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要暴露行踪,而且没在第一时间击沉驱逐舰,哪怕只是让驱逐舰上的反潜直升机挂上鱼雷紧急升空,甚至只是发出了警报,那艘纽兰潜艇都别想逃走,肯定会在几十分钟之后被赶到的反潜直升机与反潜巡逻机击沉。如果已经断定从南面赶来的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里面有3艘大型航母,那还没什么。要是纽兰潜艇没有确定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身份,无法确认已经发现了3艘大型航母,那就不能冒险了。
一条虚假情报所造成的影响,比没有情报严重得多!
其实,隔着100多千米,只是凭据被动声纳截获的噪声,确实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关键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3艘“陈炳勋”级已经服役了几十年,采用的很多技术已经不再先进。比如专门为其开发的5叶可调距螺旋桨,在20多年前算得上独步全球,而现在装备了几乎所有的超级货轮。再说了,航母每过几年就要入坞做一次全面检修,肯定会清理船底,剔除附着在船壳上的藤壶之类的水生物。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航母的噪声特征不再特殊,而且会经常变化。
总体而言,航母在以巡航速度航行的时候,发出的噪声,与排水量相当的大型货轮没有太明显的区别。
只有航母高速航行,或者离得足够近,才能够辨别出来。
因为白华伟还没有做出最终决定,所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一直以巡航速度航行,而且采取的就是反潜编队。
为了避免多艘战舰遭到一艘潜艇攻击,战舰的相隔距离都比较远。
综合这些因素,完全能相信,那艘纽兰潜艇只是发现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并没确定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身份。
关键就是,没有确定3艘航母的身份!
这个推断,反到让白华伟感到很为难。
如果确定已经暴露行踪,那么现在应该考虑的,既不是前往北东望洋,也不是去约顿岛那边,而是以最快速度离开危险海域,同时向上级汇报此事,然后花几天时间重新确定作战计划。
不是重新拟定一份作战计划,其实白华伟手里有现成的计划。
花上几天时间,最为主要的,是要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恢复隐蔽状态,让敌人无法通过潜艇的报告推测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行踪。只有在恢复隐蔽之后,才会考虑与纽兰舰队决战的事。
道理也很简单,帝国海军处于防御的一方,有时间优势。
换个角度,看得更清楚。
纽兰舰队指挥官在收到潜艇发出的电报后,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正在北上,将在2天之后通过霍瓦依群岛进入北东望洋,或者到达霍瓦依群岛附近海域。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威胁下,纽兰舰队指挥官必然会对作战行动做出调整,而最简单的,就是取消原订的作战计划。
这么一来,纽兰海军会放弃,至少推迟攻打阿留群岛的作战行动。
如果纽兰舰队在东东望洋上,而且在向约顿岛南部海域航行,在收到潜艇报告之后,也会对作战行动做出调整。往简单的说,要是在2天之后确定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已经到达北东望洋,或者是出现在霍瓦依群岛附近,纽兰海军肯定会放弃偷袭行动,甚至有可能就此结束第一阶段战略进攻。
不要忘了,纽兰舰队前往约顿岛南部海域,唯一的目的就是偷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现在的问题是,这几个假设都不成立。
在不清楚第四十一特混舰队行踪的情况下,纽兰海军没理由调整作战计划,也不会贸然做出改变。
既然如此,那艘潜艇为什么还要发出电报?
为什么不在确认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之后,再发出电报?
关键还有,那或许是一艘专门执行侦察任务的潜艇。
显然,在没有确定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情况下就发出电报,是一个合格的潜艇艇长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如果这不是低级错误呢?
想到这里,白华伟吓了一跳!
要是那艘潜艇是故意统治使用声纳浮标的方式暴露行踪,真是目的就不是汇报情况,肯定是别有所图!
图的什么!?
潜艇发报的海域在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右后方,也就是东南方向,约顿岛也是在这个方向上。
难道,纽兰潜艇担心第四十一特混舰队会转向朝约顿岛航行!?
白华伟没多想,立即让参谋把航海日志翻出来。
跟他猜的一样,在转向北上之后,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每隔大约6个小时就会进行一次防潜的战术转向。
上一次转向大约在4个小时之前。
也许,就是在那个时候,纽兰潜艇发现了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通过发出电报,其实就是要逼迫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继续北上。
说得直接一点,在确认已经暴露行踪之后,白华伟首先想的就是继续北上,不过不是去北东望洋,而是去霍瓦依群岛的西部,获得部署在那边几座岛屿,比如中转岛上的岸基航空兵的掩护。
此举必然会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变得更加容易遭到伏击。
首先就是,因为担心附近还有敌人的潜艇,所以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必然会减速,并加强反潜搜索力度,北上的速度就会减慢,更有可能被从东边杀来的纽兰舰队追上,最后还会因为忽视防空而遭到偷袭。
此外还有,回到霍瓦依群岛附近海域,白华伟肯定会更加关注北东望洋的战斗。
这个时候,纽兰海军很有可能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也就是按照白华伟之前推测的方式攻打阿留群岛中的某座岛屿,比如乌木岛,让帝国海军觉得能够趁此机会扳回一城,并且为此派第四十一特混舰队前去决战。
显然,纽兰舰队没有在北东望洋,至少现在没有在北东望洋。
到到时上演的,那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好戏。
在做出这个推测的时候,白华伟还想到了一点。
不管那艘纽兰潜艇有没有确认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身份,都没理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等到第四十一特混舰队靠近之后,才发出电报。关键是,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最快也要2天之后才能够进入北东望洋,而那艘纽兰潜艇只需要再等上几个小时,就能以更加安全,而且更加隐蔽的方式发报。
几个小时都等不了!?
毫无疑问,这显然说不过去。
在这个世界上,最不缺乏耐心的,恐怕就是潜艇艇长了。
对于一名肩负着重大使命的潜艇艇长来说,在发现了敌人的舰队,特别是在确认舰队里面有航母之后,等上几个小时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过去,为了获得理想的开火机会,潜艇艇长会用几天追踪敌舰队。
结合这些,白华伟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纽兰潜艇此举的目的,其实是要让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继续北上,不过得减慢航行速度,而且得在接下来的几天内,花更多精力用来搜寻潜伏在附近的潜艇。
这等于说,纽兰舰队将会在几天之内杀到。
那就只有一种可能。
军情局的情报才是真的!
纽兰舰队还在东东望洋,在北东望洋那边,其实是几艘“民用航母”,最多还有几艘两栖攻击舰。
关键就是,纽兰舰队肯定没办法及时杀到,有几天的时间差。
不然的话,那艘纽兰潜艇也不会冒险发出电报。
这意味着,只要充分利用这几天,或许能一举扭转战局!
产生这个想法之后,白华伟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让通信参谋使用卫星电台给海军司令部发了一份电报。
此举,就是要证明这个推测。
办法也很简单,让海军司令部采取适当的办法,比如通过调整部署来引诱纽兰海军提前发起行动,也就是佯攻阿留群岛。
如果纽兰舰队真的在约顿岛东边,那么在已经发现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情况下,特别是帝国海军开始增强约顿岛那边的兵力,纽兰海军肯定会提前发起佯攻行动,以分散帝国海军的注意力。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偷袭第四十一特混舰队的机会。
显然,搞了这么多名堂,纽兰海军肯定不是为了跟第四十一特混舰队正面决战。
只要纽兰海军在近期发起攻打阿留群岛的作战行动,哪怕是强攻某座岛屿,都能证明拥有5艘航母的纽兰东望洋舰队都在约顿岛这边,而且已经进入到战斗状态,随时准备袭击在该方向活动的第四十一特混舰队。
可惜的是,白华伟同样清楚,他不可能等到证实了这个猜测之后,再下令转向。
到那个时候再做出调整,就已经晚了!
第152章 有惊无险
东望洋某海域,第51特混舰队旗舰“尼兹”号。
在那架只有1台发动机还在正常工作的f14b停下来的时候,守在斜角甲板前端的消防人员立即冲了上去。
转眼之间,战斗机就被几十具灭火器喷出的泡沫覆盖了。
因为正值回收高峰时间,飞行甲板上停满返航的舰载机,所以没法动用消防车。
所幸的是,火势并不大,很快就得到控制。
就在开始,准确说是大约1个多小时之前。为了把那架突然出现,正朝着舰队飞来的反潜巡逻机拦截下来,这架第113大队的f14b紧急起飞,以冲刺速度飞行上千千米,然后使用ai54b“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把那架仍然在超低空飞行,觉得能瞒天过海的巡逻机打了下来。
这是很典型的防空截击行动,没有多少可说的地方。
关键就是,那架f14b已经在今天出动了2次,还在昨天出动了3次,期间一直没有来得及进行检修维护。不止是因为勤务人员忙不过来,还因为机库被备用舰载机,以及各种各样的零部件占满了。
受此限制,每次只能送2架舰载机去机库的检修区,维护作业效率仅仅为正常状态下的三分之一。
结果就是,超过一半的f14b没法获得必要的维护。
在完成了截击行动,返回舰队的途中,那架f14b的2号发动机出了故障。虽然特混舰队指挥官,“尼兹”号舰长,负责航空作战的军官都下达了命令,要求飞行员跳伞逃生,避免对航母构成威胁,但是飞行员没有放弃,把这架只剩下1台发动机的战斗机飞了回来,还降落到航母上。
非常勇敢,全身上下都是大无畏精神。
只是,在斯塔克的眼里,此举却非常愚蠢。
飞行甲板上面停着几十架舰载机,而且很多挂着没来得及卸下的导弹,在起飞区的战斗机更加是整装待发,不但携带了空空导弹,还装满燃油。只需要一个意外,这几十架舰载机就会在转瞬之间变成几十枚重磅炸弹。
因为着舰事故导致航母受损,那可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只是梁夏海军就发生了上百起事故,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就是一架重型攻击机在着舰的时候,因为飞行员产生视觉误差,没能及时发现着舰的航道已经严重偏低,结果直接撞上航母飞行甲板的尾端,舰载机的碎片横扫了半个飞行甲板,泄漏了数吨航空燃料。到最后,该事故导致近300名官兵伤亡,20多架舰载机烧毁,直接损失超过了5亿金元。
其实,纽兰海军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故,只是没这么严重。
和平时期,那只是事故。
战争时期,那就有可能是一场惨败的开始!
跟航母比,一架舰载战斗机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完成这次作战任务,“尼兹”号额外搭载了一个重型战斗机大队,舰载机的数量增加到了112架。
也就是说,哪怕因为事故损失1架f14b,也还多了19架!
额外搭载20架重型战斗机,那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纽兰海军,总共就只有6艘航母,而且“肯尼”号的状态一直不太好,真正能够动用的只有5艘。
对手,强大的梁夏海军,拥有15艘现役航母!
关键还有,梁夏海军还有20多艘封存的大型航母,此外还有数百处海外军事基地,只是大型军港就有几十座。
要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就得把每一支作战部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毫无疑问,主要就是3艘“尼兹”级超级航母。
这3艘航母就是纽兰海军的支柱,只不过,远远算不上完美。
虽然“尼兹”级的“血统”很正,其前身就是设计接近完美的“纽兰”级,而且通过扩大排水量,解决了“纽兰”级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完美”其实是相对概念,会随时间而褪色。
“尼兹”级面临的其实就是这个问题。
设计阶段,因为f14还没服役,甚至还没有正式立项,纽兰海军当时还在指望跟空军联合研制的战斗机,也就是f111a的舰载型,所以海军对“尼兹”级提出的要求,仍然针对f4这样的第三代舰载机。
按当时的要求,搭载一个有92架到96架作战飞机的舰载机联队,机库至少能容纳三分之二的舰载机。
有了数量,以及针对的主要机型,也就能够确定机库的尺寸。
在设计航母的时候,其实就是首先根据载机要求确定机库的尺寸,再由机库的大小来决定航母的尺寸与排水量。
结果就是,等到“尼兹”号开工建造,而且第一批3艘的设计方案敲定后,纽兰海军才猛然发现,如果用f14替换f4,那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一支舰载机联队里面三分之二的作战飞机放进机库。
受此影响,搭载一支满编舰载机联队,至少要把40架舰载机放在飞行甲板上。
和平时期,“尼兹”级通常会少搭载1个大队,至少1个半中队的轻型攻击机,或者是多用途战斗机。
这么做的最大好处,其实是提高了飞行甲板的原作效率,等于是提高了出动率。
如果需要,比如在战争时期,“尼兹”级同样能够搭载一个满编的舰载机联队,也就是至少92架舰载机。
要想扩大舰载机联队的规模,就没那么容易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舰队指挥官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问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因为标准在机数量只有84架,也就是比“尼兹”级少了一个8架的重型攻击机中队,所以“纽兰”级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牺牲飞行甲板的运作效率,额外搭载10多架舰载机。
这个特点,让舰队指挥官在做战术安排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如果是“尼兹”级,那就相当的麻烦。
在额外搭载了1个大队,也就是20架f14b的情况下,“尼兹”级的甲板效率仅平时的三分之一。
说得明白一点。
出动第一批舰载机之前,因为起飞区全部被舰载机占用,所以只能够使用斜角甲板前端的2部弹射器。要想达到最大的出动规模,至少要首先放飞12架f14b,然后在3个小时之内完成出击前的准备工作。接下来因为要回收返航战斗机,所以肯定无法立即组织进行第二波攻击。
关键还有,这会大幅度提高航空勤务人员的劳动量。
要说,人员的问题还好解决。
在第51特混舰队的3支航母战斗群里面,各有1艘快速战斗支援舰,而且都额外搭载了500余名航空部门的官兵。按斯塔克的部署,在每天晚上进行轮换,由直升机负责人员的运送工作。
真正没办法解决的,也就是飞行甲板太过拥挤。
要是还有几艘航母,斯塔克不会这么安排。
只有3艘航母,还肩负决定纽兰共和国命运的战略使命,斯塔克没有别的选择。
其实,之前2天的战斗已经证明,额外搭载的20架战斗机,发挥了极为关键,不可替代的作用。
没这些战斗机,后果将难以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