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崛起之同治大帝-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吏部尚书全庆与左都御史绵森也自以为得计,心里也很是兴奋,都准备大干一场,来就此进行翻盘。
此事各大报纸登出之后,引起了很大反响,由其是众多的学子只中。大清经过近十年的教育改革,基本上大清的每个县都已经有了两到三所蒙学,多到已经达到十几所,虽然离普及都育还有很远,但于咸丰末年相比,读书识字之人已经不知翻了多少倍。
学子都是容易接触鲜事务之人,并且对西方的社会情况也都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此事都举双手赞同。这些学子们都积极的各大报纸上报表观点,并且还自发的组织起来到各地演讲,与百姓们解说载淳吏制变革维的目的与政策。
这也是载淳刻意的引导而为,他吸取了光绪戊戌变法的教训。变革为不只是朝廷的事,这是关系到成千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只有让他们都知道,都明白,都支持自己,那自己就不会再感觉势单力孤。
这也是载淳为什么没有一上来就变革维的原因。一是大部分官员们肯定不会支持,二是百姓们也不知道,弄不好还会事得其反,被地方官员所利用,使百姓们身受其害,那时的变革维肯定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而此时的载淳,通过几次战争,已经军中立有决对的威信,牢牢的将军队掌握了手中,这是变革维的必要工具。再有就是载淳一直再进行着小变革,使百姓们能体会到好处,让百姓们明白自己的变革为肢使他们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这样他们也会支持。
再有就是载淳提前成立了象警察总署、谦政公署等有效的监督部门,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避免他们阳奉阴为,借机残害百姓。
后就是载淳的税改,有了大清海关总署与税务部做为坚实的厚盾,即使地方上出现一些乱子,对大清的财赋收入也不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经过近年的基础现设,以及投资等,同治九年从年初九月份,一共九个月的时间,海关总署与税务部已经收缴赋税近两亿两白银,这可比咸丰年间两的财赋收入还要多,所以载淳现是很有底气的。
进入同治九年十份后,直隶、湖广、陕甘、四川、闽浙五地已经开始了官制改革,虽然有一定的阻碍,但总体来说,载淳还是可以接受的。
载淳一面关注吏制变革之事,同时将胡光墉、乔致庸、高珏召进京来,同时召见的还有外务部尚书领户部尚书李藻、曾国藩等众机军大臣。
因为随着大清现财赋收入的不断增加,白银已经不再适合做为流通货币了,所以载淳将这些人都召了过来,商议发行纸币的事情。
现的大清有两大银行,一个就是胡光墉的大清发展银行,另一个就是载淳的扶持之下,由乔致庸与高珏一手创办起来的华夏银行。
载淳这几年之中,加拿大与南非开采的黄金也储备近三千吨,做为金本位币的黄金储备,也勉强够用了。
同时这两家银行大清百姓中的信誉也是极高的,所以载淳是准备由大清中央银行发行纸币,并由两家银行代为向外流通,并且由两家银行将白银慢慢收笼。
载淳为了支技两家银行,将大清各地的赋税由大清发展银行代为流转,而所有官员的俸禄则由华夏银行发放。这样也可以使官员们的收入相对透明化,如果有灰色收入也很容易发现。
载淳与众人对纸币之事进行长达半个月的廷议,终才定了下来。载淳同时也吸取了自己委造英磅的教训,将后世的一些可行的防伪手段也引了进来,加大了防伪性。
后就是对纸币的命名之事,有人提出叫金元,这样就直接说明了是金本位币。有人说叫清元,这样让人很容易知道这是大清发行的纸币,也让世界加认识大清。后所有人都集中了这两个名字上。
载淳对这两个名字都不太满意,说道:“金元,这个名字又些太俗气了,并且历史之中还有一个金国,容易让别人产生误会。而清元,这个名字不吉利。”
载淳为什么不愿意用清元这个名字呢?其并不象载淳说的那个不吉利的借口,而是觉得‘清元’这个名字带旗人的色彩太浓厚。载淳正一点点消除这些呢,甚至待时机成熟之后,连大清这个名字都要改了呢,又怎会这上面再给自己找麻烦呢。
载淳又接着说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龙就是我炎黄子孙的图腾,所朕觉得还是用‘龙元’这个名字比较妥贴一些,即能万民之中体现出神圣来,也能表明这是我大清的钱。”
众人听后,都点了点头,表示赞同,也觉得这个名字却实能体现出大清纸币的意义来。
再定完名字之后,就是定发行纸币的面值问题,这个载淳就没有再让这些人费脑筋了,直接说道:“朕看面值就分为一分、二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一元、二元、五元、十元,一套龙元就是十八元八角八分。”
众人对此也元作何异议。然后就是讨论龙元的图案问题。众人也是各说不一,有说印龙的,有说印皇城的,有说印五岳的,有说印黄河的。
后曾国藩说道:“依臣看,这龙元的正面就印皇上的头像,背面就印泰山,象征泰山封禅之意。”
这些人一听到到曾国藩将皇上的头像都搬了上来,还有谁再反对呢?所以龙元之事也就此结束,同定于同治十年开始正式发行,发行之前,也是大清的各大报纸先造声势。并且祥细说明了防伪之法。
载淳等人为大清纸币后的发行做着后的准备。
………………………………
第二百二十二章 吏制变革(三)
大清现正处于变革维的关键时刻,同时也是后的时刻。大清吏治能否整顿成功,关系到大清变革维的后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大清上上下下,所有的人都关注此事,载淳也不敢有一丝的麻痹大意,对此也是高度有关注,同时将善仁的皇家情报局的国内司也都派上了用处,让他们随时收集情报。
忙忙碌碌之中,同治九年也然而过,转眼之间又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杨花飞柳絮舞,到处都处春机盎然之中。
这一日,载淳又邀约了琼琚,北京城中游乐一番。并且自从那次被慈安皇太后问过之后,载淳也没有一丝的隐瞒,如实的都招了出来。
慈安皇太后听完之后,不但没有一丝的恼意,还极具的鼓励载淳。同时还说了:“皇儿,你也不用再猜了,就是张文亮告诉皇额娘的。你不要责骂张文亮,是皇额娘看出你这一段时间有些不对劲,没事的时候还一个人傻笑,皇额娘这才从张文亮口中逼问出了阿鲁特之事。
皇额娘也打听过了,看起来皇儿的眼光还不差吗。听说这个阿鲁特姑娘还状元公崇绮的女儿,自小就知书达理,这京城之中可是有名的才娘啊。皇额娘也看到过她的画象了。这个小模样长得,也真是没得挑了,皇额娘是挑上了。
等再过两年,皇额娘就命人去状元公府上为你去提亲。看皇儿对雨菲之事这么上心的份上,皇额这次就成全皇儿一回。
提到雨菲,皇额娘的话又说回来了,这个刘锦棠看着还是不错的,同时雨菲被娶过门之后,看起来两人还是很美满的。皇额娘雨菲入宫后的眼中就可以看得出来,雨菲还是很幸福的,这样皇额娘就放心了。
只是美中不足的是,这个刘锦常要驻守关外,雨菲也被你给放过去了,皇额娘再想见雨菲可就不容易了。”
载淳见慈安皇太后好不容易将琼琚的事给打了过去,赶紧说道:“皇额娘,没准明年雨菲再回来,皇额娘会觉得热闹了,到时还不报过来一个娃啊。如果到时雨菲还没有娃娃的话,皇儿就撤了刘锦棠,让他快给给雨菲一个娃娃。”
慈安皇太后听完之后也被逗乐了,但随即就明白了过来,说道:“皇儿不要打差,现皇额娘正说你的事呢,这可是关乎大清将来江山社稷的大事,皇额娘已经找人看过你们两人的生辰八字了,这个阿鲁特姑娘是个旺夫命。
所以这件事就先这样订下来了,以后这位阿鲁特姑娘就是你的皇后,你们现就要好好相处,也先促进一下感情。”
载淳心中腹诽道,难道女人都喜欢这样八卦吗?自已还想有一个浪漫的爱情呢,可是不曾想这么早就被家长给发现了。不过还好,这个年代的家长还挺开放,并不意早恋的事情。想到这里,载淳对张文亮恨得牙根痒痒的。
同时载淳的心中也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张文亮可是自己的眼睛与耳朵,就这样将自己的事情给透露了出去,这还怎么让自己相信他呢。
其实这也是前不久的事,由于内务府之事,张文亮也一直没有来得及告诉载淳,同时张文亮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早晚是要皇太后知道的。早知道比晚知道要好。
早张文亮处理完内务府之事,就赶紧找载淳来认罪。此事虽然不大,但载淳还是很生气,因为张文亮掌管的是载淳的耳目,轻易就将自己的行踪泄漏了出起,这还了得。张文亮载淳的北远山村整整跪了一天一夜,载淳才决定再给他一次机会,这也是对张文亮小惩一次吧。
琼琚虽然对载淳的马力又所怀疑,但还是被载淳成功的给折了过去。两人回来的路上,经过都察院衙门时,见到里面的差役将两个妇人给推了出来。
差役们嘴上还说道:“你们两人还是赶快回去吧,这次算你们两人的运气好,今天赶上我们左都御史绵大人心情好,才将案情给你们打回去重审,要不然,你们可知道上京告状,来到这都察院,就是不死也要被扒一层皮的。”
差役们说们就扭头回去了。两人被差役们推出来之后,就被一群过往之人给围了上来,对两人还指指点点的。
载淳与琼琚两人正好从这边路过,就听到一个女人哭哭啼啼的道:“大姐,难道相公他就真的没救了吗?相公他是一个本份之人,肯定不会做出这种伤天害理之事的。”
只听另一个女人说道:“彩凤,我也相信我弟弟乃武是被冤枉的,大不了姐就是豁出这条命不要,也要给乃武明冤的。”
先前的女人又说道:“可是大姐,现连都察院都不肯接咱们的案子,还会有谁能管咱们呢?”
这个被叫做大姐之人说道:“彩凤,我们不要灰心,大不了大姐就去告御状,当今皇上是有道明君,一定会为我们做主的。”
那个叫彩凤的人又说道:“大姐,皇上虽然是少有的有道明君,可是我们又怎么能见得到呢?”说完就又止不住的哭了起来。
这么大姐听了之后,明显的就是一愣,然后又说道:“为了杨家,大不了我就一头撞死午门之外,也要让皇上知道此事。”说完两个女人就抱一起痛哭起来。
这些对话正好被载淳与琼琚听到,载淳先是听到‘乃武’这个名字,只是觉得有些耳熟,又听到杨家之时,载淳心中道,杨家,乃武,杨乃武。难道这两个人一个是杨乃武的姐姐,一个是杨乃武的妻子吗?
载淳与琼琚对视一眼之后,就分别跳下马来,分人群走了进来,载淳问道:“这两位大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能不能和我们说一下呢?
这两个女人一看就是南方之人,长得小巧玲珑,楚楚可人的样子,同时也能看出两人都已经是嫁作人妇,已经开了脸了。同时一看两人就是汉家女子,因为两人都是小脚。
载淳心道,这个杨乃武应该是余杭人,这两个女人都是小脚,即使是做客轮从海上过来,这一路也确实是不易啊,难道这还真是羊吃白菜的故事吗?
那个年轻一点的女子听人问,顿时哭得利害了,可能是受得委屈太大了吧。
而那个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女子看着载淳与琼琚等几人,叹了一口气,眼泪也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就慢慢的叙说起来……
………………………………
第二百二十三章 吏制变革(四)
同治八年十月份,吏部尚书全庆接到载淳的圣旨之后,就到了闽浙,住了杭州。由于这次出来的时间肯定不会短,所以全庆就将自己喜爱的妾室及儿子一起带来了。
全庆这个儿子叫丰泰,是全庆宠爱的妾室所生,爱屋及乌,全庆对这个儿子也很宠爱,从小就娇生惯养,所以就养成了一副公子哥的德性。北京城中就整日的吃喝玩乐,驾鹰溜狗,欺男霸女。
京城之中,全庆也经常警告丰泰,说是不可过于张扬,千万不能传到皇上的耳朵里,如果真要是传到皇上耳朵里,到时谁也救不了你。所以这个丰泰也就相对了收敛了一些。
而这此随全庆来到杭州之后,那简直就鱼入大海,笼鸟飞天一样,总算没有能管到了,并且自己的老子还是钦差大臣,那么再这杭州还有谁敢管自已呢。
而余杭知县刘锡彤也不知怎么的就和吏部尚书全庆混上了一点亲戚关系,具说这个余杭知县姐姐的小姑子的小姑子是全庆哪房小妾的兄弟的老婆。不过全庆看这个刘锡彤厚礼的份上也就认下了。
谁知道这个刘锡彤是个顺杆爬的主,让自己的儿子刘全整日的陪着全庆之子丰泰,杭州之地行乐。
而这个余杭知县的儿子吃喝行乐方面也是一个行家里手,平时经常的留恋于勾栏赌场之地,而今又受了自己老子的指示,就加的肆无忌惮了。同时还有京城来的钦差大臣,吏部尚书做为后盾,就加的猖狂了,连走路都要横着走了。
这位丰泰丰公子也是此道中的好手,两人还真有些相逢恨晚的感觉。两人先是逛杭州城内大小的青楼之地,风月场所。杭州城的风月场所虽没有江宁秦淮河畔那么有名,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也是名不虚传的。
并且这位丰泰丰公子也是第一次来这江南之地,平时见惯了北方佳人,现突然见到了南方女子的柔美,是别有一番滋味。
丰泰说道:“我说兄弟,咱们来这些个地方也有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虽说明月楼的头牌人长得还算不错,性子也很温柔可人,但是再好的东西,天天的老看,也有腻的时候不是。看看还有什么好玩的没有。”
刘全的小母狗眼儿一转,满脸陪道着笑,说道:“丰爷说得极是,是老弟我考虚不周了,要说这杭州除了这个明月楼,那就要说庆春班了,那里的戏虽说比不上北京城八大胡同的三庆班等地,但这杭州城中还是数一数二的。
要不咱们瞧瞧去,这里的越剧可是一绝,并且里面的戏子们可都是妙龄女子,一个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只是让人忘怀啊。”
刘全说完,现出了一脸的猪哥相,口水差一点就要流了出来。丰泰听了刘全的话,也是一阵的向往。
说道:“我说你个刘全,既然有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不早说呢,那我们还等什么,走吧,咱爷儿们到那里耍耍去。”
两人说完,就带着几个家奴才向庆春班的方向而去。
到了庆春班之后,刘全与丰泰就向里走,可是被门口的守门人给拦住了,说道:“呦,这不是刘知县的公子吗?您今天怎么有银子来我们这里来了,我们这里的门费可是很贵的,一人一两银子,一个包厢可要五十两银子。刘公子的银子可带足了。”
刘全为什么不愿带丰泰来这个庆春班。原来是以前这里栽过面儿,有一次被人从里面给哄了出来。这此刘全也是没安好心,因为有丰泰,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