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争霸-第3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外,在锁定雷达之后,哪怕是雷达突然关机,或者是转移照射方向,之前常用来对抗反辐射导弹的战术,“kd18”也能根据已经获取的信号,计算出雷达所在位置,在惯性制导系统的控制下完成攻击。
关键还有,“kd18c”增强了抗干扰性能,即便敌人用有源干扰设备,也未必能够发挥作用。
在理论上,一架“战10ad”能用复合挂架携带4枚“kd18c”。
此外,通常由4架“战10ad”组成一个攻击编队,确保能够有足够的火力摧毁敌人的防空系统。
在战术上,往往会让2架“战10ad”在前方高空飞行,引诱敌人的防空雷达开机。
这样一来,在后方低空飞行的“战10ad”就能在不受威胁的情况下开火。
不过,面对高强度防空体系,还需要电子战机协助。
这次就是如此。
12架“战10ad”分成3个编队,在每个编队后面约20千米处,各有2架专门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攻8fz”。
这也是最后一批还在一线部队服役的“攻8”。
这种在20多年前就已装备帝国空军,还差点装备帝国海军,在波伊战争期间充当主力的攻击机,早在几年之前就陆续退出一线部队,最后一个在攻击机部队服役的“攻8e”中队在前年,正式退出了战斗序列。
只是,由“攻8e”发展来的“攻8fz”仍然有大约40架在空军服役。
原因也很简单,空军暂时没有找到能够替代“攻8fz”的电子攻击机。
关键就是,在空军的战术飞机中,没有一种在吨位与尺寸上,能够与“攻8”匹敌!
要说的话,“攻8”是战后到目前为止唯一的50吨级攻击机!
别说帝国空军,即便放眼全世界,也没有一种攻击机能与“攻8”比吨位。
最接近于“攻8”的存在,其实是纽兰空军的f111,其最大起飞重量才45吨出头,仍然比“攻8”轻了将近6吨。
也就是因为太笨重,“攻8”才遭到海军嫌弃,没有能够成为舰载攻击机,而海军也只能让“攻5”继续服役。
其实,这也是空军选择用“攻8”发展电子攻击机的关键所在。
吨位大才能在不对飞行性能产生太大影响的情况下,携带足够多的电子战设备,以获得足够强大的电子战能力。
当然,这也跟电子设备的小型化做得不够好有很大关系。
靠超大的吨位,以及在攻击机中同样十分罕见的大型内置炸弹舱,“攻8fz”能够在不使用外部挂架的情况下,搭载大约6吨的电子设备,并且凭借较快的速度,伴随攻击机执行作战任务。
按照通常战术,“攻8fz”都是跟在“战10ad”后方20到50千米处,对敌人的防空雷达进行压制式干扰。
“战10ad”加上“攻8fz”,别说是伊拉克的防空系统,即便是帝国空军的防空部队也招架不住!
根据帝国空军在演习中总结出的经验,面对电子攻击机加防空压制战斗机,唯一有效的战术,其实就是加大防空系统的部署密度,让防空部队相互掩护,以便让至少半数防空部队处于隐蔽状态。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遭到攻击的时候,让处于隐蔽状态下的防空系统发起反击。
不求击落敌机,只要能够逼迫防空压制战斗机放弃攻击,在发射反辐射导弹之前转向规避就够了。
可惜的是,伊拉克显然没有足够多的防空系统。
凌晨2点刚过,位于巴格达南面的几座防空雷达几乎同时遭到了轰炸。
在雷达被摧毁之后,防空导弹就成了摆设!
此外,高强度电子干扰还对伊军的通信产生了影响。
就算没有产生影响,伊军也已是群龙无首。
“攻11”已经炸毁了共和国卫队司令部,巴格达防空指挥中心,国家电信中心等战略目标,还轰炸了总统府,因此在“雪鸮”部队发起攻击之前,伊军的通信指挥系统就已经瘫痪了。
当然,强大的电子干扰,让混乱变得更加严重。
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在5日夜间,联合部队发起“铺天盖地”行动前大约6个小时,侯赛因离开了巴格达,在少数亲信的陪同下去了位于拉马迪的临时官邸,留在总统府的是一个替身。
可见,连侯赛因对伊拉克防空部队都没有信心!
如果说陆航的“直10a”只是在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上撕开了一条缝隙,“雪鸮”部队就把这条缝隙扩大成缺口。
随后,联军的数百架作战飞机将蜂拥而入。
最先杀到的还不是帝国空军的战斗机,是高巨空军的攻击机。
一个中队的12架“攻8g”。
虽然“攻8”已经退出了帝国空军的一线部队,但是在众多盟国,“攻8”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主力攻击机。
关键就是,帝国没有可以拿来替换“攻8”的机种。
正是如此,生产“攻8”的飞机制造企业,依然在对这种已经服役了20多年,在很多方面都算不上先进的攻击机进行改进,主要针对的就是海外用户,不过主要就是延长该机的使用寿命。
大部分出口的“攻8”其实都还有10年到15年的可用寿命,不存在因为结构老化而必须退役的问题。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高巨空军的“攻8g”。
这些“攻8g”其实都是由“攻8eg”改进而来,而“攻8eg”是帝国出口的最后一批量产型,跟帝国空军自己使用的“攻8e”基本一样,只是针对其他客户提出的要求做了必要调整。
主要改进之处,就是把内置弹舱改成油箱,并且加强了外部挂点,以及在机腹设置一个超重挂点。
虽然最大载弹量由13吨降低到11吨,但是在通常采用的6吨挂载下,不加油作战半径由1500千米提高到1800千米,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作战半径更达到了惊人的2700千米。
当然,“攻8g”的战术用途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简单的说,在帝国空军当中,“攻8”在退役一直是主力攻击机,不过扮演的其实是轻型轰炸机。在整个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投入大约800架“攻8”,执行的都是远程轰炸任务。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次出动一个大队的数十架,各带10吨炸弹,对目标进行密集投弹轰炸。
当然,“攻8”在波伊战争期间的损失率也高得吓人。
出动大约2万架次,被击落了372架,还因为事故损失了188架,总损失率达到惊人的千分之二十四。
在这场战争中,帝国空军战术飞机的平均损失率才千分之九。
这也是帝国空军在战后让“攻8”逐渐退出一线部队的关键原因。
不过,在高巨空军,“攻8g”迎来了第二春。
凭借高翼载所赋予的飞行稳定性,特别是超低空快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加上高度雷达与自动驾驶系统赋予的超低空飞行能力,还有强大的载弹能力,“攻8g”成为执行超低空突防任务的绝对主力。
在对付获得严密保护的高价值目标时,超低空突防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12架涂着太极八卦标志的“攻8g”要对付的,就是位于巴格达西南的伊拉克空军基地。
12架攻击机,全都在机腹中央超重载挂点上,挂了1具3吨重的弹药撒布器。
在这具弹药撒布器里面,装填了2400枚重量单个质量750克的反跑道子炸弹。
全都是无规律定时炸弹。
这些小炸弹在抛洒出去之后,少数会立即发生爆炸,摧毁机场设施与破坏跑到,让敌机无法升空。
不过,多数炸弹会处于“待发”状态,从而让敌人无法立即修复跑道。
为了缩小撒布范围,也就是提高打击效率,投掷高度需要控制在200到500米之间。
这就要求,载机必须超低空进入,而且从机场上空,最好是跑道上空飞过。
这也是安排“攻8g”执行该任务的关键所在。
在联军的所有战术飞机当中,只有“攻8g”在挂上重大3吨的撒布器之后,还能够在超低空达到高亚音速,并保持足够的稳定性。
其实,突防速度非常的关键。
“攻8g”在理论上能够以11马赫突防,只是一般只能飞到095马赫,要在丢掉了外挂弹药,阻力降低后,才能够在脱离的时候达到11马赫,不过这也意味着能够以更快的速度飞出敌防空系统的打击范围。
这个突防速度,即便跟当今的攻击机相比,也不算落后。
此外就是,“攻8g”还有座舱装甲。
因为必然会遭到小口径高射炮的攻击,所以那些没有装甲的作战飞机,执行这类任务等于是送死。
就算是“攻8g”,执行这类任务的战损率也极高。
虽然说不上是九死一生,但是也肯定算是凶多吉少。
其实,也就是超低空突防的损失率实在是太高,所以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空军才加大了在精确制导炸弹,以及空对地导弹等精度高、射程远的对地武器方面的投入,并逐步放弃了超低空突防战术。
不管怎样,攻击机不是坦克,而且“攻8”在设计之时,并没有考虑过要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正是如此,安排任务的时候,丁镇南才派一个中队的12架“攻8g”去对付一座空军基地。
在理论上,只要有2架“攻8g”飞到空军基地上空,并完成投弹,就能让这座基地瘫痪数日。
显然,突防率再低,出动12架也能有2架成功吧!
第35章 清理库存
“雪鸮”部队与高巨王国的“攻8g”机群,宣告了首轮空中打击行动正式开始。
在接下来大约一个小时之内,联军的数百架战斗机与攻击机蜂拥而入,其中三分之二飞往巴格达。
这也是首轮攻击的关键所在。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有部分参谋,特别是盟国的参谋就提出,既然是以解放科威特为主要的目的,就应该击中打击科威特境内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目标,没有必要在巴格达方向上耗费太多兵力。
显然,丁镇南根本没有把这些建议听进去。
他甚至懒得给盟国参谋解释。
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是背靠本土作战,不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怎么可能消灭入侵科威特的伊军呢?
就算现在无视,进入到地面战争阶段,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也就是空中打击阶段,就应该从整体战局的高度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局部一点。
以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为目标,那就应该重点打击巴格达!
这种从总体局面着手的战术思想,在帝国军队里面算是常识,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都有这样的认识。
往前追溯,当年的波伊战争也是如此。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也只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帝国军队还无法通过高强度与高效率的空中打击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这种以空中打击为主的作战方式,对战术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说,首轮打击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瘫痪伊拉克空军,也就是以夺取绝对的制空权为目的。
结果就是,首轮打击锁定的400多个目标,有八成是空军基地与防空阵地。
战斗开始之后,丁镇南就没有离开过指挥中心。
随后,陆续收到各支部队的战报,准确说是完成打击行动之后的报告。
有预警指挥机,还有几架专门负责通信中继的辅助飞机,不存在要等到作战飞机返回基地才能收到消息的问题。
按照安排,所有的作战部队,在完成攻击任务之后就要立即汇报。
这样,才能够安排专用的侦察机执行甄别任务,并确认是否需要在下一轮,或者是今后进行补充打击。
虽然只是单方面的报告,还没有拿到更可靠的侦查报告,但是打击效率依然远远超过之前的预估。
前面几支机群,投弹的命中率在70以上,对目标的摧毁与瘫痪比例约80。
这是称得上“理想”的结果。
在之前几场战争中,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最多就40,对目标的瘫痪与摧毁概率能达到50就很不错了。
此外,战损率也比预料的低。
攻击巴格达郊外空军基地的12架“攻8g”,已经有10架与基地取得了联系,其中的1架被高射炮击中,也许在返回之后就要报废。就算没有取得联系的2架都被击落,战损率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丁镇南已经做好了为这座空军基地损失5到7架攻击机的心理准备!
到凌晨3点过,才收到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战报”。
执行制空任务的2架“战11b”前出到巴格达西部,拦截了2架由北面飞来的伊拉克战斗机。
在“战11b”开火之前,这两架伊拉克战斗机就转向飞走了。
根据预警指挥机截获的信号,准确说是测出的敌机飞行速度,很有可能是两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引进的g25战斗机。
当然,准确说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这两架敌机在脱离时的速度达到了25马赫!
正是如此,2架“战11b”在完成加速前,这2架伊拉克战斗机就飞出了预警指挥机的探测范围。
在伊拉克空军的战斗机里面,也只有g25能够飞得这么快。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1个多小时之后,空战才正式打响。
不过,唱主角的是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在巴士拉东边的波沙湾上空,来自“薛远征”号航母战斗群的2架“战9b”用远程导弹拦截了2架试图袭击攻击机的伊拉克战斗机。根据舰载预警机报告,应该是2架部署在南部地区的g23战斗机。
因为没有能够及时转向规避,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已经被锁定,所以这2架g23均被击落。
这也不用感到奇怪。
按照任务分派,联合部队司令部把伊拉克划成了北、中、南三个战区,而南部战区的制空任务主要由海军承担。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海军的航母搭载了100多架“战9ab”重型舰载战斗机,而且这种战斗机没有办法挂上炸弹执行轰炸任务,总不能全都闲着,也就得给海军航空兵安排制空任务。
关键还有,空军没法向前线部署更多的制空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取得的第一批战果!
海军出动的舰载机,主要轰炸部署在巴士拉的郊外,以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只有少数作战半径足够大的“攻5”飞往巴格达,而且也主要轰炸次要目标,尽可能的降低战损率。
参战的作战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术飞机,就是帝国海军的“攻5”。
其实,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来。
如果不是“攻8”的舰载机项目中途夭折,其实是没有完成减重指标,“攻5”在20年前就退下去了。
按照海军规划,“攻5”至少还需要奋战10年,等“攻x”项目瓜熟蒂落,才能光荣的退居二线。至于海军高度重视的“战12”,取代的是“攻6”轻型攻击机,还没资格取代重型攻击机。
所幸的是,帝国军队早已完成指挥体系的整合工作,可以由空军的预警指挥机来为海军的舰载机支持。
一直守到天亮,在拿到了最后的总结报告之后,丁镇南才回宿舍休息。
首轮轰炸,在凌晨4点30分就宣告结束,只是最后一批执行轰炸任务的作战飞机在天亮的前后,凌晨5点30分左右,才返回“祝世建”号航母,联合部队司令部才拿出了总结报告。
初步统计,算上“踹门行动”后,首轮空中打击的效率达到84,在标定的422个目标当中,有234个被彻底摧毁或者严重损毁,另外86个瘫痪,此外还有33个基本丧失了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