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

第39章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第39章

小说: 鸡飞狗跳的农门生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边是两亩菜地院子,韩得平请了泥瓦匠大师傅把菜园子挖了建造了一座跟主院连通的四合小院子,这是为了以后孝延成亲用的单独院子。

    孝正还小,而且以后不知道孝正是走科举路线,还是做其他的谋生,一家人暂时不考虑孝正的未来,就没给他建上单独的院子。

    西院墙外边是五亩单独的山楂树林,光光让韩得平把树林挨边的十亩地花高价给买了建一座宽大的绣工坊。

    绣工坊和山楂作坊中间隔了五亩山楂林,两边开了门互相连通起来,山楂树开花的时候在两边作坊里干活的人都能够欣赏得到。

    陆续的又在镇上和隔壁镇上买了二百亩良田,租佃给了当地的农户更种,韩家每年负责去收税粮和租佃银就行了。

    到了年底,家里的房子和作坊都改建完工了,现在路北面是光光家的宅院和作坊,连成一片。

    宅子是占了五亩多地,挨着宅子的就是那个有三亩大小的山楂作坊,作坊里分成了两个小作坊,用来加工山楂食品和做土豆粉凉粉的。

    穿过作坊往西走就是一片五亩地的山楂林子,穿林而过进了角门以后里面是一座很大的绣工坊,占地有十亩之多,里面打造了多个房间,把生产帕子,荷包,香囊,挂饰绣画,和屏风摆件全都分开来做。

    工坊里还建有灶房,茶水间,休息的房间,可谓是样样俱全。

    由于他们家是在出村的路口建造的房子,宅院到绣工坊大概有个二十多亩的样子,路对面是那座占地七十亩地的大果园子,人们离的老远就能看得清楚,和村里的一排排土坯房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家人正在前院正厅里商量着绣工坊招工的事情,外面就有骡车响,然后就传来了拍门声。

    光光忙跑去开门,门外停了辆骡车,车下站着个矮胖的老妇人。

    光光仔细打量这个妇人的相貌和着装,好些没笑出声来。

    这妇人年岁不小了,少说得有五六十岁,她却穿着一身鲜艳的桃红的襦裙,手里还拿了把团扇。

    长得美丑光光没看出来,反正那一张大脸盘子上的粉扑得特别厚,一说话都往下掉,好像胭脂水粉不要钱似的,光光觉得,这么大的脸估计挺费粉的。

    她身旁还有个赶车的小伙计侯在一边。

    “大婶,你找谁啊?”光光确定没见过这个妇人,面生的很,骡车上也没有标记啥的。

    妇人笑的花枝乱颤,她这么一笑一抖动,粉扑的到处都是,把光光呛的咳了好几声。

    “小姑娘,这里是韩二老爷家吧?”

    光光点头,这附近十里八村韩家的大庄园可是独一份的,从镇上一路走过来都不用向别人打听,看都看得到。

    “你找我爹啊?婶子是哪里来的客呢?我咋没见过你呢?”

    “呵呵,我是镇上的媒婆,我夫家姓杜,大家都叫我杜媒婆。”

    原来是个专业说媒的,难怪打扮的这么特别,大冬天还拿着一把团扇:“哦,婶子快进来吧。”

    光光知道,媒人的嘴,都是说死人的鬼,是不能够轻易得罪的,她干的就是走家串户的营生。

    要是得罪了她,指不定她会怎么败坏你家的名声呢,到时家里有没出嫁的姑娘可就倒霉了。

    光光就把这个杜媒婆领进了家里,到了正厅跟韩得平和林氏说了媒婆的身份,林氏很热情的招待了杜媒婆。

    说了一会闲话,林氏就把杜媒婆领到后院去说话去了,光光无语,有啥是他们不能听的啊?

    过了半个时辰的样子,林氏就把杜媒婆给送出了家门,走的时候杜媒婆的脸上还是跟来的时候一样带着笑的。

    光光猜想,林氏可能是给了辛苦费打赏之类的了,光光就问林氏:“娘,媒婆来做啥?给我哥说亲的?”

    过了年孝延就十六了,在这个朝代里标准的结婚年龄是十四为父,十二为母,就光光知道的,像异世里清朝皇帝康熙就是十二岁大婚的,这是历史有记载的,所以她记得很清楚。

    不过在大盛朝里,说是这么说,一般也没有父母给孩子成亲那么早。

    十二三的孩子知道啥啊,女孩子大概就是十五六岁到十八岁左右嫁人,到了十九就属于大龄剩女了。

 第一百章光光小红娘又上线

    而男孩子有成婚早的,十五岁左右就娶妻了。

    晚的就不一定了,有时也是看条件和机缘的,不过光光觉得孝延太小了,虽然他的心智挺成熟的。

    林氏啐了她一口“小孩子家家的,打听这么多。”

    韩得平坐在一边说了话:“咱家孩子都小呢,我跟你们娘老早都考虑过了,不管是男娃女娃都到十七才娶妻嫁人。”

    林氏就看着孝延笑:“我也觉得孝延还小,咱们不着急。”

    孝延一下子就红了脸“大哥都还没着落呢,等大哥有了信他成了家再讨论我的事情。”

    一句话说到了林氏的痛处上,她低了头有些失落的没说话,光光就趁机转移了话题“娘,那杜媒婆说的哪家姑娘啊?”

    林氏就答了“哦,是刘家庄刘员外的闺女。”

    “啊?就那个有七八房小妾的那个刘员外啊?”一家人惊呼。

    林氏点头“咱们这十里八村的不就只有一个刘员外啊?”

    刘家庄离大柳村有个十几里的样子,庄里有个地主,听说家里有几百亩地。

    有钱也是真的有钱,就是刘员外名声不大好,他前前后后娶了好多房小妾,在本地还比较出名的。

    韩得平接了话茬:“这样的人家咱们肯定是不考虑的,以后不管是嫁闺女还是娶媳妇,咱们都得找那名声好品行好的人家才行。”

    林氏被这么一打岔就来了点精神“谁说不是呢?”

    “娘,我看柳老板家的儿子就挺不错的,人家年纪不大,却能够天天帮着柳老板看铺子做生意,比我孝宗哥和孝禹哥靠谱多了。”

    光光一下子又想到了善良热心的柳老板一家。

    林氏有些摸不着头脑:“你说柳林那孩子啊,看着是不错,这跟你哥的婚事也搭不着边啊,柳老板家虽说有两闺女,可都嫁人了的。”

    光光噗嗤一笑:“娘,我哥暂时不娶媳妇,可是咱们周围有不少好姑娘啊,娘,你可以给柳老板家牵红线啊!”

    韩得平神色一动“哎呦,你个小人,你咋净想着这些事情了,你牵了你表姐跟游勇的婚事不说,这是又想着谁呢?”

    “我看春花姐就不错,长得漂亮能干勤快,大爷爷家三个孙子就这一个孙女,全家都宠着春花姐,嫁妆指定不会少了去了,大爷爷家现在条件也好,跟柳老板家还算门当户对吧。”

    林氏想了想:“你说春花那孩子啊?是挺勤快能干的。回头我先探探柳老板媳妇的口风再说吧,人家毕竟是镇上的人,不一定想找个农村媳妇呢。”

    林宝丰跟游勇成了亲,韩得平和林氏也算是游家的亲戚,而柳老板跟游四爷是远房表亲,几家人现在都是沾亲带故的,平时走动的还是挺多的。

    说了这些事情,又讨论了绣工坊招工的事情,现在来他们家找活的人不少,可是工位有限,也不能凡是来找活的人都要,就得筛选出来好的留下才行。

    “姐,你觉得咋筛选啊?”现在绣工坊是小棉在负责运营生产,大部分还是小棉管着的。

    小棉从小就早熟懂事,心智比同龄姑娘成熟多了,加上这两年家里的变化耳濡目染下对于生意已经驾轻就熟了。

    “不如凡是来找活做的人,都先简单的考试一下,就是找块粗布展示一下绣工技艺如何,然后上工的时候再看表现。”

    光光点头“咱们就来个初试,后面再来个试用期。”

    一家人都不明白啥是使用期?

    光光耐心的解释道:“就是第一道筛选绣工好的人留下来以后,还要有一个月的试用期。”

    “有那平时话多的,干活不认真的,上工总是来迟或者请假多的,我们可以通过试用期观察出来就给与劝退的处理方式。”

    说是劝退,其实就是不要人家了呗,只是说的好听点罢了。

    韩得平不赞同的道“这都是乡里乡亲的,人家来做了一个月还不要人家了不好吧?这不太厚道。”

    “就是,那以后人家咋说道我们啊?”林氏虽然不怎么管绣工坊的事情,但是对于闺女的做法也持反对意见。

    “咱们要在试工的时候就把话说清楚讲明白,再说了以后咱们家又不止是只招咱们一个村的人来干活,周围附近的也都招。人多了的时候就需要有明确的规矩约束,不然那些爱生事的多了,咱们该管不过来了。”

    听光光详细的解说了关于绣工坊的管理,大家觉得还挺有道理的,韩得平和林氏也没啥说的了。

    林氏主要负责加工作坊里和家里的生活开支,韩得平是负责果园子和家里的一些土地耕种还有收租的,他们也不咋滴管绣工坊的事情,如今也就持放任态度随便闺女们折腾去。

    “那盘铺子的事情是我去啊,还是孝延去啊?”韩得平就问闺女,他们兄妹打算在县城里买间店铺专门来卖绣工坊出产的东西。

    “让我哥去吧。”光光觉得就得多锻炼锻炼韩孝延独当一面的能力。

    孝周被征兵去了有快两年了,一去就渺无音讯,孝延说不准以后就是家里顶门立户的男子汉了。

    “不过咱们还得专门弄个装裱坊才行,那装裱的活计可不是谁都干的来的。”

    以前的绣活出的量不大,都是韩老爷子家里的人帮忙装裱的,因为屏风框架啥的都是他们家做的,就是花点时间顺手的事情。

    而以后他们家想要把简体绣工画做大就得有专业的装裱工人才行。

    韩得平头大“那也没地方了啊?而且还得去请装裱师傅,那得花多少钱?”

    光光就嘻嘻一笑“我得禄叔就会装裱啊,从做框架到装裱他都会,就是方法单一了一点。

    可以请他来教我们工坊里的工人啊,回头咱们再花高价从其他地方请禾手艺好的装裱师傅来认真教教咱们其他装裱手法。”

    “就是说又得买地盖工坊喽。”韩得平已经认命了,只要闺女一说有啥主意的时候他总是最忙碌。

    一家人都笑了起来,然后就开始分头行动,韩得平去找里正说买地建工坊的事情,林氏去忙作坊里的土豆粉生产,小棉去盯家里现在的绣工活计。

 第一百零一章我说是路过你们信吗

    孝延则是跟光光一起套了车先去县里的齐家找齐家夫人。

    齐夫人接见了兄妹两,态度和蔼慈祥,一点也不像韩小棠口中说的那么恶毒。

    “你们想在县里买间铺子啊?这是好事,等下我就差人跟你们一起去找牙侩。”

    兄妹两再三感谢了齐夫人,光光还在齐家见到了齐公子的新婚娘子,是个气质优雅的美丽女人,光光和孝延也没问关于韩小棠的事情,齐夫人也是闭口不提。

    齐家的管事带他们去找了县里相熟的牙侩,在城里转了好几圈,才找到在南街上一家出兑的店铺,店铺不算太大,只有三间门面,后面带个很小的院子,要价在四百两白银。

    这里人流量虽然不是太大,但是酒香不怕巷子深,他们家的简体绣工画在府城和县里都比较出名,不怕没有生意,孝延就做主买了下来。

    剩下的事情就是要找人来重新装修改造打扫了。反正他们要到年后才开业,有的是时间。

    办完了这些事情,兄妹两回了家,韩得平也把地买好了。

    里正这次下了大力气,一口气给韩得平家绣工坊西边的土地说下来五十亩。

    他也是老是被韩得平找给弄烦了,就算韩家以后再扩建宅子院子,有五十亩地啥也足够了,一步到位全都给解决了。

    等韩得平家又开始动工在新的绣工坊旁边建装裱作坊,建集体宿舍房的时候,路对面的果园西边的土地也迎来了新主人。

    韩老爷子家在对面挨着果园的边上买了五亩地,也要盖青砖大瓦房了,他们家这两年一直做着光光家的木工活计,挣了不少钱,秋下卖了两亩西瓜就赚了一百多两了,他们完全有能力建一座大院子。

    路对面本来都是大柳村的土地,村子里的房子都是在路北面的,现在被两家这么一带动,路对面的土地价格一下子就暴涨,有钱的人家以后也想盖房子的,就早早的去买对面的土地,本来五六两一亩良田的土地涨到了十两一亩,直接翻了一倍。

    就这还不一定买得到,因为有些有地的人家看村里这个情势,发家致富是迟早的事情,人家又想留着好的地势以后给自家儿孙盖房子。

    腊月二十八这天,韩得平家请了人把家里的那头猪给杀了,喂了一年有个三百多斤的样子,给村里凡是来家里做工的人家一家送了一条子猪肉,剩下的就留着自家过年吃,和年后待客了。

    一家人收拾妥当,林氏挎了篮子,里面是两套衣服,两斤红糖,两包红枣,两包点心。

    孝延抱了两大坛子酒,孝正则是提着两条猪肉,而韩得平的肩膀上背着两袋子大米、白面一家人就往村子里去了。

    昨天韩老头亲自过来说了,今天韩喜儿韩乐儿和姑爷们都会回家来送节礼,叫他们一家都过去吃晌午饭。

    一家人也有很长时间没在老宅吃过饭了,平时就是送完东西就走,趁着今天韩喜儿他们回来的日子韩得平就说正好聚聚。

    “哎呦,又送东西给你爹娘啊?”

    “韩大叔有福气。”

    “可不是咋滴啊,这生儿子多就是有好处,这个不管用那个管用,总有那么一两个是有出息的。”

    走在村里的路上,遇到不少村民,说啥的都有。

    到了韩老头家门口,门口拴着一辆骡车,一辆牛车,不用问都知道骡车肯定是季家的,牛车是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江家的,就这牛车还是韩乐儿过门后用嫁妆银子买得呢。

    因为今天人多,正房里坐不下,就都搬了凳子坐在院子里,韩老头和三个儿子正陪着两个女婿在说着闲话,见韩得平来了,就都站了起来。

    韩得平挺不自在的,他们一家穿的还跟以前一样是棉布粗衫,但是大家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跟从前天差地别。

    “都回来了,孝禹啊,快给你二叔二婶搬凳子。”韩老头笑呵呵的吩咐着孙子。

    “爹,我就不坐了,我去帮弟妹们做做饭啥的。”林氏带着小棉把东西都拿到上房交给了陈氏,就去了灶房帮周氏江氏做饭。

    光光看了下男人们大部分都在院子里呢,灶房里周氏,江氏和孝宗媳妇冯氏在做饭,烧火的是小莲和韩乐儿。

    “哎?大伯娘咋不在啊?”光光就问周氏。

    周氏哦了一声说:“我也没看到,听你四婶说你大伯娘去池塘边洗衣服去了。”

    这么冷的天气去池塘边洗衣服?

    好吧,这肯定是陈氏在想法子磋磨吴氏呢。

    光光就出了灶房往上房来了,陈氏和韩喜儿在内间说着话,还关上了门,也不知道在嘀咕些啥?

    光光突然玩心大起,装作不经意的走进了后园子里,看了看四周无人,就蹲到了上房内间的后窗下。

    光光忍不住捂嘴偷笑,她记得她刚来到这里的时候就干过几次这种事情。

    刚蹲好,光光就听到里面传来了陈氏一声惊叫“你说啥?”

    然后就是韩喜儿委屈的哭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