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文忠笑的时候,喜欢眯起眼睛,很像是朱元璋,都说外甥像舅,李文忠的长相和朱元璋有七分相似,他俯下身说道:“雄英,叔的身子骨好着呢。”
“这个小太监,是你沐英叔叔,在云南俘获的,知书达理,通晓文字。”
“他叫做马保儿,和叔小时候的小名一样,叔觉得与他投缘,就将他送给你了。”
李文忠说罢招招手,那名为马保儿的小太监,缓步走上前来,不卑不亢地对着朱雄英行了个礼:“马保儿拜见皇长孙。”
第14章 此去西方九万九千九百里皆我大明故土
朱雄英盯着面前这个马保儿有些愣神。
马保儿?
这个名字怎么这么熟悉啊……
前世在孤儿院的时候,朱雄英看过不少书,他没记错的话,有本叫做世界航海史的书里写过,郑和原名就叫马和,或者默罕,曾是元朝色目人贵族后裔,在傅友德和沐英蓝玉攻破云南后全家被俘,郑和被押解进京,阉割入宫。
不过,前世,郑和似乎是洪武十七年,也就是两年后才入宫。
李文忠见朱雄英发愣,淡笑道:“雄英,可是不喜这小内侍?”
朱雄英这才回过神来。
他摸了摸自己脑袋,撇嘴苦涩道:“我为酒色所伤,竟然如此憔悴……”
“若是以前,断不可能失神这么久!”
“从今日起,戒酒!”
李文忠听得一愣。
他淡笑凝住,看了一眼周宽,语气有些严厉,问道:“雄英你为酒色所伤?你如此年幼,怎么会……”
朱雄英叹气道:“叔,您别怪罪周大伴,我昨日突发奇想想学武艺,故而请求大伴找来了打熬筋骨的药酒为我擦拭肌骨。”
“总之,不是您想的那般。”
“还有,叔您有没有按时养生啊?”
李文忠莞尔,他和朱标其实面貌有几分相似,都是小腹微微隆起,身材宽润,他又笑眯眯地眯起眼睛:“叔每日都有吃你给我调配的人参鹿茸粉,还有你所说的那个安宫牛黄丸,我遍寻天下名医调配,如今已有了些眉目。”
朱雄英长嘘一口气:“那就好。”
“您还要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
“避免酒色等剧烈运动。”
“养生八条,叔您可还记得?”
朱雄英背负双手,摆出一副老先生模样,比起屋子里的李希贤还像是个孔夫子。
“记得记得,叔最近一直有调养身体。”
“可还记得往日,我一到早春倒寒,便咳嗽不止,如今用了你调配的川贝枇杷膏,咳嗽好了许多,阴天下雨常泡药浴,胸口也不那么疼痛了。”
李文忠笑呵呵地说道。
对这个大侄子,他是真心喜欢。
人又帅,长得又可爱,说话还好听的。
叔侄两人调笑一阵,这才看向马和。
和史书上不同,今年的马和,年仅十一岁,他自幼出生在官宦世家,家族中世代经商从政,在云南家世显赫,祖父辈还出过元朝的丞相。
他不仅自幼学习天方教文化,还精通蒙古八思巴文,对藏文也有研习,且身处汉回蒙彝苗等少数民族杂居之地,身受天方,华夏,藏传佛教等文化熏陶,是一位十分聪颖,眼界开阔机敏过人的少年。
此刻的他,也在打量着自己未来的主人,大明帝国的皇嫡长孙朱雄英。
而朱雄英也看向了他。
“叔,这个马保儿我很有眼缘,很喜欢。”
“不过,马保儿这个名字不好听,我想给你改个名字,你可愿意?”
朱雄英盯着马和。
反正四叔后边儿也要给你改名,他改也是改,我改也是改,今晚就改了!
这可是个好苗子啊。
是当今时代,具有世界性视野的一位好少年。
实际上,在朱雄英穿越而来之后,他发现华夏经过蒙元入主,民风变得更加朴实开放,包容天下,就比如说军事,此刻的大明开国猛将军团们,不仅知道华夏西边还有无数大国,也知道海路可通向西方,甚至知道西方天方诸国有奇淫巧技能匠,可铸造回回炮,投石机,也可锻造极为锋利的波斯弯刀,甚至有很多将领还会说多门语言。
别说这些开国猛将,大明的商贾,民众,皆知世界大国云集,此去西方十余万里,尚有色目大国,民风迥异。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阔民众视野的时代。
也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时代,元朝的上层蒙古贵族,大量任用色目人和汉人算账,管家,带来了西方的算术,金融,物理,军事等许多相关知识。
很多贵族,家学渊源庞杂悠久,融冠中西。
就比如说阿拉伯数字,在元朝十分普及,甚至已经出现了以阿拉伯数字标注的九宫格“幻方”。
可别小看这块儿小小的幻方,这其实是将河图洛书,不以八卦标注,以阿拉伯数字标注,是很高等级的数学应用转换,制造者不仅要熟知河图洛书,伏羲八卦,又得精通算术,和阿拉伯数字……
“如果我能多活一些,如果皇爷爷和我爹能活久一些,那我大明就能走的更远一些,此去西方,九万九千九百里处,皆元朝故土,我大明继承元祚,这些故土自古以来就是我大明疆域,定然是要收回的。”
朱雄英心里想到。
这边马和呆了呆,这小主子刚见面就给我赐名?虽说有些疑惑,却也行礼道:“但凭小主吩咐。”
“好!”
“我看你骨骼惊奇,是个练武奇才,你就叫郑和吧。”
年方十一岁的郑和,深吸一口气,端正身形后,重重一礼:“奴郑和,拜见小主。”
李文忠笑容可掬,拍了拍朱雄英,又交代了郑和的来历,吩咐郑和好生侍奉朱雄英。
虽说郑和被俘后被阉割了,但是他的哥哥姐姐,还有父亲,都得到了很好的安置,这一切只因皇明不仅大量继承元朝的官吏,对蒙古降将降臣也一视同仁,有许多蒙古人色目人,在皇明中做到高官,就连后宫之中,有曹贼之好的皇爷爷朱元璋,也接收了不少元顺帝的后宫妃嫔。
去年,傅友德和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一举定云南,俘获了郑和。
因他聪明伶俐,谴他跟随报捷的使臣一道回了南京,被李文忠看上。
本来在原时空中,他应该被派去燕王府,侍奉燕王朱棣……
郑和不仅懂多门语言,算术,还会蒙古跤术,天方古武术,为人机敏,最重要的是识时务,他父母哥姐,日后生计全都仰赖他表现,故而十分忠心。
朱雄英前世看书时,就觉得大明能够七下西洋,绝不仅仅是靠着国力厚就可以的,更多的是那时候人文科技也强大到了一定地步。
等李文忠走后,朱雄英看向郑和,上下打量了一番:“你会多门语言,学过算术吗?”
郑和低头说道:“回小主,天方算术,天竺算术,河洛之数,和都能堪榷。”。。
“会说蒙语,也懂藏语?”
朱雄英又问。
“家父曾前去极西之地,族中有西域之人,多习外语。”
郑和又回答道。
朱雄英龇着牙咧嘴笑了起来,是个好苗子,如果自己教他一些后世的数学和天文,航海学知识。
他肯定能学的很快。
这时代,大明的语言是个老大难问题。
官话自然是应天话,但不是放之四海皆准。
皇爷爷朱元璋就深感如今,汉蒙言语翻译困难,因为元朝素无文字,汉文蒙文回文藏文并行,十分困难,而且大明兼继正统,皇爷爷朱元璋也承认元朝皇帝曾是中国皇帝,便命人整理了一本书,以通天下之言。
注意,这本书所指的“天下”,是覆盖了元朝疆土的“天下。”
编纂这本书的人,是翰林院侍讲火原杰、编修马沙亦黑等,有意思的是这些主编有很多都是色目人,但儒学佛学道学乃至天方诸学,尽皆精通。
书以华言译蒙语回语,凡天文、地理、人事、物类、服食、器用,无不包括,并取《元秘史》来参考,用汉文注音,刊行天下。
从此以后,大明使臣往返朔漠,皆能通达其情,都无需翻译,直接拿本书照着念。
这就是大明版的“万事通”。
第15章 李善长的试探
奉天殿内。
太子朱标和韩国公李善长一道,正拜见朱元璋。
“此云南志初稿,乃是翰林院编修铁什哈,杨宣等编纂,汇集唐,宋,大理,元朝秘录,内容详尽,几无遗漏,自唐时南诏自今,祎四百载岁月,云贵故土终归我皇明。”
“此志共六十一卷,地册,民风,山川风月咸收其中,还请陛下圣裁。”
李善长身穿朝服,头戴冠冕,面色恭敬肃穆,持着朝笏朗声说道。
朱元璋正坐在桌上随手翻阅,面露淡然笑意,不时轻轻点头。
“韩国公劳苦,云南之地,乃我华夏历来之土,如今云南布政使司已建,镇抚司也立,当在云南驻军镇守,朕已谴人去请曹国公前来,商议云南大事。”
“看座。”
朱元璋说完,就安排内侍给李善长上座,而太子朱标,则也坐在了一旁。
李善长手持朝笏,躬身缓缓后退几步,面无表情地端坐在了木椅之上,神色肃穆,眼观鼻,鼻观心,不言不语。
整个殿内,只有内侍奉上茶点,以及退出去时,沙沙的脚步声。
朱标宽润胖脸上露出一丝无奈,看了看李善长,又看了看朱元璋,曾几何时,父皇和韩国公可抵足而眠,开怀畅笑无所不言,如今却……
大明武功,开国六王功劳最重,但若是论文臣功劳,李善长当居首功。
打天下不难,难在于治。
治天下,需得用吏,收税,征兵,徭役,处处都要用到官吏。
朱元璋深恶元朝留下的官吏,却不得不用。
而若是论到善用官吏,李善长绝对是当世首屈一指的大才,他能快速的将前元遗留的官吏整合起来,迅速稳定统治,收取粮赋,堪称是朱元璋的萧何。
可惜,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如今的李善长却再也没有了以前那般活泛,无论是政事还是军事,商议讨论,大都像个提线木偶,一言不发。
自胡惟庸案始,李善长就这样了……
坐在案几上的朱元璋翻了翻奏章,眼眸闪烁,他拿起金银花薄荷水抿了一口,面带笑意,用略显轻松地口吻说道:“太子,韩国公,可尝尝这山楂糕,此是太孙雄英所推,说吃了这山楂糕,对脾胃好,朕吃了几次之后,胃口的确好些,一顿饭能多吃一大碗,你等也尝尝。”
“是,父皇。”
朱标也不客气,伸手捻起一块儿山楂糕,这山楂糕是朱雄英给出配方改良过的,添加过酸枣,有健脾胃的功效,吃起来生津止渴,健脾胃通肠胃,想来这逆子,应当在文渊阁上课了吧,不知是否有认真听讲?
而李善长则是微微眯眼看了眼这山楂糕,行礼道:“谢皇上。”
说着才伸手捻起一块儿,浅尝辄止。
朱元璋本来视线一直盯着桌上奏折和《云南志》初稿,忽然笑着瞥了李善长一眼:“韩国公一向爱吃酸甜点心,今日为何不吃?”
李善长手有些抖,显得颤颤巍巍的,竟将茶碗险些弄翻,他苦涩沙哑说道:“启禀圣上,臣老迈,如今胃口已不如年轻时啦。”
最后两句,言语中竟有些哽咽。
朱元璋闻言,也是无奈地摇了摇头:“是啊,咱都老了。”
李善长连忙道:“陛下圣体康健,万寿无疆。”
朱元璋哈哈大笑,伸出手指点了点李善长,说道:“朕就知道韩国公会说话,只是如今皇明战事未平,国库无粮,还需要韩国公为国分忧,傅友德传来奏折,言云贵之地,少民众,汉民稀,百里之乡,不闻汉音,南疆自唐遗落,到今天已四百多载,民风迥异,韩国公有何良策?”
朱标只是默默的吃着山楂,闻言眸子闪了闪。
去年,傅友德和沐英,蓝玉,率领三十万大军,一举平定云南。
这是南疆明珠遗落四百余载之后,重归我华夏旧土。
大明虽国土不及唐,富庶不及宋,但是北伐复我燕云,南征收回云南,四百余载明珠蒙尘,被大明重拾旧椟。
元朝虽然统治云南,但是元朝也放任云南和其他地域交流,比如缅甸暹罗等地,民众自由来往,风俗杂居,驳杂混乱,天方文化,佛教文化,云南本土巫教,各种文化驳杂不堪,四方土司头人各自称主,民众不知从何处来,也不知从何处去,宗族传承,混沌不明。
在击败了蒙元梁王之后,若是不尽快对云南移民,屯边,搞改土归流,稳定统治。
那么要不了多久,云南又会陷入极度的混乱,蒙古人和色目人的余党变成兵匪四处流窜,各种土司头人趁机抢占地盘……M。。
甚至有云南土民,面对大明天兵问出:“我云南素与中原无过,尔等为何率兵来讨!?”
朱元璋的回应也很霸气:“云南故土,乃我华夏旧地,我皇明此来,是为恢复中华!”
李善长心中其实早有计较,在傅友德等人传来捷报时,他就知道云南需要屯边移民,而且需要大量屯边移民,只是这般浩大的工程,钱粮后勤,乃是重中之重。
动辄数十万人移民,路途遥远,酷暑,寒瘴,都是巨大的困难。
大明如今有许多巨大的工程,修建孝陵,修建南京城,修建中都凤阳,修建朱元璋父母和爷爷的陵墓,九边重镇兵马钱粮,西番茶马贸易,辽东战事,朝鲜战事……
仅是修建中都凤阳,便从南京和江浙等地迁徙十多万富户民众,又营建长城守边,抵御北元,大明的国库十分吃紧。
最重要的,是黄河固堤。
元末灾祸四起,起于黄河。
但是直到今天,黄河泛滥仍旧威胁着大明。
此刻的大明,千疮百孔,百废待兴,民众疲蔽,官僚腐败,朱元璋即便屡次大兴杀戮,也很难清整吏治,他还下令建造“养济院”“漏泽园”“惠民药局”,使得孤寡老人小孩由官府奉养,贫民死后官府统一安葬,还有免费的医院,为看不起病的穷人治病……
可是,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朱元璋疯狂盘剥“富户”,也就是原来的蒙元士绅地主阶级,还有大明这些新兴的公侯爵勋身上,就拿修建南京城城墙,大部分支出都是富户所献,修建者很多是蒙元俘虏。
而屡次充实九边,又多从开国功臣功勋中,贬罚流放过去。
这次镇守云南,无论是谁留下镇守,也无论是在何处移民,都要牵动大明朝堂,恐怕又要牵涉出一场权力斗争。
很简单,无论文武官员,皆有乡党宗族,若迁淮西,则淮西乡党失势,若迁浙东,应天,则是浙东文党受损,若非活不下去了,谁愿意离开故土呢?
当面临利益纠葛的时候,再牢固的政治同盟也会产生分歧。
李善长想了想,说道:“臣以为,应当如九边重镇,在云南建立卫所,筑城镇守,且云南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应谴得力大将,世代镇守!”
第16章 老太婆开染坊给他们点颜色瞧瞧
文渊阁高约三丈,勾檐廊角极尽天工。
明初的建筑,兼具蒙元鲸吞天下的雄壮,又有华夏技巧繁复的雕琢,可以说集尽天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