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帝国争霸 >

第233章

帝国争霸-第233章

小说: 帝国争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说,3亿多没接受教育的贫民,对帝国来说也是毫无裨益。
    正是如此,帝国当局才定下了引诱当地的土邦起来反抗,以瓦解布兰王国在梵罗地区统治地位的基本战略。
    当然,主要是让布兰王国无法获得梵罗地区的资源。
    为了此事,李云翔在3个月前就来到了科伦坡,唯一的工作,就是确保围绕着梵罗地区修建的机场等基础设施能够顺利完工。
    当然,后期还包括派遣轰炸机去梵罗地区执行侦查任务。
    只是,这不是全部。
    吃晚饭的时候,李云翔提到。
    上面让他来科伦坡,其实是希望在攻占波沙湾之后,能利用两河地区,以及接下来占领的波伊国,对骆沙联邦事实战略轰炸。在进入陆心海的航线打通之后,还要考虑向忒尔共和国部署远程航空兵。
    只要海运航线贯通,同样得加大在西大陆上的兵力部署,增强轰炸布兰王国的力度。
    到时候首先出动的,其实就是部署在北梵炎洋,在梵罗地区这边作战的航空兵。
    道理也很简单,梵罗地区十分的辽阔,北面的无极山脉限制了轰炸机,所以从斯里兰卡起飞的轰炸机,都得有超过2000千米的作战半径,也就更适合执行针对骆沙联邦与布兰王国的轰炸任务。
    此外,斯里兰卡距离西大陆更近。
    至于巨大陆战场上的战略航空兵,因为受到后勤补给的限制,所以部署数量始终都不是很多。
    因为骆沙联邦的中心在西边,在乌拉山脉以东地区,除了叶堡等少数城市之外,没有多少值得轰炸的目标,所以在巨大陆战场上,充当主力的是战术航空兵,主要任务是为装甲部队近距离支援。
    在战术层面上,战术航空兵才是闪击战的核心,地位与价值不在装甲部队之下。
    正是如此,迢曼空军才一直以战术航空兵为主,骆沙联邦也很注重战术航空兵,都没大力发展战略航空兵。
    不过,这跟两国的工业实力有关。
    发展战略航空兵倚重的,其实是发电能力,即生产先进轰炸机所需要的铝,只能由电解获得。
    方眼全球,也只有梁夏帝国与纽兰联邦能够发展战略航空兵。
    现在,帝国战略航空兵的精锐全都在这边。
    显然,这也正是刘长勋提醒白止战来科伦坡找李云翔的原因。
    如果要对奥洲西北地区进行轰炸,压制纽兰轰炸机,那么唯一能依靠的也就只有李云翔这边的轰炸机部队。
    毫无疑问,刘长勋肯定早就知道这边的情况了。
    在李云翔面前,白止战没有隐瞒,因此在对李云翔手里的兵力有所了解后,就把自己的来意说了出来。
    用白止战的话来说,首先就得搞清楚,有没有办法在不影响大局的情况下,调遣一部分轰炸机去对付奥洲大陆西北的纽兰陆军航空兵,降低狮泉海峡受到的威胁,至少得确保海峡正常通航。
    如果可以,自然是再好不过。
    要是不行,也就是存在难题,该如何解决?

第550章 暗流涌动
    “刘长勋让你来的?”
    “他说你在这。”白止战没正面回答李云翔的问题。不管怎么说,李云翔现在是陆军航空兵上将,与海军没有直接关系。
    李云翔笑了笑,说道“说实话,你不觉得这些都太巧了吗?”
    “啥?”问出来的时候,白止战就已锁紧眉头。
    “前几天,我也收到了海军司令部转发的消息。就我的推测,飞往狮泉海峡执行布雷任务的轰炸机都做过改动,主要是降低结构重量,好搭载更多燃油。问题是,要阻止纽兰轰炸机到狮泉海峡布雷,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很容易?”
    “海军有不少战舰配备了雷达吧?”
    “巡洋舰都有雷达。”
    “那么,派几艘巡洋舰在海峡南面警戒,有没有难度?”
    “这……”
    李云翔笑了笑,又说道“如果有需要,还可以派一支部队登陆苏门答腊岛,在那边建几座雷达站。只要在外围部署的雷达足够多,确保能够在夜间发现从南边飞来的敌机,并在狮泉城部署几十架夜间战斗机,把那些搭载水雷的轰炸机挡在狮泉海峡之外,不会是一件多困哪的事情。”
    “那不能保证击落全部来犯敌机。”
    “既然发现了敌机,还不容易判断出敌机在哪投下的水雷吗?再说了,需要保护的不是整条狮泉海峡,而是主航道。”
    白止战又一愣,不过这次没跟李云翔争辩。
    像李云翔说的,如果敌机在主航道投下了水雷,就肯定能够发现,也就能派扫雷舰过去扫除水雷。
    当然,这肯定会对航道通航产生影响,只不过不足以把航道完全堵塞。
    要说的话,狮泉海峡里面3条主航道,综合利用率还不到百分之二十,大部分时候处于闲置状态。
    原因无二,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舰船需要通过海峡。
    别说是在战争时期,哪怕在过去,准确说是在上次大战结束之后,帝国从环梵炎洋地区撤离,东西方贸易迅速降温,狮泉海峡就不再那么热闹,哪怕算不上门可罗雀,也可以说是冷清。
    “照你这么说,我们完全没必要大惊小怪?”
    “白老弟,这可是战争,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战斗。要我说的话,如果纽兰军队没往奥洲部署远程轰炸机,没让轰炸机执行布雷任务,那才该感到奇怪。当前的局面,其实早就应该想到了。”
    白止战锁紧了眉头,李云翔的这番话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还没想明白?”
    “你说得确实没错,可是……”话到嘴边,白止战却忍住了,毕竟他觉得自己在李云翔面前分析局势,等于在班门弄斧。
    “前几天在首辅官邸召开的全体会议,我没有回去,不过收到了消息。”
    “你是说……”
    “首辅想什么,我们不用猜。关键是,如果我们没有在近期击败骆沙联邦,还有可能出兵奥洲吗?”
    “可能性不大。”
    “既然是这样,那么纽兰军队在奥洲搞的名堂,还有什么意义呢?”
    “等一下,你是说……”
    说这话的同时,白止战瞪大眼睛,用万分不敢相信的目光看着李云翔。
    显然,李云翔说这番话,或者说这番话的含义,把白止战吓住了,而且推翻了他之前的所有猜测。
    “明白了?”
    “李老哥,这种事情不能拿来开玩笑。”
    “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
    白止战长出了口气,接着吞了口唾沫。
    按照李云翔的意思,让帝国当局,准确说是薛远征不愿意击败骆沙联邦的原因,并不是在此之后就要出兵奥洲,而是在击败骆沙联邦之后,有国内的绥靖份子会逼迫帝国当局坐下来跟对手谈判。
    如果必须迅速击败骆沙联邦,又不能出兵奥洲,更别说坐下谈判,那该怎么办?
    显然,唯一的可行之法,就是在击败骆沙联邦之前铲除内部威胁,确保能继续朝着最终目的前进。
    在某种意义上,妨碍帝国获得最后胜利的头号对手,并不是远在东望洋的对岸,隔着半个地球的纽兰联邦,而是在帝国内部,成天在嘴上喊着道德道义,心里却处处算计着利益的左翼政客。
    就像俗话说的任何一个伟大的帝国,都是从内部崩溃。
    虽然李云翔没明说,但是意思非常的明确。
    或许,薛远征早已经纽兰军队在奥洲西北部署了远程轰炸机,也知道纽兰联邦会派轰炸机在狮泉海峡布雷。
    就算薛远征不知道,当前这些事情也正中下怀。
    不过,无法排除在帝国内部存在叛徒,在暗中跟敌人接触的可能。
    关键就是,不管是哪种可能,在当前局势之下,薛远征都有可能利用纽兰军队在狮泉海峡布雷的事情来对付帝国内部的异己分子,甚至是将计就计,一举铲除反对派,以此统一帝国内部的意见。
    果真如此,必然是血雨腥风。
    想到这里,白止战不免心生感慨。
    刘长勋不是让他来找李云翔,而是要让他离开帝都,避开即将到来的风暴。
    自始至终,刘长勋都知道真实的情况,而他所做的一切,是在保护白止战,不让白止战卷入内部斗争。
    至于这么做的原因,显然是希望白止战能够以正统军人身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帝国海军总司令。
    或许,把白止战排除在外是薛远征的意思。
    驸马爷的身份,而且是平民出身,还有着不世出的战功,意味着在局势失控后,白止战是收拾残局的最佳人选。
    这也表明,薛远征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其实嘛,你也不要想太多。我们都一样,只要能够无愧于心就行了。”
    “李老哥,这话是说得轻松。”
    “当然嘛,我们得相信首辅。至少就我的了解,首辅是唯一可以信任的政治家。在首辅的统帅下,我们有很大的把握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换成其他人的话,恐怕我们做的努力与牺牲都将化为泡影。”
    白止战勉强笑了笑。
    “这两天要是没事的话,陪我到各地转转。如果按照计划提前攻打索科特拉岛,保不准还能在那边部署一批远程轰炸机。”
    “有什么好看的呢?”
    “你这都还没去呢,怎么知道没什么值得去看的呢?”李云翔笑了笑,说道,“如果我是你的话,绝对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白止战愣了下,觉得李云翔是在故弄玄虚。
    “今天就早点休息,我明天一早过来。”
    白止战很无语,不过李云翔那欲言又止的模样,让他觉得再追问下去,恐怕李云翔会更加的得意。

第551章 超级轰炸机
    次日清晨,李云翔就过来叫醒白止战,然后带着白止战去了机场。
    见到那几架体形庞大的重型轰炸机的时候,白止战开始还没反应过来,直到来到轰炸机旁边,真正感受到了其庞大,他才猛然认识到,这是迄今为止见过的,至少翼展与长度等尺寸最大的飞机。
    虽然也只有四台发动机,但是比过去的四发轰炸机明显大了一圈。
    “这是‘神雕’?”
    在白止战提出疑问之后,李云翔只是点了点头,没多做解释。
    没错,这就是绰号“神雕”的“重轰5”型轰炸机,也是帝国陆军航空兵在大战期间获得的第三种4发重型轰炸机。
    对这种轰炸机,白止战知道得并不少。
    “神雕”的研制工作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开始,而且由贺鹏飞的公司自行投资,承担了全部研制风险。
    当时,怂恿贺鹏飞掏钱研制“神雕”的人当中,就有白止战!
    为了获得陆军青睐,拿到批量生产的订单,也是为了博眼球,“神雕”在立项时的性能指标订得极为离谱。比如载弹量至少都要达到9吨,作战半径至少要有3000千米,最大飞行高度得超过10000米,飞行速度超过每小时500千米,配备数门20毫米机关炮,还要在驾驶舱等关键部位铺设装甲。
    这么先进的轰炸机,别说在当时,即便是现在,也未必造得出来。
    首先就得解决发动机的问题。
    其实,在研制初期,或者说概念设计阶段,头号难题也就是欠缺合适的发动机。
    在前几版设计当中,全都采用6台发动机!
    原因无二,即便采用还在研制阶段的,而且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量产的2000马力级风冷发动机,也需要6台,才能够让“神雕”达到主要的设计指标。如果只用4台发动机,就必须降低载荷或者缩短航程。
    在大战爆发前,陆航肯定无法接受采用6台发动机的轰炸机。
    其实,即便在大战爆发之后,陆航对6发轰炸机也不太感冒。
    虽然在理论上,6台发动机能更大的安全冗余,但是也意味着更复杂,轰炸机的完备率更低。
    此外,还得考虑采购价格与装备维护成本。
    6发重型轰炸机的造价比4发轰炸机至少多出40,可是通常情况下,作战效率跟4发轰炸机差不多。
    关键还有,只有不到10的超远程轰炸任务是4发轰炸机无法完成的。
    总而言之,6发轰炸机的效费比太低。
    即便战时不存在经费的问题,也必须考虑综合成本。
    制造成本过高,或者维持与使用费用过高,都意味着无法大规模量产。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神雕”在获得军方投资之后,其主要设计方向也确定了下来。
    在只用4台发动机的情况下,首先得确保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其次是保证至少6吨的正常载弹量。
    至于其他性能指标,都可以商量。
    即便到了这个时候,关键还是发动机。
    在主要行能指标确定下来的时候,能够获得的最好的风冷发动机,也就2000马力,产量还少得可怜,而且要优先满足海军的舰载机。关键是,这种专门为舰载机研制的星形风冷发动机也不够强劲,还存在输出功率随高度增加而快速衰减,无法满足轰炸机长时间高空飞行的致命缺陷。
    当时,能够获得的其实是1800马力的老式发动机。
    显然,如果只是使用1800马力的发动机,那么“神雕”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在载弹6吨的情况下获得3000千米的作战半径。
    就算采用全铝结构,综合性能也就比前一种重型轰炸机,绰号“飞马”的重轰4型稍微好一点,不会有本质提高。因为造价肯定下不来,所以肯定不可能取代“飞马”,获得大批量生产的机会很渺茫。
    不要忘了,电解铝并不便宜,使用铝结构的轰炸机肯定极为昂贵。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后的一年多里面,也就是获得军方拨款,正式成为军方的装备项目之后的大约一年时间里,“神雕”都处于概念研制阶段,主要就是等待发动机,以及想办法降低生产成本。
    有几个设计版本甚至用木材取代了铝!
    从布兰皇家空军那几种用木材制作的飞机来看,在大幅度降低造价的同时,主要性能并不算太差。
    至于高品质的木材,对幅员辽阔的帝国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
    不说别的,帝国的极北地区几乎全是原始森林。
    当然,要治本,仍然得在发动机上下功夫。
    直到现在,帝国的大型风冷发动机都没有进入量产阶段。
    按照规划,为“神雕”专门研制的2400马力双增压风冷发动机,要在新历103年的第四季度才能够投入量产。
    所幸的是,发动机的问题在迢曼帝国那里找到了替代品。
    迢曼帝国有一种最大功率接近3000马力的发动机,即用在he177双发轰炸机上的db610系列发动机。
    这种组合增压液冷发动机有很多问题,比如可靠性非常糟糕。
    受此限制,he177的产量一直都不是很高,而且使用范围收到严格的限制。
    可是,帝国陆航并无更好的选择。
    引进这种发动机的时候,在军方的要求下,承担生产任务的厂家做了一些调整,主要就是去掉第二级增压系统,以此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由此付出的代价就是,发动机的输出功率直接降低到了2200马力,而且高空性能非常差,也就限制了配偶该型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的实用升限。
    只是,200马力的差距,以及高空性能大幅度缩水,其实都不算问题。
    至少,这是一种能够立即获得的,而且暂时只有“神雕”能够匹配的大马力发动机。
    关键还有,承担生产的是小厂家。
    因为大型水冷发动机的应用范围非常狭窄,所以在决定引进许可证的时候,国内的大型发动机厂都以产能饱和为由,拒绝了合作邀请,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