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末世从封王开始 >

第368章

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68章

小说: 末世从封王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伦瞥了他一眼,随即说道:“事情没那么简单,胡人有难处,朝廷也有难处!”
  如今粮草物资有多紧缺,罗伦是最清楚不过的,朝廷为了供应西北军需,可以说也是拼了命的。
  或许熬过今年,待新一年钱粮税赋收缴入库后,朝廷的压力会缓解许多。
  “多事之秋啊!”


第850章 指示
  罗伦的担心没错,赵延洵统治的大晋朝廷,财政已处于崩溃边缘。
  更准确的说,朝廷财政其实一句崩溃了,如今是赵延洵靠着军队弹压,强行维护着朝廷统治。
  若非是手中实力够强,安找到现在这种治理模式,底下官绅百姓早就造反了。
  对于这一道理,站在最高处的赵延洵很清楚,所以他才迫切想要进行税收改革。
  唯有尽快解决危机,朝廷的统治才能维护,否则还是有可能崩盘。
  事实上,如今除了通常意义上的财政危机,还有老天爷不给面子引发的天灾。
  丧尸的威胁暂且不谈,如今天气变冷或会引发减产,也是非常要命的问题。
  “肚子都吃不饱的时候,可没人会在意什么上下尊卑,礼教束缚……所以粮食有多重要,你们应该清楚!”
  京城万年县户部太仓外,赵延洵背负双手,在一班官员陪同下,正在视察仓储情况。
  这些粮食,乃是近期加征的税赋,如今已经陆续到库。
  严格来说,今日运达的三千石粮,对朝廷来说算不得什么大事,至少不用亲自来一趟。
  可今日赵延洵来了,为的就是向朝廷百官显示,皇帝对税收一事的重视。
  税收牵涉着太大利益,难保有人抵挡不住诱惑,赵延洵就是要震慑这些人。
  虽然半年多的几次大案,已震慑了许多人的贪心,但赵延洵也还是不敢放松。
  跟随他来太仓的人,除了户部的官员,还有本次科考一甲三进士。
  通常来说,一甲三人该入翰林院,其他进士则按入各部衙观政,然后再依表现授予官职。
  现在的情况是,赵延洵让这些人全都入部衙观政,打算三个月后就授官去治理地方。
  如今中原流民陆续开始安置,地方官的缺口比较大,事情繁杂很考验能力,让这些新科进士锻炼再合适不过。
  “余承尧……”
  “臣在!”
  “你去南方督促税收,可有人与你为难?”
  “这……”
  转过头,赵延洵平静道:“实话实说便是……”
  “遵旨!”
  余承尧答道:“回禀皇上,本次征税虽有严刑制约,但还是有人瞒报漏缴,地方官府已将涉案者严惩!”
  停下脚步,赵延洵转过身,看向了三位新科进士。
  “缴纳赋税,又不是要人性命,你们说……这些世家大族,为何想方设法和朝廷作对?”
  “难道说,要他们的钱粮,真就比要他们性命还难?”
  这些话,明显是问三位新科进士,所以余承尧只勾着腰没说话。
  众人不答,于是王歆开口道:“回禀皇上,南方士绅避税,已成了上百年的习惯,一时半会儿改不过来,所以才会铸成大错!”
  “如今朝廷声威日隆,任何与朝廷作对的人,都会受到严厉惩处,想必就这一两年……够所有人学乖了!”
  王歆这话很直白,但也分析得恰到好处。
  事实上,一甲这三位进士,看问题都很透彻,所以赵延洵才会对他们格外看中。
  赵延洵又转过身,继续往前走着,余承尧几人立刻跟上。
  “你们三个,都是少有的才俊,见识和思路,比部衙里很多人都要强,如今观政太屈才了!”
  听到这话,王歆三人有些惊讶,难道这是要给自己授官了?
  “如今朝中大事,是中原和江西土地清查,以及流民安置,朕打算让你们参与其中!”
  “尔等可愿意?”
  去参与这些大事,不但能锻炼自己能力,而且可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最关键还能“镀金”,何乐而不为呢!
  三人连忙答道:“臣等愿为皇上分忧!”
  主动参与这些事,唯一的坏处就是得罪士绅,但这一点他们根本不怕。
  从他们参加会试殿试,并大获成功时,他们就基本和士绅决裂了,如今自然不怕得罪人。
  “很好……”
  “王歆你是江西郡人,就去谢孝方手下,杨安你是山南郡人,就去王庭鹤手下,顾埔潼去成文光手下!”
  三人连忙答道:“遵旨!”
  他三人领了“钦差”,而其他观政的进士们没这福分,就只能从最基础的知县做起。
  事实上,即便是知县这一级,官阶其实也不算低。
  时间过得很快,赵延洵把太仓逛了一遍,然后返回了京城。
  太仓的这些粮食,存不了几天就会陆续运走,只因缺粮的地方诗子傲太多。
  好在大晋水网发达,国内调动粮食消耗不大,否则眼下物资更加捉襟见肘。
  赵延洵才回皇宫,吴宏就跟他禀报了西北的事。
  赵延洵脸色阴沉,问道:“什么时候的消息,为何不早报?”
  “回禀皇上,就刚刚的消息,奴婢还没来得及找人传讯,您就回宫了!”
  到乾安宫某处偏殿内,这里设有一部“电话”,里面有三名太监当值。
  此刻,赵延洵出现在这里。
  坐到龙椅上,赵延洵沉声道:“接西北总督署!”
  “遵旨!”
  千里之外,罗伦坐在书案前忙碌,心思却记挂着京城的回信,他已经等了差不多十分钟。
  当他新拿起一份奏报,却见一小吏飞速跑进大堂,禀告道:“大人,京城传讯!”
  听到这话,罗伦立马撂下了手里的活儿,然后飞快冲向了大堂外。
  来到了“机房”,罗伦还在门外,就看到留守的两名小吏,此刻正面向“电话”跪着。
  见罗伦到来,其中一人提醒道:“大人,皇上亲临!”
  一听这话,罗伦连忙跪下,面相“电话”叩首道:“臣罗伦,叩问皇上圣安!”
  “胡人议和,你以为当如何应对?”
  听到电话内传出的声音,罗伦答道:“皇上,胡人狼子野心,只怕议和并无诚心,臣以为……不应有太多期待!”
  乾安宫内,赵延洵点了点头,随即说道:“那你暂且和他谈,谈之前先杀杀他们威风,谈过之后再行禀告!”
  “臣遵旨!”罗伦答道。
  然后,他就听到电话传来“嘟嘟”声,意味着本次通讯结束。
  “恭送皇上!”
  紧接着罗伦起身,有了这次问对,他做事总算有了方向。
  这次他的判断没错,朝廷的难处确实很多,所以才想尽力维护和平,多拖一段时间也是好的。
  战事一起,物资消耗量起码扩大一倍,对朝廷来说苦不堪言。
  在房间内来回踱步,罗伦本想联系孟海,但想了想他又打消了念头。
  紧接着他走出了屋子,并命人将张子明找来。
  罗伦手下,才干优长之人不多,但张子明绝对算是一个。
  此人虽是读书人出身,但对军务却也得心应手,北地都司军队改编,就是由张子明负责完成,且效果不是一般的好。
  所以,罗伦把张子明升为了手下参军,专门负责督办一些要紧差事。


第851章 迟到
  胡人求和,这一手着实让赵延洵意外。
  在向罗伦传达旨意后,赵延洵便立刻召集了御前议事。
  在京两位阁臣,户部兵部主官,以及枢密院两位枢密使,此刻正往乾安宫赶来。
  虽说所有事情,赵延洵都可以乾纲独断,但他还要询问朝臣意见,毕竟兼听则明。
  众人来到乾安宫,在吴宏引导下进了一处偏殿,此刻赵延洵正背对着众人,站在一处巨大的沙盘前。
  西北半年多前才爆发战斗,只不过因为靖难之役的存在,才导致其在国内热度不高。
  但实打实的说,半年前的那次战役,是正儿八经的国战。
  如今,朝廷精力在内部改革上,但赵延洵本人对西北局势,亦是非同一般的重视。
  所以他才命工部,根据已有信息做出沙盘,眼下正好派上了用场。
  “臣等叩见皇上!”
  赵延洵微微转过身,说道:“免礼,都过来看看!”
  “谢皇上!”
  众人随即起身,极为谨慎走到了沙盘前。
  沙盘南边,是天山北地和陇右三郡,北面则是广阔的大草原。
  沙盘上插着红黑两色小旗,很明显红色小旗代表晋军部署,黑色小旗代表着胡人。
  “诸位爱卿,根据锦衣卫的最新情报,才做出了眼下这个沙盘,你们都仔细看看!”
  一边说着,赵延洵同时往御座走去,这个沙盘他已了然于胸,自然不需和大臣们一起看。
  等他落座后,接着又说道:“上面的每一个面旗,等同于五千兵马……”
  “只不过,我军骑兵数量较少,而匈奴人全是骑兵!”
  驻扎在北地的朝廷军队,如今虽兵力也有十万,但其中骑兵不过两万,正是那北上的两万禁军。
  禁军虽全是一级士兵,但和从马背上长大的胡人作战,优势其实并没有太大。
  遇到普通匈奴骑兵,可以做到一打三的水平,但遇上精锐匈奴骑兵,可能只有一打一点五的水平。
  而二级军队,面对精锐匈奴骑兵,大约有一打三的水平,面对普通匈奴骑兵,则有一打五的水平。
  只不过,以上只是简单的推算,现实如何还得战场上见功夫。
  需要说明的是,晋军如今守着天御关,根本没必要和匈奴人硬碰硬,以上换算其实很难有用武之地。
  “就在刚才,西北总督署传来消息说,匈奴人派了使者前来求和,对此诸位如何看待?朝廷又该如何应对?”
  除了两位枢密使和兵部主官,在场其他人对西北的局势,根本没有太多了解。
  听到赵延洵这些话,让他们一时间接收了大量消息,眼下只能尽可能的快速消化。
  “皇上,胡人大军正在集结,只怕议和没多少诚意!”枢密左使陈安明皱眉道。
  陈安明在大半辈子在陇右做官,经历过许多次胡人叩关事件,对胡人的“习性”最是了解。
  枢密右使关和泰接着说道:“蛮夷畏威而不怀德,皇上……我军还是得做好开战准备!”
  其他几名官员也都跟着点头,显然他们也不相信匈奴人,只因数百年来教训实在太深。
  赵延洵平静道:“如今朝廷有多难,想必你们也清楚,大战一起又不知要耗费多少钱粮,尽量把战事拖迟一些也是好的!”
  他倒不是怕了匈奴人,而是如今朝廷确实很难,赵延洵需要布局的时间。
  “所以今日找你们过来,是和你们仔细议议,讲和之事该如何拟定条件!”
  皇帝都在这样说了,大臣们当然很识趣,便开始各自角度分析,如今朝廷能出得起的讲和价钱。
  众人议论之时,另一头的延寿宫内,张凤秀神色间有些焦急。
  这段时间,为了修复皇帝和太后的关系,他可是没少操心和奔走。
  好不容易请得两位至尊的同意,今天下午一起去西苑听戏,哪知时候到了皇帝还没过来。
  站在延寿门外,张凤秀张眼望着宫道,等着打探消息的侍女回来。
  没一会儿,宫道拐角处传来了急促的脚步声,很明显是有人来了。
  “皇上还没回来?”张凤秀问来人。
  “娘娘,皇上回来了,只是眼下在召见大臣!”
  “这个时候,怎会突然召见大臣,真是……”张凤秀本想说些什么,可最终还是憋了回去。
  对皇帝出言不逊,张凤秀可没这个胆量,即便最近她很争了些宠爱。
  转过身,张凤秀走进了延寿宫,里面此刻很是热闹,各宫妃嫔们全都来了。
  延寿宫正殿内,妃嫔七嘴八舌说这话,全都在想法讨曹妙音高兴。
  只不过,眼下曹妙音虽面带笑意,可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
  皇帝迟到也好爽约也罢,她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只要提前打声招呼就好。
  只可惜,眼下乾安宫并无消息传来。
  看着从殿外走进的张凤秀,曹妙音神态有了些许变化。
  “太后,朝廷里出了大事,皇上正在召集重臣议事,闲杂人等概不许搅扰!”张凤秀禀告道。
  听到这话,曹妙音叹了口气,随即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散了吧!”
  “太后……”
  张凤秀本想说些什么,但曹妙音已经起了身。
  “太后,皇上来不了,臣妾等也可陪您解闷!”
  说这话的,是皇后薛宝筠,夫妻一体,眼下她确实该说点儿什么。
  这个时候,张凤秀连忙帮腔道:“皇后所言极是,臣妾等都盼着今天热闹玩一场,若就这样散了……岂不令人惋惜!”
  有她两人带头,其余众人也都跟着接话,大殿内一时间更显热闹。
  曹妙音也怕冷清,如今众妃嫔都想着尽孝,她倒也不想拂众人心意。
  叹了口气,曹妙音无奈道:“那就收拾收拾,准备过去吧!”
  没等薛宝筠代妃嫔们回话,只见张凤秀万福道:“谨遵太后懿旨!”
  没一会儿,众人便起驾前往西苑。
  大概过了半个时辰,乾安宫的议事才结束,在众位大臣离开后,赵延洵才想起了听戏这件事。
  “太后可派了人来催?”
  吴宏答道:“回禀皇上,太后娘娘并未派人过来,倒是惠嫔娘娘宫里有人来过!”
  “那你为何不提醒朕?”
  “皇上,您说过,议事期间不得打扰,奴婢……”
  “你还顶嘴?”
  和吴宏争论时,赵延洵已在赶往西苑,虽然迟了但他还是得过去露个脸。
  当他来到西苑时,这边又唱又跳很是热闹,妃嫔们都看得津津有味。
  “太后,皇上过来了!”张凤秀在曹妙音耳边提醒。
  曹妙音瞥了远处靠近的赵延洵,然后目光又重新落到了舞台上。
  太后可以忽视皇帝,在座妃嫔和宫女太监们,却得老老实实向皇帝行礼。
  “恭迎皇上!”
  “免礼!”
  赵延洵快步来到曹妙音身侧,而后躬身道:“孩儿有事来迟,请母后恕罪!”
  “皇帝自当以国事为重!”曹妙音平静道。


第852章 入关
  光武元年四月二十,天御关城墙上,大批士兵持械而立。
  士兵们军容严整,个个看起来都杀气腾腾,他们的目光都聚向远处靠近的队伍。
  天御关南侧,是一篇大的开阔地,亦有大批军队聚集,且在城门两侧列起了长队。
  西北最重要的关口,天御关有内外两道翁城,所以一共有北中南三道城门。
  此刻,南门和中门已经打开,武定卫指挥使孟海,西北总督署参军张子明,正并列站在南门内。
  二人神色肃穆,相互之间没有交流,与整个肃杀气氛融为了一体。
  随着时间过去,城门上传来了禀告声。
  “启禀大人,胡人已到北门外!”
  听到这话,孟海的目光扫向了张子明,等待这位总督署的使者下令。
  “开城门吧!”张子明淡淡道。
  此刻的他,比以往沧桑了许多,只因他要忙碌的事太多。
  “开城门!”孟海冲远处士兵大吼。
  紧接着,几十米外的北城门士兵,开始推动沉重无比的城门。
  “轰隆隆”的声音响起,城门之间出现了一道亮光,而随着缝隙的扩大,门外的匈奴人出现在孟海眼前。
  当然了,在城门外的匈奴人,从外面看向里边儿,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深邃的城门洞,压迫感十足的瓮城,以及城墙上虎视眈眈的士兵,都让丁零王于黎希感到不安。
  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