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燕云之地的少儿腰间挎着小刀,跨坐在树上,瞧着不远处明军旗帜招展,军威隆重,咧嘴笑道:“哎,你说这明军武庙里拜的真是岳武穆吗?”
他所问的那树下少年也是腰间挎刀,十分彪悍。
燕赵和山东等地,武风鼎盛,在元朝时候尤其猖獗,民间百姓行走道上,身上都披挂刀剑,防止被打劫,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还下了禁武令。
到了元朝末期,这禁武令已经名存实亡,因为各地纷乱,老百姓出行纷纷带刀,甚至到了如今,这股风气在北方还未衰减,而因为北地常常被蒙古人侵扰,朱元璋也并未下令禁止民间佩戴刀剑。
老百姓们出远门,走远路,多要准备兵器在身。
今日大明太子驾临,这些燕赵少年郎,纷纷穿着自家好衣裳,腰间佩着短刀小剑,做勇武状,出门来跟着军郎呐喊助威,瞻仰大明官兵威武。
明初文人施耐庵所著水浒传,和尚道士,出行都腰间挂着刀,实则是北方山东燕云等地真实写照。
一来这边拦路劫径的强人众多,二来民风彪悍,多习练武术。
那树下的少年闻言,怒骂道:“你这憨货,岳武穆打的,那是你的祖宗!”
树上挎刀少年却道:“那又咋了,说书人都说‘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咱崇拜英雄还不成!”
“再说,你家祖宗才是金人鞑子,咱是正儿八经的汉人!”
元朝丞相脱脱编撰宋史,采集了辽金旧人的言语,给了岳飞很高的评价,就这一句“撼山易,憾岳家军难”就足以彪炳史册。
要知道历朝历代,编撰前朝史册,基本上是各种黑,元史也没少黑宋人,蔑称南蛮的事儿没少做,将宋理宗的头盖骨做成密宗酒具,将宋朝皇帝的陵墓都挖了,他们在编纂史书的时候,本来没必要写岳飞有多勇武。
他们完全可以换个方式,把岳飞写的不堪一击。
但是蒙古人和辽金旧人,在岳飞死后许多年都感叹他厉害,史书也不吝笔墨,可想而知当年的岳飞有多猛。
尤其是,岳飞还是北人,故而北地老百姓多少年来一直传颂他故事,多有说书人将岳飞忠义勇猛传颂,到了后世因为某个有麻子的满清皇帝极为喜欢听岳飞故事,形成了说岳全传,而当时的满清八旗武庙,承袭明制,一直拜岳武穆和关帝,边关将校卫所,都有岳武穆神像和关帝爷神像。
但是此时,关帝爷还并未被封为武圣,一来三国演义还未流行,关帝被封为武圣,要到明朝末年崇祯时候,明初,但凡是有投军报国思想的北人,无不仰慕岳武穆精忠报国。
那树下少年闻言大怒,骂道:“你是个鸟的汉人,你家族谱写着,你是辽东契丹迁来燕地,你这数典忘祖的憨货,那岳武穆,可没少杀你祖宗!”
树上少年本来还想反嘴,忽然呆住,指着远处海面道:“哇,快看快看,好大的船!”
上百艘战舰,浩浩荡荡,自海上驶来。
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那海上战舰,全都悬挂大明五爪红龙旗,红旗招展。
战舰上的大明士卒,统一穿着新式的棉甲,亲卫士卒全都盔甲插着雉羽,威武高耸,而一线兵员全都戴着铁盔,红缨招展。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在船上就将仪仗展开,这次为了彰显大明天子威仪,朱元璋下令,将天子才可以使用的仪仗给朱标用,并且在应天府的官将中优中选优,专门挑选了数百名身材高大的仪仗兵,为的是给北地百姓,观瞻我大明太子威严。
同时,最新式的盔甲,最新式的洪武一式,全都拉出来,彰显大明武风!
而朱标则是身着明黄衮服,头戴冠冕,在文武群臣簇拥下,站在船头对岸上之人微微招手。
头船靠岸后,有人递上舢板,开始放起了鞭炮。
而大明的战舰,却对着天空,打起了空包弹。
仪仗兵,手持挂着三棱刺刀的修长洪武一式,从船上先下来,待到鞭炮放完,对着天空鸣枪三次。
礼炮,礼枪鸣罢。
船上的大明锦衣卫大汉将军,个个都是身材高大魁梧之辈,先排列整齐,从船上下来维护秩序,他们一字排开,个个怒目而视,威严不可接近。
他们的盔甲既好看,又贴身。
看的少年郎们羡慕不已。
手中的洪武一式,刺刀更是在阳光下闪烁着冷冷厉芒,松木的褐色枪身,修长,盈盈一握,是所有男儿汉梦想的尺寸。
周围迎接的官吏和燕军士兵,都被这些仪仗队士卒气势所迫,纷纷后退。
太子朱标,身穿衮服,虎步龙行,牵着身高已经到了他肩膀,穿着军装的朱雄英,从船上走了下来。
他们面色凝重,威严不已。
朱标先是眼神柔和,和在前方的四弟朱棣眸子相触,打了个招呼,随后举起手来挥舞了一番,喊道:“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天日昭昭,护我大明!”
周围带来的南军将官,纷纷卖力呼喊,而燕军士卒早已得到小船过来的将校命令,跟着一起呼喊,数万铁血军人的喊叫声,在这海港边上十分威武,声传四野,隆隆作响。
混杂在人群中的色目谍子,蒙古遗民,俱露出惊恐表情。
诸胡惊恐之下,直接跪伏在地。
而之前树上那两个少年,则是热泪盈眶,举起手来跟着大喊,那挎刀少年望着人潮汹涌,红旗飘扬,眼中湿润呢喃道:“我要参军……”
(
第78章 给大明未来一张合格的答卷
因为北地路平,从天津到北平的路上,众人乘坐在了“皇辇”上。
所谓的皇辇,其实起始于成吉思汗的“象辇”,当年蒙古最巅峰的时候,成吉思汗搞了一个超大的辇车,上面是帐篷,需要大象来拉,辇车里有侍女服侍,可以举行宴会。
辇车周围,装饰着金稥银帛,悬挂着日月旗帜。
如今这大明的皇辇,小一些,是一个超大型的,架在车上的帐篷,用牛和马来拉着走。
皇辇内,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朱雄英,朱高炽正在用餐。
“四叔呀,此物名为‘僰鳯’,浑身乌黑,乃是云南珍禽,是沐英叔叔专程从云南上贡到南京的,我让御厨带来做给您尝尝,食之大补!”
朱雄英用汤勺舀起一些乌鸡肉来,盛放进朱棣碗里。
燕王朱棣连忙端起碗接过,笑吟吟地道:“雄英懂事了。”
当年,朱棣就藩前,因为要提前去凤阳体察民情并且祭祖,所以洪武十一年就离开南京去凤阳了,在凤阳常住了一年多。
那时候的朱雄英,还只是个小屁孩。
如今几年不见,朱雄英已经出落的高大健硕。
身材魁梧不说,个头都已经快追上朱标了。
朱雄英见朱高炽眼巴巴地盯着自己这边的乌鸡汤,也给他盛了一大碗,笑道:“高炽,你也尝尝。”
“好咧!”
早就眼巴巴等着吃乌鸡汤的朱高炽,谢谢都来不及说,就将那乌鸡汤端过来咕嘟咕嘟尝了一口,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太鲜了。
这个时代的乌鸡,还是一种珍禽。
它属于半野生状态。
云南的蛮民,饲养这种珍禽,将它们半野生放养,捕捉很不便,还会飞,只有趁着晚上的时候,去树上捕捉。
这还是今年沐英回南京述职,专程带回来孝敬马皇后的。
可惜,马皇后不愿吃这种大补之物。
于是,朱雄英借花献佛,带了一只来北平,给朱棣尝尝。
朱高炽这小胖子很喜欢吃,吃完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地盯着朱雄英面前的乌鸡汤吞口水。
“你这逆子!”
朱棣见状,忍不住给了朱高炽一脑锛。
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是太鲜了。
朱雄英哈哈大笑。
“四叔,你也别怪高炽贪吃,这乌鸡并非一般珍禽,味道鲜美,本来皇奶奶也不愿意喝的,在我强烈要求下,她都忍不住鲜味儿喝了几碗汤。”
听到朱雄英说起马皇后。
朱棣眸子一缩。
他瞪大眼慌忙半起身紧张问道:“母后的病情如何?”
太子朱标宽润脸上浮现出难色,捏了捏衣摆又放下,摇头道:“母后的身子有好转,但还是很虚弱,幸好这两年,雄英一直带着她养生,每日也吃些补品,再加上香林寺的和尚,为她艾灸,熏蒸,身子有了好转。”
朱棣这才如释重负,点了点头坐下。
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吃完饭,有侍女前来收拾完碗筷,众人说起了正事。
朱棣抿着嘴,皱眉道:“大哥,恐怕,在北地对军屯田均田并非易事。”
朱标脸上也露出凝重神色。
他往后一坐,仰天轻轻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呢?这也是我不得不放下母亲的病情,也要来北方坐镇的缘故,如今你应当也发现了,我大明周遭各国越来越躁动,兵马行动越来越频繁。”
朱棣嗯了一声。
他二人都是当世懂兵之人,尤其是朱棣,长期在北平和辽东等地和北元干仗,十分清楚现在大明周遭的情形。
随着大明皇家银行的业务越来越深,做的越来越广,赚的钱越来越多。
周围的国家,对大明的依赖就越来越重。
尤其是北元。
漠北之地,别说手工业,就连盐巴都是稀缺之物,北元那边已经有很多重臣,偷偷跟大明做买卖,做生意。
而朱棣前一段时间,也故意收缩战线,将大明的开平卫所放弃。
开平卫所,孤悬大漠,不易防守。
而且,大明每次还需要自己用商队将各种货物运送到开平去,平白无故给了北元便利,因为开平卫所的货物和银元,宝钞存储太多,开在那里的大明皇家银行就越来越危险。
周遭的蒙古部落,还有北元太师们,都知道这大明银元值钱,也眼馋货物,能直接抢的,谁还愿意给钱呢……所以,军事行动频繁。
朱标说完之后,又眯起眼来瞥了一眼四周,郑和得令,将周围那些侍女,内侍,侍卫,全都退散开来,帐篷中,只有朱标朱棣等兄弟叔侄。
“四弟,你看若是我等晓谕高丽,在高丽开我大明皇家银行分行,他们两班贵族是否会答应?”
朱棣伸手捋了捋胡须。
他眸子闪烁,摇头道:“如今高丽之人,两班贵族,也分为两派,一派亲我大明,这一派在我大明赚钱赚的盆满钵满,一派亲北元,这一派和我大明没有太多生意往来,自从那高丽恭愍王遇刺死后,其朝中又分为七八个党派,彼此之间争斗不休。”
“若说是对高丽有影响,反倒是纳哈出对高丽掌控更深!”
“哦?”
朱标也眼眸闪烁,沉思起来。
纳哈出,如今的北元丞相,开元王。
他坐镇辽东,麾下有将近二十万兵马,近百万百姓,算是北元在辽东的一大诸侯,有趣的是,当年元顺帝派遣人去高丽教训高丽恭愍王诛杀了奇皇后一家,他作为北元大将,不仅不帮忙,还故意给高丽那边传消息,等到元顺帝的兵马到了被伏击,也不去救援。
等到高丽人在埋伏圈里,将北元军杀的差不多了,纳哈出再出来调停。
这其实和大元内部派系斗争有关。
纳哈出乃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蒙古札剌亦儿氏。
按照黄金家族惯例,大元皇后,基本上都是蒙古札剌亦儿氏,和奇皇后争夺皇后之位的大皇后,就是纳哈出同部落,蒙古人极其看重根脚出身,在蒙古人看来,高丽人都是奴才。
这不是夸张,大元帝国一直有问高丽要贡女的传统,因为高丽国盛产皮肤白皙的美女,所以大元帝国的贵胄常常问高丽要贡女和太监内侍,为了元廷需求,高丽还特别设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
身为木华黎的裔孙,大皇后的同部落,纳哈出怎么可能会帮奇皇后这高丽女出气。
此人贪财好色,既有蒙古人贪婪,又有蒙古人的鲁莽,同时多了一分狡诈。
搞笑的是,高丽击败了元顺帝派去的兵马之后,高丽名将崔莹开开心心的送了纳哈出许多美女,纳哈出也欣然笑纳。
元顺帝恨极了他,但是也害怕把纳哈出逼迫过深逼反了,最后和高丽调停,也只能通过纳哈出,于是便多给纳哈出赏赐。
高丽一看,纳哈出又和北元好了,急忙又遣使请罪,再多送礼物。
元顺帝因为手头无兵,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纳哈出此人曾经被大明俘虏过,朱元璋听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直系后裔,又和他交谈,发现他言谈举止颇有汉人风范,便将他放了。
如今,已经成了辽东一霸。
这几年,大明和周边国家贸易越来越频繁,纳哈出也赚了不少钱。
何况,他和如今镇守辽东的都指挥使,马云,乃是旧相识。
马云和叶旺,都是淮人同乡,投奔朱元璋之后,屡有战功,更是渡海作战,击溃了北元沈阳余孽,奉命镇守辽东卫所。
纳哈出,因为被大明俘虏过后放归的缘故,和马云还有叶旺有过照面,明面上打打杀杀,私下没少眉来眼去,偷偷和明军做生意。
此人和大明高层的私交关系也极好,和朱棣也常有书信来往,早年和元顺帝的儒学老师学过写字,还有点书法造诣,在前世那个时空,他投降之后,一度成为了朱标和蓝玉的亲信……
听说如今对高丽影响比较深的反而是纳哈出,朱雄英咧嘴一笑,道:“这就跟当年石敬瑭想要对付李从珂旧部,引入契丹一样,高丽这帮棒子分成七八个政党斗来斗去,都需要外援,除了咱们大明,就是挨在边上的纳哈出。”
“我倒是有一计,咱们先派个蒙古籍宦官去,故意不说官话,以蒙古话趾高气昂宣旨,要他们给我们打开口岸,开银行。”
“然后,我们再派个高丽籍宦官过去,更加嚣张,浑然不将他们高丽王上放在眼里,高丽王臣必定恼怒,这样一来,我们在高丽开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事儿,就成了一半儿了!”
“你这小子……”
朱标和朱棣两个人都是一惊。
朱标回味了一下,眼神闪烁,轻轻皱了皱眉道:“此策甚好,但不够羞辱高丽。”
朱棣哈哈笑着抚了抚胡须道:“若是我们派高丽籍女官去宣旨如何?”
朱雄英惊讶道:“这样不好吧,国礼岂可儿戏?”
朱棣眯眼冷哼一声,眸子中闪烁着冷芒:“洪武七年,我大明出使高丽的使臣蔡斌和林密两位大人,在归国途中被高丽密直副使金义刺杀,蔡斌身死,林密更是被金义掳去北元,如今成了北元贵族的奴隶!”
“此仇,父皇虽然一直没说,但心头肯定记挂着。”
“这次,咱们派几个女官儿去宣旨,就说担心高丽又害我使臣,故而这般。”
朱标拍手道:“妙啊,如此一来,高丽两班贵族必定内乱,而且纳哈出也受影响。”
朱棣所说的事,的确是高丽国和大明之间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最开始,高丽国国王是恭愍王,此人在元朝做过质子,当时见识过元朝官吏和官兵的模样,知晓当时元朝是外强中干。
于是回国继位后,他积极和大明联系,还噶了元顺帝奇皇后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