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小学生 >

第246章

大明小学生-第246章

小说: 大明小学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挨几句指责又算什么,那前首辅张孚敬,被人骂了十几年,不也没什么大事,一样善终了。”
  严嵩叹道:“你的想法虽可行,但当前时机并不对。
  我才做了不到一年礼部尚书,天子对我还不够熟悉,导致我升无可升。所以此时逢迎天子又能有什么效果?
  等什么时候皇上对我更熟悉了,或者出现入阁的机会,再抛出这个入太庙的话题,博取更进一步的机遇。”
  就算被人抢在前面拍皇帝马屁也不要紧,谁让他严嵩是礼部尚书。
  无论谁首先掀起这个话题,他严嵩都是权威的那个,攫取好处不在话下。
  严世蕃见父亲已经想通了,便催促道:“先去找夏阁老,看看夏阁老对父亲的态度!
  父亲放心,如果与夏言关系破裂,天子说不定反倒对父亲另眼相看!否则父亲你只能永远屈居夏言之下了!”


第五百四十章 裂痕
  严嵩知道自家儿子是个有点愤世嫉俗的怪才,但今天第一次从儿子口中听到对夏言的不敬之言。
  他心神不定的熬到了天黑,就微服出行,前往夏言府上拜见。
  严嵩虽然身为七卿之一的礼部尚书,但他有自知之明,秦德威不会卖的他面子。
  在他的熟人里,也只有夏言能阻止秦德威对儿子的报复了。
  夏大学士刚在从内阁回来,精力有些不振,一边吃着膳品,一边接见了严嵩。
  “令郎究竟是怎么回事?”夏大学士没好气的质问说:“怎得如此不知天高地厚?”
  其实弹劾本身是小事,让夏言不爽的是,这种不打招呼、自作主张的行为。
  严嵩低声下气的答道:“小儿辈向来有仇怨,一时难以自制。”
  夏言呵斥道:“若难以自制,就让他回老家读书去!这里是京师,任何人都没有难以自制的资格!”
  严嵩好歹是礼部尚书了,被这样教训肯定有点不爽,但也只能先唯唯诺诺的应了几声,然后才说:
  “道理都明白,只是犬子必遭秦德威报复,还望桂洲兄出手相救。”
  夏言有点不耐烦的说:“那就叫令郎先吃个教训!总要先让秦德威消消气,我再去开口。”
  正所谓,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立正。
  严嵩知道自家儿子与秦德威多年宿怨,真不敢试探秦德威的报复底线,那么多人都秦德威被送走了。
  继续对夏大学士恳求说:“还请桂洲兄救命!”
  夏言便又道:“不然你们父子对秦德威负荆请罪去?如此我也方便开口。”
  严嵩暗暗叹口气,如果自家儿子肯对秦德威服软道歉,还用来找夏言吗?
  夏言极为不满的说:“本就是你们惹出的事情,你们又不肯负荆请罪,又不愿意吃教训,那怎么让我对秦德威开口?”
  严嵩本来就是个文艺敏感的人,先前又被儿子灌输了半天,听到这里同样也产生了些许不满的情绪。
  明明就是你夏言一句话就能压下的事情,却定要让他们父子去向秦德威低头。
  你就这么不尊重一个礼部尚书?一个礼部尚书在你面前服伏低做小还不够?
  但自负的夏言没有把握住严嵩的心态,将严嵩当成了属下训斥。
  夏言的逻辑也很明确,你严嵩这个礼部尚书是我帮你弄来的,我需要考虑你的心情吗?
  而秦德威的地位,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努力争来的,并不是我夏言扶植的,跟你严嵩当然不一样!
  当初秦德威有本事屡屡甩脸色,然后自己闯荡,你严嵩如果也有这个本事,那也不拦着你。
  严嵩没从夏言这里求来想要的结果,又怏怏不乐的回了家。
  严世蕃连出去迎接都没有,就坐在书房里等父亲进来,直接开口问道:“父亲此去如何?想来我所料不差。”
  严嵩面无表情的摇了摇头。
  严世蕃又火上浇油的说:“现在父亲你才明白,你在夏言心目中是个什么位置了吧?可能连秦德威都不如!”
  严嵩感觉儿子似乎还有点幸灾乐祸,恼火的问道:“你又想说什么?还是多想想你自己所面临的问题!”
  严世蕃换了种说法:“其实夏言也忽略了一点,到了礼部尚书这个地位,能真正确定父亲你去留的,只有陛下而已!”
  对朝廷机构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一般尚书是不会被大学士彻底操纵的,毕竟六部尚书也是直接向天子负责的人。
  严世蕃莫得感情的继续分析说:“夏言与父亲同乡,年纪也相仿佛,如今对父亲的用处真不大了。
  甚至相反,夏言还有可能是挡在父亲前面的巨石,如果父亲想继续前进,看看山顶风景的话。
  儿子我冒失一次,能让父亲你认清楚当前的处境,那也是非常值得了!”
  严嵩不由得想到,谁能让一个礼部尚书继续进步?不言而喻,只有皇帝。
  具体怎么办,严世蕃先前已经说过思路了,就是再发动一波“大礼议”。
  给嘉靖皇帝的亲爹上庙号、入太庙,以此为晋身之阶。
  这是一件很“严重”的礼制事务,不亚于当年嘉靖皇帝认谁当爹。
  一旦被上了庙号,并且神主进太庙,那就是大臣口里的列祖列宗了,但祖宗是能随便认的吗?
  嘉靖皇帝自己认爹就罢了,还要带着大臣和后世一起认祖宗?
  再怎么说,嘉靖皇帝他亲爹生前只是个藩王而已,追谥为皇帝就罢了,再搬进宗庙就太过分了。
  所以这事情,一般大臣是不会支持的,甚至想都想不到的。
  严嵩按住了纷繁的心情,对儿子喝道:“没有你说得那般容易,须知独木不成林!”
  对此严嵩看得很清楚,在礼法上,嘉靖皇帝内心追求的是被“广泛认可”。
  孤零零的一两个人支持,反而会让嘉靖皇帝觉得是讽刺,甚至这一两个人会被大臣们视为另类。
  当年大礼议的时候,也是有张璁、桂萼、方献夫、霍韬、席书、黄宗明、郭勋等等一大批文武大臣鼎力支持,场面上有声有势的。
  如果真的只是单枪匹马的上疏倡议一下,就能飞黄腾达,早就有人去干了!
  严世蕃惫懒的瘫在罗圈椅上答道:“所以我的意思,也不是立刻就让父亲去动手啊。父亲说时机未到,我也很赞同。
  你现在所要做的,就是交结同道,暗中寻求所有潜在的盟友。”
  严嵩示意儿子接着说。
  严世蕃当然早有想法:“比如说左都御史霍韬,他本身就是议礼派的宠臣,可以在天子那里抵消掉夏言。
  而且现在议礼派逐渐式微,霍韬也急需够分量、能同气连枝的新盟友。
  如今人人都知道,儿子我与秦德威多年仇怨,彻底撕破脸了。恰好霍韬也是秦德威死敌,这不就有共同语言了吗?
  还有兵部尚书张瓒,根据廷推细节来看,这个人必定与霍韬有关联,而且与京营总督王廷相有龃龉。
  这不又巧了吗?王廷相可是秦德威的同道前辈。
  若能有礼部尚书加左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这个阵容就已经很不错了。
  此外工部的林尚书,他肯定不是夏言那边的人,费费心思,说不定也能拉拢过来。
  而且在大学士里,顾鼎臣这个人虽然没什么主心骨,但他向来热衷逢迎天子,极有可能支持上庙号这种事,也是潜在的同道。”


第五百四十一章 公平公正公开
  经过严世蕃这么划拉了几下,仿佛给严嵩划出一道切实可行的的路子。
  如果说十几年前嘉靖皇帝刚登基时,认爹事件算是第一次大礼议的话。
  那么给嘉靖皇帝亲爹上庙号并且神主入太庙,就算是第二次大礼议。
  严世蕃明显觉察到了这其中蕴含的机会。
  严嵩想了又想,然后才道:“这些事情急不得,宁可慢些也要稳住,同时还不能让夏桂洲产生太大警觉。”
  严世蕃随口道:“没事,如果我被秦德威报复,父亲即便有点小小的负气之举,也是能被理解的,夏言也想不到别的地方去。”
  不过严嵩听到秦德威这个名字后,顺便问出了一个疑惑:“你如何可以确定,秦德威对我有敌意?”
  并不是说严嵩没有心机,主要是他与秦德威的直接接触很少,而且近几年的关注重心在夏言这样高层次的人身上。
  所以秦德威并非是严嵩的关注对象,严嵩也没有仔细琢磨过秦德威这个人。
  严世蕃则相反,他花过很多时间研究秦德威,便很有把握的答道:
  “以父亲和夏言的关系,在正常情况下,秦德威肯定会亲近父亲。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好像是秦德威交好王廷相那样。
  但父亲你应该能感觉到,秦德威对你始终刻意疏远,这不是敌意又是什么?”
  严嵩反问道:“难道不是因为你屡屡得罪秦德威?”
  严世蕃冷笑几声:“秦德威能拥有今日之地位,说明他的官场头脑是很成熟的。
  一个成熟的官员,会因为儿子我这样不成器的东西,就故意疏远一位本可以亲近的礼部尚书?
  而且还有句话叫做不打不相识,儿子我确实几次得罪过秦德威,但秦德威可曾找过父亲你来解决问题?
  这就足以说明,秦德威完全不想与父亲扯上关系。”
  严嵩心里很不痛快,秦德威这样潜力无限的人如果对自己有敌意,目前还看不出什么,但未来多多少少也是个麻烦。
  “不过父亲你暂时不用管秦德威!”严世蕃话头一转:“父亲你看着夏言就行,你的对手并不是秦德威,你不用浪费精力在秦德威这里。”
  严嵩无奈道:“我担心的是,秦德威对你的报复,此人从无容人之量。”
  严世蕃还是混不吝的说:“只要父亲你还是礼部尚书,还是夏言的同党,秦德威又能真把我怎么样?
  而且现在确实是我理亏,但等到我被秦德威报复后,那可就互相抵消了!
  到了那时,可以再请夏言出面摆平。当然如果夏言再被秦德威不依不饶的顶撞回来,就更妙了。”
  严世蕃为了这个“第一个弹劾秦德威”的名号,也是豁出去了。
  大明官场是讲规矩的,反正再怎么被秦德威报复,也不可能弄死自己。
  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一个国子监监生,连官员都不是,还有什么可失去的?
  如果秦德威连一个弹劾都要大张旗鼓、往死里报复的话,没准还要被嘲笑心胸狭窄。
  严嵩觉得儿子还不明白状况:“皇上下旨让秦德威提督四夷馆,而秦德威又奏请选国子监监生为译字生。”
  四夷馆译字生,其实也是一种终身制的职业,当然也是有编制的那种。
  就好像钦天监的天文生、教坊司的乐舞生一样性质,进去就出不来了,弄不好还要世代相传。
  大明这点很不好,阶级还不算完全固化,但职业固化更严重,还是世代固化的那种,这就导致了很多问题。
  严嵩担忧的就是这点,本来国子监监生肄业后,是具备了选官资格的。
  有自己运作运作,严世蕃能在京师当个八九品小杂官。
  但若被秦德威弄到四夷馆当译字生,然后强行一辈子不放人,那严世蕃这辈子不就毁了吗?
  父亲是进士礼部尚书,儿子是译字生,如果将来有了孙子又被强制世袭译字生,这踏马的不是阶层大降级吗?
  严世蕃很光棍的说:“儿子我这辈子还能有多大出息,我自己并不重要,一个监生说破天还能怎样?
  最终全靠父亲你了,如果父亲你能入阁柄权,我就算是个译字生,也无人敢轻蔑我,四夷馆也留不住我!”
  严嵩也就不再说什么了,让儿子去四夷馆磨磨性子也好。
  那四夷馆里无非就是通事和译字生两种职业,还能把儿子怎样?
  自己可以屈从于夏言,表面上伏低做小,难道还要对一个从五品翰林也低声下气?
  严世蕃拍着胸脯说:“所以父亲但请放心,若那秦德威真的太过分,我也不是胆小怕事的!
  拼着大闹一场,还指不定谁更丢人!以小博大的手段,不只是秦德威会,我也会!”
  严嵩叹口气,说真的,如果秦德威是瓷器的话,自家儿子只能算个瓦片。
  可瓷器和瓦片纠缠碰撞,最后还不一定谁占便宜。
  果然第二天,秦德威就正式上疏,奏请在四夷馆增设西洋馆,并征调国子监监生十五人为译字生。
  而且还精准的列出了一份名单,其中赫然有严世蕃这个名字。
  奏疏送到宫里,内阁直接就拟票照准了,然后就顺利批红,拟旨下发吏部,没有任何阻碍。
  知情人都将严世蕃这遭遇,当成了秦德威泄愤的表现,犯不上为了个严世蕃,做恶人拦着秦德威。
  正在太常寺历事的严监生收到调令后,很干脆的就离开太常寺,去了四夷馆报道。
  四夷馆地点在东安门外,从这个位置就可以看出,四夷馆是一个多么边缘的衙署。
  大部分朝廷重要衙门都位于长安左门外,三法司在西城,这两处是朝廷核心所在。
  四夷馆却另设在了东安门外,而且连个完整的衙署都没有。
  就在胡同里,分散了九个小院子,就是四夷馆内设的九馆了。
  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小胡同里,严世蕃忍不住就吐槽,没见过比四夷馆真没排面的官方机构了。
  这一波新被抽调来的十五个监生,都被聚集在了胡同里一个空院内。
  据说这个院子,马上就要成为四夷馆新设的第十馆,也就是西洋馆。
  严监生扫了一样,发现了几个认识的同学,不禁连连冷笑。
  秦德威为了报复自己,打出抽调国子监监生的“旗号”,简直是自取灭亡!
  要知道,国子监监生虽然没有了含金量,不被视为“正途清流”,待遇比进士差得远,但也是出身之一。
  有资格选官,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被选派为知县。
  所以被抽调来当四夷馆译字生的国子监监生,内心其实都有怨气。
  当了译字生,就意味着仕进希望彻底断绝,一辈子与外事文书打交道吧。
  严世蕃对这帮同学们的心情洞若观火,只要自己寻找切入机会鼓动和拱火,这帮监生迟早会闹事。
  一个人闹事,和十几个人集体闹事,那可不是一种性质,至少也会让秦德威焦头烂额、脸面大损。
  想到这里,严监生也就不摆礼部尚书公子的架子了,主动混入了国子监同学里,与同学们打成了一片。
  不但是心有所求,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保护,这就叫做群众基础。
  虽然严世蕃尊容不行,但他不缺钱,也不缺爹,对其他监生大包大揽的说:“今晚我作东,一起乐呵乐呵。”
  教坊司乐户归礼部管,而礼部尚书是严监生他爹。
  这就引发了一阵小小的欢呼声,这十几个监生,俨然就要以严世蕃为核心人物了。
  严世蕃忍不住暗暗得意,这次让你秦德威也尝尝,被人以小博大的滋味。
  忽然有四名杂役走进了院门,然后又左边两个右边两个,站在门边等候。
  众人便知道,有大人物来了。
  随后见到个冠带齐全的年轻官员出现在院门口,昂首阔步的拾阶而上。
  少年官员站在月台立定了后,对着院里众人说:“本官秦德威,奉命提督四夷馆。”
  众监生忽然有些恍惚,眼前这个人就是读书人里的最成功案例!
  走监生路线的人,都是科举扑街,而秦德威则是最年轻的科举状元。
  看看人家,再看看自己……这反差让人抑郁。
  严监生的体型外貌辨识度太高了,秦德威稍微扫了两眼,就在人群里看到了严监生,但并没有在意。
  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