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是单独一个人包辆骡车去县里得花上几十文,他们这样几个人拼起来平分,可以减轻负担就没那么多了,这不就是后世的拼车吗?光光在心里偷乐,古人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呢!
到了县城城门口车夫就把他们放了下来,因为城门口是有人把守收费的。
古代的城池不是随便进去的,进城是要缴纳税务的,除非遇到全国的大赦,或者皇帝皇后的万寿节千秋节之类的会免税,一般都是要收钱的。(古时皇帝的寿诞日叫做万寿节,皇后的寿诞日叫做千秋节。)
几人一人交了一文钱的进城税就背着东西进了城。
进了城光光才感觉她们几个就像乡下来的土老帽一样,穿的又破又烂,而城里的人大都穿绸裹缎,比较光鲜亮丽。
两旁的房子院落也都是青砖绿瓦,店铺高大亮堂,整齐划一,就连街道都是干净整洁的,比梨花镇不知道强上多少倍去了。
一路走一路问才找到允许卖东西的街道,人流不息的街道买的卖的喊叫声不断,险些让几人看花了眼。
放下背篼,拿出草靶子把糖葫芦一串一串插好,光光又开始叫卖起来。
县里赶集的人果然是比梨花镇多了不少,不仅有进城买货的附近乡镇的普通百姓,还有城里出来游逛的有钱人家的小姐太太,听到小女娃的吆喝声,大家果然被一行三人吸引了过来。
而城里的人不会像乡下百姓一样,看到新鲜事物不敢尝试或者是怕贵,他们不在乎那么多,只是图个乐子图个新鲜。
当即就有有钱的人家买了不少样式的糖葫芦尝试,有人一带动生意就慢慢好了起来。
光光更是把价钱提到了四文钱一串,带西瓜的那几十串要价五文,就这抢贵的糖葫芦的人还多一点,可能有钱人觉得贵一点的东西更好吃也不一定。
也许是明天就是端阳节了,今天出门逛街的姑娘太太和小孩子居多,所以糖葫芦卖的还是很快的,也就个把时辰就被扫荡一空了。
光光和春花孝正都非常开心,几个人也在城里逛了一圈买了几样小吃填饱了肚子才打算回家去。
春花路过卖头绳的摊子的时候买了几条颜色鲜艳的头盛,光光却是只能羡慕,原因无他,就是她买了也不敢戴,要是被陈氏或者韩喜儿韩乐儿看到了那麻烦就大了。
出了城又找了辆顺路去梨花镇的骡车,经过晃晃悠悠的一个时辰才回到镇子上。
因为今天不仅把存货卖完了还多卖了一些钱,几人就没打算省钱走路回家,找了辆牛车花了几文钱回到了村子里。
到家得时候,韩老爷子家里没啥人,只有春花的大堂嫂和王氏在家里做饭,其他人都下地收麦子去了。
点数了铜钱,一共卖了一千三百多文比前几次都要多,可把三人高兴坏了,虽然韩孝闵今天没去,但是他昨天摘果子也出了力,光光还是打算四个人平分。
一个人分到了三百多文钱,都是非常知足满意。
春花拿出了自己的存钱袋开心道“就卖糖葫芦我都攒了七八百文了,我娘说分给我的都是我的私房钱,叫我自己存着。”
光光和孝正也只有羡慕的份了,他们的钱还只能偷偷摸摸的藏着呢,要是被其他人发现了保准留不住。
说好了等农忙过后看看还能不能去卖糖葫芦,两个人小心翼翼的揣着钱往家来了。
刚走到家门口就发现家里好像跟以往不大一样,院子里除了小莲在洗衣服还多了一个小姑娘,原来是三房的闺女小菊。
而正房里传来了嬉闹的说话声,三房的人这是回来了?
第二十章有人归
收好了钱光光和孝正才走到院子里,小莲在洗着她一家的衣服,而小菊则在一边跟她说着话。
看到他们兄妹两小莲翻了一个大大的白眼并没理会他们。
小菊是个圆脸的小姑娘,大大的眼睛随了她娘周氏,一笑起来还有两个酒窝,她穿着一件半旧不新的桃红色褂子,下面配一条绿色襦裙,苗条纤细的身材,怎么看怎么讨人喜。
她只比小棉小一岁,但是小棉常年劳作干活,身量没她高,皮肤也没她的白,总是穿着林氏灰仆仆的旧衣服,两个人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光儿,孝正,你们回来啦?”小菊本来就是娃娃脸,一说话还总是带笑,让人很难生出讨厌感来。
光光也没打算得罪她就笑着回应她“小菊姐,你们都回来了?”
小菊像变戏法一样不知道从哪里掏出两块碎糖来“来,孝正,光儿,这是我姥姥买给我的糖,可好吃了,你们尝尝。”
孝正很是抗拒,他就没接,小菊的笑容就有些僵硬“咋啦?孝正,你不喜欢吃啊?”
小莲把衣服往盆里一摔哼道“不识抬举!”
光光冷冷的撇了一眼小莲,年纪不大,性格却如此刻薄,真是随了她的爹娘“小菊姐,我哥哥是男孩子他不爱吃糖,我喜欢吃糖,谢谢小菊姐。”
光光随手把糖块接过来放在了自己兜里,入手以后纸包着的糖块都快化完了样子。
不知道是小菊不舍得吃放久了,还是不喜欢吃,或者是天气太热了也有可能,光光并未多想,左右不过是个小姑娘。
已经是半下午,光光并没有看到她的爹娘和姐姐小棉,她猜想可能是也去收麦子了。
正想着,外面牛车响动,几个人转身一看原来是吴氏和她的闺女韩小棠回来了。
吴氏上午就提着陈氏准备好的礼物去给吴家舅舅送节礼去了,顺带把在舅家住了不少时日的闺女接回家来。
光光还是第一次见到韩小棠这个大堂姐,韩小棠已经是个大姑娘了,她的皮肤五官更像大伯韩得昌,白皙秀美。
鹅蛋脸,柳叶眉,身段丰满婀娜,穿一条水红色襦裙,上配青色比甲,梳着高脑髻,脑后斜插一根银钗,走起路来如弱风摆柳甚是好看。
光光见两人走进了院子里,忙就打了招呼,有韩小棠这么一对比,陈氏的两个闺女要是有人问津才有鬼呢。
跟着进了堂屋里,堂屋里此时坐着不少人,上首里坐着韩老头陈氏,挨着陈氏坐的不用想也该是韩喜儿韩乐儿。
一旁的凳子上还坐着三个人,就是去了岳家半个月才归的韩得富和周氏,还有他们的儿子韩孝元。
周氏长得也很不错,五官端正秀气,光光发现整个韩家除了陈氏和她的双生闺女长得让人不敢恭维以外,不管男女老少都生了一副不错的样貌,包括韩老头年轻的时候应该也是很英俊的少年郎。
“爹娘。”
“爷奶,大姑小姑,三叔三婶。”吴氏带着韩小棠一番行礼自是不用说。
韩老头笑呵呵的望着儿媳妇和大孙女“老大媳妇啊,咋这么早就回来了?没跟你兄弟媳妇多唠唠嗑啊,你看人家得贵夫妻都还没回来呢。”
明天就是端阳节了,一般出嫁女都会回娘家送礼。
而老韩家除了林氏不被允许回娘家送礼以外,其他人陈氏早早的就都给备好了节礼,待遇简直是天差地别。
第二十一章小男子汉的眼泪
吴氏掩嘴而笑“爹娘,这不是因为小棠这孩子太想你们二老了,更是想家了吗?这外家再好哪有自己家好不是?她一直催着我早点动身,好回来早点看到你们。”
韩老头和陈氏一听都乐了,光光撇嘴,吴氏这显然是在说瞎话,要是韩小棠真的想家了,绝对不会在镇上赖到今天才回来。
古人都讲究个居家团圆,更是没有在别人家过节日的道理,明天都是端阳节了,韩小棠想不回来都不行,不然指不定被别人怎么说道讲究呢!
偏偏韩老头和陈氏就喜欢听吴氏的花言巧语,三两句话就把两人给哄的合不拢嘴了。
也许韩得平和林氏就吃亏在是老实人,不会来事,说不来这些好听的话,也学不会大房一家的这些弯弯绕绕上。
正说着没一会儿韩得贵和江氏就携带着儿子韩孝禹回来了,手里还拿着不少点心纸包,韩得贵手里还提着一条子猪肉,看起来得有三四斤的样子。
难怪韩小莲今天格外的不高兴,这是父母哥哥都去走亲戚没带她啊?
陈氏见了笑的格外开怀,忙站起来接了江氏手中的大小包裹“哎呦,我的乖乖,你娘真是见外,又拿这老些东西。”
这也是陈氏格外喜爱江氏的原因,江氏的娘是她一母同胞的亲姐姐,姐姐家的日月过得比韩家好,大陈氏疼爱闺女不说,向来也很大方,老四两口子每次去了回来都会拿回来不少的回礼。
韩得贵故意撇了一眼吴氏“娘,我岳父岳母还让我们多拿点,可是我们实在是拿不下了,又怕走路上这些吃食再挤压坏了才没拿。
不是我说,我们孝禹他外家才是真正的实在亲戚,从来不肯多要我们送东西过去,深怕给我们带来负担,每次我们回来我岳母都巴不得我们把所有能用得上的东西都拿回家来。”
韩老头看到那么一大条猪肉也是两眼放光,这个年代的猪肉可是不便宜的,要二十多文钱一斤去了,。
一般情况下除非逢年过节有些人家会杀猪或者买点肉吃,都是看不到啥荤腥的,这江家回礼送了这么一大条猪肉可是很大方得体的事了。
陈氏更是连口夸赞“可不是嘛,我家姐姐姐夫就是大方豪气。”
一旁空手而归的吴氏和韩小棠的脸色可谓是精彩,吴氏的笑容都变得有些维持不住了。
韩喜儿韩乐儿叽叽喳喳的围着江氏和陈氏说着晚上就炒点猪肉来吃。
陈氏一叠声的都应了“好,好。都依你们。”
而光光看到这番热闹欢快的景象,又想到顶着烈日还在地里的韩得平和林氏有些心酸,同样是一家人,他们总是付出最多却是最不讨人喜的那一方。
光光带着孝正出了房间,到灶房里找了一个水罐子倒上了一罐凉白开,带着孝正打算去给在地里干活的韩得平他们送水。
出了村,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黄灿灿一片,有些人家已经开始都在收割麦子了,别人家都是全家总动员,只有老韩家的地里有三个人影在慢慢移动。
“爹娘,大姐,我们给你们送水来了。”
孝正一阵小跑,跑到了韩得平身边,为满头大汗的韩得平擦汗。
光光看着晒的黝黑的韩得平,再看看林氏本来白皙的脸被晒得发红,还有些脱皮也是非常心疼,一旁的韩小棉更是没有青春少女的靓丽,只顾着低着头用镰刀隔着麦子,光光无奈的叹气。
“姐,快坐下喝口水歇一歇,别再热中暑了。”光光拉过小棉在田埂上坐下,韩得平夫妻两也都暂时歇了下来。
韩家有二十多亩地,种了十亩麦子,还有十几亩分别种了小米黄豆绿豆,除了麦子是五月间收割,其他的农作物都是六七月份收的。
隔壁田地里的人见有人来送水都笑着跟韩得平说话“:我说韩二弟,还是你有福气啊,闺女好啊,闺女知道心疼人,哪像我家这几个小子,屁都不懂。”
光光顺着声音看去,说话的是一个黑脸膛的中年汉子,他家的地里有五六个年轻小伙在干活。光光的印像里有这么个人,也是大柳村的,此人姓刘,叫做刘大山。
家里是做豆腐小生意的,比较有特色的是他媳妇一连生了六个小子,在村里他们家还是比较出名的。
韩得平被人夸了有些憨厚的笑了“哪里话,刘大哥家里那么多小子也让人羡慕,小子多劳力多,干活轻省。”
农村人讲究多子多福,家里儿孙多就代表劳力多,农民靠啥吃饭,当然是种地,男丁多了种地就不愁了。
刘大山瞅了瞅其他干活的人都离的有点远,这才对着韩得平说:“不是我说你啊,大兄弟,你家壮劳力也不少,你咋忍心让你家这小女娃来干活,这么大的太阳,我看着都心疼,你家那么多大老爷们都干啥吃的?”
光光都想给这个壮实的刘大山点赞了,说的好,说的妙啊。
韩得平被刘大山说的老脸一红,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心里对妻儿也是愧疚无比。
刘大山叹气“我说大兄弟,你们夫妻是实在人,咱们大柳村谁不知道你们家就属你们最勤劳能干了,但是太老实也不行啊,你这苦了自己可不能苦了孩子啊。
我就是一个直爽人,我说话你别不爱听,反正我是有啥说啥。”
韩得平有些愧疚的望着几个孩子,嘴里呐呐的说着:“刘大哥,我知道你是好意,我不也是没法子嘛?”
刘大山见韩得平这样,也没多说,毕竟是人家的家务事,他也只能是点到为止,所以就摇了摇头走开了。
光光接着说:“爹,我觉得刘大叔说的没错,你和我娘受苦受累就算了,连带着我们兄弟姐妹也低人一等,在人前都抬不起头来。
凭啥咱奶给大伯娘四婶准备那好些礼物去外家送节礼,咱娘就没有?
咱娘不是我姥爷姥姥生的吗?都是人生父母养的咱奶为啥敢两样对待啊?
还不就是因为你们俩太好欺负了,硬气不起来,咱奶说啥就是啥,从来不敢说一个不字。
我们家所有人都被大家给踩到泥里面去了,到头来人家还觉得踩我们脏了脚呢。”
孝正的小脸上也露出不一样的神采来。
他定定的望着韩得平用非常坚定的声音说“爹,为啥孝元哥孝禹哥可以啥都不干,我大哥二哥却有家不能回要去酒楼做那低三下四的活计?
你再看看大堂姐的吃穿用度,再看看小菊小莲姐从来都不下地干活劳作,而我姐过得是什么日子,你看过她的手吗?
明明是十几岁的年龄,她的手还没有三婶四婶的手保养得好。还有我娘,自我记事以来她就没穿过新衣服,没戴过首饰。
除了过年才能去一次我姥爷家就没有去赶过集走过亲戚,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的干活,难道她生来就是该给我们家做牛做马的吗?”
说着小男子汉竟然哭了起来:“爹,你总是说叫我们听话,叫我娘干活叫我姐干活,那是替我们自己干的活吗?
凭什么三叔四叔他们在家里吃饱穿暖躺着睡觉,我娘我姐却要这么辛苦?”
韩得平被小儿子的眼泪深深触动了,他也心疼和自责不已“我也心疼你娘和你姐,可是这粮食不收咋办?要是下了雨就坏了收成了。”
光光见韩得平这样就趁机说道“爹,你要是听我们的,我有办法让粮食既能收上来,咱娘和咱姐也能少受不少罪。”
韩得平有些意动“你这个小机灵鬼有啥主意?”
光光贼贼的一笑,趴在林得平的肩上小声的说了一些什么。
韩得平的脸色就有些古怪起来“这样能行吗?”
光光胸有成竹的拍拍小胸脯“当然能行,想我娘和我姐以后日子好过点,爹你就得抗住来自我爷奶的压力。”
韩得平踌躇老半天才点头,妻儿是他的责任,这么多年妻儿跟着他受苦受累他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他也没办法,谁让他不受老娘待见呢。
又跟林氏和小棉细细嘱托了几句,光光就跑着回村里了。
还没走到院门口光光就大声的用哭腔喊“爷奶,你们快来,我娘不好了。”
果然没一会听到动静的韩老头跟陈氏都出来了。
陈氏黑着一张脸“吵吵巴火个啥?你娘咋滴啦?”
韩老头询问道:“光儿,咋回事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