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师联盟-第20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恩。”
刘辨颔首点头:“如此甚好。”
旋即。
便将铝合金的炼制方法,转交给了太史通:“太史长丞要多与史太常沟通,才能将其炼制成功,若有不懂之处,可以入宫寻朕。”
二人齐齐拱手:“喏。”
与此同时,直播间网友立刻沸腾起来:
“还真别说,太史通有点科研狂人的感觉。”
“是啊,瞧这小子那俩眼珠子,好像在放光一样。”
“或许要不了多久,铝合金就能造出来了。”
“哈哈,要事这样的话,陷阵营的铠甲,也能换成铝合金的。”
“硬度够高,而且质量还轻,简直太给力了。”
“……”
陷阵营之所以兵力少,不是高顺带兵能力差,而是陷阵营要求太高,符合条件的士卒实在太少,这才影响了他的编制。
如果,刘辨可以造出硬铝合金战甲,那么对于负重一栏的要求,自然便降下来了,如此一来,符合条件的士兵会更多,陷阵营自然就能扩编了。
美滋滋!
……
荆州,襄阳。
州牧府。
刘表端坐上首,其下一干文武分列两旁。
治中从事韩嵩将锰矿呈上:“主公,朝廷便是想要这种石料,在下查过了,它在桂阳郡郴县,咱们可以走水路运送,这样速度能更快些。”
“只此一种吗?”
刘表打量着这块石头。
在他而言,并没有感觉这石头有什么特殊之处,拿来做石料,甚至有些丑,完全登不得大雅之堂,由此心中更加疑惑。
“恩。”
韩嵩点点头:“正是。”
刘表深吸了口气,捻须沉思良久:“那朝廷可有要修建宫殿的迹象?”
韩嵩摇了摇头,老实回答:“没有。”
很显然!
这的确是一次试探。
刘表暗松口气,悬着的心彻底放下来。
他可不愿意招惹南阳皇帝陛下:“既如此,那便给朝廷进贡数十船,以安其心。”
韩嵩欠身拱手:“主公英明。”
正在这时,一旁蒯越横出一步:“德高,陛下对于高筒转车一事,是如何回复的?”
韩嵩早料到蒯越会问,因此转身面对,一揖作礼:“恐怕要让异度失望了,在下未能见到皇帝陛下,全程皆是由尚书鲁肃接待。”
“哦?”
蒯越自然不信:“这怎么可能?按照流程,你应当入宫面圣才对。”
上首刘表同样皱着眉,捻须询问:“是啊德高,你未能入宫面圣,那这块石料,又是如何选定的?”
韩嵩对答如流道:“是这样的,微臣去尚书台时,陛下忙于政务,一直没有接见,至于这块石料,听说是陛下随意选的。”
“啊,这……”
虽然,理论上全然没有问题。
甚至于陛下随意选取,也符合他们最开始的试探猜测。
但是……
越是这样,反而越是让蒯越怀疑。
即便再怎么忙于政务,难道连使臣都不愿意接见?
这明显不符合常理。
可韩嵩神色淡然,没有丝毫破绽,蒯越实在不能信口胡吣,冤枉与自己平级的治中从事。
刘表则捻须盯着韩嵩良久。
连他都能看出这是个坑,韩嵩又岂能看不出来。
这其中固然有韩嵩反击的可能性,但刘表同样不能随意诬陷。
“没有见到便罢了,以后还有机会。”
刘表轻飘飘一句话,便把此事压下来。
荆州需要安定。
他不希望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不管韩嵩是什么原因,没有见到皇帝陛下,事情已经发生,再追究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德高啊。”
刘表笑盈盈抬眸望去,轻声道:“你这一趟南阳之行,可有何心得体会否?”
韩嵩一揖作礼:“惊为天人。”
“惊为天人?”
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
刘表深感震惊的同时,饶有兴致地询问:“怎么讲?”
韩嵩深吸口气道:“主公,在下不管说什么,恐怕都难以描述那种震撼,不过有一首宛城的童谣,足以证明南阳的现状。”
“童谣?”
刘表淡然一笑:“有点意思,德高且诵来听听。”
韩嵩一揖:“喏。”
当即,他沉吟片刻,照着记忆诵读:
“帝临南阳,百姓安康;”
“免赋赐农,屯垦开荒。”
“稻田养鱼,水车灌溉;”
“开办学堂,教书育郎。”
“师言读书,当明志向;”
“学成文武,报效帝王。”
童谣便是这样,通俗易懂,画面真实。
尤其出自孩童之口,更是代表了民间最真实的一幕。
在这个神授皇权的时代中,童谣便是代表民心,更贴合谶言。
满殿文武尽皆饱读之士,自然能明白其中的深意。
皇帝陛下定都南阳尚不足一年,便令整个南阳大治,民心可依,如此本事,便是荆州牧刘表,同样为之震撼。
“好啊!”
刘表深吸口气,感慨万千:“没想到,南阳民心竟以至此,实在令人敬佩!不过德高,这稻田养鱼是甚?我怎么从没听过?”
“主公。”
韩嵩揖了一揖,立刻解释道:“这是朝廷推行的一种全新养殖模式,乃是追求稻田、鱼和谐共存的养殖生态。”
“鱼可以食田间杂草、虫害,有利于稻田通风和光照,而鱼类的粪便可以肥田,从而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产量。”
“在下仔细对比过了,那些听从朝廷吩咐,采用稻田鱼生态养殖的百姓,不仅可以靠卖鱼赚钱,而且田间水稻生长茁壮,远胜于寻常稻田。”
刘表万分惊诧:“哦?竟有如此功效?”
韩嵩点点头:“没错!而且朝廷为了解决耕田劳力不足的现状,发动乡村的庠序,增设孝经师一人,以《急就篇》《仓颉篇》为教材,教书育人。”
“如今,南阳宛城附近的孩童,几乎人人可识上百字,更有甚者,可以简单模仿,进行诗赋的创作,这童谣便是宛城附近的孩童首创。”
刘表愈发的感到震撼:“陛下果真非常人也。”
韩嵩深感赞同:“没错,如今正值全面农耕之际,不少百姓皆在田间地头搭建房屋,老人小孩皆会下地干活,这是真正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主公!”
韩嵩深躬一礼,朗声言道:“在下以为,咱们荆襄同样应该效仿南阳,推行稻田鱼生态养殖,发动庠序,鼓励孩童入学。”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言至于此,韩嵩神色中透着一股兴奋,彷佛久违的理想,再次涌上心头:“若是如此,要不了多久,咱们荆州便可实现圣人口中,所谓的大同世界。”
然而……
刘表起初还带着一丝兴奋。
但韩嵩越是如此,他就越是警惕,甚至小心。
很明显。
这一趟南阳之行。
韩嵩已经彻底成为南阳派。
可是,荆州未来的路,到底应当如何?
刘表却是不敢轻易下结论:“德高说得很好,南阳的确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咱们学习,只是今年已错过时机,只能明年再行效仿了。”
第290章 骑兵大比武!三国神箭手齐聚于此!
问道馆。
太史通的确有些科学狂人的感觉。
才不过一天时间,便开始按照刘辨给的资料,准备相应的设备。
可是……
他越是准备,就越是觉得恐惧。
仅仅只是第一步,需要的设备及原料,便恐怖到令人发指。
不过好在,刘辨给出的内容详细,太史通准备起来,还算是得心应手。
他开始专研具体的流程,对于其中的每一步,都非常仔细,同时还取出草纸,记录好自己的疑问,随时准备向皇帝陛下请教。
没办法。
古法炼铝没那么简单。
历史上,铝真正可以大规模生产,是以电解法炼制,这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水准。
1860年拿破仑三世,邀请各国国王和贵族吃饭。
他为这些贵宾,准备了精美异常的金银餐具,却为自己准备了一套貌不惊人的铝制餐具。
归根到底,便是因为铝的冶炼非常困难,产量特别稀少。
不过……
在专家级的科研团队下,他们却攻克了这个难题。
可以在古代,没有电解法的情况下,生产炼制金属铝,而且产量相对不错,只是过程尤其复杂,单纯制备金属铝,便需要四个步骤。
(PS:作者查过了相关论文,《土法炼铝》,广枺∫苯鸸ひ堤芯克锩婕锹嫉姆浅O晗福行巳さ亩琳呖梢宰约翰樵模闹胁辉僮甘銎渲心谌荨#
虽然相对而言比较困难,但太史通若真的可以攻克这一难题,以后再遇到其余课题,称之为毛毛雨,丝毫不为过。
当然!
最主要的是。
这些设备以后要经常使用,不单单是炼铝这么简单,那些比铝活性低的金属,同样要用到类似的设备,这便是“一招通,招招通”的战略效果!
嘶—!
太史通不禁倒抽一口凉气,凝视着自己记录下的疑点,不由感慨万千:“我太史通自以为精通炼丹,可跟陛下相比,简直不值得一提。”
“这本《万物道》的内容实在是太精妙了,有其相助,我一定可以炼出铝来,将来得道成仙,必不在话下。”
太史通爱不释手,继续捧卷读书,仔细钻研《万物道》,对于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非得真正搞清楚不可。
正当他仔细研读时。
“报—!”
忽然,殿外响起个声音。
太史通抬眸望去。
但见,有小道急匆匆赶来,欠身拱手:“太史长丞,陛下到问道馆门口了。”
太史通顿时一愣:“啊?陛下到了?”
小道点点头:“恩。”
“走!”
太史通大手一挥:“赶紧去迎接。”
“不必了,朕已经来了。”
可是,二人还没有出门,刘辨的声音便传入大殿。
太史通急忙出门迎接,欠身拱手:“微臣不知陛下驾到,有失远迎,望企恕罪。”
“是朕没提前打招呼,你又有何罪?”
刘辨压根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而是开口询问:“怎么样,设备开始准备了吗?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需要朕协助,尽管开口。”
太史通受宠若惊:“陛下放心,设备已经在准备的过程中,原料同样已派人去采购了,想来最晚十日,炼铝的设备,便可制造完成。”
“这十日内,微臣会将整个过程全部熟悉,然后投入到炼铝的过程中,期间若有疑惑,必会前往皇宫讨教陛下。”
“恩。”
刘辨点了点头,一路跟着太史通走过后院,出了后门,直奔山林。
毕竟,这些东西非常危险,若是放在宛城县内,一旦引起火灾,便不太好了。
将其归入山林,在山洞中做实验,只要做好防火措施,不仅隐蔽性好,而且安全性,同样可以得道保障。
“还算不错。”
刘辨扫过这些设备,又听了专家级的解读,心里悬着的石头,彻底放下来:“你若是可以炼出铝合金,便是大功一件,朕必重重有赏。”
太史通大喜,拱手抱拳:“陛下放心,微臣必不负厚望!”
刘辨走了一圈,返回问道馆:“从目前的准备情况看,朕的选择是正确的,没有人比你更适合这项工作。”
“好好努力。”
刘辨双目炯炯,朗声言道:“等你做出成绩,朕会给你封侯,光宗耀祖,好让家乡那帮人瞧瞧,你太史通绝非庸人。”
“陛下—!”
太史通感动得一塌糊涂。
很明显。
皇帝陛下已经知道他的家族,更明白他经历的一切。
虽然,太史通在家族堪称是离经叛道之人,但有了皇帝的支持,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辨摆手打断太史通的谢恩,提醒道:“切记!只有做出成绩,才能证明自己,朕素来赏罚分明,你做出成绩,朕必然会赏!”
“多谢陛下。”
太史通心底顿时涌出一股暖流,干劲儿十足:“正好!微臣适才在研究《万物道》时,有些内容没能理解,不知陛下可能解答否?”
“可以。”
刘辨先是肯定地点点,旋即一句神转折道:“不过,要等到朕从马场回来,骑术大比武已经进入决赛,朕必须要参加。”
“这样如何?”
刘辨深吸口气,又缓缓呼出:“等朕从马场回来,你去皇宫,朕必为你解答。”
太史通大喜:“多谢陛下。”
“既如此,朕便先走了。”
“微臣恭送陛下。”
太史通亲自将皇帝送出问道馆,目送其离开。
刘辨等人则是快马加鞭,直奔马场,准备参加骑术大比武的决赛。
约莫一刻钟。
马场。
点将台上,荀彧赶忙迎上来:“陛下。”
刘辨摆手打断其行礼:“决赛名单出来了吗?”
荀彧点点头,赶忙返回座位,取过名册:“恩,已经出来了,陛下请过目。”
刘辨接过名册,眼珠子上下一翻滚,顿时惊诧不已。
吕布!
韩当!
……
曹性!
太史慈!
……
孙策!
黄忠?
……
嘶—!
刘辨倒抽一口凉气。
怎么一下子钻出这么多牛人?
孙策还自罢了,毕竟有孙坚这条线。
怎么黄忠、太史慈也冒出来了?
这一幕,别说是刘辨了,便是直播间网友,也跟着沸腾起来:
“卧槽!这尼玛怎么回事?太史慈、黄忠、吕布?”
“三国箭神快要集齐了,辩爷这回赚大发了。”
“黄忠原本就是南阳人,这还能理解,没想到太史慈也过来了?”
“从青州东莱郡,一路杀到南阳,你丫快横穿半个大汉了。”
“南阳汉庭的影响力,实在是太牛逼了!”
“三员悍将大比武,这回有眼福了。”
“这回不缺骑兵主将了。”
“哈哈!起飞的节奏!”
“……”
刘辨惊诧之余,抬眸望向马场,试图寻找决赛人员:“文若,决赛将士在哪?”
荀彧抬手指向不远处:“陛下,他们正在那里做最终的准备,咱们这一次的确筛选出不少将才,尤其是这俩人,箭术更加精湛。”
“哦?”
刘辨不由好奇:“哪两个?”
荀彧回答:“太史慈、黄忠!”
果然!
跟刘辨想的一模一样:“那你更看好哪个?”
荀彧捻须言道:“太史慈年轻,前途无量,但性子仍需磨练,可为大将,冲锋陷阵,但黄忠则不然。”
“此人……”
荀彧深吸口气,沉吟片刻,方才给出评价:“此人年纪虽然大了,但箭术丝毫不输小辈,最为关键的是,他深谙兵法,行事沉稳,可为统帅之才。”
“哦?”
刘辨不由好奇,试探性问道:“你可是调查过此人了?”
“没错!”
荀彧肯定地点点头,转身回到案旁,取来信笺,转呈皇帝:“陛下,这是奉孝送过来的,难以想象,南阳还隐藏着这样一员悍将。”
刘辨接过信笺,展开浏览。
上面赫然是黄忠的履历。
其十八岁在南阳展露头角,随军诛杀大盗;
二十二岁时,江夏有贼作乱,黄忠随军剿匪,立功提拔为军司马;
……
三十岁时,鲜卑寇三边,黄忠随军作战。
三十一岁时,乌浒蛮反汉,有众数万人,黄忠随军作战,数有战功。
……
三十四岁时,苍梧、桂阳贼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