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镇人家 >

第49章

小镇人家-第49章

小说: 小镇人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然大家没有忘记今晚过来这里是做什么的,盛浔掏出一把糖,招呼旁边的那些小孩过来。
  他说话时很温和,“糖要不要吃?”
  才三岁大的小孩,口齿有点不清楚,她可爱吃糖了,躲在大哥哥身后冒出头,“要吃。”
  “我们不能要,”小男孩一脸老成,即使咽口水,还是拒绝了,让其他想迈步子的都停在原地。
  “不是专门买给你们的,家里有喜事,大伙散散喜气,”晓椿摸摸那个大孩子的头,跟他说,“我们一路都分过来了,大家都接过糖了,你们要是不接,那这糖就没人要了。”
  “那我去问问婆婆,”孩子赶紧跑到慈幼院门口,那里坐着两位老婆婆,问完了又跑回来,脸上喜气都抑制不住。
  小孩子则喊,“吃糖喽,吃糖喽——”
  他们买的糖是很多是麦芽糖,不是那种融化成焦黄色的,要用棍子搅一搅成团的。而是一整块米白,上头长满空点的,硬邦邦,买时就拿木榔头砸,有大有小,虽然卖相一般但甜味是旁的糖比不了的。
  还有专门在做糖的时候往里头搁生姜汁和红糖,这种糖叫姜糖,闻着就有很浓的生姜味,吃时虽然甜,但是舌尖会感受到一点辣味,是姜辣。
  小孩不拘什么糖,只要尝着甜的就很欢喜,一粒糖的快乐很早以前他们这群人也有过,但长大以后,就抛弃了这种简单的满足感。
  但今晚,大家坐在石栏上,嘴里含着糖,看烛火下小孩子在桥上追逐打闹。边跑还边唱,“老鸦精!老鸦精!老鸦实在没良心。嘴里对你讲,肚里不放心。” 童言稚语让人发笑。
  到后头天色属实也晚了,小孩们才一一不舍地跟他们告别,抿着嘴上还剩的甜味睡下了。
  阿夏一群人也沿路从明桥回去,提着一兜子玉兰花,见到小娘子就送一朵,簪戴在头上,走到家里只剩下残留的花香。
  也许很久以后,不会记得今晚的细枝末节,但大家不会忘记漫天星光,孩童的笑颜,月夜里的糖霜和一路歌唱。
  后来,大家还凑了一笔钱,买了许多书送给慈幼院,就放在置婴点的那个抽屉中。
  糖只能甜一时,明理开智才能过好以后的日子。
  从那之后,天就越来越热,日头高悬,晒的人出门都烧得慌,软底鞋子走路上烫脚,撑着油纸伞还好一些。
  这还没到三伏天,暑气已经叫人受不住,阿夏都不想出门,只能缩在屋子里,幸好这屋子靠河,左右通风,也没有那般热。
  不过就算再热,她也没能闲着,坐在软垫上帮她娘清点聘礼,毕竟过了大暑,方家就得托媒人朝南家下聘,再选吉日议婚期。
  以至于方觉虽然忙得焦头烂额,但满面春风,白日上课,夜里抄写礼单。觉得不够好,大晚上的还要拉上阿夏跑到金器铺子里再挑挑。
  他是有精气神了,倒把家里折腾得团团转。方母更是没喘气的时候,跑个大老远去求人家酿的羊酒,拿过来送媒人,先把这事情给定了,免得到时候腾不出手,还叫人难堪。
  至于旁的聘礼中鹅酒茶饼也要置办齐全,还有三金,金镯、金钏和金帔坠是方觉自个儿去挑的,一等的足金,不是银上镀金充个数,也比照了仕宦人家送了一条锻红长裙和黄罗销金裙。
  零零散散的小物更是多得让人头疼,这要不是阿夏的亲哥,她指定都不会这么上心。累得人腰酸背疼,还得挨个对照,有点瑕疵就换,反正是把方觉攒的银钱花得所剩无几。
  盘算了五六日才算是一一清点好,一家人也能歇口气,阿夏盘腿坐在地上,脑袋往后头的凳子靠,她颇有点生无可恋地道:“原来成亲前是这般累啊。”
  方母就笑她,“你累啥,媒婆才更累,一趟趟地往两边跑。等你到了那时候,我还得请她呢。”
  她想起这一茬,手上的动作都放慢了些,“你这嫁妆娘都给你早早备下了,这两年再多置办些,到时候肯定让你风光出嫁。”
  “哎呀娘,你这么早说这做啥,”阿夏倒没有脸红,她只是这么一想,就觉得太折腾人了,根本没有那种念头。
  “哎呦祖宗,你这都算晚了知不知道,”方母斜她一眼,“瞧你这懒散的样子,估摸着也就你盛姨能受得了你,到时候可得给我勤快些,你就算是做做样子都成,免得我之后还要上门教训你。”
  “噢,”阿夏无话可说,她坐起身来,目光灼灼地问她娘,“那娘你说,盛姨要是嫌弃我了呢?”
  方母笑得要打跌,指着门外道:“喏,瞧见你盛姨没,你自个儿问她去吧。”
  阿夏以为她娘在跟她说笑,不过还是探出头看了眼,还真瞧见推门进来,手拿着一大篮子东西的盛母。
  还不等她坐好,方母就出门相迎,拿扇子给她打凉风,嘴上埋怨道:“我说你这大热天的不在家待着,非得现在过来,生怕暑气晒不着你。”
  “谁说我是来瞧你,我是来瞧阿夏的,”盛母把那篮子东西往桌子上一放,笑吟吟牵住阿夏的手坐下来,弄得她们才是母女似的。
  “盛姨,你不会还去山里摘杨梅了吧,”阿夏瞧见那筐乌黑透红的杨梅,语气惊讶。
  盛母扇着风,满脸带笑,“可不是,杨梅这东西金贵着呢,我五更天去摘的,这不是忙活到现在回来,赶紧给你们送篮子尝尝鲜。”
  “合着你这样说,我们还是沾了阿夏的光不成,”方母从灶房里走出来,端了杯酸梅汤放到桌子前,语气打趣。
  “那可不是,”盛母揽着阿夏,“我要是不热切点,你能放心把阿夏给我家。媒婆我现下都不请了,送节礼一准我自己来。”
  “得嘞,你就算在这住都成,”方母调笑,“阿夏你也先回屋去,我和你盛姨好好聊聊。”
  她们两个还能聊啥,无外乎是日后的定亲如何走,到时候各自备些什么东西才好。也幸亏两人认识二十来年了,彼此都熟,不会在这上头扯皮,谈得十分顺。
  等阿夏再出来时,盛母都回家去了,大热天的家里后山又种了些菜,盛父不在家,盛浔这些时日又忙着租船练掌舵去了,大概有近半个没回来。她可不是就得眼巴巴地赶回去浇水,免得让日头给晒到发蔫。
  “你盛姨也不容易,晚点做了面,你捧一碗过去,”方母说着从篮子里挑出个杨梅,塞进嘴里,这样雨打日照后的杨梅,汁水充足,又甜肉又多,只不过不能多吃,牙可受不了。
  她又说,“这杨梅好,晚点你爹回来让他做成杨梅烧。”
  “成。”
  阿夏满口应下,反正盛浔不在家,一个人应当也没有什么胃口。
  至于吃面,今日是夏至,镇上有习俗是要吃面的,毕竟今年的小麦刚收,磨成的面粉正是新鲜的时候,做成面敬神,祈祷来年的丰收。
  不过也有句俗语,叫做“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意在说过了夏至后,白昼将会一天天缩短。
  虽说名头不一,但夏至吃面却是流传了下来,且各家吃的面都各不相同,有的人家会在这日吃阳春面。不想油腻的就是光面加点汤,要吃得好些补补的话,额外加点浇头,肉、鱼、蛋、菜往面上放。
  有的爱吃海鲜,就来一碗海鲜面,长面或粉丝煮软,熬好汤头,虾和蛤蜊等海鲜堆叠上去。
  其他的还有诸如鱼汤面、鳝丝面、辣肉面等等,不过方家这日惯常是吃凉面的,受不了太热的吃下肚。
  方母从面袋子里舀出一勺面粉,今年收的小麦磨成的。磕两个鸭蛋,又加了不少碱水进去,揉成发黄的面团,醒发会儿切成小宽面。
  做凉面的面条不是一根根圆又小的,而是扁实较宽,吃着筋道蒸时也不会烂糊。
  把面条抓一把抖散,放进竹笼屉上头蒸会儿,蒸后再煮后过凉水,面能变得更加紧弹。
  从后院摘两根嫩黄瓜,擦丝码在面上,一点花生米,蒜末,醋和虾籽酱油各来点拌匀。
  就这样的面阿夏能吃两碗,面条韧劲十足,沾着醋味,让人胃口大开。不过她吃不得辣,要是再往面里搁点辣椒油,那吃起来则麻辣鲜香。
  方母拌好一碗让她送过去到盛家,等阿夏回来时,大家都吃上面了,方觉已经吃完一碗,准备再添一点。
  “你这今日做什么去了,吃的这般快,”方母有些好奇地看向他,难得看见这个儿子如此不斯文的样子。
  “前面相中的镜台和妆奁说是做好了,跑到山门那里瞧了眼,还差些,过两日打磨好了再送来。”
  方觉走了那么多里路能不累吗,大夏天的走在脸都淌汗。本来太公也能做的,但式样总归太老旧了,索性就定了外头的。
  “成,你心里有数我也就不说什么了,你自己这段日子多上点心,”方母也没有旁的话好说,毕竟这之后是小两口自己过日子,她才不会把手伸得那般长。
  阿夏则把头给低下去,不然晚点又得被她哥给拉着去买啥,这大热天的她一点都不想出门。
  “你可把那心放肚子里去吧,我白日走累了,晚上不会拉你出门的。”
  方觉瞧她那模样,用脚趾头都能猜到她在心里想什么,当即戳破那点小心思。
  阿夏立马松了一口气,“那还算哥你有点良心,没逮着我使劲薅毛。”
  这话说得不止方觉失笑,大家都乐不可支。
  “阿夏你要是不想跟你哥出门,那今晚过来给我挑杨梅,”方父打了个饱嗝,指指他今日去山里做帮厨,自己花钱摘来的杨梅,一大箩筐堆得跟座小山似的。
  他今年要做四五坛杨梅烧,每个坛子都很大一个,等酒泡好,到时候陈年酒酿则拿出来在方觉成亲宴上请众人喝。
  比起泡青梅酒,那杨梅烧应当是要简便许多,不过光是挑适合的杨梅酒够费眼的。想要杨梅烧好吃,那选的杨梅须得果子大、肉要厚、色暗红、汁水多、瞧着甜的,那些将烂的或是有磕碰的一概都不要。
  两大筐的杨梅也就才挑出大半筐是能泡酒的,再说这酒也有名堂,不能用黄酒和米酒,泡的不好喝。
  得用糟烧出来的白酒,且太烈和太淡都影响口感,只有适中的,才能让杨梅不至于在酒里腐烂。
  选好杨梅和酒,再挑适合的坛子,就能将从糟烧里走一遍的杨梅挨个放下,倒点冰糖和白酒,糊泥封口。
  酒这种东西越放则味道越上佳,放个一年再喝,酒味醇和,甘鲜爽口。
  里头的杨梅除了有点软趴趴外,其他的跟之前大差不差,吃一口有蕴在里头的酒气,不能吃太多,对于消食倒是不错,吃上一两粒,那饱胀感过会儿就消散了一些。
  白酒熏得阿夏晕乎乎的,哪怕她没喝,最后还是被方母赶回屋子里去了。
  阿夏脸上有点红,色跟杨梅似的,脑子却还是挺清楚的。靠在窗前,垂头看河中的夜色,此时她有点想念盛浔,毕竟有段日子没见了,怀念之前他从河道另一侧划过来。
  两人哪怕匆忙见一面时,他都会从袖子里掏出东西送她,有时候是自己做的小点心,买的小玩意。
  又或是一块在海边捡到的海螺,他那日说的还特别温柔,说这海螺听过数不尽的潮涨潮落,我对着它也说了很多话,那么把它放在耳边,也许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能听见海声、风声和我的心声。
  然后她就问,心声是什么?
  盛浔却没说,当然她也没有在海螺里听见声音,只不过偶尔会试着放到耳朵边,那时她就会想起盛浔。
  阿夏看着平静的河水,偶尔眺望远处,想着远处能有一艘小船划来,上面有一个俊俏且身姿挺秀的少年,朝她的窗前游来。
  她也真的等到了。
  作者有话说:
  成亲不会写,定亲会写。而且正文完结不是故事就结束了,番外有点长的,几万字吧,因为有些节日和风俗想放到番外里去写,番外是婚后日常和养崽日常,标题都会标注的,要是不想看就不用再买了。
  杨梅烧参考《鲁迅笔下的绍兴菜》
  老鸦精那句来自《温州童谣研究》
  夏至习俗参考《二十四节气在江南》
  感谢在2022…08…06 19:35:47~2022…08…07 20:07:4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碧栗酥 10瓶;虾饺葡挞最棒 5瓶;咸鱼爱吃兔子、无牙 2瓶;多弄几个号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9章 地力糕
  盛浔的船哪怕在黑夜里也很好认; 他总会在船头挂两盏灯笼,一左一右。
  他就站在灯下摇橹缓缓前来,眉宇间有淡淡的疲惫; 不过瞧见窗前探出身的阿夏,立马从眉头微皱到双眉平展。
  “怎么这般晚了还没睡?”
  船行到窗前停下,盛浔的话里关切,今晚他早早结束赶回来; 也没有打算打扰她,只是想站在窗前瞧上一眼罢了。
  却没有想到阿夏没有睡。
  阿夏不好说自己这是想他了; 顾左右而言其他; “还没说你呢,这么晚从海湾赶回来累不累?你要是不急; 总该歇歇; 明日再回来; 身子等会儿可受不了。”
  语气中却难掩自己的欢喜; 她的笑从眉到唇; 明眼人一瞧就知她是真高兴。
  “这不是终于忙完了,想着早点回来; ”盛浔凝视着她的脸,只觉得连日多的疲惫都散了些。
  “那你赶紧回去歇着吧; ”阿夏点点他眼下的青黑; 虽然光照的不明显; 可疲态总能瞧出来的。
  “我看你都有点瘦了; ”阿夏有点心疼; 不过她这也算是睁眼说瞎话。明明盛浔跟之前比也差不了多少; 可能连日掌舵; 吃得也多; 可能还要更为壮实一些。
  盛浔低笑,“我不困,你要是困的话,那你就先睡吧,我明日再来”
  “我不困,”阿夏都没有等他说完就抢白,声音略带着急切。知道自己好像有点心急,她又小声补了句,“我晌午睡过一觉,现下还不困。”
  “那要不要跟我去个地方,刚才划船从那里经过,瞧着还很热闹。”
  “我去!”
  阿夏说完后,将这扇窗户关上,打开另一扇大窗,掀开纱布,踩在小凳上,爬到窗台坐在那里晃着脚。
  盛浔则将船缓缓划过来,站在船头处伸手,慢慢将阿夏抱下来,幸亏这船后头有货物沉,还不至于翻船。
  他抱着就没松手,抵着阿夏的额头,问她,“这段日子吃得好吗?”
  毕竟年年夏日时,阿夏都挺难熬的,不是怕热就是怕蚊虫叮咬,还苦夏到没有胃口。
  “还成,”阿夏趴在他的肩头,把这段日子的事情都说了个遍,最后道:“我哥再过几日就得向南溪姐送聘礼了,估摸着到冬日我就有嫂子了。”
  盛浔听到这话第一反应,就是心里发酸,他还得等不少时日。不过也只有短短一瞬,他就说道:“以后也是我嫂子。”
  “少占便宜。”
  他笑了声,把阿夏放下来,让她坐到船头的小凳上,看着前头的水路,眼里有沉思。
  而后他摇着橹,转过头对阿夏道:“我今日接到我爹托人捎来的信了,他们已经买完海船,已经调头准备回来,大概还有小半个月回程。”
  “那是好事啊,”阿夏很高兴,“以后你们就不用为了这船到处跑着赚钱,可以稍稍歇会儿了。”
  他听着这高兴劲,都有点不忍心把话接着说下去,也附和了一句,“是该歇会儿了,等年末就能歇段日子了。”
  “那还有不少时日呢。”
  “阿夏,”盛浔的喉咙有点发紧,他缓慢地道:“等我爹他们回来之后,没几日我就会和他们一起出发去新罗。来回应当要两个月,不能再拖,不然冬日赶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