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291章

帝国争霸-第291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某种意义上,“zt99a”也是刘尊山最大的底气。
    去年的“西进149”联合演习中,另外一个装备“zt99a”的装甲营,在竞赛部分拿到全军最好成绩,其中火力部分的得分碾压了所有陆军装甲营,表现非常的抢眼,可以说给陆战队大大长脸。
    此外,在演习期间进行的火力测试中,一辆“zt99a”打出的穿甲弹竟然在打穿了充当靶标的“zt55”的炮塔前后装甲之后,钻进后方的沙墙,而最终测试出来的穿透深度超过了2米。
    要把坦克炮的威力发挥出来,需要同样先进的观瞄设备。
    相对以往所有主战坦克,“zt99”的最大变化,其实是在观瞄系统上,或者说是发展坦克的思路。
    在上次大战结束后,特别是波伊战争结束之前,帝国陆军的主导军事思想,依然是为全球大战做准备。因此在对待主战装备的态度上,帝国陆军一直坚持以数量为重,质量差一点都无所谓。
    结果就是,从“zt55”到“zt80”,在设计的时候都是力求简单。
    当然,也不能说这样的思路有错。
    在上次大战中,特别是在前三年,坦克的平均服役寿命不到半年,巨大的战争损耗让任何先进技术都变得十分苍白。
    到了战争后期,就连一向注重技术的迢曼帝国,都放下工匠精神,开始抓产量。
    此外,技术带来的变化,没有大到足够改变战场平衡的程度。
    波伊战争结束,也就是战后的第二次军事革命开始之后,这种靠数量取胜的发展思路受到了挑战。
    要说的话,关键还是在技术上面。
    说得简单一点,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坦克,拥有更强的机动性能,更坚固的装甲防护与更凶猛的火力。
    此外,火力准确性提高了几个数量级。
    依靠双向稳定系统,主战坦克首次拥有对2000米外目标进行准确开火的能力。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zt99a”对2000米外以每小时35千米速度行驶的目标,首发命中率不低于80。即便自身也以同样的速度运动,“zt99a”的首发命中率都能达到惊人的60。
    要在以往,这绝对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整个大战期间,坦克炮对1000米外目标的命中率不到20,在动对动的情况下连一成都没。
    上一代的“zt80”都没有真正意义的动对动射击能力,而在静对动的情况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让由坦克主导的装甲战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此外,由热成像夜视仪赋予的强大的夜战能力,也首次让装甲部队获得了在夜间发起突击的能力。
    准确的说,是提高了夜战的门槛,让夜晚成为了掌握先进技术一方的主场。
    总而言之,正是技术的进步,让坦克性能突飞猛进,并由此让装甲战术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
    也就是在“zt99”问世后,帝国装甲部队才开始由多向精转变。
    在此背景之下,陆军才更加重视以武装直升机为首的航空兵。
    用陆军将领的话说,过去是依靠海量的坦克对付敌人的钢铁洪流,而在坦克不够用的情况下,就只能指望以反坦克为主的武装直升机,也就是凭借航空兵的打击力量来弥补装甲力量的不足。
    当然,很多人都忽视了一个更关键的问题。
    导致陆军装甲部队由多向精转变,根源是在成本上,也可以说是钱的问题。
    “zt99a”的出厂价几乎是“zt80dg”的两倍,日常维护成本也高出了50,全寿命费用更是贵得离谱。
    单价贵了,自然就只能少买一点。
    此外,坦克变贵了,反到让陆军觉得十分昂贵的武装直升机显得平易近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虽然“zt99”系列的采购数量已经超过了7000台,看上去很多,但是从正式列装至今已经有13年,而同样是在13年时间里面,“zt80”的产量超过2万台,而“zt55”更多达3万台。
    可见,“zt99”的相对产量其实并不多。
    要说的话,也正是因为采购价格过于昂贵,所以陆战队在等了10多年后,才下定决心采购“zt99a”。
    最不需要担心的就是“zt99a”的战斗力,最需要担心的就是2个营总共才68辆。
    其实,这也是“指10a”体现价值的地方。
    没有“指10a”的战场信息,就必须部署更多装甲部队,也就肯定需要动用更多的主战坦克。
    有了联合指挥机的信息,可以减少防御部队的数量,或者用相同部队的数量守卫更长的战线。
    简单的说,就是由固守阵地防御战术,转变为机动防御战术。
    到达前线之后,部队就开始向北运动。
    按照“指10a”的战场信息,一支伊拉克的装甲部队正在向边境运动,而且该部队来自巴格达南面的纳西里耶,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是共和国卫队的精锐部队,很可能装备了最新式的t72坦克。
    此外,这支装甲部队的规模非常庞大,坦克至少都有100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丁镇南收到了由施授良从联合部队司令部发来的消息。
    首辅已经批准,将立即向哈立德国王军事城部署“神箭手”远程防空系统,还会提前部署以“战16a”为主的远程打击部队。
    为此,施授良让丁镇南尽快回去。
    部署防空系统的事情不需要丁镇南去操心,但是打击伊拉克导弹发射车的行动,肯定需要丁镇南拟定作战方案。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在“战16a”机群到达后,就得考虑提前发起针对弹道导弹部队的空中打击行动。
    也就是说,需要对作战部署做出调整。
    前后也就这么几天,根本就耽搁不得。
    “长官,我们到了。”
    听到车长提醒,丁镇南才注意到,指挥车已经停了下来,几名随行的官兵已经下车,正忙着把通信器材搬下去。
    这里就是前线!
    往北大约2000米,就是沙乌地与伊拉克的边境线。
    说是边境,其实什么都没有,能够辨认的标志,也就是每隔1千米一座用岩石雕刻成的界碑。
    下车之后,丁镇南在一名营部参谋带领下,爬上前方的沙丘。
    那名参谋还带了一具微光夜视仪。
    是特种部队使用的型号,有激光测距功能,不过很笨重,操作起来也比较麻烦。
    夜空晴朗,而且是半月,能见度不算太差。
    坦克战车都已部署到位,并就地隐蔽。
    所有的坦克与战车都在炮塔的侧面与侧面,用荧光粉刷上了一个倒“v”图案。
    用微光夜视仪,在几千米之外都能够看到。
    那东西其实是敌我识别标志。
    在侧面与后方的友军能看到,而正面的敌人看不到。
    伊拉克装甲部队在大约20千米之外,包括刘尊山在内的几名指挥官,正在给其他车长下达战斗命令。
    虽然可以通过电台联系,但是真的打起来,恐怕谁也顾不了别的。
    与演习采用的战术一样,只有几辆骑兵战车冲到了前面,而且在坦克火力线的侧面,以免被误伤。
    没错,这几辆骑兵战车执行的是侦查任务。
    其他骑兵战车,以排为单位,集中部署在坦克后面。除了利用性能更好的红外成像夜视仪为坦克支持之外,还可以在战斗中,用射程高达8千米的重型反坦克导弹攻击敌人的坦克。
    充当主力的34辆坦克,全都沿着边境线,由北向南部署。
    这次,以排为单位,每4辆坦克组成一个战斗小组,而且排长座车的敌我识别标志是两个重叠的倒“v”符号,一眼就能看出来。
    战术也很简单,伊拉克坦克越过边境线就立即开火。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远的消灭敌人!
    正是如此,8个排的32辆坦克,以及营长与副营长的坦克都在国境线南面2000米到2500米的区域内。
    在这个距离上,“zt99a”在静止状态下对静止目标的首发命中率高达85。
    其实,还是差了点味道。
    在去年的演习当中,在坦克部队跟“敌人”交火前,空军的攻击机与陆航的武装直升机先后发起两轮空中打击。
    可惜的是,现在办不到。
    陆航的直升机还在帝国港口里面准备装船,而空军的攻击机部队也在本土,预计最快都要一周之后才能够部署到位。
    如果要提前部署“战16a”机群,提前发起搜寻与打击弹道导弹发射车的行动,攻击机的部署时间恐怕还得延迟好几天。
    现在能依靠的,也就只有陆战队的坦克了。
    “长官,来了!”
    在旁边的营部参谋提醒之后,丁镇南才举起微光望远镜,朝北面看去。
    地平线上有些动静,只不过看得不太清楚,只能知道那边肯定有很多坦克战车,扬起的沙尘非常明显。
    目视判断,大概在10千米之外。
    能够看到,不等于能够开火。
    施授良早就下达了命令,除非伊拉克军队越过边境,进入沙乌地境内,也就是入侵了沙乌地,不然绝不准首先开火。
    打响地面战斗跟设置禁飞区完全是两码事。
    简单的说,设置禁飞区是防御性质的军事行动,以保护沙乌地为目的,不存在入侵伊拉克的可能。在地面上向伊拉克境内的军队开火,而且是主动发起攻击,那么跟军事入侵就没有区别了。
    帝国是打着反侵略,帮助科威特复国的旗号出兵波沙湾,更加不能做出主动入侵他国的举动。
    正是如此,帝国采取的军事行动才获得众多国家的支持。
    其实,这么远的距离也没法瞄准。
    十来分钟过后,伊拉克装甲部队推进到边境线附近。
    也就大约5千米的距离,已经能够清楚看到伊拉克的坦克与战车,不过伊拉克军队也已停止前进。
    在越过边境线之前,所有坦克战车都停了下来。
    难道,伊拉克军队发现了边境线南面的陆战队!?

第24章 装甲突击
    他们在等什么!?
    难道是陆战队的坦克没藏好?
    想到这里,丁镇南还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些借地形隐蔽的坦克与战车。
    这个担心明显有点多余。
    要说的话,夜色与距离就是最佳掩护。
    虽然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生产,与迢曼帝国联合推销的t72,也号称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出口的t72为广大第三方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买到,性能最好的主战坦克,比如配备了威力巨大的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拥有不错的机动性能,但是t72本身就是低配版的备胎,出口型就更加低劣了。
    在很多方面甚至比不上“zt80dg”等经过现代化改进的第二代主战坦克。
    比如为了降低成本,依然采用早就被淘汰的机械弹道计算机。
    关键还有,因为没有可靠的双向稳定系统,所以行进间射击能力几乎为零,而且缺乏可信的夜战能力。
    在出口的t72上面,使用的都是由骆沙民主共和国研制的主动红外夜视仪,没有配备迢曼与洛克企业合作开发的红外成像夜视仪,因此t72在夜间的战斗力,更像拿来宣传的噱头。
    靠红外探照灯,其夜间观察距离不会超过1000米。
    有趣的是,配备了红外成像夜视仪的坦克,能够在2倍于此的距离上,观察到红外探照灯发出的辐射。
    显然,t72有夜盲症,根本就不适合在夜间作战。
    伊拉克人肯定没有发现埋伏在2000米之外的“zt99a”。
    至于空中侦查,更加不可能。
    在经过白天的战斗之后,伊拉克空军早已老实下来,而且伊拉克空军没有几架能在夜间出动的侦察机。
    显然,伊拉克装甲部队的指挥官肯定早就接到命令。
    他们的任务只是到边境线上示威,也就在做做样子,而不是真的要入侵沙乌地。
    其实,这完全能够理解。
    丢掉了制空权,根本不可能在地面战争中占到便宜,更别说让装甲部队在没有依托的情况下推进数百千米。
    从边境线往南数百千米,全是人迹罕至的荒漠。
    就算沿途有几处绿洲与城镇,也不足以为装甲部队支持,就连基本的水供应都保证不了。
    让装甲部队到边境附近驻扎,更多是为了展示军事存在,也就是挑战由联合部队司令部设定的禁飞区。
    说得更加直接一些,就算告诉伊拉克装甲部队的指挥官,南面一个敌人都没有,他也不会率领部队越过边境线。
    看来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长官,快看!”
    在丁镇南犹豫要不要动身返回的时候,旁边的营部参谋突然大声喊叫起来。
    其实,在营部参谋喊叫出来之前,丁镇南就看到了右前方的那个快速移动,而且十分刺眼的光点。
    只是,等到他拿起微光望远镜的时候,光点已经消失了。
    错觉?
    营部参谋也看到了,肯定不会是错觉。
    那是一枚骑兵战车发射的重型反坦克导弹。
    导弹采用的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只有几秒钟,在把导弹推进到每秒250米之后就停止工作。
    正是如此,那个光点只存在了几秒钟。
    导弹已经射出,正朝着目标飞去。
    从导弹出现的位置来看,发射反坦克导弹的是一辆突前执行侦查任务,处在战线北面的骑兵战车。
    骑兵战车为什么要开火,以及在朝谁开火?
    “在那边,bp战车!”
    在营部参谋指示下,丁镇南很快就找到了那辆正在快速行驶,而且位置明显更加靠前的步兵战车。
    那是一辆同样从骆沙民主共和国进口的bp1步兵战车。
    在外观上,这辆步兵战车最为显著的标志,就是架在73毫米低压滑膛炮炮管上的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关键,战车正在朝北面狂奔。
    显然,那辆伊拉克的步兵战车在此之前很有可能已经越过边境线,只是并没深入沙乌地境内。
    大概是搞不清楚边境对面的情况,或许只是为了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象征性的越过边境线。
    或许,只是在边境附近试探一番。
    不管怎样,那辆伊拉克战车在越过边境之后就立即转向返回。
    “长官!”
    “看到了!”
    边境对面,之前已经排好队列的几辆伊拉克坦克开火了,而且瞄准的就是那枚反坦克导弹出现的方向。
    显然,敌人看到了导弹。
    在理论上,如果能够及时摧毁发射导弹的战车,就能让导弹脱靶,因为重型反坦克导弹采用的是线导控制。
    没有战车控制,导弹就只会直线飞行。
    比导弹飞得快,而且能够摧毁战车的,也只有坦克炮打出的炮弹。
    用不着使用穿甲弹,破甲弹或者榴弹就行。
    可问题是,伊拉克坦克的炮击根本就没有准头可言。
    要说的话,伊拉克坦克肯定没有看到那辆骑兵战车,因为瞄准的位置,其实全都在骑兵战车前方。
    原因也很简单,“弩炮8”重型反坦克导弹采用由高压气体推动的冷发射原理,在推出发射管之后才让发动机点火。
    如此一来,等发动机发出可见光,导弹已经飞离了战车,并飞行了数十米。
    这么设计,就是为了让战车保持隐蔽。
    十多秒钟之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传到了。
    显然,坦克炮开火的声响可不是一般的大。
    丁镇南清楚的看到,伊拉克坦克打出的十几枚炮弹,几乎全都落到那辆藏在沙丘后面的骑兵战车前方。
    此外,那辆骑兵战车根本就没有动弹。
    在发射导弹的时候,骑兵战车只把炮塔露出来,车体藏在沙丘的后面,因此被炮弹打中的概率并不高。
    要跑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