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

第182章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182章

小说: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正儿这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可怜正儿从小就没怎么吃饱饭,现在应该是怕饿着吧。”
    李大熊远远看着自己的儿子,原来儿子已经和自己一样高了,多看了一眼,也没在多说一句话。
    扛上锄头转身走向田地里接着干活。
    一晃多年,李正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孩子了。
    直到傍晚时分当天的收粮才结束,整个村子堆满了粮食。
    一麻袋垒着一麻袋成了一座座小山,远看特别状况。
    若是四年前李世民看到这些粮食说不定立刻会立刻眼红地过来抢。
    现如今粮食连续两三年丰收,朝中的粮仓说不定也已经塞满了。
    李义府还在统计着粮食的数量,要不是现在泾阳坊市的账目是徐慧在做,还真忙不过来。
    张公谨看大牛带着一群孩子清点着粮食,而且算盘敲打得很熟练。
    有些不明所以,张公谨自己也算了一遍,按照自己算出来的再照对自己的算出来的。
    这些孩子所算的重量与自己所算的丝毫没差。
    而且算得比自己还要快。
    张公谨叫住一个孩子问道:“你们的数术是谁教你们的。”
    “大牛哥教我的。”一个正在换牙的孩子说道:“就是很简单的竖式运算。”
    “大牛哥是谁?”
    张公谨再次问道古怪的问着这个孩子。
    他吸了吸鼻涕解释道:“大牛哥就是我们的大班长,大牛哥的本事是跟着李正大哥哥学的,大牛哥学会之后就教给了我们。”
    一个十岁不到的孩子,能够如此熟练的运用数术,丝毫不比成那些学有所成的士子差。
    张公谨最了解如今长安的读书人。
    弘文馆的那些士子或许还不如这个十岁的孩子。
    心中暗暗吃惊李正到底是怎么教的。
    大唐能够出现一个李正已经够惊世骇俗的了。
    若是以后出现千千万万个李正。
    还怎么得了。
    俗话说假传绝学不轻易外传,似乎李正也不藏着掖着很大方地教给了村子里的孩子。
    又或者说李正教的只是皮毛,或许李正还有更高的本领没有教出来。
    在书院里教书已经有些日子了,张公谨还是第一次觉得自己竟然有自惭形秽的一日。
    王鼎带着人来到了泾阳,这个太监已经村子里的老熟人了。
    身为李世民的代言人,要是在别家,说不定早早就出门来迎接了。
    也就在泾阳,到了泾阳还要亲自走到李正的面前。
    李正搬完了一车粮食放下卷起的裤腿,擦去额头的汗水看到王鼎说道:“王公公你怎么来了。”
    王鼎笑着说道:“陛下听说长安令在收陈粮,就让老奴过来商议陈粮的事情。”
    李正坐在石头上说道:“怎么?陛下也想卖粮食给我?”
    王鼎说道:“如今粮食连年丰收,不少官仓都已经满了,这不也是给朝中官仓撤走一些陈粮,陈粮放久了就坏了。”
    “那陛下是想卖给我还是送给我。”
    王鼎笑道:“说来如今关中连年丰收,可是朝中用度紧张。”
    李正思索着说道:“王公公这话不对吧,”
    “哪里不对了。”
    李正搭着王鼎的肩膀小声说道:“王公公,最近咱们生意做的好好的,在下每个月给陛下的钱财少则数万贯,多则数十万贯怎么能说没钱,咱们陛下缺这么几个钱?”
    王鼎尴尬一笑,“长安令这是说得哪里的话,如今朝中用度大,太子就要成婚了,哪里不得花钱,在说了那些钱都是不入户部的,陛下都偷偷攒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李正说道:“感情是陛下想挣我的钱。”
    王鼎躬身说道:“这是给长安令立功的机会,帮朝中清一些陈粮,实在是放不下了。”
    前些年的寒潮过去之后,这两年一直都是丰收。
    李正对王鼎说道:“我懂王公公的意思了,陛下是想要把陈粮卖给我,既能帮朝中减少负担,又可以挣我的钱?”
    “是……也不是。”
    李正:“……”
    王鼎的笑容越发尴尬,“都说了,这是大功一件,陛下不会亏待长安令的。”
    “亏待?自从在下做泾阳令开始,在下就没有拿到过朝中一分钱的俸禄,现在我说不亏待,咱们陛下这么厚脸皮的吗?”
    王鼎急忙看了一眼四下,慌张说道:“长安令慎言。”
    “我就要娶长乐公主了,陛下还这么来坑我,不厚道。”
    王鼎小声说道:“都是陛下吩咐的,要是长安令觉得不厚道,要不去宫里和陛下理论理论?”
    李正冷冷一笑,“怕是我进去就出不来了,王公公你就不要给我下套了。”
    王鼎说道:“那陈粮的时候,长安令是收还是不收?”
    李正指了指身后一大片装粮食的麻袋,“这不好办,王公公请看,我这里也够了呀,实在是收不下了。”
    王鼎啧啧一声叹息,“朝中可以便宜点卖给长安令。”
    “四文钱一斗陈粮。”
    王鼎想了一会儿说道:“今日长安令收陈粮的时候不是十文钱一斗吗?”
    李正说道:“朝中的陈粮都积压了好几年了,要我接盘我自己都觉得亏,在下为了收粮散尽家财,没多少钱了。”
    王鼎斟酌一番说道:“太便宜了,要不六钱一斗?”
    李正淡然自若地说道:“三文!”
    王鼎一脸着急说道:“怎么还越来越便宜了。”
    “除了我还有谁会要朝中积压两三年的陈粮。”
    王鼎委屈说道:“这样老奴不好和陛下交差。”
    “那是你的事情,和我没关系。”
    王鼎咬牙一跺脚说道:“那就四文钱一斗!”
    “成交!”李正答应的很爽快。
    王鼎愕然,有些被耍了的感觉。
    招呼李义府说道:“你跟着王公公取粮食,四文钱一斗收。”
    李义府点头说道:“王公公带路吧。”
    王鼎走了两步回头看了一眼李正。
    李正:“王公公还有什么事情吗?”
    长叹一口气,王鼎还是带着李义府前去收粮,和李正这个小狐狸做生意,总觉得自己是羊入虎口。
    看来这一次似乎又被李正给算计了。


第三百八十一章 水力纺车
    看着一堆堆的粮食,李正对许敬宗嘱咐道:“出十万石陈粮都拿去给禄东赞。”
    许敬宗点头在册上记下这件事。
    李正接着说道:“你去驿馆问问薛延陀的阿史那和东突厥的使者,问他们二十钱一斗米的粮食要不要。”
    “二十钱一斗?”许敬宗回头看了一眼身后的陈粮,收来新粮也不过十五钱一斗。
    一边在册子上写着李正的吩咐,许敬宗迟疑了一番道:“怕是人家不肯要,价格有些贵了。”
    “我知道他们不肯要,就是想让他们知道我是整个关中粮食最多的人。”
    许敬宗疑惑地看着李正。
    李正看向西突厥方向说道:“你放心三个月后我的粮食就不是这个价。”
    许敬宗记下的李正的话语。
    第二日阿史那就在驿馆见到了许敬宗,听完对方的话,阿史那冷笑说道:“李正十五钱收的粮食,二十钱一斗卖给我们?”
    许敬宗解释道:“如今泾阳的粮食堆积如山,长安令的意思是想要卖出去。”
    阿史那冷笑道:“我要是真买了李正的粮食,我就是傻子。”
    明白了对方的态度,许敬宗站起身说道:“在下还有很多事情要办就先告辞了。”
    阿史那不屑地看了一眼许敬宗,“不送。”
    走出驿馆的前许敬宗还看了一眼禄东赞和西突厥使者的房间。
    人已经不在了,行李也不在了。
    王鼎把六十万石的陈粮全部交给了李义府。
    半月后许敬宗带着一车车的金子而来说道:“长安令,这里是五十万贯的金子,给足了都算过。”
    李正按照老规矩分钱,吐蕃带走的只有十万石粮食,至于现在的泾阳还有近百万石粮食。
    似乎整个关中的粮食都在往泾阳倾销。
    毕竟有一个人傻钱多,散尽家财的家伙。
    能够用这些吃不完的陈粮卖了换钱再好不过。
    在家里预留一些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的泾阳还在继续的收粮,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架势。
    价格还是按照原来的价格,也没有降价。
    大牛带着一些鸡蛋肉菜而来,“老师,这是别的村子送的。”
    “送的?”
    大牛挠着后脑勺说道:“说是咱们的价格高,人家收了钱有些不好意思,就多送了一些肉菜来。”
    李正点头,“那就收下吧。”
    大牛又说道:“村子外还有很多。”
    “送来的都一应收下,吃不完的肉菜交给大虎。”
    “明白了。”
    大牛高兴地离开。
    李正感慨道:“人家看我一个冤大头不停地收粮食给钱,看我太委屈了还来送钱,大唐的民风果然淳朴啊。”
    许敬宗小声说道:“长安令,称心已经前往吐蕃了。”
    称心的安排是用来做默呕的生意对手,李正已经对吐蕃和西突厥的战事不感兴趣了。
    也不知道西突厥这个打手能不能对付东突厥。
    东突厥的可不好对付,东突厥的战马很多。
    王鼎回到了长安向李世民禀报,“陛下粮食已经都卖出去了,按照四钱一斗价格的足足六十万石的陈粮全部卖给了李正,总计一百八十万贯。”
    加上李正这次送来二十万贯兵器买卖钱财,李世民眼前是一笔横财,“李正到底有多少钱,这些钱会让李正伤筋动骨吗?”
    王鼎小声回话道:“陛下,工部最近仿造出了三百多辆三轮车。”
    “全部发放到龙武军。”
    “喏。”
    明年就是太子成婚的日子,最近礼部非常地忙碌。
    村子里的一群婶婶围着新做出的纺车。
    水力半自动的纺车很新奇,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神奇的纺车。
    李正小心翼翼操作着纺车,一尺长的棉布好不容易做出来,一尺棉布做出来松松垮垮地一扯就撕碎了。
    注意到四周婶婶们嫌弃的目光,李正连忙说道:“可能是有些细节没有调节好,我再调整一下。”
    又鼓捣了好半天,前后试了十多次。
    看着李正一次又一次地失败,婶婶们实在是看不过去了,纷纷过来帮忙。
    村子里的婶婶本来就对纺织机这种东西用得很熟练。
    经过婶婶们的几次提醒,总算是整明白了问题的所在。
    重新做了捻板之后,总算可以做出一尺像样的棉布。
    阎立本手里也拿着小册子,记录着李正对纺车的改动。
    婶婶们对纺车的使用适应很快。
    而且这样的水力半自动纺车用起来也很简单。
    一台纺车三个婶婶一起做就可以开始产布匹。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许多,分工一部分村子里的婶婶们用来做棉线。
    余下的用来运作新式的水力纺车。
    阎立本和工匠班开始制造纺车,沿着河滩造纺车,以泾阳的河岸沿线可以造十台这样的纺车。
    李义府统筹安排,徐慧负责做账,许敬宗做村子外的外交。
    李正发现自己又闲下来了。
    今天是李治回长安看望他父皇母后的日子,李正把做出来的几批棉布给他送入宫中。
    长孙皇后拿着李治带回来的棉布,拿在手中感受着质感,“这布是丝绸做得?”
    李治摇头,“老师说这个是棉布,不是丝绸做的。”
    李丽质坐在自己的母后身边也打量着棉布,“这种布匹好柔。”
    长孙皇后平日里也做衣服,以前李世民的还是秦王没有登基之前,秦王府的日子也很拮据。
    李世民登基之后宫里的日子也拮据,那时候公主皇子们的衣服也都是自己做的。
    长孙皇后对布料很熟悉,非常明白什么样的布料适合做什么样的衣服。
    “李正的这个布料质感上虽然比不上丝绸,但是比外面的绸布好很多,用起来非常地舒服,可以用来做里衣。”
    李治连忙补充说道:“母后,李正其实还有一个不情之请,只是不知道母后会不会答应。”
    “什么不情之请?”
    “李正说若是母后可以向权贵们多多推销这种布匹,母后来做代言,打开销路之后,以后每个月就会送宫中很多的棉布。”
    长孙皇后有些讶异。
    李丽质不屑地扭头说道:“这个李正眼里是不是只有买卖,哼!还是个死要钱的。”


第三百八十二章 何方高人指点
    长孙皇后长叹一口气低声对身边的宫女说道:“把这些棉布分给各宫的嫔妃,就说是泾阳李正进献的布匹。”
    留下了足够立政殿用的就行,李丽质看得明白,心中窃喜母后还是愿意帮李正的。
    注意到自己女儿的神情,长孙皇后也是长叹一口气,女儿大了留不住。
    长孙皇后招手让李治走到近前问道:“稚奴,李正最近的身体如何?”
    李治思量着说道:“老师的身体很好呀,前些日子还搬了很多粮食呢。”
    长孙皇后这才放心地点头。
    修建大明宫的事情又遭到了群臣的反对,李世民心中很烦闷,只好把这件事先搁在一旁。
    有些事情也是想不明白,李正在泾阳大兴土木,群臣倒是不会说什么。
    朕修个大明宫就受到了群臣的反对。
    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奏章,拿起李绩送来的三十六计。
    这本书的装订方式就是泾阳才有的方式。
    翻开一页看着上面的内容,看了好一会儿李世民这才发现自己已经看了一个时辰了。
    这三十六计阐述着各种兵法,又像是一个个的小故事。
    还真是有意思的竟然有人会将兵法当作故事来讲。
    最让李世民感兴趣的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王鼎。”
    “老奴在。”
    李世民低声说道:“你让弘文馆去查查,当年诸葛孔明和司马懿是不是真的有空城计这一出。”
    “喏。”
    虽说都是一个个的小故事,但看起来还是很耐人寻味的。
    水田里一大片一大片的秧苗都已经长成,长安最多雨的时节就要过去了。
    到目前来看贞观八年风调雨顺,还算是安泰。
    到了六月份的时候,长安不少人都紧张了起来。
    李正说得预言贞观八年六月陇右地龙翻身的事情到底会不会发生。
    李世民坐在甘露殿听着王鼎的禀报,“陇右的地龙翻身没有发生是吗?”
    王鼎小声回禀道:“确实还没有发生,已经派出了不少人留在陇右关注着陇右的情况,一旦有地龙翻身的事情就会立刻禀报。”
    钦天监,袁天罡这些日子一直都盘腿坐在钦天监闭关不出。
    像是所有人都在打听陇右的情况。
    是不是真的被李正预言到了。
    崔家族长崔林,一直留在长安,现在他牵挂的事情出了李正什么时候会死就是陇右地震的事情,会不会真的发生。
    程咬金也坐在自己宅院中,听着家中下人的禀报,“陇右一带风平浪静,丝毫没有发生地龙翻身的迹象。”
    所有人都在关注陇右一带,从雁门关来了一队兵马,一份军报立刻传入了朝中。
    西突厥十万大军攻打东突厥。
    这个消息一出,朝中大臣们哗然。
    原本已经和吐蕃在交战的西突厥现在又和东突厥开战了。
    东突厥的使者也就是执失思力派来的东突厥使者,立刻去了宫中向李世民这个天可汗求援。
    薛延陀的阿史那很兴奋。
    阿史那本就是东突厥的正统王室血脉。
    是执失思力抢走了自己的东突厥可汗之位。
    阿史那正要走出驿馆就撞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