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91章

戏明-第91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鏊用指头敲敲案上的文章,对李东阳说道:“西涯,怎地你教出来的这个学生,我瞧着写的文章次次都不像你?”
  李东阳道:“谁规定学生就一定要像老师的?你写文章像的是你哪个老师?”
  王鏊噎住。
  和李东阳比嘴皮子他可真是找错人了。
  入得了翰林院的那都是奔着仕途往上走去的人谁都不是流连秦楼楚馆之辈,平日里自也不会去写那些轻薄浮艳的诗文。
  像丘濬这个身居高位还跑去写戏剧那种俚俗玩意的绝对是少之又少的存在要不然王恕也不会特意说他几句了。
  私底下干点啥是私底下的事,表面上至少得摆出端方清正的样子来!
  是以文哥儿这篇文章骂是骂得狠了点,可既然他们没写过自然就少了几分被指着鼻子骂的实质感,不至于恼羞成怒要逮着文哥儿揍一顿。
  李东阳左瞧右瞧没找着文哥儿的身影,奇道:“那小子纸上骂起人来挺利索,怎么胆子这么小,掏出这檄文来就跑没影了?”
  文哥儿这会儿正悄悄蹲在外头支起耳朵偷听呢听李东阳说自己胆子小哼哼唧唧地忍着没跳出去反驳。
  忍住!
  不能冲动!
  他得保证自己绝对不会挨揍才回去!
  文哥儿还在那极力忍耐着呢就听到了钱福讶异地发问:“你小子躲在窗户底下做什么?”他一边说话还一边往文哥儿蹲着的窗户那边走去以至于李东阳他们也齐齐挪步走向窗边。
  钱福把想要装死的文哥儿拎了起来。
  文哥儿就这么跟李东阳他们来了个直接面对面。
  文哥儿:“……”
  可恶这个钱状元怎么回事?
  他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怨的,做什么要这样害他!!!
  文哥儿被拎回屋钱福也得知文哥儿写了新文章的事。他一下子忘了自己过来寻学士们的目的讨来文哥儿的新作准备好好品读一二。
  这一读之下钱福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
  此时此刻钱福内心的想法也和文哥儿刚才的想法不谋而合——
  王小文,我们往日无仇近日无怨的,做什么要这样害我!!!
  这“三寸金莲”的事还是钱福给文哥儿讲的呢,当时他还以为是文哥儿开窍开得特别早,结果这小子居然要写这样一篇文章。
  关键是,这小子还写得特别好。
  整篇檄文通读下来,他都感觉头皮发麻。
  这有违天理、有违人伦的,就是在骂他没错吧?
  这当家祸家、当国祸国的,也是在骂他没错吧?
  有他小子这样指着人鼻子骂的吗?!
  李东阳瞧见钱福那一变再变的表情,笑着说道:“正好你来了,顺便把这檄文拿去给其他庶吉士看看吧。”钱福这人才华过人,就是性情有些和官场有些格格不入,脾气得好好收敛收敛。
  要不然也不知他能在官场里头待多久。
  李东阳都开口了,钱福能说什么?他只能幽幽地看了文哥儿一眼,拿着文哥儿的檄文回去看看有没有人陪自己挨骂。
  他就不信了,大家都是二三十岁、正当壮年的人,难道只有他自己一个人写过那些风花雪月的诗文?!
  靳贵等人:这个真没有,咱写的都是正经应酬诗来着。
  钱福:?????
  钱福不知道的是前面还有个更大的坑在等着他。
  文哥儿怕李东阳他们觉得这文章离经叛道,所以直接来了个双管齐下,一大早便让金生揣着钱去找说书先生读檄文。
  甚至还让金生找人把文章多抄了很多份,分别送到国子监、顺天府学这些年轻读书人聚集的地方去。
  一般人当然难进这些地方的门,可不是还有李兆先和王守仁两个内应吗?
  为了尽可能降低金生被拒绝的可能性,文哥儿给檄文补了个致谢名单——
  首先感谢庶吉士钱福钱状元给他介绍详尽的缠足史。
  接着感谢礼部尚书丘濬丘尚书教给他这么有用的理学知识。
  还得感谢整个太医院热情提供的医学案例以及医学理论。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感谢他的好几位老师,没有他们的教导和熏陶,才刚满四岁的王小文哪里写得出这样的文章来呢!
  这样一列下来,名单就特别可观了。
  金生先去给李兆先和王守仁送完文章,接着就马上去找京师的说书先生。
  金生还没满十岁,生得却很壮实,办事也可靠得很。
  他先把致谢名单给说书先生们看了,说书先生们一个个等瞪大了眼:这些人是他们能接触到的吗?!
  别说丘濬这个礼部尚书了,就算是资历最浅的那位钱状元,也是他们平时需要仰望的人物!
  状元啊!
  庶吉士啊!
  他们这些穷酸老书生哪个不羡慕那样的风光呢?无非是仕途无望,才不得不出来当个下九流的说书人养家糊口罢了!
  至于写这篇文章的王家小神童,对他们而言那也是如雷灌耳的存在!
  甭管王家小神童这文章写得怎么样,他们今天一定要把这生意接了,不给钱都接!
  只要先拿出这一个个很能唬人的人物来吊足了听众的胃口,文章本身就算写得像坨屎,说不定都有人昧着良心把它夸上天!
  再说了,就算文章当真写得很烂,丢脸的人也不是他们啊!
  丢脸的是那位小神童,与他们这些说书先生有什么关系?
  反正这文章看着不长,正好拿来热热场子!
  说书先生们纷纷怀揣着这样的想法接过文哥儿那篇檄文一读,好家伙,光是通读一遍就觉得心神激荡!
  不愧是几位翰林学士的爱徒、京师赫赫有名的小神童,这文章写得像把锋利至极的刀,读来除了痛快还是痛快!
  骂得好哇!
  那些个戏文里头都怎么唱来着,光是那三寸金莲就价值千金!
  这谁娶得起?
  他们娶不起!
  偶尔有人“捡漏”娶了个小脚老婆,能跟他们炫耀一辈子!
  真是太可恨了!
  就该好好骂骂那些闲着没事瞎折腾的“金莲癖”!
  金生花一早上跑了大半个京师,只有那么少数几个说书先生表示坚决不读这种离经叛道的玩意。
  不少人拿了文章便去细细品读起来,准备下午就开讲,争取成为第一个给大伙这个新鲜事的领头人。
  和那些个读书人不绕死人不罢休的文章不同,文哥儿的文章不仅写得直爽痛快,甚至还贴心地给全文都加上了标点符号。
  这代表他们只要拿起文稿就能直接把握住语句之间的抑扬顿挫,不需要再费心去断句!
  这样贴心的稿子,他们可以读它个一千份!
  于是在钱福他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的名字同时出现在京师各大说书先生的嘴里。
  酒楼、茶馆、桥市,哪儿人多哪儿就有说书先生的身影。
  得知同行都在讲的,连金生没找上的说书先生也去讨了文章来学着讲。
  《讨“金莲癖”檄》几乎在一天之内传遍京师。
  到了晚上,还有说书先生去风月之地为客人们说书助兴。
  不少人听了对此嗤之以鼻,觉得这些说书先生身上那股子藏不住的穷酸劲,哪里见识过三寸金莲的妙处?
  都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已!
  也有人觉得“国贼”骂的是自己,当场恼羞成怒掀了桌子让说书先生滚蛋的。
  还有人躲在帘后怔怔地看着自己缠着足纨的双脚,似是想起了初上足纨时每走一步路都会痛苦不堪的日子。
  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如今她们都已经习惯,甚至已经能用这样的双脚翩翩起舞、蹴鞠嬉戏。
  可是,真的一点都不疼了吗?
  就这么一天下来,该听的人不该听的人,竟都听到了那么几句。
  这些波折文哥儿自然还不知晓。
  他傍晚与他爹一起回到家,又被他爹拎去书房谈心。
  王华瞅着文哥儿那副随时准备逃跑的怂模样,叹着气说道:“你这是还没考上进士,就当起闻风奏事的御史来了?”
  文哥儿才四岁,别人心里哪怕再怎么不满,也不会明着说出来。
  可他这么一篇檄文传了出去,得得罪多少人啊?
  别说那些真正的“金莲癖”了,便是家中有女儿的父母也会记恨你。
  缠足之风那么普遍,就你一个跳出来说这不是好事儿——
  就你说强汉盛唐根本没有这样的事!
  就你说喜欢小脚是祸国殃民!
  就你说要放足!
  这是你一个四岁小孩嚷嚷几句就能改变的事吗?
  你才四岁,谁听你的?
  文哥儿听了他爹语重心长的教育,反问道:“难就不做了吗?”
  王华对上自家儿子黑白分明的眼睛,一时说不出话来。
  难就不做了吗?
  很难改变就放任不管吗?
  哪个当父母的愿意教孩子当个胆小畏事的懦夫?
  王华看着还那么小一个的儿子,最终只能叹着气说:“算了,写都写了,随你去吧。”
  文哥儿撒丫子跑了。
  文哥儿跑回自己住处,才问金生事情办得怎么样。
  金生今天在外面跑了快一整天,却一点都不觉得累。过去他母亲因为一双天足,也没少被人嘲笑是“大脚”,他觉得要是能让更多人知道天足不可耻是件好事。
  文哥儿坐在榻上学着他爹叹了一口气。
  今天他没挨打,先生他们也很客观地给了他点评,夸他写得很不错。
  就是不知道等他们知晓外头那份“致谢名单”的存在,会不会给他补上一顿打!
  真是让人担心极了!
  文哥儿怀揣着迟早会挨揍的忧愁早早睡下了。
  结果到了半夜又是一阵熟悉的天摇地动。
  金生一直睡在外间,惊醒后立刻进屋扛起文哥儿就往外跑。
  地龙又翻身了!
  文哥儿很快清醒过来,跑到开阔的庭院跟和赵氏她们会合。
  赵氏紧紧抱住文哥儿,担忧地把一双儿女都护在怀里。
  去年年底京师才地震了一回,怎地今年又地震了?!
  这注定是许多人的无眠之夜。
  朱祐樘半夜也惊醒过来,再也没能入睡。
  难道上天真的不满意他这个皇帝,才在他继位这几年里不断地降下灾祸?
  朱祐樘携张皇后一起去查问太后与太皇太后的情况。
  太后两人也是惊魂未定,一个劝朱祐樘要勤加礼佛,一个劝朱祐樘要多做斋醮。
  朱祐樘听了也疑心起自己是不是不够诚心。
  要不怎么时隔半年又来了次地龙翻身?
  第二日早朝,朱祐樘便提出要亲自做斋醮为百姓祈福。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刘健忍不住站出来表示斋醮不着急,还是先看看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再说。
  和上次地震发生在隆冬不同,夏季可是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时节。要是这节骨眼上有农田被毁了,对百姓来说可是致命的。
  只希望这次地震没有殃及太多农田!
  朝廷正商量着即将展开的赈灾事宜,京师却有一些人开始惶惶不安——
  怎么回事?!
  昨天他们才骂那王家小神童胡说八道、那些说书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半夜里就地龙翻身了!
  难道那王家小神童当真是天上神仙派下来给世人指点迷津的不成?
  朝廷不会真把他们抓去治罪吧?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
  文哥儿:这可不关我的事
  *
  不错,今天早早更新了!!!
  *
  注:
  1。六月初六凌晨地震:参考《明孝宗实录》,六月初六丑时,应该就是半夜没错了!
  2。现实里改变是很难的,像清朝就有不少文人开始抨击小脚,甚至朝廷也下令要放足
  比如昨天放微博上的袁枚的话:“女子足小,有何佳处?而举世趋之若狂。吾以为戕贼儿女之手足以取妍媚,犹之火化父母之骸骨以求福利。”
  还有:龚自珍好言天足,生平屡见歌咏。有句云:“姬姜古妆不如市,赵女轻盈蹑锐屣。侯王宗庙求元妃,徽音岂在纤厥趾?”又云:“娶妻幸得阴山种,玉颜大脚其仙乎?”
  但这些呼声用处不大,到近代甚至还变本加厉演变成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些断掌式缠足。
  《采菲录》里面记录了民国很多地方为放足做出的措施,包括写各种朗朗上口的放足诗文,印刷宣传画报,成立放足会、天足会之类的组织,规定不放足罚钱、号召“学生不娶缠足妻”等等,需要从方方面面去改变。就这样还是有很多不愿意放足,甚至有人在这些“放足运动”中因为被检查了小脚不堪受辱投井的。
  现实就是这么难改变。
  不过明朝的缠足还没有清朝那么严重,小说里也不用太沉重!


第127章 
  这场地龙翻身来得实在太不巧了一些文哥儿一下子又不能出门了,只能乖乖在家待着。
  王守仁早上倒是从国子监回来了一趟,给文哥儿带回一篇他同窗的文章,是篇叫人十分动容的祭文。
  那祭文讲的是去岁他们家遇到水灾初缠足的妹妹逃难不及殒命江中。昨日才读到《讨“金莲癖”檄》昨夜又遇上地龙翻身那人思及泉下亡妹,字字句句皆悲痛不已读来叫人肝肠寸断。
  知晓那篇檄文是王守仁弟弟所作那同窗便把祭文托给王守仁带回家。
  檄文向来是讨伐宣战的开端。
  既然是檄文,那接下来必然有一场苦战!
  去年他在京师读书救不了妹妹,今年既然得知有这样一战他这个当哥哥的能拿得出来的也只有手中的笔杆子了!
  王守仁不过是把弟弟的文章拿给同窗们分享,意外得了这么一份声泪俱下的祭文读后也是动容不已。他向来不是怕事的人,二话不说揣着那篇祭文回到家,私底下找到弟弟掏出祭文给他看。
  文哥儿昨日放出去的檄文并没有花太多笔墨痛陈缠足对女子的伤害,而是直接攻讦“金莲癖”全因这陋俗起于男子的“欣赏”。
  他想做的就是先拔了这根源。
  没了这种荒谬的“欣赏”没了谈婚论嫁的“小脚优先”当父母的又怎么舍得再让女儿白受苦?
  且他年纪尚小连京师城门都只出过一次由他来讲这些苦楚很难让人信服。
  如今收到这么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文哥儿拿起来读了又读不知怎地鼻子也有些发酸了。
  这便是文字的妙处便是你自己不曾有过那样的经历读到动情处同样会有感同身受之感。
  昨晚家里乱糟糟的文哥儿来不及和王华坦白自己干的事,此时亲哥回来了,文哥儿才把昨天他把檄文传遍全城的事与王守仁讲了,期期艾艾地与王守仁讨论起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要是没有这场地龙翻身,文哥儿还是有把握控制住局面的,毕竟他还小,年纪是万能的免罪金牌。可现在来了场地震,形势可就不一样了,他还拖了老丘他们下水,说不准会被人拿来做文章!
  王守仁这才知道文哥儿不仅把檄文送到国子监,还花钱找了那么多的说书先生!
  王守仁都惊呆了。
  他这个弟弟真的才四岁吗?
  他怎么敢先斩后奏地干这么大的事?
  这小子传檄文就传檄文,居然还整了个致谢名单!
  这要是被人一锅端了可怎么办才好?
  王守仁见文哥儿怂巴巴地看着自己,无奈地指着他连连摇头:“你啊你,怎么什么都敢干?现在知道害怕了?早干什么去了?”
  “我哪里料得到会有地震?”文哥儿闷闷地说道。
  王守仁思量片刻,当即说道:“事到如今,也只有想办法把你的檄文坐实下去了!你在家别乱跑,也别再乱来,我这就回国子监去。这有违天理伦常的罪过,必须给那些个‘金莲癖’扣稳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