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庶子夺唐 >

第299章

庶子夺唐-第299章

小说: 庶子夺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诺。”李恪闻言,只得又应了下来。

    待李恪应下后,李世民突然开口又对李恪问道:“你知道为父为何要封璄儿为楚王吗?”

    李恪想了想,回道:“因为父皇疼爱璄儿。”

    李世民摇了摇头道:“若只是疼爱璄儿,只封雍王便好,何必多此一举。为父是要告你,朕把自先皇继承来的东西给了你,你将来也给交给璄儿,明白了吗?”

    李世民从李渊处继承来的是皇位和江山,要交给李恪的也是皇位和江山,那李世民要李恪将来交给李璄的自然也是这个。

    李璄是李恪的嫡长子,又一向聪慧懂事,不必说李璄也是李恪属意的继承人,李恪笑道:“父皇所言极是,儿臣自当如此。”

    一旁的武媚娘听着李世民和李恪的话,脸上也不禁多了些笑意,有了他们的话,李璄就是钦定的储位人选,李璄将来的太子之位也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

    李世民和李恪说了片刻,便就回宫去了,待李世民走后,李恪登上了东宫的马车。

    “我不在长安的时日,辛苦你了。”在回东宫的路上,李恪拉过武媚娘的手,放在掌中摩挲着,对武媚娘道。

    武媚娘笑道:“咱们夫妻一体,这是媚娘的份内之事,三郎何必客气。”

    李恪问道:“当日李元昌谋逆,可曾吓到你了?”

    武媚娘摇了摇头道:“这倒是不曾,不过媚娘听到了一个有趣的消息,太子可想听听?”

    李恪问道:“何事?”

    武媚娘回道:“李元昌、柴令武一众虽然被擒,但在抄没柴府的时候,却发觉走漏了一人,此人便是柴府的管事柴宽,三郎可能猜到柴宽去了何处?”

    李恪想了想,忽然想到了一种可能,问道:“柴宽是柴令武的心腹,必是托以要事,难不成柴宽去了黔州?”

    武媚娘笑道:“三郎一猜便中,柴宽正是去了黔州,是奔李承乾去的。”

    李恪道:“如此说来柴令武真的是命人去见了李承乾,如此说来李承乾还真和此事有关了。”

    武媚娘道:“李承乾未必真的涉足此事,但要借此攀咬他并非不可,有之前谋逆在先,再加上此事,要给李承乾做个死局不难。”

    李恪凝眉思虑了片刻,道:“先不急着要李承乾的性命,现在绝对不是时候。李承乾已然如此,于我几无威胁,并非非杀不可,留着他兴许价值更大。”

    武媚娘问道:“那三郎打算怎么办?”

    李恪道:“命人去黔州,先抓到这个柴宽,到时视局势再做定夺。”

 第四十章 程公颖见驾

    李恪不在乎李承乾的性命,也不在乎李泰的性命,长孙皇后所出的三子,李恪多点顾念些的也许就是他的小尾巴,自幼就喜欢跟在李恪屁股后面,对李恪言听计从的李治了。

    但李恪从没想过要李承乾和李泰的性命,哪怕他们不止一次地威胁到李恪的地位,而李恪要杀他们也并不难。

    李恪不是为了兄弟之情,更不是为了所谓的仁义,这些李恪都不算太在乎,李恪之所以留着李承乾的性命,只是因为对一个人承诺,这是李恪看重的。

    李恪尤能记得,贞观十一年的冬天,躺在立政殿中,那个奄奄一息却聪明胜过任何人的女子——长孙皇后。

    若论才学,她不及文倾江海,才誉天下的岑文本;若论谋略,她不及算无遗策、长于治国的房玄龄;若论心机,她及不上七窍玲珑、颖悟绝人的武媚娘,但李恪却觉得她才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因为她不止看得透局势,更能放得下执念,哪怕要她放弃的是诸子的皇位和江山。

    长孙皇后很清楚,她的诸子虽都聪慧,但都不是李恪的对手,所以她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和李恪做了一个交易,帮李恪推进了成为太子最是关键的一步,若没有她,也许李恪现在还未必是太子,但如果没有她,李承乾和李泰也许早就丢了性命,这是她看到的,也是她选择的。

    智高于斯,亦能德高于斯,千古皇后,长孙之贤无可与比拟者,纵窦漪房、阴丽华亦弱了一筹,这也是李恪之所以如此敬重长孙皇后,信守承诺的缘故。

    这一边,李恪命人去捉拿了柴宽,既是为了眼下保住李承乾的性命,也是为了手中多一个日后拿捏他的手段,而与此同时,等了多日的程公颖在张亮的引荐之下也如愿见到了李世民。

    张亮之所以引荐程公颖给李世民,倒也不尽是因为李菱说话的缘故,其实张亮自己也希望安插人手在宫中,在李世民的身边,帮着自己听着消息,说些话。

    长安城,太极宫,甘露殿。

    “无量天尊,贫道程公颖,拜见陛下。”程公颖一身道袍,倒也颇有几分卖相,站在殿中,对上首坐着的李世民稽首拜道。

    李世民抬了抬手,着程公颖起身,而后问道:“道长是张亮举荐进宫的,想必道长也知道朕传见你所为何事了吧?”

    这几日,李世民也见了些两都各大道观的高人,期间也命宫人代试过几次丹药,但都收效甚微,所以对程公颖抱持的期望也有限,若非是张亮举荐的,他都未必会肯见这么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

    程公颖道:“贫道既然毛遂自荐,自然晓得。”

    李世民看着程公颖面对自己的提问,还能如此镇静,倒也有几分高人模样,于是点了点头,接着问道:“不知道长师承何人?”

    程公颖回道:“贫道师承紫阳宫南华真人。”

    李世民对紫阳宫这个观名和南华真人这个道号都陌生地紧,李世民听着程公颖的话,担心程公颖是欺世盗名之辈,微微皱了皱眉头,接着问道:“不知贵观紫阳宫仙落何处,朕怎么不曾耳闻?”

    程公颖其实哪是什么师出名门的道家弟子,他就是个混迹市井的江湖术士,略通些道家典籍和炼金之术,胆子再大些而已,其实所谓紫阳宫和南华真人都是他虚编的。

    这些都是程公颖事先准备好的说辞,他既然这么说了,自然就做好了被李世民追问的准备,程公颖不假思索地回道:“陛下常在关中,不知紫阳宫也是有的,紫阳宫在闽中武夷山,莫说是关中人了,就是闽人也多有不知的。”

    闽地属江南道,为闽越之地,位置偏远,和长安相距数千里,来往消息又不畅,李世民不知道闽地的一处道馆倒也在情理之中。

    李世民道:“原来如此,道长既知道朕的用意,又敢自荐御前,想必是有些真本事了。”

    程公颖道:“咱们闽中一脉,若论相面推星之术,兴许比不得以玄都观为首的关中一脉,但闽中花草奇石最多,闽中道派最擅炼丹之法。”

    闽中偏远,在时人眼中确实各色虫草最多,药材自然也就最多,程公颖的话倒也有些道理。

    李世民接着问道:“那不知令师南华真人可还健在,生于何年,今年岁几何?”

    李世民这一问,自然是在试探程公颖了,程公颖说紫阳宫最擅炼丹,若是连南华真人自己都不能久寿,那程公颖的话自然就很是荒谬,不攻自破了。

    程公颖神色如常,煞有介事掐指还盘算了片刻,回道:“家师生于天监二年,今岁健在,正百四十岁整。”

    这时程公颖的话入耳,李世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些笑意,李世民方才的话看似是在问程公颖南华真人的岁数,实际上也是对程公颖的一次试探。

    若依程公颖所言,南华真人现已百四十岁,那他出生那年所对应的便有两个年号,一个是北魏景明四年,因为北魏占据中原,所以这个年号是广为人知的,而另一个就是南梁天监二年,正是程公颖回答的那个。

    如果程公颖回答的是景明四年,那李世民的心中就一定会对程公颖的身份存疑,因为在一百四十年前,闽地正属南梁,记的自然就是南梁的年号,绝不会是北魏拓跋氏的年号。

    李世民也是谨慎之人,试探过后,才对程公颖问道:“朕自打在此次御驾亲征,在辽东染病后,身子骨便一直不适,常觉体寒,甚至精力不支,求医问药也是无果,不知道长可有法子?”

    程公颖等了这么久,终于等到了李世民这句话,程公颖强压内心的激动,对李世民道:“贫道有家师传下的炼丹之法,驱寒健体最是好用,一旦陛下服了贫道的丹药,不出一月必定身体康健,百病皆去。”

    李世民问道:“不知需此丹需几日可成?”

    程公颖回道:“此丹炼来不难,半月便可,到时待臣炼成了丹药,再给陛下送来。”

 第四十一章 李恪之忧

    自打李世民回宫以来,这几日的太极殿可比以往热闹地多,其中不止是因为京中事务堆压许多,大臣来往禀事的缘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在召见各方道士。

    李世民召见各方道士,事情做得虽然还算低调,但又如何瞒得过在宫中有许多眼线的李恪,李恪很快就得到了李世民传见各方道士,欲炼制长寿丹药的消息。

    李世民想要长寿,这李恪一点也不奇怪,毕竟皇帝权掌天下,自古以来的帝王为了胸中抱负也好,为了贪图享乐也罢,总归都是想要活的久一点,有长寿之念的,但李世民突然就动了服丹药的心思,李恪一时间倒是有些意外。

    不过就在李恪得知这个消息,很快也就想通了其中的缘由,当初在洛阳紫微宫,李世民得知孙思邈的寿数后当场就问了孙思邈有无长寿之药,也许是在那时李世民就动了求药之念了。

    入了夜,东宫,宜春殿偏苑。

    自打贞观十一年,武媚娘怀了次子时让武顺进东宫为李恪侍寝后,便开了这个头,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份,但武顺也算是太子李恪的人了。

    既然是李恪的人,自然就不会再嫁旁人,旁人也没有敢娶的,在李恪和武顺两人食髓知味之后,索性武顺也就成了东宫的常客,隔个十天半个月地便会来东宫一趟。

    李恪的妻妾不多,而东宫的楼宇院落又多地用不完,李恪安置武顺的地方就是内宫的宜春殿,只要武顺一来宫中就必定是在此处过夜,东宫内宫的人也是知道的。

    宜春殿偏苑的内室中,李恪正半躺在宽敞的床榻上,倚靠着床头的锦垫,手中捧着书卷聚精会神地看着,而武顺则靠在李恪的身边,侧着身子靠着李恪的肩膀,一双芊芊玉手给李恪慢慢地按压着后颈。

    “太子这是在看什么,都看了整整半个多时辰了。”自打李恪洗漱完,上床歇息后,手上便拿起了这卷书,一看便是许久,倒是和以往的模样大不相同,武顺轻咬着下唇,有些好奇,又有些醋意地对李恪问道。

    今日李恪的表现确实是与以往大相径庭,眼下时候已经有些晚了,而且武顺也不是经常都来东宫的,故而李恪以往待武顺也都“热闹”地很,若是搁在以往,一旦入夜上了床,李恪早早地就要歇息了,可今日手中拿着这本书一看就是许久,武顺难免好奇。

    李恪若是只看个片刻也就罢了,可他已经捧着书看了半个多时辰,在武顺看来,在李恪的身边就是个俏生生的美人,难不成自己还没有一本书好看不成。

    李恪听着武顺的话,这才注意到了时辰,也意识到自己实在是唐突了佳人。

    李恪道:“本宫原只是想着看看便好,可没想到竟看了这般久,实在是不该。”

    武顺不解地问道:“殿下看的这是什么书?妾方才也看了些,却怎么也看不明白。”

    李恪笑了笑,把手中的书放在了一边,对武顺道:“这是道家典籍,晦涩地很,你看不明白也不奇怪。”

    武顺闻言,掩嘴笑道:“好端端地,太子怎么突然看起了这个,难不成太子放着储君不做,还想修道成仙不成。”

    李恪摇了摇头,伸手将一侧的武顺拉进了自己的怀中,在他的额间轻轻地啄了一口,道:“本宫俗根太重,受不得道门清苦,好端端地去修个什么仙,对这事上了心思的是旁人。”

    武顺听着李恪的话,突然就想起了什么,对李恪道:“太子说的可是陛下。”

    李恪点了点头,问道:“怎么?你也知道此事了?”

    武顺道:“妾也是在和其他家命妇闲谈的时候听闻的,原本来不太相信,但看太子今晚的意思,怕是有八成真了。”

    李恪叹了口气道:“不错,确有此事,不想父皇一世英名,最后竟也沉迷此道。”

    武顺接着对李恪问道:“陛下沉迷长寿之道,太子又好端端地研读道家典籍作甚?”

    李恪回道:“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本宫准备明日进宫劝父皇一趟,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说辞。”

    武顺闻言,有些惊讶地问道:“太子是想要向陛下劝谏此事吗?”

    李恪道:“那是自然,药石延寿不过玄说,断不了信。丹炉中练出来的丹药本就于长寿无益,反倒又碍康健,本宫身为太子自当劝谏。”

    武顺拉着李恪的手腕,忙道:“妾以为谁都可以去劝陛下,唯独太子不可。”

    “这是为何?”李恪问道。

    武顺道:“陛下求丹问药,是为长寿,太子若是和朝臣一起劝阻陛下,在陛下看来岂不就是阻止陛下寻长寿之道。陛下是国君,太子是国储,太子这么做,陛下会怎么看?”

    李恪道:“父皇一向开明,当不会如此吧。”

    武顺道:“旁的不怕,就怕有人从中挑唆,若是陛下听了奸邪小人之语,以为太子是为谋求皇位,早日登基,故而不愿陛下长寿,到时太子危矣。”

    李世民虽然有时候也有些固执,但大部分的时候还是能听得进旁人的话,尤其是爱子李恪的话。但这并不意味着李世民就会对李恪毫无保留地信任和听从。

    武顺所言也确有道理,李世民是皇帝,他求丹问药是为了长寿,而李恪是太子,李世民故后大唐未来的皇帝,李世民寿数越长,皇位就坐地越久,李恪自然也就等地越久。

    若是在有心人的挑唆之下,给了李世民一种李恪阻止李世民服药是为了早日登基的错觉,那李恪可就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李恪眉头微皱,道:“你说的也是,若依你所言,这事本宫还不能过问了。”

    武顺看着李恪似乎听进了自己的话,于是接着对李恪道:“妾是太子的人,一颗心也都栓在太子的身上,只盼着太子好,妾说一句可能大逆不道的话,还望太子勿怪。”

    武顺,包括整个武家的祸福都是和李恪系在一处的,武顺也是李恪的女人,她的话自然是真的,这一点李恪也确信。

    李恪道:“你向着本宫,本宫是知道的,你只管说便是。”

    武顺有了李恪这句话,才道:“陛下服药,左右于太子无碍,太子又何必去劝。陛下如若安然无恙,自是最好,可若是有个万一,到时太子继位,结果也不算差。此事太子切不可管地太过,危及储位。”

 第四十二章 程公颖献药

    武顺名义上是李恪的妻姐,实际上是李恪的女人,站在武顺的角度,无论李世民服药与否,她都不甚在意,她在意的只是李恪而已。

    对于武顺而言,李恪是她余生的依靠,只要李恪的储位稳固,只要李恪将来能够顺利地继承皇位,整个武家,包括武川侯府的富贵都可保无虞,甚至可以一步登天。

    武顺的话说的本身并没有错,李恪不宜过问此事,一旦问地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