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国高手-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大人,好雅兴啊,行军打仗也不忘带着这些家什?”李定国笑道。
“李伯爷见笑了,下官平生就爱茶,走到哪里都会带着这些茶具。”
医国高手
第三百二十章 感悟
“何大人,你观我左路军军容如何?”李定国饮了口茶,看着自己的队伍在面前走过,士兵个个抬头挺胸,精神抖擞,心中十分满意,笑着问何腾蛟。
何腾蛟早就看过山地军和禁军的军容,再看李定国这些兵,说不出的松懈,他们打闹、说笑,走路松松垮垮,只是走到李定国跟前时才拿出精神头来,摆个样子。
“嗯,浩浩荡荡,威武雄壮。”何腾蛟实在是说不出好来,不过碍于面子,只得随口赞了两句。
李定国不傻,一听就明白何腾蛟这话什么意思。他心中不悦,把茶盏放到石桌上,暗道:“皇上看不起咱,这何大人你也看不起咱?你败得家当都没了,凭啥看不起咱?”
“走喽,这茶喝得也没滋味,不喝喽。”李定国站起来要走。
“慢来,慢来,李伯爷,刚喝了一杯茶,何必性急?俗话说‘一杯水,二杯茶,三杯四杯味才乏。’这茶么,越喝越味正,怎么就走了?再喝几杯,再喝几杯。”何腾蛟没达到自己的目的,哪会放李定国走?于是连忙开言劝阻。
李定国却不过情面,只好坐下。
“李伯爷,下官说话您可别不爱听。这军容看的是什么?看的是气势。看气势您无需看别的,只需看士兵的眼睛即可,皇上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精气神全在里头了。咱们闲来无事,就看看左路军、山地军和禁军士兵眼睛,看看能看出什么分别来,好不好?”何腾蛟慢悠悠地说道。
“何大人不愧是文人,一套一套的,本帅打小当兵,看军容看眼这还是头一次听说。好吧,既然何大人有此雅兴,本帅就陪你看看。”李定国被何腾蛟勾起了兴趣,果真耐下性子,认真看起来。
这一看,还真看出差别来了。
左路军之后是山地军,山地军之后是禁军。
三支军队虽然都是精神抖擞,但所表现出来的气势是完全不一样的。山地军和禁军看上去是那么紧张有序,毫无松垮之感,士兵的眼神看上去是坚定的,脚步是沉稳的,整支军队看上去好像骨子里透着自信,透着杀气。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跟这两支军队比,自己的左路军,感觉就不是一个味,差得太多。自己的士兵是那样的松垮,懈怠,眼神里的迷茫和游移,说明了心中正气的不足。
李定国这才明白,为什么何腾蛟会那么评价自己的左路军了。
看到他两人在路边喝茶,李颙和李元胤分别过来见礼,并交谈了几句。
李定国这才明白,自己的军队跟人家比,差距有多大。
打败拥有一万五千兵的耿仲明、尚可喜,山地军伤五百,亡一百余;禁军伤四百,亡竟然不足百人!
而自己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伤亡竟是两军的数百倍!而且,还差点让孔有德跑掉,若不是焦琏预先埋伏在龙床岭以西,孔有德就跑掉了。
数百倍的差距,有这么大吗?难道手榴弹和地雷的威力有这么大?
李定国陷入了沉思。隐隐地,他似乎猜到了皇上不高兴的原因所在。
……
到达桂林,王化澄早就把巡抚衙门收拾出来,作了临时行宫。
这日,朱由榔又接到两份情报。一份是清兵从贵州撤兵了,一直撤到成都;一份是张同敞、蔡人雄、刘文机顺利收复全州。
朱由榔收到这两份情报,心情很爽,这说明,西部的局势已经实现了根本好转,清兵这次攻势,已经在战略上彻底失败了。
按他的估计,不出意外,江西的局势也应该会很快明朗,谭泰若是聪明,抓紧撤兵,或许还能保留大多数兵力,若是让自己腾出手来,他是否会落个全军覆没,还真不好说。
若真是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那么自己折腾一年多,地盘终于扩大到了八个省份。
“启奏皇上,安西伯李定国求见。”朱由榔正在美滋滋地设想着美好未来呢,就听李洪奏道。
“一连几日李定国都没有动静,听说他一直不高兴。难道自己看错了人?李定国就这点心胸气度?太感情用事了吧?若是这样,那左路军还真得不能托付给他。”朱由榔一听李定国来了,心里暗自思忖:“既然来了,就见见吧,再品品这个人,若是能用最好,若是不能用,趁早换人。”
“宣。”朱由榔道,然后坐直身子。
“陛下,臣有罪,请陛下责罚。”出乎朱由榔的意料,李定国进了门,行完礼,并没有按朱由榔的指示平身,而是伏地请罪。
“李爱卿,何罪之有?”
“回陛下,臣罪有二。一曰腹怨君上,二曰溺辜圣恩。”
“奏来。”
“是。臣愚昧无知,腹诽陛下赏罚不公,此第一罪;臣意气用事,置利器不用,使大军伤亡过重,有失陛下任臣为左路军统帅之厚望,此臣第二罪。”
“李爱卿,既然认识到了,朕就不责罚了,且平身,看座。”朱由榔道。
“谢陛下。”
李定国站起身,李洪早搬来一张椅子,放到其身侧,李定国再次谢恩坐下。
“李爱卿,这几日感想如何?”
“陛下,臣这几日才知往日是何等的愚昧无知。尤其禁军给臣的触动最大。其一,军容齐整,军纪严明,是真正的爱民之军。入驻桂林以后,立即帮百姓修路补房,担水扫院,还派出军医给百姓送医送药。臣至此才明白,皇上所谓‘以民为中心’的治政方略绝非空言。看到百姓对军队发自内心的欢迎和爱戴,臣这心里五味杂陈。臣十二岁当兵打仗,见过很多军队,如此爱民的军队,实属仅见。前几日观禁军和山地军的行军,发现其官兵皆正气凛然,至此臣才明白,正气之源就来自于无私的忠君爱民之心。臣作为大明人民解放军其中的一员,深感荣耀;回想臣往日之所为,又深感羞愧;再思未来,又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李定国真诚地说道。
……
医国高手
第三百二十一章 君臣知心
“其二,左路军勉强打胜之后,臣非常兴奋。全歼清兵一万三千人,这是臣平生打得最为得意的一仗,但见皇上并未因此而高兴,臣心里对皇上是有怨言的。后来才知,臣真是坐井观天,与禁军和山地军比,伤亡数字竟是数百倍的差距!至此,臣才知道错的有多离谱。”李定国躬身答道。
“宁宇,你能见到这些也算不错。不过,见得还是浅了啊。”朱由榔听了李定国一番话,知道他是真的反省了,也就有心提点他一番。
“宁宇,自从手榴弹和地雷问世,传统的战法其实就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发展了。斗兵、斗将,这些战法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人武勇,而手榴弹和地雷的出现,使个人武勇起的作用越来越小了,更多需要的是团队精神。如果见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清兵已经在研究如何破解这两样利器了,江西战场上就已经有了改变。他们现在主要的改变是,以散点队形弃马步战,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限制手榴弹和地雷的威力。你往后看吧,以后清兵还会有更多针对之战法出现。”朱由榔道。
“朕之所以在你取胜之后并不是十分兴奋,主要是没想到你会因为意气之争,而放弃清兵最怕的这两样利器。为帅者,当善于各种有利因素,而不是将有利因素抛弃;为帅者当有宽阔的胸怀,哪能被言语一激就秀兵出贵州,直至娄山关。这个战略目标达成以后,不宜着急北进,应休养生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李定国道。
朱由榔闻言点了点头,他整体的想法跟自己不谋而合。对于贵州的判断也非常精准,只是有一点不同:艾能奇是否固守云南。
可以看出李定国不肯冒险,他的意思非常明白,是将贵州当成延缓敌兵前进的战略纵深,可以给大后方提供屏障和反应时间。
而朱由榔的想法则恰恰相反,他希望艾能奇进入贵州,将贵州经营成铜墙铁壁的战场,清兵若是进犯,那么贵州的山山水水,就可以将他们全部埋藏。
贵州“八山一水一分田”,山连着山,山套着山,数百里方圆往往只有一条山道可以行军,正适合打伏击。
“宁宇,你的想法大部分跟朕不谋而合。首先,你的判断是准确的,朕刚刚得到情报,清兵已经退出贵州,退往成都。其次,关于收复两湖、贵州之后的总体战略,也跟朕不谋而合。朕的意思也是不要快速进军,一来需要休养生息,积蓄力量,二来物质力量不足,别说别的,就是各地官吏,朕如今也很少有拿出手来的人才。三来朕的新政要顺利推进,也不能太快,太快了怕是效果不佳。所以,要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待各方面准备充分了,再进行北伐方为稳妥。”
“不同的一点是对艾能奇的使用。朕意刘文秀和艾能奇同时进入贵州,贵州山多人稀,正是天然的好战场,经营好了,此处将是清兵的坟墓,来多少消灭多少。”
李定国听完,仔细一琢磨,也是服了,暗道:“皇上真是高明啊,贵州多山,正是手榴弹和地雷的用武之地,当真是一个绝佳的大战场。这是充分扬已之长啊。”
“陛下,臣拜服!一定按圣意办理。”李定国道。
“宁宇,你打算何时起兵?还有什么困难和要求?”朱由榔问道。
“回陛下,臣打算在桂林休整一个月。”
“哦,为什么休整这么长时间?”
“陛下,臣看了禁军和山地军,才知臣的军队人数虽多,却是乌合之众,臣打算效法禁军,走精兵路线。第一步,是淘汰老弱病残。陛下,有些人出来当兵,其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如今年纪大了,因为无家可回,无处可去,只好把军队当家。这些人,臣打算让他们就地退役,按陛下的成法,愿意回家的,发给路费,不愿意回家的,看官府能否给他们安置安置,别让他们饿死也就行了。第二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臣打算请禁军李指挥使和山地军李将军好好给东路军上上课,讲讲军人为何打仗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军队的战斗力才会成倍增加。同时,臣请皇上恩准,从禁军选些人给刘文秀和艾能奇军当当先生。他们没有见过禁军和山地军的战斗力,跟臣一样,属于井里的青蛙。”
“哈哈哈……,宁宇,看来你是真开窍了。可以,你的这些想法,朕赞成,准了。”朱由榔听了李定国的话,感觉人是选对了,笼罩在心头的一丝乌云一下子散去了。
历史真是不蒙人啊。
医国高手
医国高手
第三百二十二章 璞玉浑金
陈际泰和何腾蛟奉旨前往全州,与安南伯杨昌江一起,去料理杨国栋的后事。
英雄人人敬仰,就算敌人也不例外。清兵不但没有毁坏杨国栋的尸骨,而且还立了坟。所以,陈际泰和何腾蛟的差事办得非常顺利,重新在全州之南选了风水宝地安葬,重新铸坟。
三顺王的铁铸像也造好了,就跪在坟前。孔有德、尚可喜非常幸运,在生前看到了自己跪拜的铁像。
跟他们同时被处死的,还有孔廷训和尚之信。
行刑这天,全州南门外人山人海,百姓们接肩摩踵,纷纷争睹这一千古未闻之奇事。
何腾蛟致祭词,并宣读了皇上亲笔所书的一首悼诗:“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这首诗与杨国栋的绝命诗一同刻碑,永志纪念。
“将军百战血染沙,妖氛未除恨无涯。此身归去终不悔,大明开遍幸福花!”这首绝命诗是何等的豪迈,表现了杨国栋视死如归、无怨无悔的英雄气概,同时还有对大明百姓都过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
而皇上的悼诗充满了惋惜、悲愤和激励,号召天下臣民学习英雄,继续英雄未竟事业。
杨国栋安葬仪式结束了,这两首诗却是迅速流传开来,不但在南明的地盘掀起了学习英雄的热潮,就是在清占区,也鼓励了被压迫的人民,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同时,那些叛国者却是惶惶不可终日,其中,镇守汉中的平西王吴三桂最为害怕。
他不能不怕,听说三顺王跪像之侧,还给他留了位置。
……
“启奏陛下,安南伯杨昌江宫外求见。”这日,朱由榔正在与随行大臣们议事,李洪禀报。
“宣。”朱由榔命道。
“遵旨。”李洪答应一声出去了。
不一会儿,朱由榔就见李洪带进一个少年来。
说是少年,看身量却有一米八以上,长得虎背熊腰、膀大腰圆,只是双目红肿如桃,脸上稚气未脱,行动间毛手毛脚,一看就是懞懂少年。
杨昌江行礼毕,叩谢皇恩,这些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朱由榔命他平身,杨昌江却是不起:“皇上,臣奉母严命,请求皇上恩准,让臣带孝出征。”
“杨爱卿,这可不行。为人子者当守孝三年。朕先前有旨,孝满之后,准你随忠勇伯习学。”朱由榔一听这话,连忙摆手否决。
“皇上,臣母说,忠孝不能双全,当先尽忠再行孝。臣母还说,承继先父遗志,就是尽了大孝。臣父死于清兵之手,臣愿意上阵杀敌,为父报仇。守孝之事,由臣弟昌河承担,他说要在臣父墓前结庐读书,三年后再入国子监读书。皇上啊,臣心里的仇恨跟着了火一样,皇上若不准臣之所请,臣情愿跪死于此。”杨昌江说到这里,连连磕头,碰地有声,显见其志甚坚。
“陛下,安南伯母子深明大义,臣非常敬重。臣请陛下答应安南伯的请求,全了他们母子忠义之举。”吕大器被杨昌江的话所感动,连忙出班替他求情。
“陛下,臣附议。”陈子壮、黄宗羲、陈际泰也都站出来求情。
“好吧,昌江,朕准了。你回府去安顿好家事,就跟在忠勇伯身旁习学吧。”事已至此,朱由榔也只得答应。
“皇上,臣知皇上让臣去忠勇伯身边习学是一番爱护之心,担心臣年纪小,上战场怕有个闪失。但臣不愿干舞文弄墨之事,那是秀才们干的,臣请求皇上让臣带兵打仗。皇上,臣打小随父练武,习学兵法,一身的本事,您不用担心臣的安全,若是不信,臣愿意跟侍卫大哥们比试比试,让皇上看看,臣是不是吹牛。”杨昌江生怕皇上不答应,自吹自擂开了。
朱由榔看着这个十六岁的半大小子,吹自已“一身本事”,还要跟侍卫们比试,虽带着莽撞,但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却是让人看了喜欢。
他把杨昌江留在后方,确实有保全之意,然而见到杨昌江本人,发现确实是个将才,让他去干军情,确实有些不妥。因为他看出来了,杨昌江不是那个材料,再加上杨昌江本人力请,朱由榔改变了主意。
“虎父无犬子,朕信矣。好吧,既然你有志从军,承继父志,成人之美,朕何乐而不为?这样吧,朕委你哨总之职,暂在焦琏手下当差。”
“谢皇上隆恩,臣这就去焦叔叔那里去报到!”李昌江心愿得偿,不由大喜,磕了三个响头,退了出去。
“真是一块璞玉浑金,稍微打磨,必会光彩照人啊。”吕大器赞了一句,众人皆点头称是。
朱由榔也点了点头,虽没有明言,眼中的欣赏之意却是表露无遗。
少年伯爷,又得了皇上青眼,李昌江日后前途无量。众臣各自赞叹不止,更有有心者,在暗自盘算是不是求求皇上,将自家女儿嫁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