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末世从封王开始 >

第344章

末世从封王开始-第344章

小说: 末世从封王开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藩王听诏!”谢孝方表情严肃念出了这一句。
  很来和谐的气氛就此打住,被点到的藩王们,在短暂迟疑后纷纷跪下。
  而其余在场官员们,在看到了五位巡抚都跪下了,于是也都跟着跪下。
  从随行官员手中接过诏书,谢孝方朗声念道:“摄政王诏命……”
  打进京城后,在百官群臣连番劝进下,赵延洵不得已做出让步,接受了摄政王这一称号。
  “先帝安葬在即,南方五郡宗王,接诏之后立即赶赴京城,不得延误……”
  诏书内容很短很明确,在谢孝方念完之后,便由位于最前方的肃王接下。
  没等谢孝方说话,只见成文光上前两步,语气低沉道:“诸位,现在你们可以离开了,明日一早就要北上,切莫耽搁了时间!”
  不论是谢孝方念的诏书,还是成文光提醒的话,都没有半分商量的可能。
  对于北上入京,在场藩王们心中虽排斥,可也只能在心里嘀咕。
  作为无权无势的藩王,他们根本没有底气对赵延洵说不。
  “我等谨记!”
  在肃王带领下,一众藩王纷纷离开,现场的人少了许多。
  “阁老,不知殿下……给我们可有旨意?”周茂松忍不住发问。
  这些藩王们有了结果,他们这些当官的心还悬着,此时自然会忍不住发问。
  “当然有旨意……”谢孝方答道。
  紧接着,谢孝方拿出了第二份诏书,脸上的表情也变得冷峻。
  “听旨……”
  这两个字从谢孝方口中说出,不带有半点儿感情,直接让众人心头一紧。
  待官员们纷纷跪下,谢孝方随即念道:“摄政王诏命……”
  “尔等本为大晋之臣,为何叛朝廷而助叛逆?伙同宁王犯上造逆?”
  诏书一开始,就是劈头盖脸一番质问,每一句都跟刀子一样插进他们心头。
  一番痛骂之后,诏书内容开始转变,赵延洵表达了自己的宽宏大量,愿意给这些人戴罪立功的机会。
  “殿下圣明……”
  诏书念完,众人处大悲大喜之际,不由自主哭喊起来。
  这其中多少是悔恨,多少是感激,多少又是装的……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当然了,这一切都不重要,反正接下来他们会慢慢查,该被收拾的一个都跑不了。
  “阁老,成大人……咱们入城吧!”
  “一路劳顿,我等已在城内摆好宴席,替二位接风洗尘!”周茂松笑呵呵说道。
  谁知成文光沉声道:“接风洗尘就不必了,让今日到场的官员都各自回去,不能耽搁了各地衙门运转!”
  听到这话,周茂松目光扫向了谢孝方,毕竟这位才是正使。
  “正该如此!”
  连谢孝方都发话了,周茂松自然不再纠结,于是便上前与官员们交涉。
  除了最开始很紧张,在经历宣诏之后,官员们的心情逐渐平复下来。
  此时他们反倒不愿意离开,能在靖安府多待一阵,他们便能知晓更多情况,对局势的把控也就更加清晰。
  可现在,那两位大佬已经发话,他们即便想留也没办法。
  官员们陆续散去,谢孝方与成文光重新入轿,然后才往城门内赶了去。
  进城之后,他们没有着急歇,而是第一时间去了牢房,提审已经被关押的赵延珏。
  与此同时,随他们而来雍军,接管了靖安府防务,江西都司的人全都撤出了城外。
  南下的军队共有两万,只有五千进了江西,余下的去了其他几个郡。
  即便每个郡只有一个卫所,赵延洵也有充分信心,可以镇压一切牛鬼蛇神。


第797章 葬礼1
  十月初一,拂晓,乾安宫内,灯火通明。
  赵延洵张开双臂,任由太监们给他穿戴。
  只不过今日和以往不同,今日他穿的是白色中衣,最外层则是麻布所制圆领袍,腰间革带也被换成了麻绳。
  毫无疑问,他现在穿的是孝服。
  不止是他,殿内殿外的宫女太监以及侍卫,今日外层都穿着素衣,只因今日是太安帝下葬的时候。
  皇帝去世,举国戴孝乃是惯例。
  可惜太安帝死在末世降临时,且后面又遇到赵延洵靖难,导致他的丧仪乱七八糟。
  但不管怎么说,今日太安帝下葬后,一切就都尘埃落定了。
  最后,一顶素色翼善冠戴在了赵延洵头上,意味着他的穿戴就此完成。
  面色平静,赵延洵转过身,便往大殿外走了去。
  一众太监当即跟上,乾安殿外已有辇轿等候。
  “起驾!”
  辇轿前行,徐徐往后宫方向赶去,最终停在了咸福宫外。
  咸福宫内,太安帝和赵延洵的一众妃嫔们,此刻全都穿着麻布做的孝服。
  而这些女人们,也都以端妃为中心,在这个本该哀伤的日子里,让端妃心情还算不错。
  向端妃见礼后,赵延洵才领着这帮女人,往皇宫后方赶去。
  太安帝的梓宫,就停放在皇宫后的长乐宫。
  此刻长乐宫们外,已有大批官员身着素服跪在御道两侧,人数起码有三四百人。
  换句话说,除开那些离不得人的岗位,能来的官员全都来了。
  而在长乐门内,跪着的是级别高一些的官员,以及被赵延洵召入京的藩王。
  出了神武门,赵延洵便和端妃等人分开,唯他一人可乘辇轿顺御道只达长乐门。
  即便撇开了大多数人,赵延洵的仪仗随从依然很多,前后太监宫女个侍卫,加起来超过了三百多人。
  此刻天色渐亮,但还得再过半个时辰,太阳才会从东边升起来。
  很快,他的辇轿来到了长乐门外,引得一众官员拜伏行礼。
  在距离长乐门二十丈距离,赵延洵的辇轿落下,接下来他要步行入内。
  今天他起得早,但在场这些官员们,许多在半夜时分就起了身,在此地已等候了一个多时辰。
  昂首挺胸,赵延洵走在御道上,在他两侧是贵俯的官员,身后则是霍安林全等太监随行。
  进入长乐门,赵延洵继续往里走着,此刻他已经能够看见,前方大殿内太安帝的梓宫。
  当赵延洵经过时,从南方入京的藩王们,悄悄抬头打量着他。
  乍一看,只觉赵延洵只是俊朗些,其他并不出奇之处。
  但多看几眼,却觉得他龙行虎步,威势凛然不可直视。
  很快,赵延洵拾级而上,迈步走进了大殿内。
  大殿内同样跪着一批人,是太安帝的兄弟和儿子,乃是血缘关系最亲的一批人。
  除此之外,太安帝梓宫左右,还有大批盘坐诵经的道士。
  而梓宫前正中间空着的蒲团,则是给赵延洵留着的。
  当赵延洵迈步走进大殿,目光便落在了前方神位上,心里紧接着叹了口气。
  实打实的说,太安帝对他很不错,在他就藩时几乎满足了他的一切愿望,所以此刻赵延洵的哀伤是发自真心。
  跪在蒲团上,赵延洵从太监手中接过一炷香,对着前方神位跪拜三下,然后把香交给了太监,由他把香插到了香炉内。
  接下来,又是各种繁琐的礼仪,整个过程持续了将近一个时辰。
  当一切仪式结束时,已经是天光大亮,太阳高挂在东边天空。”
  这也意味着,起棺的时候到了。
  在礼官的引导下,五十多名身着素服的力士进入大殿,接下来就是最挂件的起棺。
  但在起棺之前,还有件事要做。
  大殿门口,礼官高呼道:“举哀……”
  他这一喊,仿佛打开了众人泪腺开关,一时间长乐宫内外官员藩王们,全部都大声嚎哭起来。
  在这一浪高过一浪的哭嚎声中,几十名力士已经就位,在礼官指挥下将棺木抬了起来。
  哀乐奏起,伴随着哭嚎声,太安帝的棺木向外徐徐移动。
  大殿内外是男人们在哭,而两侧的偏殿内,则是后妃和命妇们在哭嚎。
  大殿东侧偏殿内,端妃面西而跪,在她身后是太安帝的妃嫔,以及各藩王的王妃们。
  其他人或许是在假哭,但一向心狠手辣的端妃,此刻却真的在流泪。
  耳边响起的哭嚎声,和着苍凉凄楚的哀乐,对端妃来说都是催泪弹。
  看着前方正殿前,太安帝徐徐移出的梓宫,端妃更是哭出声来。
  太安帝多年偏爱,即便端妃铁石心肠,也诞出了深厚的感情。
  “皇上……皇上啊……您怎么就走了!”
  而在西侧偏殿内,则是薛宝筠跪在最前方,在她身后则是赵延洵诸妃,以及品级较高的命妇。
  这里的所有人,基本和太安帝没有交集,便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所以多数都是假哭。
  但有的人在假哭之余,心里却想着其他事。
  比如跪在靠后位置的张凤秀,此刻她的目光,就一直盯着前方的黄蓉蓉,神色间满是冷厉和怨毒。
  黄蓉蓉给了她一巴掌,直到现在都让张凤秀耿耿于怀。
  此事她先是禀告了薛宝筠,可这位王妃直接和了稀泥,然后就不了了之了。
  本来张凤秀想在禀告端妃,但她想了想还是打住了,毕竟这就把端妃架到了前方,很可能惹得端妃不喜。
  张凤秀吃了哑巴亏,可仇却被她记下了,无时无刻她都想着报仇。
  而今天这时机,让她嗅到了机会。
  正当她盘算着,如何让黄蓉蓉在国丧“失仪”时,却听靠前位置的林静玉说道:“王妃娘娘,若有人举哀分心,该当何罪?”
  雍王府薛宝筠,在这座偏殿内无疑有“生杀予夺”之权,这也意味着她的每一句话都不能出错。
  “国丧失仪,乃大不敬之罪,当严惩!”
  这句话自然无比正确,也让殿内哭嚎众人,声音都减小了许多,她们也都想着看热闹。
  实际上,薛宝筠此时不想横生枝节,林静玉突然开口让她很不爽。
  但她还是压住怒火,问道:“何人失仪?”
  这一句话,又把林静玉架了起来,她如果不说出具体的人,那她就是失仪之人。
  “张奉仪方才失神,臣妾才有此问!”
  林静玉答得很巧妙,她虽点了张凤秀的名,却没有直接说她失仪。
  但这句话,却让张凤秀明白,自己刚才的表现,都被林静玉看在了眼里。
  此时她有两个选择,要么解释要么认罪。
  张凤秀当然不可能认罪,只听她说道:“臣妾哀痛难当,心如刀绞,以至忘我,还请娘娘恕罪是!”
  这解释勉强说得通,此刻薛宝筠不想多事,所以也就没再追问。
  此时,林静玉和张凤秀四目相对,二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冷意。
  其实林静玉不想多事,但这张凤秀要动黄蓉蓉,却让她不得不“节外生枝”。
  而作为当事人的黄蓉蓉,对刚才的交锋浑然未觉,只是对张凤秀被“点名”感到快意。
  在一众妃嫔之后的命妇们,则从几位王妃三言两语交锋里,察觉到了日后皇宫内的风雨。


第798章 葬礼2
  正殿处,在五十名力士托举下,花费了将近二十分钟,才将皇帝梓宫抬到了大殿外。
  而此刻在长乐门外,已有大批仪仗人员列队。
  队伍最前面的,是六十四名高举万民伞的引幡人。
  在他们后面,本该是皇帝的仪仗队,全员有一千六百多人,全部由雍军充任。
  又过了二十几分钟,皇帝的梓宫被抬出了长乐门,紧接着抬棺力士进行换班。
  外面更宽敞些,可以容纳更多人抬棺,所以人数增加直一百二十八人,这也是天子该有规制。
  梓宫两侧,则有三百多名和尚道士,正不断诵念超度经文。
  当梓宫走上御道,后面则跟上吹奏的乐队,前后三班共计有六百多人。
  而在更后方,便是真正意义上的送葬队伍。
  走在最前面的是赵延洵,在他身后是百多名藩王,这等情形在大晋立国以来是头一遭。
  在这些藩王们后面,便是一众朝廷高官,中低级官员一会儿得回衙办公。
  至于后妃命妇们,则会在所有人离开后,转入正殿继续致哀,一直到太安帝安葬后才能离开。
  这件事前前后后,要耗费差不多三天时间,意味着他们要在长乐宫干等三天。
  半个时辰后,长乐门从外关闭,内里除了侍奉的太监宫女,便只剩下大批大批后妃和命妇。
  在这些人里,端妃地位最是尊崇,所以她跪在了最前面最中间的位置。
  在她右后位置,跪着的是薛宝筠,再往后便是林静玉黄蓉蓉,更后方便是其他妃嫔。
  至于数量众多的藩王妃和命妇,全部都跪在了大殿之外。
  和方才的喧闹不同,此地已彻底归于安静,甚至可以说安静得有些吓人。
  时间缓缓流逝,这里显得无聊无趣,偏偏还要跪着等待。
  当然了,一般人才需严格遵守礼制,而端妃便可去偏殿歇息。
  张凤秀以侍奉端妃为由,紧跟着去了偏殿,看得薛宝筠眼中寒光掠过。
  当这这么多人的面,张凤秀抢着侍奉端妃,就等于证明她这个儿媳妇当得不好。
  可以说,张凤秀急躁的手段,把薛林黄三人都得罪了。
  进了偏殿,张凤秀一边给端妃捶腿,一边讲诉着自己被欺负的事。
  “你在举哀时走神?”端妃语气森冷问道。
  本来张凤秀是诉苦,哪知端妃会是这种反应。
  知道事情搞砸了,张凤秀连忙来到端妃面前跪下,极为惶恐叩头道:“臣妾有罪!”
  在端妃面前,她不敢耍一点儿心眼儿。
  张凤秀想在丧仪上搞事,确实让端妃怒火大炽。
  情感上,端妃不想亡夫葬礼出岔子,而理智上来说,张凤秀这样做同样很愚蠢。
  一但闹出事端,黄蓉蓉是否受惩罚两说,但张凤秀一定不会有好下场。
  经过这些天的相处,端妃已经重新了解了自己儿子,即便是她做事也得顾忌赵延洵的态度。
  想到张凤秀愚蠢如厮,不仅让端妃审视,她是否还有栽培这丫头的必要。
  而在这沉默中,才是张凤秀最恐惧的时,她知道自己的命运正漂浮不定。
  “滚出去!”
  端妃吐出了这三个字,让张凤秀如遭重击,以至于让她失魂落魄起来。
  端妃的话就是懿旨,眼见张凤秀没有反应,立刻便有宫女上前,直接把她架了出去。
  见张凤秀被遣出,而且看起来魂不守舍,殿内众妃嫔不由窃窃私语。
  “肃静!”
  薛宝筠回头看向后方,众人顿时噤若寒蝉。
  …………
  时间过了两天,太安帝的梓宫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陵寝之地。
  皇陵占地广阔,但建设却未完工。
  好在主殿和神道已修好,勉强让丧仪可以举行。
  主殿内正在举行仪式,仍然只有赵延洵和亲近宗室在内,其他藩王和大臣都在外面跪着。
  虽然跪着也累,但对外面这些人来说,却无异于是休息。
  “都说雍军战无不胜,这两日我见了,果真是名不虚传!”
  “谁说不是呢,赵永慎想学人家,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这是藩王们在低声议论,只要不弄出大动静,礼官不会来找他们麻烦。
  “宁王一系,本就和咱们关系疏远,当年太宗皇帝仁慈才留得他们,却没想到这些人如此不安分!”
  大晋的这些藩王,除了太祖所封的几个,其他全都是赵洪章的后代,对宁王一系自然看不顺眼。
  在这些人看来,只要秦王系藩王不死绝,便绝无赵永慎窥伺帝位的机会。
  “如今天下已定,帝位空悬……你们是否上表劝进?”
  “那需虞王叔提醒,我自藩地启程时就递了折子,到京之后又递了两道!”
  “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