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区美人养娃日常-第2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的憨态可掬,她的聪明伶俐,是浑然天成的。
每一个片段,都是一次过。
就连侯烨专门去港城找来的拍电影的导演都说,这孩子是个天生的演员,不仅外貌优势得天独厚,就是这种对表演效果和目的的理解,也十分到位……拍完以后还一个劲追着卫孟喜问,要不要考虑把小姑娘送TVB去签演艺合同,这样的条件一定能培养成家喻户晓的童星。
卫孟喜和老陆毫不犹豫的拒绝,别说家里不缺钱,就是缺钱那也是大人的事,孩子就该好好念书,以后她想走演艺之路那得是在她有自己正确的三观之后做的选择,而不是现在被父母赶鸭子上阵。
拍好片子,配音剪辑做好,拿着成片,侯烨这才上电视台谈广告。
现在的广告费其实也不贵,但他野心很大,要求必须岔开播放三遍,还是在黄金电视剧场的中间,观看人数一定很多,仅次于新闻联播前后那几十秒。
这么一通运作下来,算上给卫小陆的两千块演出费,账户上八万多块的盈利就快用光了。
正想着,老嫂子们就问:“小卫你们广告上说的,这个,每卖出一支笔就给残障人士捐助一毛钱是真的吗?”
“是的。”
“真捐啊?一支笔的利润也没多少吧?”毕竟是小件儿东西,不可能卖多贵,他们厂子又刚开起来,投资的零头都还没赚回来呢。
卫孟喜再次点头,“是的,只要有订单,我就一定会捐给残联。”
于是,大家都沉默了。
第119章
残联是干啥的; 大家都知道,因为这是一个今年三月份刚成立的新部门,地方上为了响应中央的号召; 很多省份地市和大型国营单位都纷纷效仿。
而矿区的老百姓之所以知道; 除了当时成立的时候挂牌放炮仗之外,还因为这几个卤肉厂的员工。
当年卫孟喜招聘的第一批卤肉厂员工; 就是专门照顾残障人士的,那五个工人现在已经干了六七年,工资是一年比一年高,纷纷盖起了新房子; 娶老婆的娶老婆; 供孩子的供孩子,走出去也是矿区的体面人。
最近成立残联后,卫孟喜也效仿厂里的规矩; 直接给他们发了一些米面粮油等生活物资,说是关心他们生活。
当时大家谁不说小卫老板厚道啊?没想到啊; 她居然把这种优待发扬光大出去; 居然要给全国的所有残障人士成立一笔基金; 用于每年资助残疾儿童上学; 资助残疾矫正手术和器械的购买; 还能用于他们的自主创业。
总之; 这笔钱; 可以让他们干很多以前不敢想的事。
卫孟喜只能说; 侯烨虽然中二又土鳖,但想法确实不错; 自己这活了两辈子的人; 也只想到帮助个别几个; 而他直接想的是,帮助群体。
甚至,还能把慈善行为和自己的生意联系起来,既扩大了品牌知名度,又做了实打实的好事,简直不要太棒!
其实这种营销模式,后世的商家也做过,赞助这个赞助那个,每卖出多少就给失学儿童山区困难儿童捐助多少……说起来是不陌生,但能在这个年代由一个土著青年提出来,卫孟喜更愿称呼他为鬼才。
在金水煤矿之外的效果怎么样,卫孟喜还不知道,但目前,在金水煤矿上,有人已经行动起来了。
且说张书记,戴着老花镜正看电视呢,忽然出现一把略显熟悉的声音,他抬头一看,难以置信,“老伴儿老伴儿,赶紧来瞧瞧,这丫头是不是小陆家那个?”
张雪梅她妈正在洗碗,还以为是怎么着了,出来一看也“哎哟”叫起来,“就是呦呦啊,小卫家那老闺女,路上遇到人家还叫你爷爷呢!”
“她怎么上电视了?”
“这是做广告?”
“啥广告?”
“给残联捐钱是个什么意思?”
……
于是,破天荒的,从来不爱看广告的老两口,一眨不眨盯着电视机,看了三遍卫小陆的广告,这才大概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而十分钟后,他立马一个电话叫来了另外两位副矿长,开了个简短的班子会议——会议最终决定,由矿上出资,购买三万支圆珠笔,分发给每一个煤矿工人,家里有儿童的,按照孩子人数一人一支。
“三万支就是三千块,老伴儿你说小卫那厂子真会给残联捐三千块钱吗?”
张劲松老了,有点算不清楚,这怎么看怎么像是小卫倒贴钱卖东西啊,三千块现金,说捐赠就捐赠?就是让他们金水煤矿直接捐出去,他也要犹豫很久呢。
小卫一个乡镇企业,一个私营业主,真能做到?
而事实就是,收到订单的第二天,万里文具厂开足马力运作以后,很快三万支圆珠笔出炉,在接到尾款的第一时间,侯烨就打电话准备好了三千块现金了。
这钱,怎么捐,也是个讲究,轮到卫孟喜出场的时候了。
正在她发愁的时候,一个陌生号码打到家里的座机上。
那天,卫孟喜刚好送完四个大崽回来,刚进门,一看时间也才八点过几分,心里还纳闷是谁这么早打来的。
“你好,美味卤肉厂。”
“三嫂。”
“广梅?”卫孟喜很意外,居然是小姑子打来的,她听说广梅在阳城市妇联干得很好,政绩突出,又是大学生学历,在整个部门都算是佼佼者,上个月刚被书城市妇联看中,给调到省城来了。
这样的晋升速度,就是卫孟喜这个重生人士也震惊,她跟文凤是同一级的,文凤自从分配到书城机关小学任教,工作也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至今还是一个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呢,她却已经从老家县到市,又从地州市到省城了!
这小姑子,虽然很粗犷,但却是一个十分有目标有野心的人,上辈子能成功,也不是靠男朋友,而是她自身就是块好钢。
“三嫂我最近在电视上看到咱们呦呦的广告,我没看错吧?”
厂子名称、联系电话和小侄女,她都是确认过的,不会有错,现在问这一句,不过是想得到一个当事人的正面肯定而已。
“是,就是我们在深市的厂子打的广告。”
陆广梅立马急切道:“那嫂子你找好捐款渠道了吗?如果没有的话,我这边有个朋友,是当时我们一起培训时候认识的,她现在就在你们金水市残联工作,三月份刚并过去的,以前在盲人聋人协会当干事,后来又在残疾人福利基金会都待过,这俩单位正好是目前残联的前身,对这一块工作她十分熟悉。”
她实在是太着急了,说话就跟打机关枪一样,也不管卫孟喜听没听清,噼里啪啦就是一顿输出。
卫孟喜看了看时间,现在才八点十分不到,她怕不是上班时间还没到提前去加班的吧?
“三嫂,你觉得怎么样?”
卫孟喜收回神思,“本来咱们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但捐款的主意是另一位合伙人提出的,广告也是他主导的,他还是我们厂的第二大股东,这事我得问问他。”
陆广梅似乎是有点失望,但也不气馁,“好,那就麻烦三嫂了,如果能把钱用在咱们石兰省内,一方利惠一方民是最好不过,你说对吗?”
卫孟喜没想到她说得这么直接。
反正都是捐给残障人士,对于捐款一方来说确实是无所谓捐给哪里的残联基金会,无论是深市的羊城的,还是金水或者书城的,其实性质都是一样的。但对于接受捐款的一方,却是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任务要求,政绩考评。
卫孟喜完全能理解,晚上问了问侯烨那边,他果真对就给哪个地方的残联基金会没意见,只要最后钱能花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就行。
倒是他还告诉卫孟喜一个消息,自从那条广告播出后第二天,厂里就接到很多个电话,都是咨询文具价格和款式的,无一例外最后都会问一句——真的每卖一支圆珠笔就捐一毛钱吗?
侯烨接这种电话耳朵都要起老茧了,但遗憾的是,很多都只是问问,并未当真下单,至今也还没人来现场考察,这就显得广告的作用有点微妙了。
你说没用吗,那也有用,你说有用呢,又没增加什么实际的订单。
卫孟喜想到什么忽然灵机一动,“你先按兵不动,等我这边的消息。”
当时接这个电话的时候老陆也在身边,他亲耳听见,以为妻子又要搞什么名堂了,谁知等啊等,等了一个星期,依然没动静,就是陆广梅的电话,也打到家里来了好几次,她依然是按兵不动。
这一个星期里,陆广梅一共打过三个电话过来,三次妻子都说还没跟股东商量好,可老陆确定亲耳听见侯烨的话,那边没意见,就等着她安排呢,怎么一直搪塞广梅呢……会不会是这姑嫂俩闹矛盾了?
老陆很明智的没有多问,倒是使卫小陆去问过一次,不仅没得到答案,还被妻子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
那意思是——你怎么不来问呢?
老陆摸鼻子:我敢问你吗?
更奇怪的是,她不仅搪塞广梅,还不断催促侯烨那边赶紧加班加点的制作广告宣传画册,以前是煤嫂们带着产品出去跑业务,这次却变成煤嫂们出去谈广告,谈成广告就有奖金,这到底是在玩什么?
卫孟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虽说小姑子人是不错,但小姑子有自己的小算盘,她这做嫂子的就不能有吗?都是想要借力打力的事,她也要把事情做得漂亮些,还要小姑子领她的情。
嗯,主要还是小姑子那位在妇联的朋友能领自己的情。
这天是周末,所有孩子都在家,赵春来骑着摩托把小燕也带来了,说她上次跟卫红约好了,要来矿区找她玩儿。
小燕今年也上初一,在金鱼胡同所在的中学,成绩优异,但赵春来和唐云凤担心她去远了上下学不方便,两口子现在都有自己的门面要守,没时间每天接送,就留在附近上学。
卫红根花和根宝,虽然在同一个学校,但却不是一个班,课程顺序不一样,作业也不一样,总的是根宝那边更难一点。至于卫东那更不一样了,他一半时间上文化课,一半时间都在训练,自从见过赵玉书教练后,现在他的身高是突飞猛进,已经达到178,就连嘴唇一周也有点青青的胡子,看样子很明显跟其他人不是一个世界的了。
可一说话,就暴露了——老烟嗓正在向公鸭嗓转变,跟建军差不多。
建军也没留在矿区上子弟学校,他哥现在不是在机关单位上班嘛,想办法找了关系给塞进省城三中去了,每年要多交三百块的借读费,但刘桂花很开心,压根不在意那点钱。
小时候一起玩大的伙伴们,各自去了不同的学校班级,这个周末难得有空能聚一起,卫小陆就自掏腰包给他们买了个大蛋糕,说要庆祝他们小学毕业。
卫孟喜:“……”这个庆祝仪式是不是来得有点晚呢老闺女?
别人初一都开学一个多月了,你才给他们庆祝!
但对于好久没见的好朋友们,却真是个难得的机会,卫东还打电话把省城的张江张川兄弟俩也给叫来,凑了满满两大桌子,加上卫小陆张秋芳,卫孟喜又给他们做了一天老妈子。
几盘荤素卤味,几盘时令水果,再加两箱随便喝的可乐,几斤瓜子儿,两副扑克牌,就是他们愉快的一天。
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里,陆广梅带着自己朋友登门来了。
“妈妈,我四姑来了。”根花和卫红把她挤开,接过她手里正在干的活,冲客厅眨眼。
卫孟喜面上一点表情也没有,其实心里等的就是这一刻,“哎呀,广梅怎么来了,这位是……”
“三嫂,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那位朋友,黄姐。”
“黄姐,这位就是我三嫂。”
黄姐笑眯眯的,十分热情的伸出双手,握住卫孟喜的手,十分用力的晃了晃,“卫女士你好你好,你可是咱们金水市有名的乡镇企业家,美味食品可是咱们民营经济中的佼佼者,久仰大名。”
卫孟喜现在倒是习惯了这样的“优待”,每次去各个部门办事遇到的小领导都是这么跟她打招呼的,毕竟她现在可是整个金水市有名有姓的纳税大户,不说是最大的,但绝对能排进前五,这些非实权部门的小领导,一般还真见不上她。
“你好,黄领导。”
黄姐笑得见牙不见眼,“冒昧来访,实在抱歉,希望没打扰到你们。”
刚进矿区,她就发现自己低估整个金水煤矿了,以前的金水煤矿虽然也带着“金水”俩字,但在他们这些真正的金水市民面前,就是“落后”“封闭”“脏乱差”的代表,即使现在因为气肥煤的开采效益起来了,但一般的金水市民还是不愿往这边来。
她也好几年没来过了,最近一次是七八年前,谁知一进村,就被这么多亮堂堂的新房子给震惊到了。
这些整齐的新房子,不是金水市那种常规的青砖房,而是红砖房,外头还贴了一层雪白漂亮的瓷砖,不是平房,而是两层三层的小楼,哪怕面积大小不一,但都是方方正正,宽敞明亮,一幢幢矗立在路边,别提多漂亮了!
家家户户门口,都停着摩托车三轮车,哪怕最差的也是自行车,从院门看进去,里头也是花园爬山虎葡萄架和菜地,比他们在城里住的筒子楼可高档太多了。
再说环境,上一次来的时候,正是煤矿效益最差的时候,空气里都是灰蒙蒙的,煤矿的上空好像永远看不见太阳,即使外头是艳阳高照,这里也只能看见一轮灰蒙蒙的光圈,更别说附近的房子,墙上屋顶上树叶子上都是一层灰黑色……人来里头走一圈,晚上擤出来的鼻涕都是灰色的,更被说晾晒在外头的衣服铺盖,保准让你变个色,洗了比不洗还脏。
可这一次,她觉着自己好像来的是另一个地方。
这里山清水秀草木繁盛,原本的窝棚区小泥巴路变成了光滑的水泥路面,两旁是各种能满足群众衣食住行一切需求的铺面,就连理发店也有三家,家家户户的墙上都是干净整洁的,哪里有煤灰呢?
她进到小陆这嫂子家后,眼神就在院里的植物上打转,可植物叶子非常绿啊,一点灰尘也没有,院里晾晒着的衣服,也是干干净净一股肥皂香,而抬头再看,天上的太阳火辣辣的,以前那层笼罩在空气中的灰尘消失了。
要进煤矿之前,广梅就说了,她哥哥现在就是管防尘工作的,不仅采煤工程干得好,就连空气质量也是杠杠的。
当时她还觉着广梅是不是夸张了,这谁都知道煤炭产业和环境污染就是一对双生姐妹花,要么就是两个问题都没有要么就是都出现,可她现在是真看到了,矿区群众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远超她想象,就连环境治理和煤矿效益也是同时共存的。
这,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
用陆广梅的话说,什么时候,就在她三哥没日没夜加班的时候,全年无休的时候,戴着安全帽在底下穿梭的时候……
“不麻烦不麻烦,快请屋里坐。”卫孟喜把她们请进客厅,又嘱咐院里的小伙伴们声音小点儿,不许打闹。
正准备泡茶呢,大闺女和二闺女已经进来,一人端着热水壶给她们泡茶,一人端来一盘切好的西瓜,还插着牙签呢,一会儿又端来一盘洗干净的葡萄。
陆广梅感慨,“卫雪卫红长大了啊。”
卫孟喜笑笑,她倒是没专门教过她们切西瓜,但从小到大看着她干,几次也就会了,那形状切得十分漂亮,就连泡茶也知道三个人要一样的深度,一样的茶叶。
“四姑你们聊,要是缺什么只管叫一声,我们在院里玩儿着。”卫红脆生生的说完,就出去了,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