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之长乐公主和长安令平日里生活就很简朴。
也不会挥霍钱财。
钱财越攒越多,后院地下埋的,还有三个库房里都藏着满满当当的银钱。
更别说那些从西域送来的银矿还都堆放着没有提炼成银饼。
光是那些钱何止百万贯。
李正跟着李治一路走向印刷坊。
用几十根木头架着锅炉,村子里的七八个壮汉正吃力地把锅炉往印刷坊送去。
李治急忙上前指挥着。
村子里不少人都跑来围观。
孔颖达也看着这一幕,他拄着拐杖走到李正身边说道:“孩子,这就是你说的力量吗?”
李正也不否认开口说道:“这算是其中一部分。”
之前的印刷坊流水线是用人力和水力一起驱动的。
用了锅炉之后,就可以舍弃原本笨重的水力和人力。
用锅炉燃烧产生的热力驱动锅炉上方的轮子,轮子转起来之后就可以通过各个传动关节拉动流水线的转动。
李治指挥着锅炉落地。
铁家三兄弟忙着将印刷流水线的各个关节都装好用来连接锅炉。
之前为了给锅炉留出空间,过年停工的那段时间已经特意改建了。
现在只要装上就容易很多。
忙活了好半天,锅炉算是连接上了流水线的传动装置。
大牛和李治正在做着最后的检查。
孔颖达说道:“既然你说力量不只是锅炉这一个,你的其他力量何在。”
李正说道:“就像是知道了一种公式,有了这个公式以前解不开的数学都可以迎刃而解,工业就是这样,它是一扇大门,打开这扇大门,其中有很多的宝藏,这些宝藏等到被人们掌握,以前做不到的事情以后就可以做到了。”
孔颖达听这话抚须说道,“就像是人的悟性到了一定境界,也可以明白以前不明白的事情,办到以前办不到的事情。”
“差不多一个意思吧。”
“老朽还有一个疑问。”
李正看着他说道:“老夫子请问。”
孔颖达低声说道:“那你知道那些宝藏该如何掌握吗?
办不到的事情是什么?”
李正笑了笑,“我怎么知道。”
“你就是不愿意说。”
“那就当是是我不愿意说吧。”
孔颖达叹息道:“还记得十年前老夫第一次见你是在国子监,那时候你还是一个毛头小子。”
回想起当初,李正尴尬地笑了笑。
孔颖达又说道:“当初老朽就感觉到你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很多时候你表现的和其他还是一样,那都是你故意让别人看到的,当时你说地是圆的,老夫就应该明白,其实你看待世间万物都和一般人的感觉不同。”
“可能是吧。”
李正脸上带着笑意。
大牛和李治已经确认了锅炉的安装没有问题,已经开始烧煤炭准备试用。
孔颖达接着说道:“你现在可以告诉老朽十年前的谜题了吗?”
李正低声说道:“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球上,这个球会自转也会绕着太阳公转,所以才会有日升日落,白天黑夜,一年和四季,还有我们脚下的土地有地心引力,它在吸引一切,我可以立足在这个球上,所以也会有天上的星星落在地上。”
“为什么没人发现呢?”
“因为这一切都是我们的认知,我们自以为踩在地上,地就是平的,我们以为石头会往下落,自然就会想到石头是重的,但没有想过为什么会下落。”
孔颖达长叹一口气,“这就是你看事物的方式?”
李正说道:“跳出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不要去认死理,不要理所当然,多去想多去问。”
“多去想,多去问。”
孔颖达笑着点头,“虽然老朽也不知道你说的对不对,老朽相信未来的某一天世人总会明白其中道理。”
说完他看向李正,孔颖达低声说道:“李正,老朽说得可对。”
李正郑重的点头,“老夫子说得很对,以后的人们都会明白的。”
锅炉的运作很顺利,再不用任何人力和水力的情况下,印刷坊的传送带和印刷滚轮自动地转起来了,虽然转速不高,但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在锅炉成功运行的三天后。
李正有些疲惫地从床上坐起身。
倒是李丽质已经坐在一旁梳妆打扮着。
顾不上夫妻俩在房间,徐慧匆匆来到书房内说道:“长安令,公主殿下出事了,孔颖达老夫子在书院,他……他过世了。”
听到这话,李丽质手中的梳子落在地上。
李正穿好衣服跑出家门,一路跑向书院。
此刻书院围满了人,也没人讲话都在看着慈祥地坐在椅子上的孔颖达,他老人家手中还拿着一本书,笔也还在他手上。
孔颖达的孙女跪在一旁泣不成声。
第一千三百五十九章 金属铸造
当天晚上,孔颖达的遗体就被带了回去。
听书院的孩子说,孔颖达老夫子是看书看着看着睡着了,这一睡就怎么都叫不醒。
李泰对李正说道;“老夫子都这么岁数了,至少他在安享了晚年,他孙女的也有乐孩子。”
昨天还在说着话,现在就看到人已经走了。
李正感觉心里堵得慌。
李泰说道:“他老人家走得很安静,这个岁数了什么时候走都不奇怪。”
听着李泰的安慰,李正说道:“真希望他们都能长命百岁。”
把孔颖达的遗体先放在孔颖达孙女的住处。
等着孔家的人来收殓。
朝中也知道了孔颖达的死讯,宫中来了旨意,“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能够获得谥号并且能够陪葬昭陵对孔颖达来说是一份莫大的殊荣。
老村长和孙思邈也来到看望孔颖达。
一直以来村子里的三个老头,孔颖达,孙思邈,老村长三个人走的最近的。
李正和李泰,帮着程处默守灵。
今夜的村子显得格外宁静。
程处默说道:“没想到他老人家就这么走了。”
李正拍了拍他的肩膀,“生老病死是常事。”
程处默看着漫天的繁星,“我现在还记得我家老货为了让孔颖达把她孙女嫁给我,废了不少心思。”
这门亲事确实难得。
孔颖达一直都是书香门第。
而程咬金是武夫出身。
两家能够走在一起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武夫和书香门第结为姻亲,本就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当初所有人都看不好这场婚事。
在程咬金的死缠烂打之下,孔颖达终是将自己的孙女许配给了程处默,两家就此结为了姻亲。
事实证明,程处默对孔颖达的孙女很好。
两家人相处的也很不错。
孔颖达的孙女正在哄着两个孩子入睡。
她和程处默也有了两个孩子。
程处默低声说道:“你说我们以后会不会也有这么一天。”
李泰坐在院门口说道;“谁都有这么一天,当初我皇爷爷去世的时候不也是一样,大家都要面对的。”
第二天,孔家人就来了,他们带走了孔颖达的遗体。
按照规矩程处默和孔颖达的孙女都要给孔颖达送行。
李正站在村口看着一行人扛着孔颖达的遗体越走越远。
李义府走来说道:“已经买通了几个言官,他们愿意进言将更多的边防工事交给泾阳。”
收起悲伤的情绪,李正说道:“继续安排接下来的事情,让朝中的人知道我们工程队拥有大唐最顶尖的建造技术。”
“喏!”
走回村子里,李正走在田间的小道上,现在村子里的孩子也一个个长高了,当年第一批跟着自己学乘法口诀表的孩子也已经成家了。
过了这么多年,李正到现在有一种恍惚的感觉,时光飞逝太快了。
到现在太感觉到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
印刷房的大烟囱冒着黑烟就说明了锅炉在运作。
现在看来锅炉的运作还算顺利。
铁家三兄弟已经开足了马力,接着铸造锅炉。
李正在书院找到了阎立本。
孔颖达过世了,阎立本的兴致也不高。
见到李正来了,阎立本连忙站起身,“长安令。”
走入阎立本的房间,这才刚回来不久阎立本的房间就又回到了乱糟糟的状态。
各种图纸放了一地。
有些无从站脚。
阎立本尴尬地笑了笑带着李正走出房间说道:“老夫明白,数术和建造是分不开的,以前老夫不觉得,现在越发觉得是这样。”
李正对他说道:“公式运用的怎么样了。”
“比以前熟练多了,特别是几何运算,在我们工匠这一行用处非常的大。”
鲁班是天下工匠的祖师爷。
在阎立本心里他不希望工匠一行停滞不前。
如果数术能够打破工匠的瓶颈,他还是很乐意学的。
李正对他说道:“阎大匠也知道我现在在铸造一个叫做锅炉的东西。”
阎立本点头说道:“那个东西确实很神奇,没想到老夫离开了这些日子,村子里就造出了这么神奇的东西。”
李正说道:“都是晋王殿下造出来的。”
一边走着,阎立本说道:“老夫不信这里面没有你李正的点拨。”
对阎立本的话,李正没有否认。
阎立本感慨着说道:“老夫研究过这个锅炉,也看过锅炉的图纸,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若是让老夫来做,没有一年半载老夫也造出不来,锅炉这个东西难就难在他结合了书院所学的物理,数术,匠作,不只是浅显的了解就可以造出来的,更是要将物理和数术学到更深的境界,不然造不出这个锅炉。”
阎立本说的也没错,当初李治为了造出这个东西,所力学开始研究,研究到动力,再到热力学,李治都快学的走火入魔了。
李正停下脚步说道:“其实这一次来是有件事想请阎大匠帮忙。”
“直说便是。”
“我想在村子里建设一间加工厂,阎大匠也知道锅炉这个东西非常难造,如今的铸造进度还是不够,所以我想在村子里在建设几个加工厂。”
“加工厂?”
李正拿出一卷图纸说道:“就是这样的加工厂。”
观察着图纸,阎立本看到一些以前没见过的东西。
李正笑道:“能造出来吗?”
“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只是这上面的小零件都是用来做什么的。”
“这个大架子是用夹住金属物件的,还有那个轮子其实是个磨刀石,用来打磨金属零件,还有那个小转子用来和钻孔打出螺纹。”
李正没说的这些都是五金作业的工具。
金属铸造有了这些东西,往后就会方便很多。
“建几间房子不是问题,但这些小零件做起来怕是要废一些日子。”
“那就麻烦阎大匠了。”
阎立本摆手说道;“没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老夫来你这里学到了这些学问,来报答你还来不及,怎么能说是麻烦。”
李正还是稍稍一礼。
又一次见到以前没有见过的事物,阎立本长叹一口气,“还真是学无止境啊。”
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变回来,我害怕
李正对阎立本说道:“甚么时候可以开工。”
阎立本说道:“需要三天时间把书院留下来的事情处理完,就能开工。”
李正说道:“我来安排人手。”
阎立本点头答应。
泾阳的锅炉运作已经好几天了,不需要人力,更不需要牲畜,只需要往锅炉里加煤,就可以让它干活。
村子中的人对这个大家伙很好奇。
甚至怀疑这个锅炉其实是个活物。
宫中,李世民正在看着眼前的一幅画,画中所画的就是锅炉的样子。
王鼎在一旁说道:“陛下这就是泾阳造出来的新东西,书院管这个叫做锅炉。”
李世民看着图纸上的锅炉,“这个东西应该很大吧。”
王鼎点头,“几个成年男子围抱不了,而且泾阳还在制作,说是要多造几个。”
李世民问道:“这东西是做什么用的。”
王鼎回话道:“它能够帮助干活,不需要人力,甚至不需要牲口去拉,它就能自己动起来,非常神情的一样东西。”
又看了图纸好一会儿,李世民心中很纠结。
之前去泾阳也不是没有见过这个东西。
当时李治就为了这个东西,整日茶不思饭不想。
现在这个东西终于造出来了?
而且还能帮助工坊干活?
李世民说道:“难道他用这个东西,只是为了让泾阳可以更加的赚钱?”
王鼎点头说道:“现在看来是这样的。”
李世民更希望的是泾阳造出来的东西,可以用于社稷。
为了让大唐更强大,让书院拿出智慧,用在该用的地方。
而不是想着让李正挣钱。
李世民喝下一口茶水说道:“这个李正还真是老样子。”
王鼎说道:“陛下,最近朝中有不少人在议论要把更多的边防工事交给泾阳。”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茶碗,“这些日子,朕确实收到了这类奏章,他们说这样朝中不用出人力无力,更不会有征召民力的情况,就算是工事有了疏漏,或者引起了民愤,责任也全部都在泾阳。”
王鼎躬身点头。
李世民有些迟疑地说道:“把工事交给泾阳,确实可以给朝中省很多事情,但这些工事李正都是要从中挣钱的。”
朝政的事情王鼎不敢过问,只是把自己知道的事情告诉李世民。
许久之后,李世民说道:“让房玄龄和杜如晦带人议一议这件事吧。”
“喏!”
李世民的目光从画卷上移开,转头看向地图,如今边关的防御工事都在各个关口的守将身上。
一般这种事情都是守将来安排。
或者工部派人去协助。
如果泾阳能够将边疆工事做得更好,当然也是一件好事。
朝中也让省心。
哪怕李正从中做手脚也可以让人督工。
发现有什么端倪也能知道。
李正不会笨到在边疆做手脚。
尽管这件事怎么看都是朝中和泾阳双方都有益的事情,朝中省了事,泾阳赚了钱。
只是让李正挣钱也没什么。
朝中拿出几万贯钱也不是什么大事。
现在朝中府库很充盈。
朕自己的库房也放满了银钱。
可李世民总觉得这件事不对味。
总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却也想不出问题出在哪里。
泾阳,许敬宗向李正抱怨道:“长安令,陛下似乎发现了什么,买通了朝中不少言官,可陛下迟迟没有要将边关修建边防之事交给泾阳。”
李正说道:“陛下本就是一个多疑的人,他不会轻易做决定的。”
许敬宗皱眉说道;“不如再买通一些更高位置的言官,比如说中书省?”
中书省是朝政的中枢。
在里面的人不是长孙无忌的人,就是李世民的亲信。
李正说道:“中书省的人大多数都有背景,莽撞行事怕撞到铁板。”
许敬宗会说道:“长安令说的是若是不成功,我们反受其累。”
一边清理着马圈,李正说道:“你说玉门关和雁门关是不是很久没有修缮了。”
许敬宗说道:“确实是有些年头没有修缮了,长安令的意思是……”
李正说道:“你说这个时候雁门关的城楼出了什么问题呢,朝中会不会更加着急。”
许敬宗恍然大悟,“如今边关没有战事,更没有要修缮边关的意思,陛下不会轻易做决定就是因为这件事不着急,如果这个雁门关的城楼出了什么问题,或者那座城墙要塌了,朝中自然会着急做决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