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61章

庶子夺唐-第61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思邈闻言,只当李恪当真有甚不明之处,于是道:“殿下但请直言,老道必知无不言”

    李恪问道:“小子曾在弘文馆藏书阁中看过一册先秦古籍,古籍中曾记载东周神医扁鹊之事。书中写到扁鹊之时还曾提及扁鹊曾经用过的一道药方,此方竟是以蜀椒为引入药,专治痛风之疾,不知可有此事?”

    李恪的话音刚落,孙思邈的脸上露出了难掩的喜色。

    为医者,岂有不知神医扁鹊的。

    痛风之疾难医,纵是孙思邈也深感棘手,若是李恪当真能有神医扁鹊专治痛风的药方,孙思邈焉有不喜之理?

    孙思邈忙道:“扁鹊中年时游学天下,曾至蜀地,兴许殿下口中的药方正是扁鹊曾用,而后失传的也未可知,还望殿下直言相告。”

    李恪看着孙思邈激动的样子,知道他被自己的话所吸引到了,于是对孙思邈道:“真人若要这个药方倒也并非不可,不过这书还是小子北上突厥为质之前所看,实在是记不真切了,若是小子贸然开口,恐怕会说错了方子。”

    孙思邈闻言,当即道:“这个无妨,老道可随殿下同返长安,待殿下回弘文馆寻了此书,看了之后再告知老道便是。”

    李恪问道:“那真人既去长安,杜相的病?”

    孙思邈道:“杜相之疾老道自当尽力一试,不过究竟医好与否,老道也不敢作保。”

 第四十八章 药王出手

    杜如晦虽然病了,但却也未有一刻闲着,每日仍旧操劳政务,他的病恶化地比太医令王琼想象的还要快得多。

    城东,蔡国公府。

    李恪离开长安的第四日,这一日蔡国公府上混乱异常,蔡国公杜如晦自昨夜子时入睡后,便再未起身,如今已是晌午仍旧昏迷在床,没有苏醒的意思。

    当杜如晦昏迷不醒的消息传到宫中,李世民大惊,连忙传召了王琼等一众太医院臣属,备上一应珍贵药材,前往蔡国公府探视。

    可杜如晦病重,纵然是天子亲自又能如何?

    “传朕旨意,能医克明者,赏银万两,良田千亩,官升三级!”李世民看着面色晦暗,但却仍不见转醒的杜如晦,对他身后的一众太医道。

    李世民的条件可谓优渥非常,众人哪有不动心的,可这治病救人又不同于上阵杀敌,光是有勇又能如何,若无救治之方,说的再多也一样束手无策。

    太医令王琼道:“启禀陛下,杜相之疾乃长年累月积攒而成,已透脾脏内腑,病入膏肓,纵是华佗在世,恐也难救啊。”

    李世民指着身后一堆世间罕有的药材,对王琼道:“天下名贵药材尽在此处,难道还补不回克明的元气吗?”

    王琼束手道:“杜相体弱,早已虚不受补,若是贸然以用大补之药,恐怕只会要了杜相的性命。”

    现在的杜如晦就仿佛一株渴地将死,脆弱万分的树苗,若是贸然已大水灌溉,非但救不活他,反倒会将他生生淹死。

    杜如晦躺在这里,面前的虽是一众名医,但却没有一个敢对杜如晦用药的。

    李世民闻言,怒道:“那你等以为该当如何,难不成便无药可医了吗?只要你们开口,不管要什么药材,朕都给你们弄来。”

    王琼听了李世民的话,脸上露出了满满的苦色,现在的杜如晦不是用什么药的问题,而是杜如晦根本就用不得药,一旦用了药,稍有不慎便会要了他的性命。

    若是杜如晦在他们的手中被医死,谁能担得起这样的责任,所以众位太医面面相觑了许久,谁都不敢当先答话。

    过了半晌,太医令王琼见太医署上下均无人敢上前答话,只得硬着头皮道:“杜相之病例臣等此前从未见过,臣等无能,望陛下恕罪。”

    李世民看着面前的一众太医的模样,怒火中烧,也亏得李世民不是嗜杀之人,否则他们绝没有什么好下场。

    李世民闻言,怒道:“难道你们未曾见过,旁人也都未曾见过吗?你们还待在此处作甚,还不快回去遍寻医书,哪怕你们是翻遍天下医书,也要给朕找出能救克明的方子来。”

    “诺。”李世民发话,众位太医应了一声,低着头出了房门。

    李世民是给太医们下了严令,但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若是他们没有法子,纵然是杀了他们也是无用,李世民看着已经奄奄一息的杜如晦,心中已经不再抱有多大的期望了。

    这一刻,李世民甚至已经在想着杜如晦故后,他该如何遗封杜如晦之子,方能对得起杜如晦在天英灵了。

    李世民事务繁多,也不便一直留在臣子府上,

    在杜如晦府上待了片刻,李世民便欲起身回宫,可他刚到府门外,却看到了骑着马,迎面而来的李恪。

    李世民见李恪出现在此,顿时心情轻松了许多。

    李恪若是未能请来孙思邈,他当前往宫中复命,可李恪既径直赶来的杜府,想必是不辱使命,将孙思邈请来了。

    此前太医令王琼也曾同李世民说过,这世上若当真还有人能救杜如晦,那这个人便只能是孙思邈,如今孙思邈来了,杜如晦的一线生机也就来了。

    果然,当李恪在府门前翻身下马后,李恪的身后跟了一个须发半白的老者,李世民定睛望去,这来着正是他曾经请来长安的孙思邈。

    “孙真人来了。”

    孙思邈九十高龄,身体尚且如此康健,纵是李世民贵为天子,也是生平仅见。没有人会对活得更久没有欲望,尤其是富有四海的皇帝,所在孙思邈面前,李世民纵是帝王之尊,竟也亲自上前迎了两步。

    “儿臣李恪拜见父皇。”

    “臣孙思邈参见陛下。”李恪与孙思邈一同俯身拜道。

    孙思邈走到李世民的跟前,以草民自称,显然就是告诉李世民,他此来杜府只为救人,非是为了官职。

    这个关头,李世民倒也没有精神去同孙思邈多去计较这些。

    “辛苦我儿了。”李世民拍了拍李恪的肩膀,对李恪道。

    李恪回道:“为父皇分忧,和谈辛苦二字。眼下首要之事是为杜相诊病,儿臣还是先带着孙真人入府吧。”

    李世民点了点头,对李恪和孙思邈道:“克明已昏迷整夜,真人快随朕入府为克明诊病。”

    “诺。”李恪和孙思邈俯首应下。

    杜如晦之病孙思邈在南梦溪时便已经知晓,孙思邈坐在塌边,为杜如晦号了号脉,对杜如晦的情况便已了然于胸。

    “药箱。”孙思邈放下杜如晦的手,对身后为他拿着药箱的王府护卫道。

    王府护卫将药箱打开,递到了孙思邈的手边。

    孙思邈又接着道:“再准备一个盆热水,和一个铜盆。”

    孙思邈吩咐下来,杜府的侍婢当即从后厨端来了一个空着的铜盆和一盆热水。

    孙思邈从药箱中取出了数枚银针,扎在了杜如晦水沟、中冲等几处要穴,随着孙思邈的银针入体,杜如晦脸上原本的绛紫色顿时浅了下来。

    “快把盆拿过来,放在杜相的头下。”孙思邈看着杜如晦的样子,对婢女道。

    婢女闻言,连忙把盆端到了杜如晦的头下,就在婢女刚把盆端到杜如晦头下的时候,杜如晦的口中吐出了一口黑色的浓血。

    孙思邈见杜如晦口中的浓血吐出,松了口气,擦了擦手,对身后的李世民道:“杜相淤在喉间的浓血已出,想来片刻后便能转醒。不过杜相体弱,这针灸之法难治根本,杜相能否撑过这一关还未可知。”

    李世民问道:“那依真人之见,该当如何?”

    孙思邈回道:“若是杜相能就此辞官归隐,每日不理俗务,仔细调理,兴许还能活过花甲,可若杜相仍旧如此操劳,就算杜相挺过了这一关,恐怕也就只剩五年之寿,到时纵是大罗神仙,也难救他。”

 第四十九章 自作多情的杜相

    李世民尚有要事在身,听孙思邈有言,杜如晦的性命暂且保住,于是便先行回了宫。

    当杜如晦转醒后,李世民已经不在杜府,反倒是李恪陪着孙思邈还在府内。

    “杜如晦谢过殿下,谢过真人。”杜如晦醒来后,一眼便看到了卧榻旁坐着的孙思邈和李恪二人,哪里还不知是谁救了他,连忙挣扎着起身谢道。

    李恪见杜如晦欲起身,忙亲自上前扶了他一把,道:“杜相大病未愈,还是躺着歇息的好。”

    原本一旁不做声的孙思邈也道:“杜相不必急着谢老道,老道不过是将杜相唤醒,解得一时之难而已,算不得救了你的命。”

    杜如晦的病根不在喉间的那口浓血,而在已近油尽灯枯的身子,若是杜如晦的身子医不好,他随时都会再次昏厥过去。

    李恪对杜如晦问道:“杜相可知自己这一昏,昏了多久?”

    杜如晦昏迷,现在自不知晓眼下的时辰,于是杜如晦转头看了看服侍在他身旁的妻子杜氏。

    杜氏见杜如晦望向自己,于是回道:“夫君昨夜昏迷,现在早已过了晌午,到今已经是大半日了。”

    杜如晦脸上露出讶色,他没想到自己竟昏迷了这般久。

    其实杜如晦更没想到的是,如果孙思邈再来慢一个时辰,他喉间的浓血便会越发地淤结,到时他便会滞气而亡,永远都醒不过来。

    李恪对杜如晦道:“看来杜相是未把本王的话听进耳中,本王离京才四日,杜相就险些丢了性命。”

    李恪走前,曾同杜如晦讲过,杜如晦之疾与常年疲累有关,千万仔细歇息,但杜如晦病况恶化的如此快,显然是没把李恪的话放在心上。

    杜如晦苦笑道:“臣既知命不久矣,与其在府中坐等病死,不如趁着最后的时间,为陛下,为大唐再做些事情。”

    李恪闻言,对杜如晦道:“杜相之行,堪比古之武侯诸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王佩服。却不知杜相此方才从鬼门关走了一趟,心中可有所得?”

    杜如晦想了想,对孙思邈问道:“此次杜某若能死里逃生,却不知还有几载可活?”

    孙思邈如实回道:“短则三载,长则五载,若是杜相能从老道之言,随老道往南梦溪修道,兴许能过花甲之年。”

    杜如晦听着孙思邈的话,仿佛只听到了孙思邈前半句一般,在口中念道:“三载,构儿已然娶妻,三载的时间也够杜某抱上长孙的了。”

    杜如晦口中的构儿便是杜如晦长子杜构,杜构于贞观四年初娶妻,杜如晦口中的长孙自然就是杜构之子。

    李恪听了杜如晦的话,哪里还不知道他的意思,可短短三年的时间,李恪和他的楚王党当真能够成长到足够在朝堂之上应付长孙无忌的地步吗?

    李恪的心里也没有十分的把握。

    杜如晦行事方正,不比房玄龄那般圆滑,杜如晦若活着,长孙无忌多少会有些忌惮,可若是只有三年的时间,李恪费了如此多的心力,救下杜如晦的意义又何在?

    李恪顿了顿,对杜如晦道:“杜相乃国之柱石,杜相放心。本王稍后便当上书父皇,请父皇暂停杜相之职,挂闲职已在府内调养,待身子大好了再行理政。”

    杜如晦哪里是希望李恪这么替他说话,若是杜如晦想要任闲官,他早就同李世民提及了,又怎会等到今日。

    杜如晦听了李恪的话,当即道:“殿下救命之恩,臣铭记于心,但殿下的好意臣只能心领了。”

    李恪问道:“杜相这是何意?”

    杜如晦回道:“陛下登基四载,突厥方平,西北未定,天下百废待兴,臣身为陛下臂膀,岂能此时在府内偷闲。”

    李恪听到杜如晦的话,哪还不明白杜如晦的意思。

    李恪当即对杜如晦道:“天下事,能管的,能做的大有人在,何必事事劳烦杜相费心,想必父皇也不愿看着杜相为国操劳,疾患加重吧。”

    杜如晦道:“臣的身子是臣自己的,殿下救了臣,臣自然念殿的恩德,其他的事情,殿下便不便不插手了吧。”

    在杜如晦看来,李恪所图不小,李恪救他,无非就是为了施恩与他,如今他既然已经了认了李恪的人情,李恪自然就没有在多操闲心的必要了。

    不过杜如晦又哪里知道李恪的想法,李恪是救了杜如晦不错,但他却不是为了杜如晦的人情,而是希望杜如晦活着能够助他制衡长孙无忌。

    于公,杜如晦乃是贤相,自己愿以身报国,李恪也懒得夹在其中做那恶人。可于私,李恪却绝不希望杜如晦死地这般早,至少在李恪能有能力与长孙无忌一较高下之前,杜如晦绝不能死。

    李恪拍了拍自己的衣袍,起身对杜如晦道:“本王行事,但凭喜好,但看本心,与旁人无干,杜相感念本王恩德与否,本王不在乎,不过你的命是本王救的,本王便不准你死,有些话,本王说定了。”

    李恪之言方落,杜如晦一下子愣住了。

    杜如晦问道:“殿下之言何意?”

    李恪淡淡一笑,回道:“此事是本王自愿所为,非是为了杜相,所以杜相不必记本王的恩,更不必承本王的情,所以本王做什么杜相也不必管。”

    李恪说完,竟丢下了杜如晦,带着王府一众兀自离去了。

    杜如晦看着李恪飘然离去的身影,脑中竟一下子乱掉了。

    他自诩识人擅断,可他却看不懂眼前的这个少年,他明明野心不小,有志于帝位,可偏偏他对自己这个当朝宰相又未表现的太过热络,甚至连送上门的人情都不予理会。

    原来误会了半晌,竟只是他杜如晦自己在自作多情?李恪从来都未想过要拉拢于他?

    不过无论杜如晦本人如何,杜如晦的正妻杜氏却承了李恪的情。

    “殿下留步,殿下留步。”

    就在李恪离开内室,准备出门的时候,杜氏便借口相送追上了李恪。

    “杜夫人。”李恪见杜氏追了上来,对杜氏道。

    杜氏走到李恪的身旁,对李恪道:“克明的性子实在太倔了些,陛下那边便有劳殿下说项了。”

    杜氏为人妻,倒也不在乎那般多的富贵,只盼杜如晦身体康健,如此而已。

    李恪自也知道杜氏的意思,对杜氏道:“夫人之意本王清楚,夫人但可放心,为了杜相安危,本王必会与父皇言明此事。”

 第五十章 长孙心忧

    “殿下方才为何这么做?”李恪刚出了杜府的大门,王玄策便对李恪问道。

    李恪看了眼王玄策,反问道:“先生指的是什么?”

    王玄策道:“殿下方才明明有机会拉拢杜相,为何却要刻意疏远?”

    在王玄策看来,李恪不惜以亲王之尊,入深山为杜如晦请医,为的不就是借此机会施恩于杜如晦,拉拢杜如晦,作为朝堂之上的助力吗?

    可就在杜如晦答应承了李恪的情后,李恪反倒口风一转,便离开了杜府。

    李恪闻言,摇了摇头,叹道:“杜相官拜尚书右仆射,拉拢了他,便是拉拢了半个尚书省,先生以为本王不想吗?”

    尚书省首官原为尚书令,但皇帝李世民为秦王时曾任尚书令,故而此后无人敢再任此官,原本作为尚书令佐贰官的尚书左右仆射便成了尚书省首官,因掌六部大权,更有左右相之称。

    杜如晦已帝王潜邸功臣官拜右仆射,掌天下官员栓选之权,更在吏部天官之上,这样的权力李恪不想要,那是不可能的,但此时的李恪又如何敢去伸手?

    王玄策乃聪慧之人,听了李恪的话,顿时便知道了李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