就是天子,与诸侯王不同。”
于是,刘恒初步决定入京即位。
为了以防万一,代王刘恒在向长安进发的过程中,步步为营,深怕中计,丧命黄泉。
代王先派舅舅薄昭,先到长安探听虚实。
薄昭到了长安,直接去拜会太尉周勃。
周勃宽慰薄昭,让他放心,朝中大臣诚意迎王,誓无他意。
薄昭立即返回报告代王这一喜讯。
代王刘恒这才笑着对宋昌道:“果如君所言,不必再疑。”
随即,备好车驾,与宋昌一同登车,令宋昌担任骖乘,随员只带了张武等六人,一路西行,奔长安而来。
到了高陵,离长安城几十里的时候,刘恒还不放心,又让宋昌先进城探路。
宋昌到达渭桥,见丞相以下的官员都来迎接。
宋昌下车告诉大臣们,说是代王就在后面,特来通报。
大臣们齐声说道:“我等已恭候多时了。”
宋昌见群臣全体出迎,知道这事靠谱了,于是,登车回到高陵,请代王安心前进。
于是刘恒行进到达渭桥,群臣都跪伏在地,以臣礼拜见刘恒,刘恒亦谦逊回拜。
太尉周勃进言说:“臣要求屏退左右,赐片刻时间秘密禀陈。”
宋昌代为回答道:
“要是太尉所陈的是公事,就请当着众臣的面奏;要是所陈的是私事,王者是无私的。”
太尉周勃就跪着送上天子玉玺。
刘恒辞谢说:“请到京都代邸再议。”
最后,小心的刘恒终于在陈平等众大臣的拥戴下,进入代邸。
高后八年闰九月中,右丞相陈平与太尉周勃,率领群僚,上书劝进。略云: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大将军柴武,御史大夫张苍,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典客张揭等,再拜言大王足下。
子弘等皆非孝惠皇帝子,不当奉宗庙,臣等与列侯吏二千石公议,大王为高皇帝子,宜为嗣,愿大王即天子位。
代王看罢劝进书,推辞道:
“奉承高帝宗庙,乃是重事,寡人不才,未足当此,愿请楚王到来,再行妥议,选立贤君。”
大臣们又再次当面恳请,并都俯伏在地,不肯起来。
代王逡巡起座,西向三让,南向再让,还是向众臣固辞。
陈平、周勃等齐声道:
“臣等几经恭议,现在奉高帝宗庙,唯大王最为相宜,无论天下列侯万民,无思不服,臣等为宗庙社稷计,原非轻率从事,愿大王幸听臣等,臣等谨奉天子玺符,再拜呈上!”
说着,即由周勃捧着玉玺放在案上,坚持要代王接受。
代王刘恒方应允道:
“既由宗室将相诸侯王,决意推立寡人,寡人也不敢违众,勉承大统便了!”
群臣山呼万岁,舞蹈称贺,即尊代王为天子,是为汉文帝。
第489章 陈平的政治智…
汉文帝即位后,东牟侯刘兴居进奏道:
“此次诛灭吕氏的过程中,臣惭愧于没什么功劳,今愿奉命为您清理内宫。”
文帝当即允诺,命他与太仆汝阴侯夏侯婴一同前往。
两个人直奔未央宫,进入宫中,直接对少帝道:
“足下本不是惠帝的亲生儿子,不应该做皇帝,请现在就让位吧”
一面说,一面赶走左右执戟的侍臣。
左右一见,纷纷散去。
夏侯婴当即叫来便舆,令少帝登舆出宫。
少帝刘弘战战兢兢地问道:“你们要把我载到哪里去?”
夏侯婴直接回答道:“出宫找个去处就是了。”
说着,命从人驾车出宫,到了少府署中,才令少帝下车居住。
刘兴居又逼使惠帝的皇后张氏,迁出皇宫,然后备好法驾,到代邸迎接文帝。
文帝当晚准备进宫,刚到端门,有十名不晓事的持戟卫士,拦住御驾,高声说道:
“天子尚在,足下怎得擅入?”
文帝不觉惊疑,忙派人快马去找周勃。
周勃听后,立即驰马赶来,晓示十人,令他们避开。
这十人才知道新天子到来,弃戟而逃。
文帝进入皇宫,心有余悸。当夜拜宋昌为卫将军,接管南北军,授张武为郎中令,巡行殿中。
文帝自己坐在前殿,命有司当即书写诏命,颁发出去。诏曰:
制诏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间者诸吕用事擅权,谋为大逆,欲危刘氏宗庙,赖将相列侯宗室大臣诛之,皆伏其辜。
朕初即位,其赦天下,赐民爵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酺五日。
当天晚上,少帝刘弘暴死少府署中。
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梁王刘太三人,当时虽受王封,但都因为年幼无知,没到位就国,仍然留在长安京城。
这三人也同时被杀。
究竟这少帝与三王,是否是惠帝的儿子,已经无从证实。
不过这四个孩子,无罪无辜,竟都被杀死,即使真的不是惠帝的儿子,也不至于一杀了之。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随后,文帝大赏有功之臣,封太尉周勃食邑万户,赐金千斤;丞相陈平、将军灌婴食邑各三千户,赐金二千斤,朱虚侯刘章、襄平侯刘通食邑各二千户,赐金千斤,封典客刘揭为阳信侯,赐金千斤。
封赏已毕,文帝于是尊母后薄氏为皇太后,遣车骑将军薄昭,带着卤薄,往代地奉迎到长安。
追谥已故赵王刘友为幽王,赵王刘恢为共王,燕王刘建为灵王。共王、灵王无后,只有幽王刘友有二子,长子刘遂,由文帝特许袭封,命为赵王。
瑯琊王刘泽拥立有功,封为燕王。所有从前齐楚故地,为诸吕所割封的,到此返还。
没过几日,文帝接到右丞相陈平上书,称身体患病,不能入朝。
文帝于是给了陈平几天假。
等到假满,陈平只好入朝面谢,当面请求辞去右丞相职。
文帝惊问什么原因?
陈平再次申奏道:
“高皇帝开国时,周勃的功劳赶不上臣,这次得诛诸吕,臣的功劳赶不上周勃,因此,臣愿将右丞相一职,让于周勃就任,臣心方安。”
文帝略一思索,答应了陈平的请求。
其实,陈平之所以这样以退为进,完全是他的老谋深算。
在整个诛灭诸吕乃至拥立文帝的过程中,陈平一直在幕后,周勃一直冲在最前面,包括最后的清宫之举,周勃也脱不了干系。
考虑到文帝知道当初高祖的预言:“安刘氏者,必勃也”,而且,在长安城外迎接文帝时,请求私下和文帝谈谈,陈平就已经知道了周勃的内心想法。
于是,文帝就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迁陈平为左丞相,罢去了审食其的相位。任命灌婴为太尉。
周勃得到任命后,心满意足地出了朝门,脸上不免洋洋得意的骄傲神色,而一旁的文帝却格外敬礼,注目送走周勃。
郎中袁盎,在一旁看了个一清二楚,出班启奏道:
“陛下视丞相为何如人?”
文帝道:“丞相可谓社稷臣!”
袁盎又道:“丞相乃是功臣,不能称为社稷臣。”
文帝问:“何出此言?”
袁盎道:“自古以来,社稷臣的所做所为,必然是君存与存,君亡与亡。”
“丞相在吕氏擅权的时候,身为太尉,不能拨乱反正,后来吕后已崩,各位大臣共谋讨逆时,丞相才乘机行事,据此邀功。”
“现在陛下即位,给予特别奖赏,礼敬有加。丞相不知内省,反而脸上有得意之色,难道社稷臣果是如此么?”
文帝听了,默然不答。
周勃对陈平的让位之举,当然心存感激、尊敬外加十分信赖,像以往一样,与陈平时常酒席往来。
陈平平日里,也很配合右丞相的工作。
这一天,文帝上朝,左右丞相率文武大臣躬身立于殿内,议完了几件大事,刘恒突然问右丞相周勃:
“丞相可知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
周勃一时哑然。
文帝又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
周勃“汗出沾背”,还是说不上来。
汉文帝转而问左丞相陈平。
其实,陈平跟周勃一样,同样不掌握皇帝要的这些具体数字。
陈平很镇定,上前奏道:
“禀圣上,你所要的这些数字,有专门负责这些事情的主管官员掌握。”
文帝问:“主管人都是哪个?”
陈平道:“陛下如果要问全国一年共审理多少案子,则应该由廷尉负责;问全国一年的钱粮收支各是多少?则应由治粟内史负责。”
文帝当然不傻,紧接着问道:
“那你们两个丞相做什么事?”
陈平不慌不忙地说道:“我们主管群臣。”
“所谓丞相,职责就是辅佐天子调理阴阳,应付四时变化,对下督促不失时机栽种万物,对外镇抚诸侯安定四夷,对内使万民归顺,卿大夫各尽其职。”
陈平的机智,宽泛而似乎逻辑严密的答辩,巧妙地遮掩了他对具体情况的不查和无知,反给文帝留下了一个胸怀全局的印象。
汉文帝听罢连连点头称善。
周勃在一旁羞得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连自己的职责范围都搞不清楚,这当的什么丞相。
退朝后,周勃气呼呼地问陈平:“你平时怎么不提醒我,如何回答皇上问话?”
陈平笑了笑,心想,这种随机应变的本事,不是教你就学得来的东西,于是对周勃说道:
“陛下如果问长安中盗贼的数量,你也要硬着头皮去回答吗?”
周勃服了,较之陈平的足智多谋,自己可是差得远了。
就这件事,周勃称病请求免除自己丞相职务,文帝准许,从此由陈平一人独担两府。
第490章 文帝的…
陈平独任丞相后,一时间,朝廷内外,诸多事项在他的调整下,倒也按部就班,相安无事。
这一日,有人禀报,车骑将军薄昭迎接太后的车驾就要进京了。
陈平连忙组织迎接,并启奏文帝。
文帝听说母后到来,便率领文武百官,出郊外恭迎。
仪仗队伍伫立等候不多时,远远见薄太后驾到,群臣一齐跪伏。
文帝也当街向母后下拜。
薄太后安坐在舆驾中,笑容可掬,令车骑将军薄昭,传谕令免礼。
薄昭早已下了马,遵谕宣示。于是文帝起立,百官也随之起立,前面引导开路,前呼后拥,奉辇入都,直至长乐宫中,由文帝扶母后下了舆驾。
薄太后登御正殿,又接受文武百官北面祝贺,礼毕始散。
这位薄太后,也确实像许负所预测的那样,因为儿子称帝,而贵为母后。
这实在是命运之数。
昨日有个读者——蚊子菌说,高祖与薄姬的“中奖率不科学”,因为一次就生了个儿子,而且还当了皇帝,这在世界帝王史上,也确实是绝无仅有的概率。
不过,与其说是概率和中奖率,倒不如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谁知道,这不是高祖不经意而为呢?
高祖一贯对身后事先知先觉,又怎能没料到自己死后,吕后的一番作为,甚至对于当初高祖在芒砀山,所斩的白蛇,不是也因为斩了中段,后来变成王莽(莽即是蟒,蛇也)篡了汉室江山,高祖的余脉光武帝又得以中兴呢?这是闲话。
要说薄姬命好,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子有方,而文帝也确实是个孝子。
在代郡时,薄姬生病很久不愈,代王亲自侍奉,连续十几个日夜,从不懈怠。
不论饮食还是汤药,必然代王先尝后进,薄氏因此得以痊愈。
这样的孝道,就算拿到今天,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所以,文帝以贤孝著名于世,最终因此而得到帝位,继承了高祖孝的衣钵,开启了汉初以孝治天下的先河。
但文帝为了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