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

第38章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第38章

小说: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国公常茂身材魁梧修长,面貌和常遇春有五分相似。

    作为大明第一猛将之子,常茂也是武将中十分能打那种,在后世的话本小说《明英烈传》里,将他描述成比父亲常遇春还厉害的武将。

    这多少有些夸张,但实际上,他不仅跟着父亲常遇春参与了每一场大战,而且在常遇春暴卒之后,跟着李文忠又继续北伐,大明光复中华的大小之战,常茂都有参与,并且立下赫赫战功。

    他这郑国公的功劳,有沾了父亲常遇春的光,但自身武力值也很彪悍。

    前几年因为和自己老丈人冯胜闹矛盾,导致被遍去龙州卫,常茂的心思深沉了许多,已经不再是那个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将军,他平时来帮朱雄英以草药打熬筋骨,教他常氏家传武学,基本上很少说话,只是偶尔会开心地盯着朱雄英。

    可能真是常氏家族有家族遗传病的缘故,常茂到如今也无子嗣。

    而弟弟常升,前世更是到了建文帝后期才生了个独苗常继祖。

    如今常氏家族血脉,可以说几代单传,自常遇春开始,身上还留着他常氏血脉的男丁,也就朱雄英和朱允熥两个孩子了。

    常茂和自己正妻冯氏多年无子嗣,在当年和冯胜反目,兴许也未尝没有这个原因。

    常茂柔声道:“父王练兵,重在沙场实战。”

    “似他身边的亲卫,都是百战老卒,每逢大战,从老兵中挑选出来,随他征战,因为父王每战必先登,身上的伤也多。”

    “也就是说,外祖父他基本上不练兵,只选胆儿打敢冲敢打的,跟着他上去就是干?”

    朱雄英换了个解释。

    常茂点了点头。

    朱雄英顿时无语了,挠了挠脑袋,自己这外祖父常遇春这打仗方式怎么有点像是土匪,哦不对,他的确是土匪出身……

    元末明初是一个仍然还有冷兵器时代个人武将魅力的时代,既有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这种猛人,也有一生百余站未尝一败,号称“常十万”的大明第一猛将,甚至就连自己四叔朱棣也是个能抡着大刀砍人的主儿。

    这个时代过去之后不久,到了明朝中后期,个人勇武就不那么重要了。

    那时冷兵器逐渐衰落,鸟铳,西方的佛朗机炮等开始兴起,就开始考验兵员的个人素质和武器装备代差。

    “舅舅,咱外祖真能提起一口气几个时辰,浑然不觉得累吗?”

    朱雄英又问。

    常茂点了点头。

    “父王的武学,主要就是淬炼肉身的力量和内腑呼吸方式,他有时候受了伤也浑然不觉得疼,有还记得当年攻应天时,在采石矶,元军以长枪布下枪阵,犹如刺猬一般,父王手持一杆两丈长枪,身着重甲独自杀了上去,当时他身上就中了十几箭……”

    朱雄英听得眼眸微微一张。

    “那蒙古人的箭矢很准吗?”

    常茂和周宽都是凝重地皱眉,说道:“在南方,蒙古人骑兵威力不显,北方他们骑射堪称是举世无双,尤其是北元军中的怯薛军精锐,都是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老卒,只是四五百精骑,身披重甲,可以冲破我们万人军阵。”

    “这么强?”

    朱雄英咂舌,在内心暗道,在没有绝对保命的手段之前,我绝不看蒙古骑兵一眼,也绝不会上战场!

    常茂又唏嘘道:“不过那些怯薛军人数不多,似王保保的精骑,都是他万户本家,自小养着的家丁奴隶,这类也称为怯薛军,其余的蒙古骑兵,又以漠北和塞外的老户蒙古人最强,因为漠北和塞外环境恶劣,那些老户蒙古人常年在塞外游猎征战,习惯了打仗。”

    “中原和南方的很多蒙古官兵,都养成了牛羊,并无血性,冲杀起来见了血,跑的比马还快,倒是广西龙州,四川云贵的西羌蛮民,多腰间佩刀,一言不合便拔刀决斗,民风十分彪悍。”

    “是啊,再勇猛的战士,在温柔乡里也会被腐化。”

    朱雄英轻轻叹了口气,又看了看那些在军训的太学学子,说道:“舅舅,我给你说的那些事你都记住了嘛?”

    常茂这段时间,已经被朱雄英请求朱元璋安排给了他,作为大明锦衣卫国安司的一员指挥使,帮助朱元璋对接外面的一些锦衣卫谍子。

    “那姚广孝,我已安排他前往广东,协助赵庸,何真,在两广多建商船商队去探索南海诸岛国,我在广西龙州卫时,那边已有西番的海船了,似乎是天竺以北的波斯商人,他们主要卖香料,在缅甸,暹罗收宝石,良木。”

    “等咱们大明一五计划完成,似旧港,缅甸这些地方,都要设几个宣慰司,再把交趾收回来,安南那边气候适宜种稻谷,能给咱大明搞个粮仓。”

    “对了,高丽那边有何消息?”

    常茂笑道:“皇孙殿下你安排后,我立马着手,从天界寺选出僧人做谍子,去高丽打探了一番,陈友谅之子陈理,被高丽恭愍王安置在寺庙中,赐了他九匹苎布羞辱他。”

    苎布是麻布,是给平民百姓穿的,而陈理在陈友谅死后,短暂的当过“大汉”皇帝,这自然是极大的羞辱。

    “呃……”

    朱雄英不由得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眼神闪烁,低声道:“当年皇爷爷劝降张定边和张必先时候,对他们两个承诺过,陈理如果投降,保他富贵。”

    “如今陈友谅那帮旧人得知陈理这模样,肯定坐不住吧?”

    常茂的脸色阴沉下来,冷哼道:“张定边倒是老实做了和尚,那陈友谅的大汉丞相张必先,如今不知所踪,有谍子传来消息,说他可能去了高丽。”

    “哦?”

    朱雄英眯了眯眼。

    “至于陈友谅的另外一个结拜弟兄邹普胜,谍子探明,他化名何野云,目前在广东福建一代传教,我已命姚广孝勤加打探。”

    “那明玉珍之子明昇呢?”

    常茂道:“明昇少有才学,而且有些资产,如今娶了高丽总郎尹熙王之女为妻。”

    朱雄英点了点头。

    这陈友谅之子陈理,还有明玉珍之子明昇,两人堪称是卧龙凤雏。

    都是亡国之后,被皇爷爷朱元璋俘虏了关在应天,不好好的此间乐,偏偏没事儿喜欢发牢骚,有一次两人碰面,居然聊起了如何复国……

    于是皇爷爷朱元璋也没可气,当初对陈友谅和明玉珍的降臣承诺不杀他们,保证他们富贵。

    于是就把他们送到高丽国,去当天龙人。

    高丽人自己都吃不饱穿不暖,而且上层都是蒙古人的种,元顺帝的二皇后奇皇后还是高丽人,本来蒙古黄金家族极其看重血统“根脚”,皇帝的皇后一般都是弘吉剌部的女子,元顺帝因为极其疼爱奇皇后,曾经不顾劝阻想要将她立为皇后,好几次激起政变。

    后来虽说没成功,奇氏只当了二皇后,但是也能看出高丽上层和北元贵族关系紧密。

    想了想,朱雄英问道:“对了,允炆最近怎么不来我小院儿找我玩了?”

    周宽和常茂对视一眼。

    常茂捉狭道:“皇孙殿下,此事,怕是跟太子妃吕氏带入宫中的吕氏老人有关,这些时间,那吕氏老人们正在教导朱允炆儒经礼仪。”

    “哦。”

    朱雄英笑了笑:“这是好事,何必紧张?”

    他拍了拍手掌,慢慢往宫里走去,道:“如果吕氏那帮进宫的老人不这么做才奇怪,既然允炆来不了,大伴,你没事儿就把允熥带来玩耍。”

    “吕氏老人终究是忘了一件事……”

    常茂疑惑道:“什么事?”

    朱雄英眯着眼,双手插在兜里,一步步缓缓走着,望着皇宫道:“这紫禁城,终归是我朱明皇室的天下。”

    “朱允炆,姓朱啊……”

    他弟弟常升则更文弱一些,瞧着像是一员文官,自从得知朱雄英继承了开平王常遇春的体质之后,常茂,常升两兄弟倒是时常前来朱雄英这里,为他以草药打熬筋骨。

    今日难得朱雄英出宫,在紫金山孝陵卫卫所校场,跟着常茂学习骑射。



    上架感言

    

明天中午十二点就上架啦。

    首先感谢宝友管甚兴废,老友虎牙君大人的盟主打赏,还有书友感知力的科普,以及其他许多书友的打赏,月票,推荐票,如果不是你们的支持也写不到现在。

    这里给各位看个老爷磕一个!

    再磕一个!

    再磕一个!

    感谢编辑青舟的鼓励和支持。

    这本书开头放在硬盘快八个月,编辑青舟一直催我发书,我担心工作太忙会断更,但是青舟说不发书怎么知道会不会断更,于是就写起来,结果居然,似乎,好像,能做到日万……

    明天应该有一万字以上,教主争取做到后续每天日万,让大家看个爽。

    上架内容剧透片段:

    片段一:

    周宽嘴中血沫汩汩冒出。

    他眼神微微涣散,轻轻握着朱雄英的手:“小,小主……”

    “宽去了……”

    他握着朱雄英的手掌仍旧虚悬,并未实握。

    似是怕捏伤了朱雄英……

    “郑和!”

    朱雄英眸子隐藏在阴影中,他低垂着头,声音沙哑。

    郑和死死抿着嘴,眸中喷火捏着手中刀,压抑答道:“在!”

    朱雄英面无表情地抬起头来。

    “他要圣旨,给他写一张!”

    “唤五百锦衣卫来……”

    “今日,我要这x府尽悬绣春刀!”

    片段二:

    朱允炆擦了擦脸颊上血痂,焦急道:“大哥,我来断后,你伺机逃吧!”

    朱雄英哈哈大笑,在郑和的搀扶下上了马儿,咬着牙骂娘俯身将自己摔断的右腿以索袋捆扎在马腹上,他索性摘掉了肩膀肩甲,望着不远处已经冲来的撒马尔罕骑兵,动了动胳膊淡笑道:“允炆,还记得我当初教给你的嘛,文官可逃,武将可降,独朱明皇室,断不可走!”

    朱允炆顿时急哭了,眼中流泪抓着他的马脖子:“大哥,你可是我大明皇长孙,万一你……”

    朱允熥也焦急不已。

    朱雄英打断了他。

    他将头盔取下,摘掉发簪,甩了甩如瀑长发,将那杆外祖父常遇春曾经用过的丈八长枪持在手中,战马嘶鸣,马蹄狂踏,敌人的铁骑已经距离不到三百米。

    “今日我并非皇孙,乃是大明一小卒!”

    “国家养兵数十载,沙场扬名,建功立业,正在今日!”

    “我大明皇家学院军官团,愿死者,随我赴死!”

    身后,上百大明勋贵军官种子,无一人退缩,人人面露死志!

    “愿随皇孙赴死!”

    ps:我等大明勋贵,愿献祭十只萝莉,只求各位粑粑订阅~



    第67章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

    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子嗣,既有能文能武的将才,有医学家,有道士,也有其他方面的人才……

    譬如潜水运动员。

    譬如说潭王朱梓。

    他是朱元璋第八子,因已十三岁,如今居住在皇城,并不在宫内。

    母亲乃是达定妃,陈友谅侍妾。

    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人开始盛传他是陈友谅的遗腹子,说的有鼻子有眼,而且达定妃从陈友谅皇宫带出来的一些老人也侍奉在朱梓身边,时不时说些古怪话,作为一个青春叛逆期的皇子,这导致他性格暴戾,阴晴不定,此刻被束缚在皇城里的他内心的积怨越来越深。

    尤其是他在洪武十三年就被封为潭王,可是父皇一直不放他去湘潭长沙就藩。

    如今,已经过去两年多了……

    他内心的愤怒和不满,愈加滋生,也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难道我真不是父皇亲生的?他不愿我去长沙就藩,不就是因为荆楚等地,有很多陈友谅大汉旧人么……

    皇家是没有亲情的。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皇子,比较重视的只有那几个,其他的皇子,他并不放在心上,见面的少,大部分时间,是太子朱标这个皇长子来关照自己这些弟弟们。

    而且,朱元璋对皇子们的态度,也与妃嫔们外朝的依仗有关,就比如鲁王朱檀的母亲,郭宁妃,两位侯爷郭兴郭英战功越彪炳,她就越受宠,鲁王朱檀也就越受器重。

    这也是为何,朱檀只比朱梓小一岁,却任然可以住在宫里,而不用搬出来住在皇城中,朱檀也可以肆意妄为,而朱梓却时常被训斥……

    其实他根本不可能是陈友谅的遗腹子。

    因为皇八子朱梓还有个同母哥哥,齐王朱榑。

    即便是陈友谅的遗腹子,那也是他哥哥齐王朱榑,而不是潭王朱梓。

    只是,他的身材样貌,的确和朱元璋不太相似。

    皮肤白皙,身材修长,眉目之间有一丝阴冷,朱梓长的很像他母亲达定妃,而不像朱元璋,若不是他性格暴戾时常虐待宫中老妇,倒也不失为一个俊美少年。

    此刻,朱梓坐在自己府内的椅子上,眼神阴冷,脸颊上还挂着一丝血迹,他眸子闪烁,舔了舔嘴唇显得很是兴奋,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一切只因,他面前那个老宫妇被他打的大小便失禁,浑身抽搐。

    “你告诉我,我哥,究竟是不是父皇亲生的!?”

    那老宫妇连连点头,哭泣道:“是的,是的王爷,您饶了我吧!”

    “你撒谎!”

    朱梓哈哈大笑,他俊美的脸颊上露出一丝狰狞,坐起身来,走到了那老宫妇跟前,死死咬着脸颊咬肌,眼眸瞪大,用鞭子狠狠抽打起来。

    “啪!”

    “啪!”

    “啪!”

    鞭子的抽打声越来越密集,而那老宫妇叫喊的声音越来越虚弱。

    周围的宫女和内侍吓得闭上眼不敢看。

    自幼长于深宫妇人内侍之手,缺少父爱和母爱的皇子,鲜少有性格能正常的,即便朱梓曾经去中都凤阳体察过民间疾苦,即便他自己也知道不可能是陈友谅遗腹子,但他仍然深恨父皇,父皇根本就不爱他……

    为什么,为什么父皇不爱我,我朱梓哪点比别认差!

    潭王朱梓恨恨地咬着牙。

    若是爱他,怎么会不放他去就藩!?

    他不由想起自己招来做诗会的那些儒臣,也旁敲侧击暗示自己母亲出身,不由得对自己并非是朱元璋亲生子的传闻更信了几分……

    一双眼睛凶狠暴戾,朱梓死死咬着脸颊咬肌,面容狰狞无比。

    “你骗我,骗我!!!”

    “如果你没骗我,为什么不让我就藩!”

    他一把手掐住那宫女的脖颈,自己的脖子也兴奋的青筋乍起,他满脸通红眼珠凸出,哈哈狂笑起来。

    ……

    大明各皇子,自朱标入主东宫之后,皇子封为藩王,前去封地就藩之前,都要去东宫文华殿听儒臣讲经。

    诸位皇子来听课的时间并不固定,多是在重臣讲筵时前来听讲。

    而朱元璋将大部分的权力下方给了太子朱标。

    这也使得,在东宫文华殿的儒臣十分之多,且常有当世大儒出没,日日都有。

    翰林院编修,侍讲,太子洗马,东宫的伴读,无一不是当世学问一流的大儒。

    谁都想在未来天子面前多刷脸,混个面熟。

    朱标也十分尊崇大儒文臣。

    这一日,文华殿内儒才济济。

    一大群侍郎,尚书,翰林院的编修,太子洗马等,正聚集在一起,给诸位皇子讲课,说儒经要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