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谋无双-第1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侯公说道:“即使交战,大王就保证一定能胜利吗?何况双方相持已久,兵力都已经疲惫不堪,不如罢兵息争为好。”
项王说道:“我对待汉王,也算仁至义尽,但汉王却背叛我,攻打我,现在太公我这儿,汉王都不在乎,一旦归还了太公,不是白白增加汉王的气势么?”
侯公说道:“不能这样说,大王对于汉王,有足够多的军事优势制约他,而不在于太公一人身上。”
“如果大王能够派人护送太公归汉,并对汉王这样说:‘在战乱中,偶然见到太公及家属,为了不使他们受苦,所以,我在把他们安置在军中三年。现在为了表示两军和好,特意把太公送还,并愿意从今日起,与汉王捐弃前嫌,结为友好。’”
“如果这样,汉王不解甲罢兵,以回报大王的深明大义的话,那么,过错和不义就在汉王。那时,大王可以用这个理由,号令士卒攻打汉王,那样,大王就是大义之举。”
“现在,我听说大**中粮草不济,士卒疲惫,后方的城池多被夺去,而韩信征服齐地后,也将回军来攻,大王的处境将日益艰难。”
“自古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果等局势再度恶化,大王再与汉王媾和,恐怕就更不利了。”
“为今之计,大王不如利用归还太公这个机会,与汉王订立和约,就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大王解甲休兵,登坛建号东帝,用以镇抚东方的诸侯,使天下休兵。”
“汉王已经年纪大了,早就厌倦了行军打仗,还能有什么乞求,也会安心做一个西部的藩王,这样难道不是皆大欢喜吗?”
项王听了侯公一番话,思考再三,最后决定与汉王议和。
于是,项王留下侯公,请出来刘太公,连续喝了三天酒席,放回了太公。
太公和吕雉等,回到汉军营中,汉王大悦,三军一起高呼“万岁”,声震山谷。
汉王随即下诏,封侯公为平国君,并说道:“这才是天下辩士呢,赐封平国君。”
汉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楚汉议和,以鸿沟(今河南荥阳东南)为界,划定“楚河汉界”中分天下。
双方协议达成后,约定各自罢兵。
正在项王收拾行囊,准备东归的节骨眼,项王的谋士武涉前来求见。
武涉见过项王行过礼后,对项王道:
“大王此次议和东归,可曾想过齐国这个地方?”
项王问:“齐地已被韩信攻取,等寡人回到彭城,休兵一段时日再做计较。”
武涉摇了摇头道:“大王为什么不想另外一个办法,使齐国成为大王的藩属呢?”
项王看着武涉道:“你有什么好办法?”
武涉道:“我听说,韩信攻下齐国后,向刘邦请立为齐王,趁此机会,大王为何不主动封韩信为齐王,然后争取他倒向大王一边,共同对付刘邦,这样的三足鼎立,对大王的战略,只会有好处啊。”
项王点头道:“如果能如此,甚好。君可否为寡人走一趟。”
武涉道:“承蒙大王信任,臣愿为一行。”
于是,项王派武涉出使韩信。
自从韩信杀龙且,虏周兰,戗齐王后,齐地基本平定。
韩信写了两封书信,派使者到汉王处报捷,并请立为代理齐王。
使者很快就回来了,向韩信报告了汉王立他为真齐王的喜讯。
韩信在兴奋之余,又详细询问了一番使者,报捷现场,汉王当时的所言所行。
当使者说到汉王的两次大骂的情形时,韩信脸上都现出一丝忧色,沉默半晌不语。
好在当年二月,汉王派张良拿着印绶,到了齐地封韩信为王,使韩信不安的心,暂时放了下来。
随后,韩信在齐地,不断剿灭叛乱的城郡,随后,派出率汉军南下,攻打西楚都城彭城周边地区,以牵制项**队,使其分兵回援或者退兵。
正在这时,人报项王的使者武涉前来求见。
【作者题外话】:ps:推荐一本新书《869877+肃杀》。大弓射千里,想要射谁就射谁!孤骑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书被收录文创阁,大家可以去看看!
第397章 蒯通的策略
韩信暗想:我与楚为敌对双方,此时派使者来有什么目的,无非是来做说客。
于是,令人引入武涉。
武涉一见了韩信,先施礼下拜。
韩信起座答礼,微笑道:“你来我这里,一定是为了项王,来作说客的吧。”
武涉说道:“天下苦秦已久,所以楚汉合力抗击暴秦。现在,秦已灭亡,诸侯也分土割地,各自为王。”
“这时,正应该休息士卒,使百姓安居乐业。现在,汉王率先挑起争端,兴兵出关东来,侵夺土地,胁制诸侯,与楚相争,可见他贪得无厌,志在并吞天下。”
“阁下您明智过人,难道看不清这些么?汉王曾经几次落入项王手里,项王都不忍杀了他,兵封他做汉王,也算是情义至尽。”
“可偏偏汉王不念这些情谊,反复攻击项王,狡诈不讲信义,这样做人也太不地道了吧。”
“阁下自以为得到汉王信任,替汉王卖力,我真替阁下您担心。有朝一日,汉王翻脸不认人,必遭反噬,为汉王所擒。”
“阁下您试想一下,您能有今日的成就,实在是因为有项王的存在,汉王不得不笼络阁下。这是阁下最好的机会,阁下眼前的处境,可以用进退自如来形容。”
“您若左投汉王,则汉王就胜;您若右投项王,则项王就胜。如果汉王胜,一定会给阁下带来危险;而如果楚胜,阁下却不会有什么危险。”
“项王与阁下本来就有渊源,项王时常挂念阁下,此次特别让我来,授予阁下齐王之位,也是尊重阁下的意思。”
韩信笑着,摇了摇头。
武涉早有预料,又说道:“退一步讲,若阁下不肯接受此封,我给阁下一个更好的建议。”
韩信笑而不语。
武涉语气坚定地说道:“那就是阁下独立称王,形成鼎足之势,三分天下。如此,楚汉两国,都不敢与阁下为难,这就是万全的良策。”
韩信笑着说道:“多谢足下美意。我早前跟着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才离开项王归了汉王。”
“汉王授给我上将军之印,交给我数万兵士;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我穿,把好吃的美食让给我吃,让我和他乘坐一辆车子,对我的计议是言听计从,所以我才能够得到今天这个位置。”
“汉王对我亲近、信赖,如果我背叛汉王,那就太说不过去了。为了这份信任,我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足下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见韩信语气坚决,只好辞归。
韩信送出武涉,转回大帐,只见有一个人随着走了进来。
韩信定睛一看,见是蒯通,就示意蒯通坐下。
蒯通开口道:
“刚才阁下送走的楚使,可是来劝降阁下的。”
韩信点头道:“这有什么好奇的,任何人都能想象到。”
蒯通停了一下,像是闲聊一般说道:“我最近学了些相面之术,要不要给阁下看看。”
韩信笑道:“你什么时候学会相面了?”
蒯通说道:“从阁下的正面看的话,您不过是封侯拜相,但如果看阁下的后背,却贵不可言。”
韩信见蒯通这样说,回头看了看左右,忙示意蒯通,到后面密室相谈。
韩信的谨慎是有道理的,军中上下,多是汉王的耳目,不由韩信不谨慎。
两人来到密室,屏退左右,相对而坐。
蒯通说道:“秦灭亡以后,楚汉两国相争,不顾人民,士卒死伤无数,无非都是项王和汉王为了一己之私。”
“项王自彭城一战后,一直向北直下荥阳,威震远近,若不是阁下在京索一带挡住他,也许现在就拿下关中了。”
“现在,项王与汉王的十万军队,在广武相持不下,争斗数次,双方谁也战胜不了对方。”
“我看现在的天下大势,没有圣贤挺身而出,是不能止息这场战争的。”
“但这时,恰恰是您的机会。如果能借此乘机崛起,成为楚汉之外的第三方势力,帮助汉王则汉王胜,帮助项王则楚胜,楚汉两个王的性命,实际上都在阁下手中。”
说道这儿,蒯通看了看韩信,韩信的脸上,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情。
蒯通继续道:“但这都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阁下能听从我的建议,您不如两边都不帮,自立一方,三足鼎立,静待时机。”
“就让楚汉两强相争,待双方势力消耗殆尽,阁下可一鼓而下,则天下尽在阁下掌握了。”
“其实,像阁下这样的大才,依据现在齐国的雄厚实力,吞并燕赵,趁机向西进攻,为民请命,何人不服?何国不从?”
“将来,您主导了天下,可以分封诸侯,诸侯也都会感激并畏惧您的德威,就像当年的齐桓公那样,岂不是霸王的伟业么?”
“古人云:‘天与不取,反致受咎;时至不行,反致受殃。’愿阁下深思熟虑,慎重决定。”
韩信看着蒯通道:“汉王待我恩重如山,怎么能因为手里有了兵权,而向利背义呢?”
蒯通又道:“我给阁下讲个故事。从前,常山王张耳与成安君陈余,两个人约为刎颈之交。后来,为了张黡陈泽的嫌疑,竟反目成为仇敌,汦水一战,陈余被张耳杀头。”
“阁下自己想一下,您与汉王的交情,能比张耳、陈余二个人还深厚吗?”
“将来您与汉王之间,相互不信任的事情,何止像张黡陈泽的一件事?阁下如果一直以为能像现在这样,与汉王保持亲密和信任关系,始终与汉王相处融洽,您觉得可能么?”
“以前,越国的大夫文种,帮助勾践成就霸业,立功成名,尚且被无辜屠杀。猎物死了,猎犬就要被烹,这早已是千古以来的定论,阁下的忠信和结局,最终想必也不过像文种大夫一样罢了。”
“何况,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勇略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现在,阁下已经面临这样的一个局面,走在这样的一条不归路上。归属汉王,汉王必然疑虑担心;归属楚王,楚王也不会信任,阁下将向何处去呢?”
【作者题外话】:ps:推荐一本新书《869877+肃杀》。大弓射千里,想要射谁就射谁!孤骑千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此书被收录文创阁,大家可以去看看!
PS:推荐一本悬疑小说《855458+鬼娃儿》,是人间精灵,还是所谓的活尸,还是我们的朋友,读后便知。PS:推荐一本玄幻小说《849000+苟道》,修仙还是苟下去,看看本书就知道了。
第398章 韩信的抉择
其实,自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齐国平定之后,向汉王请求立其为假齐王,也是自保之举。
韩信不像萧何、曹参、周勃一样,是沛县军功集团的核心人物,也不是樊哙、卢绾那样与汉王是推心置腹的老交情,更没有张良在汉王心中的贵族地位。
与张耳一同带军期间,张耳也向韩信讲述了很多以前汉王的轶事,无意中透露出,张耳与汉王很早之前就是老朋友的关系。
所以,打下赵地后,韩信主动举荐张耳为赵王,也是一种顺水人情。
而像张耳这样,没有什么战功,仅仅因为与汉王关系近,加上原来在赵国为相这样一个勉强过得去的借口,就被封为赵王,那么,打下了五个诸侯国的韩信,无论从哪方面,封个齐王,都是理所应当,甚至都不算过分之举。
从回来的使者口中,得知的汉王当时破口大骂时的情形来看,若不是陈平在他耳边,说了什么,这齐王的位置,还有可能得不到呢。
张良代表汉王来封印的时候,韩信侧面问过张良这件事。
张良当时打了一个哈哈,就掩饰过去了。
韩信心里明白,封自己为齐王,是汉王的暂时妥协,也是个顺水人情,不仅可以笼住了自己,而且成功地解决了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
何况,齐地本来就不是汉王的,用别人的土地,封赏有用的人,从而自己取得更大的实惠,这才是汉王的真正老道之处。
但,这件事,在韩信心里,却结下了一个疙瘩。
那就是,汉王对自己,是不得不用,而又不放心的一种君臣关系。
就像在广武夜夺其军,随后,又派曹参、灌婴等,常驻军中,跟随在韩信左右。
表面上看,是增加韩信的军事力量,实际上,韩信心里明白,这是汉王不信任他的表现。
既然无故夺其军,又时常派亲信跟随在韩信左右,就是防备韩信起异心,同时,做为汉王的耳目,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虽然自古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那是指具体战术;一旦关系到军队的归属,关系到造反起义之类的事情,保持军队的绝对控制权,是汉王处心积虑,一直在经营的事情。
所以,武涉也好,蒯通也罢,他们所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那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以及“勇略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
这些道理,韩信岂能不懂,但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果自己自立,现在的军队,会有多少人跟着自己走。
一旦曹参、灌婴之流起来反对,势必造成内部火并,这样的结果如何,实在难以把控。
想到这里,韩信将刚才对武涉说的话,又拿出来说道:
“汉王把车子给我坐,衣裳给我穿,美食给我吃。我听说,坐人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衣裳的人,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能见利忘义呢?”
蒯通说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做事成败的关键;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紧要处。做奴仆的事情,就会失去位高权重的位置;甘心赚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
“希望您好好想想,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赵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龙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
“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主畏忌,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
见韩信面有难色,蒯通又劝说道:
“心里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不去行动,就会贻误良机;敢做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成功的开始。”
“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勇士孟贲如果犹豫不决,还不如小孩坚决地去做。”
“我说这么多,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时机啊时机,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
韩信心思不免摇动,随即对蒯通道:“先生先不要多说了,这件事容我好好考虑考虑,再行定止。”
蒯通于是告辞。
过了数日,没见什么动静,蒯通又去见韩信,请他不要疑虑,抓住时机坚决行动。
思虑再三,韩信还是不忍叛汉,自认功勋卓著,汉王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
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离开韩信,到别处去做了巫师。
韩信听说蒯通离去,也没加以挽留,心里知道蒯通是害怕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