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4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宽德”号那边,反潜战斗持续的时间更长。
虽然在第一时间就确定,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至少都有2艘,但是在最初半个小时之内,只找到1艘潜艇。
埋伏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那艘。
必须得说,这艘潜艇的艇长,肯定是胆大包天。
在任何一支舰队里,尤其是航母特混舰队,反潜的重点区域都在航线前方。
道理也很简单,舰队的航速更快,特别是处于战斗状态的航母战斗群,平均航速一般都在20节以上,而大型攻击潜艇的安静航速在10节以内,更别说为了节省电力,必须严格控制高速航行的时间。因此在战斗当中,潜艇往往会选择埋伏在舰队航线的前方,而不是跟着舰队航行。
正是如此,舰队肯定会重点监视航线前方。
那么,在实战当中,潜艇一般都会选择埋伏在航线两侧,在舰队靠近之后,从侧面或者后方发起偷袭。
只有这样,才能避开位于舰队前方的反潜战舰。
显然,除非是万不得已,不然潜艇艇长不会蠢到去航母前方送死。
那艘潜艇在开火的时候,距离“周宽德”号大约有40千米,而距离在“周宽德”号前方开路的“阳城”号驱逐舰不到20千米。
由此不难看出,该艇已经来不及机动到更有利的位置上,也只能冒险在驱逐舰的眼皮底下向航母开火。
至于结果,显然是不出所料。
虽然没有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敌潜艇,或者说没有做出准确判断,但是在“周宽德”号遭到鱼雷攻击之后,“阳城”号立即采取行动,启动球形鼻艏里面的主动声纳,发现了前方的敌潜艇。
距离近得,根本就不需要出动反潜直升机!
用几分钟获取了潜艇的位置信息之后,“阳城”号就连续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大概是担心放跑了敌潜艇,在15分钟之后,“阳城”号又发起一轮攻击,向敌潜艇所在海域发射了4枚反潜导弹。
要说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够倒霉的。
“阳城”号是“卢城”级的第17艘,属于大改之后的第二批次。与第一批次相比,最为明显的改动,也就是用8套八联装的垂直发射系统取代了多用途发射架,提高了载弹量与火力投射密度。
通常,在64具垂直发射管里面,会装载32枚反潜导弹,16枚反舰导弹与16枚中远程防空导弹。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通用驱逐舰才是舰队里的反潜支柱。
随后,由“阳城”号出动的反潜直升机发现了敌潜艇的残骸,准确说是浮上海面的残存物品。
只是,另外一个方向的反潜行动就没有这么顺利了。
主要就是,在“周宽德”号后方,原本只有1艘远洋护卫舰,也就是替“周宽德”号挡住了2条鱼雷的“庐江”号。该舰属于“宜昌”级,性能算不上先进,排水量也就3000吨出头,在中雷之后就沉没了。
也就是说,在“周宽德”号中雷之后,其后方没有护航战舰!
更加要命的是,“周宽德”号没有赶在中雷之前派出反潜巡逻机,甚至没让反潜直升机起飞。
结果就是,在大约25分钟之后,才有2架来自防空巡洋舰的反潜直升机赶到。
在错过了“关键15分钟”之后,要想找到逃逸的潜艇,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这里,涉及到最基本的潜艇战术。
说得简单一点,任何一艘潜艇在发起攻击之前,都会尽量多保留一些电力,确保在攻击之后能够全速逃逸。
要说的话,这也正是大型攻击潜艇的价值所在。
因为吨位更大,能装载更多的蓄电池,所以能以最快的速度航行更久,从而赶在敌人的反潜兵力杀到之前离开危险海域。
当然,得益于更强大的推进系统,大型攻击潜艇的潜航速度基本在30节以上。
在理论上,由2架反潜直升机组成的编队,在一次搜索当中覆盖海域的范围在10海里以内,而且通常达不到。
如此一来,只要潜艇能够赶在反潜直升机杀到之前跑出10海里,逃脱概率就超过了百分之80。
这也是大型攻击潜艇确定性能指标的一大依据!
即便处于战斗状态,反潜直升机紧急起飞,一般需要20分钟才能飞到50千米之外,因此大型攻击潜艇的最快潜航速度至少都需要达到30节,才能确保在反潜直升机赶到前航行10海里。
因为存在各种意外因素,比如搜寻潜艇也需要时间,所以留给反潜直升机的反应时间就只有15分钟。
其实,这也是帝国海军高度重视反潜巡逻机的关键原因。
即便是10吨级反潜直升机,作战半径也很难超过150千米,因此在追击快速逃逸的大型攻击潜艇的时候,往往是力不从心。相对的,反潜巡逻机不但飞得更快,而且作战半径超过了500千米。
如果需要追击潜艇,能够依靠的肯定是反潜巡逻机。
很多时候,反潜的主要的作战方式都是追击敌潜艇,而不是搜寻那些还没有暴露行踪的潜艇。
关键就是,搜寻潜艇的难度极大。
直到45分钟之后,由“刘长勋”号出动的2架“巡…4b”才赶了过来,此后又有2架来自“贺永兴”号的“巡…4b”赶到。
在此后的几个小时之内,先后有数架反潜巡逻机与十几架反潜直升机赶到。
只是,一直到舰队转向撤离,都没有找到那艘纽兰潜艇。
奇怪的是,也没截获任何不明无线电信号!
通常来说,潜艇在偷袭得手之后,最迟在离开危险海域之后就会发出战报,而大型攻击潜艇一般使用通信浮标。关键是,通信浮标能设定工作时间,比如说延迟几个小时,从而让潜艇有足够的时间撤离。
显然,那艘纽兰潜艇没使用通信浮标,确实很奇怪。
直到大战结束之后,帝国海军才得知,那艘潜艇也被纽兰海军列入了“失踪”名单。又过了20多年,才被1支民间的探险队伍找到。其沉没地点是“周宽德”号遇袭海域西北大约30千米之外的一条海沟。潜艇的残骸上没有遭到外部攻击的痕迹,很有可能是在紧急下潜的时候,超过了最大潜深,导致耐压壳碎裂。因为采用的是大分舱结构,所以该艇连自救的机会都没有。
只是,这艘潜艇也没有白白牺牲。
由该艇发射的3条鱼雷,不但击沉了“卢城”号护卫舰,还重创“周宽德”号,而且就是这条鱼雷造成的损伤,让“周宽德”号提前退役。只不过,最为关键的,其实是吸引了大量的反潜兵力。
第206章 误打误撞
虽然编成一支特混舰队,但是在具体的战术安排上,仍然分成3支航母战斗群。
相对而言,把3支航母战斗群编在一起的最大好处,其实是能够相互掩护,也就是在区域防空作战中,3支战斗群里的防空巡洋舰能为其他的航母提供掩护,大幅度的增强抵抗饱和攻击的能力。
严格的说,其实是由区域防空系统的作战能力决定了特混舰队的规模,也就是能在一支舰队里面编入多少支航母战斗群。
说得直接一点,区域防空系统的作战范围只有200千米,那么把3支航母战斗群编在一起就已经是极限了。如果能把区域防空系统的作战范围扩大一倍,在理论上能把9支航母战斗群编在一起。
当然,前提是解决指挥与协同作战的问题。
在3支航母战斗群当中,“贺永兴”号在后方,位于“刘长勋”号西北与“周宽德”号西南。
这个位置,可以说是相当的“理想”。
其实,在做编排的时候,白华伟做了全盘考虑。
因为状态良好,所以让“贺永兴”号留在后面,以便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能够为前方两艘航母提供掩护。
当然,后方本来就更加安全。
在战斗中,“贺永兴”号确实是尽职尽责。
在“刘长勋”号与“周宽德”号遭到袭击之后,“贺永兴”号在第一时间就派出2架反潜巡逻机。因为“刘长勋”号避开了鱼雷,还及时出动了反潜巡逻机,所以这2架反潜巡逻机被派往“周宽德”号那边。接下来,掩护“贺永兴”号的战舰还派出4架反潜直升机,协助搜寻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
到此为止,那还没什么。
毕竟,在1支舰载航空兵联队里有6架反潜巡逻机,而且反潜巡逻机的完好率一般都能达到100。
此外,航母还会额外搭载4到6架反潜直升机,加上护航战舰搭载的,1支战斗群搭载的反潜直升机在15到20架之间。因此就算派出2架反潜巡逻机,以及4架反潜直升机去对付偷袭“周宽德”号的潜艇,还有4架反潜巡逻机与10余架反潜直升机可用,足以应付一般程度的威胁。
可惜的是,并没有到此为止。
前面已经提到,一直到舰队转向撤离,都没有找到在后方偷袭“周宽德”号的那艘纽兰潜艇。
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之内,“贺永兴”号把反潜巡逻机全都派出去。
为了增强搜索力度,还派了1艘驱逐舰去“周宽德”号后方。
不要忘了,“贺永兴”号在“周宽德”号的右后方,而那艘纽兰潜艇在“周宽德”号左后方。
此外,掩护“周宽德”号的2艘驱逐舰全都参加了损管抢修工作,其中1艘以靠舷的方式为“周宽德”号提供电力,驱动航母上的抽水机,另外1艘负责抢救与转移需要立即得到救治的重伤员。
显然,肯定得派遣驱逐舰为“周宽德”号提供掩护。
当时,“刘长勋”号已经冲到了前面,准确说是处于突前的位置,负责应付来自主要方向的威胁。
不要忘了,对特混舰队构成威胁的不止是潜艇,还有轰炸机。
虽然没有侦测到不明无线电信号,但是在两艘航母遭到潜艇伏击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在暴露行踪之后会遭到空中打击。
为此,必须得加强防空力度。
从所处的位置来看,“刘长勋”号更适合执行防空任务。
因为只有1艘航母,要为3支航母战斗群提供防空掩护,而且没人知道能够在什么时候撤离战场,所以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刘长勋”号的主要任务就是防空,反潜任务全都交给了“贺永兴”号。
当然,关键就是保护好“周宽德”号。
道理也很简单,“刘长勋”号与“贺永兴”号都提高了航速,而且在不定时的进行反潜机动。
如果附近有敌人的潜艇,也会把枪口对准“周宽德”号。
总而言之,在入夜之后,留下来掩护“贺永兴”号的只有1艘护卫舰,以及1艘防空巡洋舰。
要命的是,那艘巡洋舰负责舰队内层防空的指挥与协调。
可见,“贺永兴”号基本处于不设防状态。
所幸的是,掩护航母的,不止是海面上的战舰。
在任何一支航母战斗群里面,至少都有1艘专门负责反潜的大型攻击潜艇,有的时候还会增加到2艘。
这次,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里面就有5艘大型攻击潜艇。
只是,在通常情况之下,大型攻击潜艇主要负责外围的反潜作战,很少在舰队里面为航母提供近距离掩护。
道理也很简单,潜艇是攻击武器,不适合执行防御任务。
正是如此,这5艘大型攻击潜艇,有3艘在舰队前方550到600千米的海域活动,另外2艘分别在“刘长勋”号与“周宽德”号前方200千米外,主要的任务,其实是对付敌方巡航导弹潜艇。
不要忘了,巡航导弹潜艇能搭载射程在600千米左右的反舰导弹。
如果能够获得准确情报,巡航导弹潜艇就能在600千米之外,用上百枚反舰导弹对航母发起饱和攻击。
要说的话,这才是头号威胁。
正是如此,在航母遭到袭击之后,离得较近的2艘潜艇才以最快速度赶了回来。准确说只有1艘潜艇,也就是在“周宽德”号前方的“香江”号以全速航行,发出了在上百千米之外都能听到的巨大噪声,而另外1艘,“泸水”号则以相对较慢的航速航行,而且始终在“香江”号的后方。
其实,这是非常典型的反潜战术。
“香江”号以全速航行,制造出巨大噪声,就是在充当诱饵,让埋伏在附近的敌潜艇觉得受到了威胁。如果敌潜艇认定“香江”号是主要威胁,并且准备攻击“香江”号,就会被后面的“泸水”号发现,并且遭到“泸水”号攻击。关键是,只要潜艇的威胁还在,敌潜艇就不敢贸然的偷袭水面战舰。
在夜间10点左右,“香江”号回到了“周宽德”号附近。
大约1个小时之后,“泸水”号到达“贺永兴”号东北。
就在这个时候,准确说是夜间11点30分左右,“泸水”号发出战报,宣称击沉了一艘试图偷袭“贺永兴”号的敌潜艇。
在收到消息后,白华伟都吓出了一身冷汗。
当时,那艘潜艇离“贺永兴”号不足20千米。因为“贺永兴”号的航速较快,一直都保持在24节以上,而且频繁的进行反潜机动,所以该潜艇试图继续靠近,也就是在此期间被“泸水”号发现。
显然,要是“泸水”号没有返回,“贺永兴”号肯定会遭到攻击!
也就是这场发生在海面下的战斗,让白华伟做出立即撤退的决定。
不说别的,至少有4艘纽兰海军的大型攻击潜艇参与了战斗,完全能证明这是一次有预谋的伏击行动。
当然,也有可能闯入了纽兰潜艇的伏击圈。
那么,这附近有没有更多的纽兰潜艇?
就算没有,也得考虑来自纽兰空军的威胁。
总而言之,没必要让整支舰队留下来冒险。
在24点之前,白华伟就下达了撤退命令。除了留下1艘巡洋舰、2艘驱逐舰与2艘护卫舰掩护“周宽德”号之外,其他的战舰全都转向南下,直接前往霍瓦依群岛,准确说是霍努岛。
只是,白华伟没有在第一时间联系珍宝港。
以当时的情况,或许是担心暴露舰队行踪,即让敌人通过“刘长勋”号前后发送电报的位置,判断其大致去向。
直到14日凌晨5点过,基本确定已经离开了危险海域之后,白华伟才让通信参谋去发电报,联系珍宝港,让岸基航空兵派巡逻机去掩护“周宽德”号,并出动战斗机为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提供防空掩护。
可惜的是,这些举措并没有拯救“周宽德”号。
在14日清晨,也就是白华伟联系珍宝港之后大约1个小时,在后方200多千米之外以8节速度航行的“周宽德”号遭到了轰炸。按照护航战舰发来的消息,敌机是在数百千米之外投射的反舰导弹。
全都是轰炸机,而且投弹的高度在1万米以上!
当时,由岸基航空兵派遣的战斗机还没有赶到。
天亮前后,“周宽德”号航母战斗群发出了最后的报告,自“周宽德”号往下,6艘战舰均遭到致命打击,2艘驱逐舰与2艘护卫舰在遭到轰炸之后就迅速沉没,而充当防空支柱的“廉州”号巡洋舰也在7点左右沉没。在发出这封电报之前,“周宽德”号的舰长就已经下达弃舰命令。
只是,“周宽德”号并没有立即沉没。
要说的话,这艘航母的生存能力确实非常强大。
除了4条鱼雷,“周宽德”号还挨了大约20枚重型反舰导弹,却没有立即沉没,在弃舰的时候甚至没有要沉的迹象。
结果就是,到了14日上午,经白华伟的允许之后,珍宝港司令部向在附近活动的“香江”号潜艇下达了命令,用鱼雷击沉“周宽德”号,以免其落入敌人手中。按“香江”号的作战记录,“周宽德”号在连续被3条重型鱼雷击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