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421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421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正说道:“不过我们现在已经见不到这种巨兽了。”
    李泰低声说道:“那些奇闻怪志的记载是不是也有所根据。”
    三人正说着话,就看到大牛刚刚从书院走出来,程处默走上前一手将大牛拎起带了过来。
    大牛看了一眼李正又看了看李泰。
    程处默低声说道:“来和某说说,这个东西是从哪儿来的。”
    顺着程处默所指的方向看去,大牛看了看恐龙骨架说道:“这是我们在修建吐蕃防御工事的时候发现的,那时候我们打算在吐蕃后面的雪山挖出一片利于防御的地势,挖着挖着就挖出了这些。”
    程处默摸着下巴的胡渣又说道:“那里有这种活物吗?”
    大牛使劲摇了摇头,“当初捡到这些骨头的时候,很多骨头都是镶嵌在石头里的,骨头都已经成了石头了,年代非常久远。”
    程处默的目光盯着恐龙骨架说道:“这么大的牲口可不好,对付若是一大群更是不得了。”
    李泰说道:“光是天竺的战象群就不是人力可以抗衡。”
    程处默低声说道:“这么厉害的牲口,怎么就会找不到了?”
    有时候看程处默是一个憨货,但他总是能够在一些时候说出那种一语中的。
    就像是程处默现在说的,恐龙为什么突然从地球上绝迹了,就连后世也有很多的猜测和学说。
    程处默会往这方面去想,不得不说他的问题非常超前。
    大牛又说道:“我这里还有很多的骨头,看起来这是一个大族群,太零散了有些拼凑不起来,你们要不要去看看。”
    李泰摆手说道:“我对骨头不感兴趣。”
    化石终究只是化石和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
    也不会闲得去刨根问底。
    最近李泰来泾阳的次数越来越少。他的脸上很显然地写着三个字,有心事。
    可能他的心事就是成年的那一天就要去封地。
    李泰没有说,李正也不愿意多问。
    几人又多看了一会儿,很快就对这个恐龙化石没了兴趣。
    三人一起在村子里走着。
    李泰问向程处默,“今日你怎么不去泾阳护卫队了?”
    程处默懒散地松了松肩膀说道:“今天是休息,规矩是李正定的。”
    李正稍稍点头,“护卫队每周两天休息,只有少数人轮班。”
    程处默长叹一口气,“就那几個朝中来的权贵公子,今日他们的家里人来探望他们了,营地里到处都是外人,我也懒得去了。”
    因为那几个公子哥可都是长安城权贵阶级的孩子。
    来看望的都是拖家带口的。
    程处默又说道:“倒是听说了一件事,那些权贵公子们的家人听了他们在泾阳苦训的事情,说是过了午时之后就要去陛下面前弹劾。”
    李泰笑道:“这是父皇安排的事情,他们也敢忤逆。”
    程处默低声说道:“那几个公子心里记着仇呢,上一次就有一个半夜想要逃走的,结果被抓了回来。”
    程处默管泾阳护卫队挺合适的。
    本就是一个没什么心思的人,而且为人厚道讲规矩。
    除了现在有些怕老婆之外,没什么别的毛病。
    程处默又说道:“再说了咱们泾阳的训练虽然差了点,但十来岁的孩子不都练得好好的,而且伙食一直都是有菜有肉,要说吃得比他们的卫府好上好几倍。”
    李泰点头说道:“那确实是这样,泾阳的吃食在关中都是名声响亮的。”
    三人正走着,看见王鼎急冲冲朝着这里而来。
    看到王鼎的样子,李正别有意味的笑了笑。
    李泰看到王鼎有些意外地说道:“父皇大病初愈,你怎么不在父皇身边。”
    王鼎连忙躬身行礼说道:“陛下让老奴来给长安令带一些话。”
    “原来是这样。”
    李泰恍然点头又对程处默说道:“处默,听说你家有些好酒?”
    收到李泰地眼神,程处默一拍大腿说道:“某差点忘了,咱们这就喝酒去。”
    李泰说道:“李正滴酒不沾的人就不用去了。”
    说完李泰和程处默转身便离开。
    一听是李世民让王鼎带话来,这两个家伙第一时间躲得远远地。
    听不到是最好的,有些话听多了怕是有麻烦。
    李正对王鼎说道:“这里就我们两个,陛下带来什么话了?”
    王鼎挥着袖子给自己散热,“就是吐蕃国书的事情。”
    李正好奇说道:“吐蕃国书的事情我不都和河间郡王说了吗?”
    王鼎瞧着李正的神情苦涩地笑了笑,“长安令就不要卖关子了,这说一半留一半可使不得。”
    李正说道:“什么使不得?咱们陛下是不是会错意了?”
    见李正转过身,王鼎又饶了一圈走到李正的面前,“长安令,陛下的意思也明说了,长安令要怎么做先不谈,事成之后长安令要几分利直说便说。”
    李正摇着手中的蒲扇说道:“当真直说?”
    王鼎就差给李正跪下来说道:“不然呢?老奴火急火燎跑来做甚?”
    李正看向长安方向说道:“陛下会得到他想要的,无非就是吐蕃的民心归附,已经彻底掌握吐蕃。”
    王鼎使劲点头。
    李正又说道:“所以除了陛下想要的这些,吐蕃的所有利产生的银钱我全部都要了。”


第九百二十八章 财阀的方向
    王鼎双手揣在袖子里脸色上写满了两个字,难办!
    安静了一会儿,王鼎再次看向李正,“长安令当真全都要?”
    李正摇着扇子说道:“不然呢?”
    王鼎来回走了两步,显得有些着急,“那陛下可以得到什么?”
    李正深吸一口气说道:“将整个吐蕃收入大唐的版图之中。”
    停下脚步,王鼎看着李正; “这可不是小事,长安令莫要说笑?”
    李正咧嘴笑着说道:“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的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但是陛下的可能就是长期的。”
    王鼎琢磨着说道:“老奴想着在陛下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吐蕃收进大唐的版图?”
    李正长叹一口气,“王公公,我们也是老相识了,咱们的目光不能只能看着眼前的蝇头小利; 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
    王鼎顺着李正的目光看向远处。
    李正认真的点头说道:“对了; 就是这样,目光要放长远一些。”
    “老奴只是一个传话人,既然长安令都这么说了,老奴只好把这话转述给陛下。”
    王鼎又长叹一口气转身离开。
    瞧着王鼎的背影,李正心里有些五味杂陈。
    “上一次你给钱的那个大胡子到处在花钱。”
    王鼎还没走远,身后就传来了李江山的说话声。
    瞧了一眼李江山,李正叹息道:“杀手姐姐,你说这个王鼎活了大半辈子,有没有为自己活过。”
    李江山还是和以前一样,穿着一身黑衣板着脸,她开口说道:“什么叫做,为自己活过。”
    李正放下手中的扇子说道:“意思就是说你有没有自己的理想,或者说有没有出于自己的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见李江山古怪地看着自己,李正摇头说道:“算了,和你们这种古人我没办法和你们解释太多。”
    李江山低声说道:“大胡子到处花钱,出手阔绰; 整日花天酒地你就不想管吗?”
    李正继续往马圈方向走去说道:“盯好他,他要是想要跑路第一时间抓了他。”
    李江山跟着李正说道:“我看他根本就没有去找,你的钱怕是白费了。”
    李正的脚步稍稍停顿,想了一会儿便继续往马圈走,要是大胡子可以找到虬髯客,因此可以和红拂女联系,顺便给李靖一个人情,说不定还可以找到自己生母的消息。
    关于生母是谁这件事,李大熊一直都是避而不谈。
    不过从红拂女的只言片语中,似乎她知道一些与生母有关的消息。
    找虬髯客这件事也是红拂女的要求。
    如果能够知道这些,花一些钱也是值得的。
    见李正不说话,李江山又说道:“村子外有两个人要见你。”
    李正回头看向李江山,“什么人?”
    李江山还是板着脸,“一个姓崔还有一个姓郑。”
    崔和郑?
    李正心中大致明白了是谁,“把他们两人带进来吧。”
    李江山刚想说我不是你的下人。
    但李正又走进了马圈里。
    李江山无奈转过身,反正也要去宫里办事顺路提点一句。
    李正拿着扫把清扫着马圈。
    虽说李江山长得不算很好看,但也是那种很耐看,属于那种越看越好看的女子。
    而且身材也很标致,尤其是一身黑色劲装的勾勒下身段高挑。
    如果她收起动不动提刀的那种脾气,说不定可以嫁出去吧。
    听李丽质说过,从小李江山还是十岁的时候,就被长孙皇后领养在身边,作为一个女护卫。
    过了小半个时辰,崔傅和郑撅才来到马圈。
    李正看着两人说道:“你们两个怎么走在一起了。”
    崔傅笑着说道:“在五台山遇到的。”
    郑撅朝着李正稍稍行礼说道:“长安令,许久不见了。”
    李正看着两人说道:“最近过得如何?”
    郑撅说道:“李世民的动作很快,五姓的势力如今被清扫而空,我反而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看了一眼崔傅,郑撅又说道:“好在遇到了崔兄,我俩都受过你的点拨,这才相约来见你。”
    崔傅瞧着马圈说道:“还是你李正的日子舒坦,每年赚得盆满钵满,还有闲情逸致养马。”
    李正放下扫把从马圈中走出来说道:“我怎么听着这话像是骂我。”
    崔傅尴尬地笑了笑,“在下只是想不明白,你为何非要修路,如今朝中有很多人骂你,修路对你有什么好处吗?”
    郑撅也说道:“在下也认为以你现在的家财完全可以默默地数钱过日子,何必这么招摇。”
    李正惆怅着说道:“你们不懂。”
    崔傅好奇道:“什么不懂。”
    李正喝下一口热茶说道:“经济要发展,离不开基础建设。”
    “基础建设?”崔傅倒吸一口凉气思量着说道:“好深奥的话语。”
    看两人一唱一和,李正浑身有些不自在,崔傅和郑撅都是出自五姓世家。
    在五姓世家中这两人也算是很机灵的一类人。
    在五姓要倒台初现端倪的时候,这两人可是第一时间反水的。
    对这种人不得不防。
    李正说道:“说说吧,你们来见我要做什么?”
    崔傅说道:“我打算经营笔墨生意,因为五姓的缘故之前太原王氏的家主王屿已经过世了,朝中清算之后王氏就开始分家了,我收了很多王氏的老作坊。”
    李正好奇道:“收了多少?”
    崔傅笑了笑说道:“大多数都已经被我收了,价钱也不高。”
    郑撅说道:“如今王家是家道中落了,笔墨这个东西还是看名声,如今崔兄你趁机拿下,以后也一定赚钱。”
    两个世家子弟,本来是个读书人。
    现在做起了买卖生意。
    而且出手很大,直接买下了王家笔墨生意的招牌。
    不得不说眼光很不错。
    郑撅说道:“在下也接手了不少丝绸生意,和江南的布商也已经商量好了,以后可以长久做买卖。”
    崔傅说道:“我们两人也商量好了,等到我们的钱足够多再收一些买卖,最后我和郑撅合在一起买下五姓的其他生意。”
    收购合并?垄断?
    郑撅和崔傅虽然没有说出这句话,但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了。


第九百二十九章 扩大生产力
    这两人的眼光还挺超前的。
    用自己的原始资本收购其他的产业,再将其他的产业合并,这两人还可以联手收购,联手合并。
    不愧是读书人,这么快就明白了生意经的最上层。
    他们两人或许都还不知道他们已经走上了财阀的方向。
    崔傅和郑撅说完也不再多说话了,等待着李正的反应。
    见李正许久不说话,崔傅又说道:“长安令?”
    李正回过神说道:“你们的想法很不错嘛。”
    见李正说话; 郑撅放松地笑了笑,“不知道长安令有没有兴趣和我们一起?”
    “我?”李正摇头说道:“都说我钱挣得多,其实我手头上没多少钱,如今到处要用钱,光是这修路的工事,简直就是吞金巨兽; 一个月就是数十万贯。”
    “吞……吞金巨兽?”
    崔傅想了一会儿才明白李正的话,“长安令说话还真是风趣。”
    郑撅也点头说道:“还真是啊。”
    李正说道:“如果三年之后你们的产业扩大一倍,我会有兴趣和你们合作。”
    崔傅说道:“好!三年之后我们两人再来见长安令。”
    郑撅也行礼说道:“那我二人先行离开; 打扰长安令了。”
    说完两人便一起离开。
    李正安抚着一只探出脑袋的马儿,心说这崔傅和郑撅还想拉着自己下水?
    崔傅和郑撅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
    要是有利可图,他们一定使劲薅羊毛。
    财阀要垄断,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的好处何止这些。
    那是长久的利益。
    五姓能够立足中原除了有很多的学子在手中,五姓还有很多的产业。
    树倒猢狲散,五姓分崩离析这些产业也随之分裂。
    五姓留下的遗产很庞大,这些庞大的产业中一定也有人觊觎。
    王鼎回到宫中,将李正的话复述给李世民。
    李世民听完安静了许久扶着额头说道:“他竟然全都要?”
    王鼎低声说道:“李正确实是这么说的。”
    李世民冷冷地笑了笑,“这个李正已经够有钱了,他怎能如此贪得无厌。”
    说完李世民站起身说道:“他当真说可以把整个吐蕃收入大唐的版图?”
    王鼎点头说道:“李正确实这么说的,他还说……”
    李世民看着墙上的一幅字迹说道:“他还说什么?”
    王鼎躬身说道:“他还说目光要放得长远一些,不要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
    李世民目光依旧看着眼前的这副字迹,“朕怎么听着这话像是在骂朕。”
    王鼎低声说道:“可能是长安令无心之言吧。”
    “他给朕抛了一个朕无法拒绝的好处。”李世民闭上眼按着自己的鼻梁说道:“他还真敢和朕谈条件。”
    王鼎也不知道这个时候该说什么。
    李世民又说道:“要是吐蕃可以收入大唐的版图,朕还不知道该怎么拒绝他。”
    心中思量着,李世民当然明白吐蕃的版图收入大唐那是什么概念。
    功盖千秋,史册留名这种事情当然是好。
    李世民心中也乐得见到这一天。
    “蝇头小利?目光放远?”李世民长叹一口气; “他说得还挺对; 朕要是和他讨价还价还是朕不懂事了?不过这事儿朕怎么想着就觉得朕很吃亏。”
    王鼎低声说道:“要不让李正立下字据,若是李正做不到就和他秋后算账?”
    李世民低声说道:“秋后算账?李正有恃无恐,你觉得他会怕这一套?”
    王鼎低头说道:“老奴不能为陛下分忧,老奴惭愧。”
    李世民重新睁开眼转过身说道:“李正可以经营吐蕃的土地,也可以让他照利全收,不过他每挣一文钱,都要给朕上赋税!”
    王鼎看了一眼李世民的脸色又小声说道:“那陛下要写旨意吗?”
    李世民重新坐下来说道:“这种事情就不写旨意了。”
    陛下和李正很多事情都不在明面的旨意上。
    包括作间高句丽和兵器生意上的事情。
    这些事情都是陛下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