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

第60章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第60章

小说: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砖院墙围了,这是大手笔了,在府城里也见不到。

    原来新任知府听说了韩氏庄园大面积种植了棉花,亩产可观,在摘收棉花的季节带着州府官员过来巡查观摩一番。

    跟来的官员就包括了知州,通判,执事,司农,府后稷、(古时管理农业的农官的官名称。)都道仓吏(管理粮食的仓官)等府城里的大小官员,来的那叫一个齐全。

    窦知府非常亲和的对韩得平道:“你不必紧张拘束,我等是想来看看你家的高产棉,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你们家应当受到朝廷的嘉奖才是。”

    他这么一说,庄园里的人都放下了悬心,只要不是来找麻烦的就好。

    韩得平就带着知府一行人先从食舍参观,到装裱工坊绣工坊,后面来到了果园,里面正有不少伙计工人们在采摘山楂。

    然后就又来到了大作坊,当官员们看到作坊门口三四十辆马车上装的葡萄酒的时候都是惊叹不已。

    他们这些人多多少少都是有喝过这个在近几年里流行大卖的葡萄酒的。

    那叫一个贵啊,不过好喝也是真的,就连京城里的皇亲国戚们都对葡萄酒青睐有加。

    他们喝的都是中间商加价卖出去的酒,现在大家才知道,原来是韩家庄园里酿造而成的。

    窦知府进了作坊观看了不同的作坊,不停地夸赞韩得平:“虽然你只是一介农民,智慧可是超人啊。”

    韩得平对于窦知府的夸奖不敢托大:“哪里,是拖乡亲们的福了,我们自己也做不起来了这些生意,多亏了大家的帮忙。”

    窦知府点头:“大家成全了韩氏庄园,庄园又用赚钱上工的机会回报了乡邻,这是互帮互助的好事。”

    然后韩得平又带着他们去了后面的棉花地里,刘大山正指挥着人把工人们采摘的棉花一框框往工坊里运呢。

    府城里来的司农,府后稷几个农官就跑到地里细细研究了棉花,并询问了种植的季节和方法,韩得平都一一说了。

    不过他也是有所保留的,就比如选种,打叉,二次追肥的时间,光光可是特别交代了这些是不能够说出去的。

    没有经过选种晒种,种出来的棉花出苗率是很低的。

    一般百姓种地没有二次施肥浇水的习惯,所以就影响产量,光光打算下一年,种上个一两千亩棉花。

    她要把韩氏庄园打造成全国棉花种植基地,垄断行业市场,就算棉花的价格降到几十文钱一斤,她们家也能够赚的盆满钵满的了。

    视查完了棉花,窦知府就问韩得平:“听说从镇上来的那条官道是你家出资修建的,还有座桥,我听说附近的百姓们都叫它记韩桥。”

    韩得平老实答了“是的,大人。”

    窦知府就呵呵的笑了,跟旁边的一位上了点年纪的老官员说:“这位韩家二老爷不仅种地种的好,做生意也是一把好手。

    更难得的是懂大礼,明大义,帮扶百姓,造福一方啊!”

    那位老官员连连点头:“这棉花我们淮阳府要是大量生产了,以后棉花在大盛朝将不再是稀有短缺物质,咱们自己完全可以自足啊,这可是大好事大喜事。”

    窦知府也是这么认为的,对韩得平更是连连夸奖。

    县太爷这时狗腿的上前对窦知府道:“大人,下官已经着人把韩二爷的慷慨大义之举给收录入了淮锦县县志,以供后人瞻仰学习。”

    窦知府满意的点头,夸赞了知县几句。

    韩得平最后带一行人去了弹棉坊观看弹棉花的具体操作过程。

    更是邀请窦知府亲自拿木锤捶打了几下工弦,体验了一下弹棉花的既视感。

 第一百四十七章 孝正拜师

    到了晌午,韩家准备了一顿平常的农家饭来招待大家。

    这些大小官员们什么样的好饭菜没吃过啊,所以光光就跟林氏说,还不如不去故意讨好攀交,就做些寻常吃食,还来的真诚一些。

    光光早早打发了人去县学里把孝正给接了回来,这么露脸的事情,怎么可以不把孝正推出来。

    他以后是要走科举走仕途的,让他早点接触接触这些官员,见见世面也是好的。

    在饭桌上的时候,当得知韩孝正是个童生的时候,窦知府详细的问了孝正的学业功课,和县试的答卷等问题。

    光光眼珠一转,计上心来,就趴在韩得平耳边说了几句,韩得平犹豫了一下,不过还是点了头。

    趁着窦知府和几位官员聊的开心的时候,韩得平恭敬的站了起来:“窦大人,草民有个不请之请,不知道大人能不能答应?”

    窦知府来了兴趣:“如果是关于农业方面的事情,只要你有需求,本官定然尽力帮你。如果是其他方面的,也可以说说看。”

    他被调任到淮阳府来,正愁着没有施展空间呢,韩家这就送来了梯子。

    对于韩家人他从内心里也是极其喜爱的,一介商人农民却可以带动整个村子都发家致富,这也是一种本事。

    以后也许韩家的庄园会造福更多的老百姓,这也是他乐见其成的。

    “大人,犬子读书入学以来,直到如今还未有字,大人高才,能否给小儿表个字?”

    古代读书人都有一个父母起的名,启蒙以后找个正经的有学问的人给表个字,这才是“名字”二字的由来。

    表字也不是随便表的,给别人表了字就代表收下对方做学生了,是需要正经的传授学业知识,这才能给表字。

    孝正如今已经十三岁了,少年正是长个的时候,加上长的眉清目秀,斯文俊俏,小小年纪就中了童生,也是个可造之材。

    窦大人看了看孝正,呵呵一笑,也没说答不答应而是道:“高才本官可论不上啊!”

    就有其他官员开始奉承:“窦大人是我们当采最好最出众的了。”

    “不错,下官等可是拍马等赶不上呢。”

    “窦大人可是甲子年的探花郎,我大盛朝谁人不知啊,文采斐然,岂是我等能及,这表字的事情非你莫属。”

    本来窦知府没有直接答应给孝正表字的,这下被众人恭维的也是骑虎难下了。

    他也就不好一再推辞,就顺势而为了:“好,那本官就给韩童生表个字好了。

    你名为正,这个正字起的好,人拥有一股浩然正气,方能坦荡于胸。《易经》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希望你拥有远大抱负的同时却依然不忘本心,就叫你凛志吧。”

    众人又是一番拍须溜马

    “大人高才。”

    “凛志好,凛志就妙。”

    孝正忙恭敬的在窦知府面前跪下叩头谢恩:“学生谢老师赐字,学生定当不忘老师教诲。”

    一般读书人讲究的是启蒙的是夫子,表字的叫做老师,以后考举,考进士的录取官才称恩师。

    窦知府今日当众给孝正表了字,也就等于收下了他为学生。

    等窦知府走了的时候,韩得平送了他不少葡萄酒,烧酒和庄园里的出产。

    这些官员下来巡查民生,又是大庭广众之下,按照道理他们是不能够收百姓的东西的,不然就有贪污受贿之嫌。

    但是孝正今天拜了师,那韩家再送东西性质就不一样了。

    韩得平说这些都是孝正的拜师礼,窦知府可以堂而皇之的收下东西,还不用怕别人说是非。

    其他官员也都只有羡慕窦知府的份了,人家收了个有钱的学生就是方便,想啥时候喝上葡萄酒都有得送,他们就只能干巴巴的看着。

    转过了几天,窦知府差人来告知韩家,把孝正带到府城去授学,韩得平自是不会拒绝。

    韩家在府城就有现成的宅院,于是韩得平派了不少仆从过去侍候打扫,还指派了两个有身手的武教师过去贴身保护。

    当然,窦知府身为一府的行政长官,是不可能天天给孝正授课的。

    他安排孝正去了府学旁听学官讲课,这是一种代授方法。

    有很多大儒或者搞学问的官员都会收些学生,然后安排别人授课,自己只是从旁指导和提供帮助。

    即使这样韩得平一家也都很高兴满足。

    有了窦知府提供的帮助,孝正只会在学问造诣上越来越好,以后有了窦知府的人脉和庇护也只会在科举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等到年底盘了账,这一年韩家又在隔壁县城开了小食铺糕点铺子。

    府城也开了一家卤煮小食铺,加上孝延扩展的绣工画铺子,绣工坊,和家里的七百亩棉花,加上庄园里的出产,一年的总盈利高达了五六万两。

    当然棉花是占盈利的大头的,光光还在村口开了家卖絮棉的铺子。

    有掌柜和账房小厮这些,专门接待来自各地批发棉絮的客商小贩们。

    当地老百姓要是来散买自家来用,只要家里有在庄园里工作的人家,会给予打八折优惠。

    给各路亲戚备了节礼,还给贺州府的贾御医送了几车吃食,衣物被褥,补品啥的。

    光光更是特地为贾御医画了副喜庆的简笔画,找工坊里技艺最好的人给绣成画裱成一个大屏风。

    还做了不少绣着自己和贾御医的合照摆件,并写了一封很长的信,一并差人给送去了贺州府。

    分发了工人的年货红封,在腊月二十九这天就给所有人放了假。

    过了年后,韩得平在附近大面积的又买了一千多亩地,这附近周围的几个村子的土地基本上都被韩家买了。

    有些不愿意卖的他们就包租,光是他们家现在每年的地税都要交上几千石的粮食。

    然后韩得平就又在隔壁的几个镇上和其他县里买进了几千亩地,专门来供给自家粮食上的消耗。

    光中棉花没有粮食也是不行的,自家的奴仆下人和庄园里面的工人得吃饭,酒坊酿酒也需要粮食。

 第一百四十八章 光光种田忙

    选了种晒了种以后,韩得平就带着人开始种棉花了,不仅仅是发动了自家所有人去种地。

    最后还请了上百个短工帮着点种,才忙得开,两千多亩地的棉花可不是闹着玩的。

    土地上的事情大部分都由韩得平去做了,光光就想着把老百姓的生活也都提高提高,所谓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就算穿的上棉衣,吃不饱饭肯定是不行的。

    他们家算是能够解决附近村民的工作和温饱问题,也不能够让所有人都不再受饿啊。

    追究其根本,就是粮食生产力低下,人们不能够合理有效的耕种,而赋税却是越来越高,很多地方还在出现着会有百姓饿死的情况。

    而高阶层的人怎么会去管底层老百姓的死活,在国家有战乱有需要的时候他们就只知道剥削老百姓。

    根据淮阳府的地形和气候环境,光光就想到了可以种上一点旱稻试试。

    这边的气候温暖,土地干燥,雨水是不太多的,整个府城水田很少,基本上都是小麦,玉米,大豆。

    其他县有些地势低的地方也是有种水稻的,只是产量并不可观,根据多方打听和农书记载,水稻多种于雨水充足的地区,亩产在三石左右。

    大米的价格要比粮食贵一倍,一般粮食就在十二文到十四文不等,精米要卖三十文钱一斤,而便宜点的籼米,梗米也要卖到二十多文一斤。

    光光来到这个朝代以后,吃上大米的次数是屈指可数,只有富贵人家才会买,像韩得平和林氏这么节省朴素的人是不舍得这么奢侈的顿顿**米的。

    光光先在自家的园子里选了一块地,背阳通风,这里有现成的水井,水井上面有井车,便于取水。

    那么培育旱地稻秧就不是难事了,主要是围田垄,控水不外流,可排水渠道。

    先给旱土地抽放了水,把它变成培秧苗床,然后再解决以后放水问题。

    光光就让家里的仆从们在园子后面挖了很大很长的一个水沟,便于田埂放水排水。

    选好了上好的大米种子,就是浸泡搓洗种子,工序反复,泡上一两天时间捞出沥干。

    选择无雨的天气碎土堆苗床,然后沤肥播种,播撒均匀,肥料最好是选用肥沃的猪粪,最后是覆盖谷草。

    育秧以后中间还需要不停补充水分,这是旱地育苗的关键步骤。

    看自家闺女一直在园子里忙碌,韩得平就好奇的询问:“闺女,你这么种大米,能有收成吗?”

    光光失笑,是胸有成竹:“当然不能,这是育秧,后面还要移栽,要把这一颗颗秧苗都移到其他土地里去。”

    韩得平一脸的不赞同:

    “咱家的土地都是旱地,没有水咋种水稻?凉州府那边种水稻的多,他们那边水田较多,能屯住水。咱们府里还没听说谁在旱地里种水稻的呢!”

    光光早已有了主意:“没水,咱就创造水源呗,不是可以打水井吗?”

    这个朝代里已经有了井车了,井车是由辘轳发展而来的,古代从深井中提水进行灌溉的工具,约产生于隋唐时代。

    用畜力或人力拉动,盛水水斗连续上升,绕过大轮,倾泻于水簸箕,再流入田地中,然后空水斗下降,如此周而复始。

    像后世里唐文献《太平广记》卷二五0引《启颜录。邓玄挺》就有记录:“唐邓玄挺入寺行香,与诸僧诣园,观植蔬。

    见水车以木桶相连,汲于井中,乃曰:‘法师等自踢此车,当大辛苦。’答曰:‘遗家人挽之。’”

    而唐刘禹锡《何处春深好》诗中:“分畦十字水,接树两般花。栉比载篱槿,咿哑转井车。”

    里面不仅提到井车,还描写了井车运转的声音。

    在这里井车运用的也挺多的,像大柳村的村中心就有一口大井,上面就有一个井车,一般用来提水取水方便省力。

    韩得平讶异无比:“打水井灌溉旱地,那水不都流走了,是积不到水的,除非四周都围上田埂。”

    光光给韩得平投去了赞同的眼神“不错,打上埂防把土地根部浸透淋湿,还需要大量的农家肥,是耕种小麦的几倍。这才能够保证旱稻的出产率。”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复杂麻烦的,光光先是找人在葡萄园旁边的土地上每隔十亩打了一口水井,又找人制作安装了井车。

    找木匠用粗大的竹子做了简易的代替水管,这就省去了人工往地里挑水的麻烦。

    找了庄稼把式们培田埂,碎土保证土地底部能被井水浸透湿润,泡至泥土松软有沙泥,然后是追大量的农家肥。

    到了五月,就找一批人工开始来给泡好的土地插秧。

    不是说插完了秧就完事了,在普通农民的观念里种了麦子,等出了苗就不需要管理了,所以古时的粮食大米出产率都很低下。

    旱稻更需要保证充足的水分,在孕穗期,抽穗期,杨花期都需要灌溉,还要踢出杂草的生长和防治虫害。

    光光就想出了用放养鸭子的方法来去除稻田里的虫子。

    于是大柳村就出现了这么一幕,庄园里的人每天早上都会把成千上万只的鸭子赶入稻田里吃虫,好不壮观。

    由于最近天气炎热,光光即使是戴着草帽,还是被晒的皮肤通红。

    父女俩回到家里,林氏指挥着人端来在水井里冰镇好的西瓜,一边埋怨闺女:“你说说你,一天到晚的泡在田里,像你那么大的姑娘,人家都是在家里绣花描红的,你也不怕晒黑了皮肤。”

    见闺女没事人一样,并不把自己的话放在心上,林氏生气的戳了戳她的额头:“你又不是男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