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夺唐-第3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吉和朗日林芝一同长大,最关心的就是朗日林芝的身体,她一听朗日林芝所言,顿时笑了出来。
多吉道:“我听说这些药对身体并无好处,吃多了怕是伤身,公主虽然常服滋补之药将养,但也不是长久之计,能不吃便是最好了。”
朗日林芝道:“你说的是,我以往常服这些药,一时半会儿想有身孕只怕是不易的,你今日去一趟太医署,请太医给我开些滋养身子的方子。”
多吉闻言,惊讶地问道:“公主是准备为陛下生子了吗?”
朗日林芝道:“不错,我身在大唐,恐怕此生都不会再回吐蕃,也该为自己打算打算了。”
朗日林芝身在宫中,若是久无子嗣终归不是办法,以往她如此是为了吐蕃,为了弃宗弄赞,但现在她对吐蕃所为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她更不再指望吐蕃能够再庇护她,在将来支撑她,她所能依靠的是她自己还有李恪。
朗日林芝如果能为李恪诞下子嗣,就算将来大唐不能如愿击败吐蕃,他的孩子不能成为吐蕃赞普,但至少也是大唐亲王,朗日林芝的一生便就有了依靠,这总好过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多吉问道:“公主这么做,那赞普那边该怎么交代。”
朗日林芝道:“赞普的心里从来没有我这个阿妹,更没有顾及我的生死,我又何必对赞普有什么交代,经过这次吐蕃使团求亲,我看清了太多事情。”
多吉知道朗日林芝的意思,多吉道:“赞普所为实在是不妥了些。”
朗日林芝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对多吉道:“我于吐蕃而言已经是嫁出去的女子,可有可无罢了,真正把我放在心上,尽力照拂着的只有我的夫君而已。多吉你记住,从今天开始,我们的靠山变了。”
第六十二章 李靖
“踢踏、踢踏、踢踏”
清晨,安静的大明宫中,一阵清脆的马蹄声在进宫的龙道之上响起。
大明宫内,天子居所,是不准走马的,更不要说是乘马车了,但这辆马车却能自望仙门入宫,过昭训门、含耀门,到了天子所在的紫宸殿所临的紫宸门下,一路之上如入无人之境,无人盘问,也没有一个人阻拦。
因为禁军士卒不必多问,光是看这马车的样式,幡杆上所悬的牌号就能知道这马车中所乘的是何人了御内乘马,天子特许,正是大唐第一名帅、卫公李靖。
卫国公李靖,李恪的半个授业恩师,于李恪而言虽没有岑本和秦叔宝的那般师徒名分,但李恪用兵半承李靖,半承李世民,这份实在的关系却是有的。
李靖年已过七旬,体弱且腿脚不便,进宫的路不近,李靖只怕体力不济,故李恪特下令准李靖一月一朝,车马进宫,免于劳累。
李靖的车马到了紫宸殿下,右龙武卫大将军席君买已亲自在殿外等候。
“卫公。”李靖在家奴的搀扶下下了马车,席君买亲自上前,席君买亲自上前,拱手道。
李靖看着上前席君买,道:“我不过一介老朽,幸蒙圣恩罢了,怎敢劳大将军相侯。”
席君买起身,道:“这是末将应当的,陛下已在殿中等候,请卫公随我前往。”
席君买说着,亲自上前扶着李靖,缓缓地登上了紫宸殿的台阶。
李靖年迈,腿脚不便,李靖一手架着席君买手臂,一手拄着拐杖,缓缓登殿,盏茶的功夫才进了紫宸殿中。
李靖到了紫宸殿中,此时李恪已经在殿中坐着,看着殿中墙上挂着的辽东一带的地图,全神贯注,显然是在思虑着战事。
“老臣年迈体衰,腿脚不便,劳陛下久侯了。”李靖走到殿中,对李恪行礼拜道。
李恪听到李靖的声音,才知李靖到了,忙把注意力从地图上抽了出来,快步上前扶起李靖道:“卫公原在府上荣养,是朕唐突了,贸然请了卫公进宫。”
李靖起身道:“陛下不以臣老迈,还能问臣以国策,是臣之幸。”
李靖说完,看着墙上悬着的地图,问道:“陛下方才可是在思虑东征之事?”
李恪回道:“不错,这也是朕请你进宫的缘故,元月之后东征之战便当动兵,卫公是当世名帅,天下用兵之人无能出右者,故在此之前朕想听听你的意见。”
当着李靖的面,李恪这么说确实有些夸赞的意思,但这也是实情,也是李恪心中坚信的事情,论及用兵之能,李靖莫说是放在大唐了,就是纵比古今天下,能和他并肩的也不会超过五个。
李靖对李恪的夸赞神色上倒是不见有丝毫的起伏,只是道:“陛下此战,势必是有灭国之意的,此事非同小可,老臣想先听听陛下的意思。”
“那朕来抛砖引玉,便就献丑了。”
李恪闻言,走到地图前,顿了顿,指着地图上辽东一带对李靖道:“上次父皇亲征,一路连下辽东数城,却受挫于安市城下,高句丽安市守将梁万春善守,安市又是坚城,故而此番朕不欲以主力强攻安市,而欲兵分三路,速取高句丽。”
此前李世民御驾亲征,为保证李世民的安危,放弃了许多出奇兵的机会,只以正师堂堂正正地攻城拔寨,故而拖了许久,拖到了入冬,李恪吸取李世民的教训,自然要另择他法了。
李靖拄着手杖,看着李恪,问道:“不知陛下所言的是哪三路?”
李恪先后指着安市、熊津和平壤三城道:“其路一,走大路,以大军出辽东,围攻安市城,牵制高句丽主力;其二,取水路,以偏师渡海,取泗沘城,夺百济腹地,断高句丽南面之援;其三,取小路,以精锐直取平壤,趁其大军被牵制,南北无援之际速取其都。”
李恪所布三路大军,其中精义正习自李靖兵法。轻重相倚,以奇辅正,李恪以安市和泗沘两路主力为饵,掩护奇兵直取其都,正是李靖用兵的精髓所在。
李靖听了李恪的话,并未急着说话,而是先思虑了片刻后,才道:“陛下这么做,只怕志不止于高句丽和百济,或还在新罗?”
李恪的布置从头到尾都没提过新罗,但却被李靖猜出了自己的心思,这着实惊到了李恪。李恪听了李靖的话,先是一愣,紧接着就笑了出来。
李恪道:“朕用兵之道多习自卫公,朕的心思卫公一眼就看出来了,只是不知卫公是怎么看出来的。”
李靖笑了笑,回道:“陛下若只欲以偏师牵制百济和高句丽,何必取百济国都泗沘,直取其北面重镇熊津更好。
熊津与高句丽相近,一旦陛下取了熊津,高句丽势必分兵南防,对奇袭平壤更有好处。陛下用兵多年,此事陛下不会不知,但陛下仍旧这么做,当是为了破百济国都泗沘,取其粮草辎重,已备久战。而陛下如此步步为营,自然为了西面的新罗。”
李恪抚掌赞叹道:“卫公用兵,不止能断军势,还能明人心,朕佩服,实在是佩服。”
李靖谦虚道:“陛下谬赞了,臣不过用兵已久,熟悉了。”
李恪问道:“既然卫公已经猜出来了,那朕也就不瞒着你了。三韩之人最是反复无常之辈,其君臣上下也多逐利宵小,貌忠而实奸,最善落井下石,难以信任,留之总是隐患。朕正欲借此良机一举平定三韩,彻底绝了东患,你以为朕的布置可否?”
李靖回道:“陛下所言极是,老臣也曾同三韩人打过些交道,他们中虽也有纯良之辈,但也多有秉性不佳之人,确实难堪大用。陛下的布置并无不妥,陛下想彻底绝了东患也是应当,只是新罗名义上还是我大唐藩属,贸然攻之恐怕会引起非议,朝中阻力也不会小。”
李恪道:“朕也有此忧,所以朕准备先斩后奏,饶过朝堂,直接下命于将帅。”
李靖闻言,想了想,摇头道:“若是如此,恐怕于陛下声望不佳。”
李恪听着李靖的意思,似乎已经有了盘算,于是问道:“那卫公可有策教我?”
李靖:“老臣听闻新罗君臣不和,新罗国主已被架空,现在新罗大权便在权臣金春秋手中,而眼下金春秋的使节就在长安,陛下何不见他一面?”
第六十三章 老骥伏枥
就三韩之事,李恪和李靖在紫宸殿中商议了许久,一直说到了巳时中,李靖方才起身离去。
“卫公腿脚不便,朕送送卫公。”李靖也是大唐开国元宿,三朝老臣了,李恪看着李靖起身,自己也忙起身,跟上了几步,对李靖道。
李靖拄着手杖,看着李恪也跟了上来,欠身道:“老臣年迈,腿脚不便,陛下费心了。”
李恪道:“卫公说的哪里话,正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卫公虽已年迈,但才略不减当年,用兵之能朕这一辈子是望尘莫及了。”
李恪虽有些奉承之意,但却也是心中所想,李靖用兵之能才冠当世,贞观之后,除了已故的李世民或可与李靖一试之外,只怕再无旁人了。
纵观李世民一生,李世民从不曾如往代帝王那般因为功高震主的担忧而迫害过任何一个开国将领,这其中既是因为李世民自己功勋盖世,也是因为李世民对自己的用兵、驭兵之能有着绝对的信心。
但唯独李世民对李靖有着几分忌惮,这也是李靖近些年闭门不出的缘故。连李世民对李靖的用兵之能都有几分忌惮,这足显李靖的了得了。
李靖听着李恪的话,却玩笑道:“陛下这话出自曹操,曹操是逆臣,老臣可不敢当下此语。”
李恪笑道:“卫公一生用兵大胆,但行事却谨慎惯了,这话倒是朕说地差了,卫公当是老狐狸,越老越诈。”
“这句话,老臣倒是当得起。”李靖听了李恪的话,笑了出来。
李靖年迈,脚步本就不便,又拄着手杖,就越发地慢了,从殿内到殿门的百余步路,也走了些功夫,但这还不是最难的,在紫宸殿的殿门口,有一个七寸高门槛,若是一般脚步方便的人,自然一跨便过去了,但这个门槛对于李靖而言,就颇有些吃力了。
李靖拄着手杖缓缓地挪动到门槛边,一手拄着手杖,一手扶着门槛,吃力地抬起一只脚,慢慢地跨到了门外的一侧。
李靖的一只脚已经跨了出去,但这对于李靖而言这才做了不到一半,因为一只脚已经跨了出去,另外一只脚再想出去就借不得手杖的力,只能自己往外挪。
李恪站在李靖的身后,看着眼前的一幕,心里不禁有些戚然,当年举世无双,纵横天下的名将,如今竟也到了这个地步,连跨个门槛都如此吃力。
李恪见状,连忙上前,扶着李靖,将李靖慢慢地架了出去。
李恪是皇帝,李靖是臣子,李靖没想到李恪会突然伸手扶他,先是一愣,顿了顿,但紧接着并没有多说什么,便借着李恪手上的力抬腿跨了出去。
李靖和李恪相识多年,对李恪的性子也很是了解,李恪重情,尤其对他们这些朝中老臣更是优渥,今日就算站在这里的不是李靖,而是萧瑀或是房玄龄,李恪也一样会这么做。
待李靖出了门后,李靖才道:“臣老迈憨态,叫陛下见笑了。”
李恪轻叹了口气道:“人食五谷,难免都有老迈的时候,卫公如今虽已腿脚不便,但朕现在心中记着的还是当年和卫公在铁山相见,把朕接回长安时的模样,彼时卫公立泼天之功,意气风发,叫朕好生钦羡。”
李靖笑道:“陛下还记得。”
李恪点了点头道:“那是自然,朕是卫公自突厥迎回的,若非卫公,朕未必能活着自突厥回京,更遑论今日了,卫公之功,朕怎会忘却。”
李靖道:“哈哈,这些都是陈年旧事了,现在老臣只怕是连马都上不去了。不过若是现在想来,老臣当年北伐最大所得非是灭了突厥,而是迎回了陛下,为我大唐迎回一位圣君。”
李恪道:“虽是陈年旧事,但朕却历历在目。卫公乃当世名帅,南平吴会,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威服四夷,立旷世之功,若非卫公行动不便,朕早欲请卫公统兵,为朕东灭高句丽,再续奇功,如此必为千古第一人矣。”
李靖摆了摆手道:“这事老臣是不成了,不过陛下要灭高句丽又有何难,李绩、苏定方不弱于臣,裴行俭、薛仁贵等虽是后进,但亦有名将之资,区区高句丽实难称大患。”
李恪轻轻拍了拍李靖枯瘦的手背,道:“卫公所言极是,高句丽不过东北撮尔,确实难称大患,朕真正担忧的是高原之上的吐蕃,卫公回府后可要好生养着,待数载后朕西剿吐蕃之时,还需向卫公问策。”
李靖闻言,笑道:“论及对吐蕃的熟悉,天底下还有能出陛下之右的吗?陛下对吐蕃之战,只怕早就开始布局了吧,有陛下在,吐蕃之亡不过早晚的事情。”
李靖不知道李恪为什么会对吐蕃如此熟悉,但李恪对吐蕃了若指掌却是真的,论及对吐蕃的熟悉,哪怕是常驻陇右或者剑南多年的边将也比不上李恪。而且李恪对于吐蕃的布局早就开始了,甚至比李靖想的还要早。
李恪和李靖慢慢地到了殿外,走下了石阶,此时李恪赐给李靖的车驾已经在殿外等候了。
李恪看着李靖正要登上马车,就在此时,李恪突然想起了一事,对李靖问道:“卫公,此番东征,朕有御驾亲征之意,你以为可否?”
李恪会有御驾亲征的念头,李靖一点也不觉着奇怪,毕竟李世民在高句丽有未尽之功,李恪身为人子,想要代父全功也是人之常情,而且李恪行伍出身,身上有北伐灭国之功,亦擅御下用兵之道,李恪想领兵出征也并不奇怪。
李靖道:“若只以战事来看,陛下知兵,若是领兵东征自可胜高句丽,但陛下乃是君王,行事可不能只看战事之上的胜负与否,还需考虑朝中大局和天下人心,臣以为陛下还是再思量思量吧。”
李靖所言虽未明确反对李恪御驾亲征,但言辞间这样的意思已经表露无疑了,李恪道:“卫公的意思朕知道了,卫公先回吧,来日待朕得了空再去府上探视。”
“老臣告辞。”李靖躬身行礼,登上马车离去了。
李恪站在殿外,看着李靖登车离去,对身后跟着的席君买道:“你命人传旨,诏新罗使节紫宸殿见驾。”
第六十四章 新罗使节
原来在李恪的计划中,半岛三韩,他本就是一个都没准备留下的,所以他对于新罗的使节就不甚关心,甚至都没有过问过哪怕一次,也就不知道来的是何人了,但当李恪问过了鸿胪寺,得知此次来使之人是谁后,却有几分欣喜。
现在的新罗朝堂和高句丽一样,都是权臣掌权,只不过现在高句丽掌权的权臣是渊盖苏,而新罗则是金春秋,此番新罗遣来的使节正是其嫡长子金法敏。
金春秋掌新罗大权,会遣其子金法敏来长安倒也在情理之中,因为新罗乃大唐藩属,靠着大唐的庇护方能立足于半岛,在新罗国中,唐皇的威望甚至是要远远高过新罗王的,所以如此面圣的机会,金春秋自然要掌握在自己人的手中。
李恪突然自己开口要见金法敏,这叫金法敏既惊且喜,他连忙收拾停当,便随传召的宫人直奔紫宸殿而来。
“外臣金法敏,叩见陛下。”金法敏站在紫宸殿中,对李恪见礼跪拜顿首道。
大唐颇重臣仪,故而在君臣相见时大多行躬拜之礼,若是有第一次见驾的外邦使节被皇帝召见,在进宫的路上內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