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顺地对着鲁国长公主讲述大明如今的优惠政策。
脱因帖木儿也不想投降的,但是没办法,他们给的太多了……
大明的皇帝朱元璋,亲自写信过来,招降天元皇帝。
而且,大明太子朱标,也附信一封,和自己妹夫,大明秦王朱慡的信件,信件其中一段儿,赫然是自己妹妹观音奴王敏所书。
这就算了,为了表示诚意。
朱元璋直接派遣自己亲弟弟,投降大明后,被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收为义子的金刚奴,前来送信。
随行的,带着大量的物资,有紧缺的茶叶,盐巴,川花椒,脱因帖木儿都忘记自己多久没喝过擂茶了,将盐巴,奶皮子,川花椒和胡椒用以石舂研磨,然后烧成茶汤喝,那滋味儿……
这时候的漠北草原,日子是很苦的。
过惯了奢华日子,谁能禁得住糖衣炮弹的诱惑……
他们给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脱因帖木儿更是感慨万千,自己的亲弟弟金刚奴,不仅深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还委派他在衢州,寻找当年忽必烈攻入中原时,带着孔子牌位逃到衢州,并且在崖山后,隐遁入深山的南孔后人,已经有了眉目。
如果朱雄英知道此事,定会感慨万千。
当年崖山之后,忽必烈俘获了一些跳海没死的南孔后人,让他们去劝在衢州的孔子后裔出山,辅佐大元,但是他们全都不愿意,甘愿受戮。
最后忽必烈只能封留在山东的孔子偏支祭祀孔子香火。
南孔一支,消失数十年,躲在衢州深山,如今去找请他们出山辅佐汉人江山的,居然还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
(
第108章 成吉思汗的子孙没有投降的大汗皇帝
“我弟弟金刚奴,如今在大明也颇受器重。”
脱因帖木儿道。
说着他有些扭捏,低头道:“妹妹观音奴,和那大明的秦王诞下嫡长子,兴许以后有望继承大明秦王衣钵,所以我看,大明皇帝是真心劝降。”
“至于他所说的赏赐,补偿,也应该是真的。”
“岂不见,大明皇帝为了招降家兄,修书七封?”
鲁国长公主点点头,眼神闪烁:“他给妥懽帖睦尔(元顺帝)也写过信的。”
脱因帖木儿,就将金刚奴来到漠北之后,给自己所说的事情讲了一遍。
鲁国长公主听完,更动心了。
作为王保保之弟,别被金刚奴这个名字所迷惑。
实际上,衢州指挥使金刚奴是个饱读诗书之人,属于能文能武,既可以提枪上阵,也能吟诗作对的大汉,朱元璋也是见他汉话说的流利,又知书达理,才在俘获他后将他收为义子。
而金刚奴也为大明矜矜业业,立下一些战功。
这次找到南孔后裔,是为了给大明明年,洪武十八年的科举造势,毕竟大明南方的儒林世家太多,如果有个南孔正统来为大明鼓吹造势,那科举能瞬间引起轰动,许多仍旧在观望的儒门家族,都会放下浅显的门户之见或者自傲,为大明效力。
也因此,金刚奴被大加赏赐,等他此次出使完北元,会委派去西安在蓝玉军前效力,主要用来笼络大明的关西七卫,对付那些“黄蒙古”,瘸子帖木儿。
说起关西七卫,也和王保保家族渊源颇深。
这帮蒙古人,大部分是当年被大元朝廷俘获的,伊儿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的王族后裔,甚至还有安南和高丽国王后裔,比如当年高丽恭愍王死后,大元就送回去一个完全蒙古化的沈王,前去继承高丽国位,结果被噶。
他们有一些战斗力,但是不多。
可是他们也不会种地。
让他们打回漠北,和自己那帮长期在草原大漠生活的蒙古老乡抢夺肥沃的草场土地,他们又不够打。
往回跟大明干,也打不过……
还好,大明愿意收留他们,将他们分配在甘肃等地种地,收编成军户,种地种树,并且给大明养马。
大明从元朝手里收回来的甘肃,人丁稀少,大部分地区都是无人区,放牧区,整个甘肃才三万多户人,到如今这么多年了,还迁徙了许多罪人过来戍边,也不到十万户。
如今,甘肃将会成为一个重点地区经营。
从东察合台汗国过来的色目回商越来越多,甘肃的驿站地位提高了,再加上要防范瘸狼帖木儿。
所以,与其说洪武皇帝朱元璋是放金刚奴过来在西安效力打黄蒙古,不如说是用金刚奴等蒙古黄金家族正统后裔之间的矛盾,来笼络北元蒙古旧臣。
因为这瘸狼帖木儿,他虽是蒙古黄金家族的女婿,但实际上他属于“黄蒙古”,和“黄回鹘”一样,属于突厥回鹘人种,压根不是正统的蒙古人。
在蒙古人自己眼里,十分看重根脚出身,有一条自己的鄙视链,这个鄙视链就是,漠北大于漠南,黄金家族大于一切。
这样一个黄蒙古,居然把蒙古黄金家族的汗国全都吞并了,而且喊着要重复蒙古帝国,这对于他们蒙古黄金家族后裔来说,简直是在脸上啪啪啪啪!
然后再啪啪啪啪!
不得不说,这张牌,打的极好。
甚至比笼络吐蕃佛头的效果更加立竿见影,很多漠北蒙古北元王公贵族,一听说,黄蒙古们,居然将察合台汗国吞并大半,伊儿汗国和金帐汗国也快没了,那边的黄蒙古大汗帖木儿还自称是所有蒙古人的大汗,气得都跌脚。
先抛开帖木儿统治的地区,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就因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抢夺大皇帝的位置打过仗,导致双方的上层有了世仇这个关系。
纵观历史,历来是漠北大于漠南啊。
金国灭了辽,辽国皇族耶律大石,带着几千人跑去西域,就一路碾压,建立了西辽,延续四代,后面还有一个后西辽。
直打的周围突厥和回鹘种叫爸爸,至今这一片区域国家还叫汉人“契丹”。
到了大元时期,漠北蒙古人打过去,不能说摧枯拉朽,只能说按在地上摩擦。
如今,居然反过来了!
我大元亡了,也不能便宜家奴啊!
当年忽必烈时期,伊儿汗国是忽必烈的弟弟旭烈兀当大汗,他一直自称是大元帝国波斯总管,蒙哥在钓鱼城被轰死后,支持忽必烈当皇帝。
但是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金帐汗国的大汉,都不支持忽必烈,而支持阿里不哥。
于是庞大无比的大元帝国瞬间四分五裂,开始互相攻打,当时他们打出了脑浆子一点没留手,亲兄弟之间下手下的贼狠,窝阔台汗国大汗直接战死,察合台汗国的大汉还被蒙古神箭手射成了腿脚瘫痪。
随后,察合台汗国因为被伊儿汗国和大元两面进攻打不过,而金帐汗国的斯拉夫奴隶又常常反水,在背后捅他们察合台的腚,只得投降大元,随后以帮助窝阔台汗国抵御大元的名义,趁机出兵侵吞了大汗战死的窝阔台汗国大片国土,最后做大。
而伊儿汗国在忽必烈三弟旭烈兀死后,没过多久被天方化,再后来又出了个信天方教的阿难答,和信佛教的元武宗抢夺大皇帝之位,又互相打出脑浆子。
忽必烈这一世系的一向对天方不怎么爽。
在漠北黄金家族看来,西边那帮背叛祖宗信了天方,然后被突厥回鹘种换血的黄蒙古着实是蒙奸,是大元帝国的败类。
因此,北元这一支的世袭黄金家族贵族,和西边漠南那边的血统不纯的“黄”蒙古们十分不对付,十分的鄙夷,相当的厌恶。
他们对于瘸狼帖木儿的厌恶,甚至可以让他们忘记,大明汉人们是怎么把他们赶出中原的,主动来投,帮着大明打帖木儿。
长生天保佑,我蒙古黄金家族,虽被逐出中原,但如今的中华天子,还未忘了咱。
其实脱因帖木儿大可不必如此。
因为洪武皇帝朱元璋曾经多次招降北元的大臣和皇帝,而且北元的重臣,如纳哈出这类,都是被大明俘获后放归的,甚至如今的北元天元帝,本身也被大明俘获过,又放归,让他去给元顺帝打感情牌,劝元顺帝投降。
洪武皇帝朱元璋童年时,恰逢凤阳连年遭灾,自己父母兄弟,都被汉人大地主刘德害死,其实跟蒙古人有关系,但关系不大。
古代社会,老百姓一年到头都在地里忙着生计,忙着讨一口吃食,一点天灾人祸,就能要了他们的命……
当年,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父母死后无地安葬,邻居刘继祖见他可怜,给了他一块儿地帮着下葬,这刘继祖,本是害死他父母的地主刘德亲戚。
后来,洪武皇帝回乡祭祖时,并未对大地主刘德怎么样,毕竟,当时朱元璋可是偷偷和小伙伴汤和等人,将地主刘德家的牛杀了吃了,杀牛乃是重罪,当时的朱元璋烂命一条,孤家寡人,地主刘德虽叱责了他,却并未打杀,也算有恩。
于是,朱元璋赐予了刘德三十顷良田。
而对于帮助过自己的邻居刘继祖,将他封为义惠侯,他夫人娄氏为侯夫人,并且将他们对自己的恩情刻在“御制皇陵碑”上,让刘继祖和娄氏负责祭祀朱元璋父母皇陵,死后也陪享帝陵香火。
所以朱元璋对蒙古王公贵族,一视同仁,并未有狭隘的华夷之别。
“脱因帖木儿,大明是不是给了你好处?”
鲁国大公主忽然问道。
但是她随即又抿着嘴咬牙苦笑:“我蒙古习俗,父死则妻从其母,兄弟死则收其妻,不行三年之丧。”
“我虽然是大元的鲁国长公主,却也处处在这草原受到排挤。”
“实不相瞒,你来之前,已经有王公逼迫我从嫁与他,因他是我丈夫弟弟,按蒙古旧俗,应从属于他,他打着这名义,将我数十万顷草场霸占,还掠夺我草场牛羊……”
“是谁!?”
脱因帖木儿大惊。
元顺帝在时,对于鲁国长公主还是很尊敬的。
但是蒙古的确有这个习俗,如果丈夫死了,那么妻子就属于儿子,或者属于丈夫的弟弟,哥哥。
甚至于,丈夫有多个妻子,那么丈夫死后,妻子就属于丈夫其他妻子所生的大儿子。
此习俗如今还在。
就连鲁国长公主也无法免俗,被逼迫更甚,因她富有财货。
“除了鞑靼部,还有谁,如今我黄金家族的兵马不多了……”
鲁国长公主叹气。
脱因帖木儿也摇头道:“大汗也是这般,如今处处困难,但我还不能投降,大汗让我询问你意思,若是长公主你愿降,大汗可以大元皇帝的副玺给你,你奉之投降明朝,先看看大明是否真心对你。”
“至于我等,大汗言语,他准备借助明朝财货资助,去攻帖木儿,借机笼络瓦剌与鞑靼,再借兵辽东纳哈出,往西打打看,那瘸子帖木儿虽说攻下察合台汗国不少领土,但反叛不断,若是西征,说不定能如西辽耶律大石般,在西方打下基业,事成,我大元也可与大明南北对峙,事不成,大汗唯有战死而已。”
“成吉思汗的子孙,没有投降的大汗皇帝!”
(
第109章 定川蜀
蜀中古道自古难行。
洪武十五年,景川侯曹震深感从建昌卫走云南的这条驿站,修建困难,山路难行,便建议从乐山,峨眉走古栈道,被朝廷采纳。
如今,数百艘大船形势在岷江江面。
“前面就是灌县了。”
郑和望着前方地理,忙对着朱雄英说道。
当年郑和家族被俘获,郑和曾经随着沐英征讨过四川和贵州蛮民叛乱,来过成都,对此地也较为熟悉。
而朱雄英也是感慨万千,前世他从小到大,唯一去过的大城市,就是成都。
他自幼在孤儿院长大,喜欢听民谣,无数次听到过一首叫做成都的歌,后来他在职高毕业后,实习的地方也是成都。
如今在另外一个时空,他又来到了这里。
“郑和,灌县的都江堰,此地官员可有修缮?”
朱雄英问道。
他可是清楚的记得,成都在前世那个时空建国后,修建了许多座水库的情况下,仍旧年年发洪水,下游如金堂等地方,常年没淹。
郑和道:“殿下,国安司的探子来报,如今蜀王殿下极重民事,地方官员也多以民事为先。”
朱雄英嗯了一声。
朱椿的确是个不错的藩王,也很适合川蜀,此地其实自然环境非常好,稍微治理一番就能让老百姓吃饱肚子,前世那个时空,为了抗击倭寇,此地出了三百万川军,是当时的兵源地和产粮地。
如今又要在此开科举中卷,取贵州,云南,四川,还有缅甸安南士子,自然要格外上心。
此时的东南亚地区,还不像是前世那时那种发展了自己的文字,缅甸,暹罗,安南,这些地方都通行汉字汉文,而四川话,严格来说就是这时候的西南官话。
此话放之西南皆可通行,大部分西南蛮族,夷民都可以听懂。
要想定东南,就要对四川大治。
而欲大治四川,就要先抓成都平原的水利。
大明只要将四川的水利搞好,粮仓就成了一半。
河南中原等地,元末的烂摊子到现在还没收拾完,要经略陕甘,得从成都不断运粮。
按照朱雄英的设想,此地要多种植木薯,稻谷,还有甘蔗,做大明东南的大粮仓,重点发展肉兔,温室大棚技术等。
成都平原的气候,也十分适合种植各类蕈类蘑菇。
由于当年钓鱼台大战,川人抵抗激烈导致此地在元朝时被屠川,人口从南宋时的一千多万,锐减到了一百多万,剩下的也多逃去山区,成都平原上也没有什么世家大族,施政阻力小,土地随便开垦,吉安侯陆仲亨与景川侯曹震就在此地开垦了数万顷军屯田。
如果再解决肥料问题。
川蜀熟,西北足。
“得去找爹聊聊,川蜀重地,要放几个善于搞农业民生,还有治水的重臣过来,把此地的水患搞好,川蜀平原什么都不怕,就是这水患要人命,大明还真是奇怪,陕西这些时日有旱灾,四川却发起大水。”
元朝时,因为连年水患,所以元朝对于治水很擅长,出过许多治水名臣,如著名水利专家郭守敬。
郭守敬还留有著作传世。
朱雄英看向岷江中的大水,开始琢磨大事。
……
另外一边。
几名年轻儒生,正好奇地打量着四川景色。
吴中,杨荣,杨士奇,杨溥,四人都在。
在太学中学习两年,他们也到了该实践的时候,这次他们以皇长孙朱雄英的伴读身份,专门来川蜀之地学习的。
“不意川蜀竟有如此多的良田。”
杨荣感慨道。
“可惜广元古栈道山路难行,否则我大明可对此地大治。”
杨士奇也附和。
这四人都是太学学子之中,成绩比较拔尖之人。
所以,都被朱雄英带来,前往四川和云南实习。
先从小吏做起,做出实干成绩,考核之后,再行分配。
吴中却道:“元初,此地无城壁栋宇,若与我成都府一县,我必能重现益州富庶。”
杨荣少年心性,哈哈笑道:“哦,吴中你如此自信,那我也要禀明太孙殿下,求得留蜀中,为蜀中一县丞,与你比比看!”
杨士奇翻了个白眼,道:“你等资历,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