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明-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不让他被别家月饼勾了去,丘尚书竟还单独给他烤了独家月饼!
上朝时感受到周围人频频投来的关注目光丘濬能说什么只能一如既往地摆出张对谁都爱答不理的臭脸。
中秋之后的日子就过得分外平静像九月九这些节日文哥儿也没法跟着出去登高望远,只能安安分分待在家里读书练字。
主要是大伙都没把握在他走不动时扛着他上山下山。
更让文哥儿气愤的是今年居然有闰九月也就是说可以过两次重阳节!
文哥儿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爹和他哥呼朋唤友出城玩儿去。
两次,还是两次!
一想到自己都没出过城,文哥儿就有点惆怅。
他都已经快四岁了居然连城门都没走出去过,不应当!
文哥儿琢磨了好些天想起金生他们家在城外,便开始做起了出城计划来。
不去远的,就去金生他们家看看!
日子也好找,冬至有三天假期呢他们挑一天出城去就好。
只自己去的话他爹娘是不会允许所以最好还是找个靠得住的玩伴。
就是你了李小先!
文哥儿先问清楚金生他们家具体在哪个方位、路途又多远又寻到李兆先问他冬至假期得不得空。
得知文哥儿想出城看看,李兆先说道:“我冬至那几天倒是有空就是去别人家不一定好玩到时候天气又冷你可别马车都没下就说要回城来。”
“才不会!”文哥儿信誓旦旦地道“我都快四岁了!”
李兆先一阵沉默。
四岁是很大的年纪吗?
李兆先这边应下了,还表示到时候会备好马车,文哥儿就开心了,这才跑去和他爹商量冬至出城玩的事。
王华本以为文哥儿是临时起意,还想着怎么拒绝来着,结果一听才知道这小子把时间路线以及同行人都定好了,就等着他点头了。
王华道:“外头可没城里这么安稳,你跑出去做什么?”
文哥儿道:“我快四岁了,都没出城看过!”
有些事就是这样的,你没注意到的时候根本不会在意,等你注意到了就忍不住天天惦记了。
文哥儿可是做好了充足准备,才来找王华商量的!
王华沉吟片刻,也没一口拒绝,点头说道:“到时候再看看,要是你大哥没事就让他陪你一起去。”
李兆先和乳娘母子俩都还算靠谱,可总归不如自家兄弟来得让人放心。
文哥儿一听有门,等他哥回家就跑过去朝他哥大献殷勤。
王守仁都有点纳闷了,怎么这个弟弟突然跑来讨好他。
等把弟弟拎起来盘问一番,王守仁才知道这小子想出城玩儿去。
“就那么点路,有什么不能去的。”王守仁很无所谓地答应下来。
这厮还顺嘴给文哥儿吹嘘起自己十五岁那年单枪匹马游走于边关险地的丰功伟绩。
直说等文哥儿再长大点他就把当年陪他闯边关的宝弓传给他。
那可是他当初用来吓唬过鞑靼人的绝世好弓!
文哥儿早就听他娘念叨过他哥少年时这段丰功伟绩,可听本人吹嘘起来还是多了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
聊着聊着兄弟俩都莫名有些激动,你一句我一句地畅想起日后兄弟携手再游居庸关的美好情景来。
连他们爹什么时候过来的都没发现。
听了满耳朵“兄弟携手闯边关”对话的王华:“…………”
他为什么会觉得自己大儿子是靠谱的?
还不如就让李家那小子带文哥儿去呢!
不管王华心中如何后悔,文哥儿的出城计划最终还是获得了家长许可,可以正式提上日程。
文哥儿开心得不得了,接下来就把自己可以出城去的事给每个人都讲了一遍,对着丘濬更是说:“到时候我就不能来这边了,不过我只去一天,剩下几天还是会过来的!”
丘濬道:“你才这么小,你爹也放心让你出城玩去?”
文哥儿道:“又不是我一个人去,大哥和师兄都会陪我去的。”
就算邀上了王守仁,李兆先也还是乐意陪他一起出城玩儿(大概是因为李东阳当天要邀请客人到家里搞聚会)。
丘濬听了,没再多说什么,由着文哥儿兴冲冲去和他老妻吴氏讲自己要出城的事。
这小子一件事翻来覆去讲个十遍八遍也不嫌腻。
文哥儿是真不觉得腻,不仅在老丘家讲了一轮,去翰林院也讲了一轮,每天数着日子等冬至到来。
光看冬至有足足三天法定假期就知道了,冬至对于明朝人来说是个大节日。
俗话说“冬至大如年”,尤其是对于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冬至更是采买整个冬季物资的重要日子,村落之间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集市供小老百姓买卖各种商品。
文哥儿是和金生打听清楚他们那边的集市什么时候开才选的出行日子。
来都来了,肯定要顺便去赶集!
冬至当天,文哥儿一大早就醒来了,兴冲冲地揣上自己的私房钱,召唤他大哥王守仁去喊李兆先出门。
谢豆也没出过城,得知文哥儿他们的出行计划就天天央着他大哥谢正陪着去。
谢正经不住弟弟的软磨硬泡,只得领着弟弟早早出门和文哥儿他们会合。
三家人一会合,出行队伍就显得特别壮大。
王守仁他们三个年纪大点的都会骑马,于是把马车留给了两个小的,自己则骑在马背上随意闲聊。
文哥儿和谢豆趴在车窗边往外看,一路上兴奋地凑一起嘀嘀咕咕。
结果他们的马车才刚驶到城外呢,就瞧见一行人骑着马候在城门口,不是钱福等人又是谁?
不仅钱福来了,靳贵也来了,还有隔壁四夷馆的徐富都来了!
文哥儿睁圆了眼,不知道他们几个怎么会凑到一起。
这事吧,还是得从文哥儿兴奋地和他们反复讲冬至出行计划说起。
当时钱福他们听了就觉得这小子太得瑟了,弄得好像就他自己能出城似的!
他们一商量,就决定这天一早到城门口堵人,争取吓文哥儿一大跳。
靳贵有次去四夷馆取文书的时候顺嘴把这打算和徐富一说,徐富当场表示自己也一起来,两边不就凑一块了吗?
瞧见文哥儿一脸的震惊,靳贵几人都哈哈大笑,骑上自己的马跟着文哥儿那辆马车出城去。
文哥儿也就震惊那么一会儿,回过味来就更开心了。
人多,热闹!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顺着金生的指引往前走,约莫走了小半个时辰,王守仁就折返马车前拎文哥儿下车。
文哥儿和谢豆下地一看,就见前头是横跨河面的长桥,过了桥便是人来人往的集市。
对面有个热闹的小渡头,不少小渔船聚集在渡头卖河鲜,谁要是看上了,就拿柳枝串起来拎着走。
比起城中整整齐齐的铺面和摊档,这集市可就随意多了,连地面都算不上平整。
文哥儿知晓城外的路不好走,这次出来穿的是不怕弄脏的旧鞋,见到对岸这么热闹立刻拉着谢豆跑过桥,很是惊奇地左看右看。
金生紧跟在文哥儿身后,不时提醒文哥儿别踩到水洼。
文哥儿好奇地转头问金生:“冬至集市要连开三天吗?”
金生点头。
平时他们这边的集市都是按日子开的,大致就是逢三在这头开,逢六在另一头开,争取所有村子都有机会就近赶集。
由于这边场地最开阔,每年冬至集市便在这边连开三日,方便大伙集中采买。
文哥儿得知这是一年一度的盛事,顿时更来劲了。
他不知从哪掏出个小本本,开始对自己感兴趣的人进行采访,无非是拉着人瞎唠嗑,问他们家中有几口人、今年收成好不好、这次带了什么特产来卖之类的。
文哥儿年纪小,偏又口齿清晰、能说会道,不少人都觉得很稀奇,只要没什么要紧事要忙,大多乐意和他闲叨几句。
再一看文哥儿时不时还在小本本上记上几笔,众人就更惊讶了:“哟,才这么小就会写字了?”
文哥儿闻言马上捂住自己的小本本不给人看。
“字还写不好,不能给你们看。”文哥儿很警惕地说道。
这就是真的会写了。
谁会在意一个三岁小孩字写得不好?他会写字本身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这下但凡文哥儿要问的,他们更是有问必答。
有时候文哥儿还没问过去呢,旁边的人就主动凑上来抢着说自家的情况,还有人热情地要给文哥儿送些自家的东西。
文哥儿摇着小脑袋拒绝道:“不能要,不能要,一针一线都不能要!”
那么大一点的小娃娃,说起话来却一套一套的,看得人直发笑。
钱福等人见文哥儿到哪都能和人打成一片,也没有一直跟着文哥儿,而是自己在冬至集市里头走走看看,感受着在翰林院里接触不到的别样风光。
庶吉士中有些也是农户出身,想到自己还得任满以后才有资格告假归家省亲,行走其中自然分外惦念家乡。他们和文哥儿一样与摊贩们闲聊了一会,最后顺手在集市上买了些便宜实惠的农副产品。
文哥儿在集市里玩耍一早上,吃了不少集市上的小吃。
比起他们平时吃的糕点,集市上这些吃食做法略显粗糙,味道也挺一般,文哥儿还是吃得挺高兴。
不过光吃小吃哪能吃饱,午饭必须有!
眼看临近饭点了,文哥儿便带上现买的菜肉粮油,带着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往金生家借灶头去。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零食一个胃,正餐一个胃,再留个空胃以备不时之需!
注:
明朝休假:参考《明史》和《明会典》
开国初假期给得很严苛,大节就过年五天假、冬至三天假,以及朱棣给补的元宵十天乐,平时一个月只给休一天。
等到朱棣他孙子朱瞻基时期,开始每年年头赐官员旬休,等同于官员们一个月可以休三天。
还有一些其他的放假规定,比如庶吉士可以五日一休沐、国子监学生朔望日放假等等。
偶尔皇帝也可以特赐点假期(或者收回假期)
总的来说,假期还算是一点点在增加!
【文中要是有写错的,统统当作是皇帝赐假
【绝对不是懒得改
【振振有词
第95章
文哥儿过来玩是早就定下的金生早前抽空回来讲过一声。
哪怕平时偏心老二一家,老太太得知是状元家的小官人要过来,都告诫家里的老老少少要安分些。
文哥儿和金生玩得好,给王文素孩子带什么礼物给金生家几个弟弟妹妹便带了什么礼物。
那几个小孩平日里就算是皮上天拿了文哥儿送的玩具也乖得不得了好奇地打量着文哥儿一行人。
小孩子还只是满心好奇,金生祖母可真是高兴得快晕厥过去了。
别看京师遍地都是官可他们这些寻常人家能接触到举人老爷的机会都不多可别提钱福他们这一溜的庶吉士了。
文哥儿这一行人里头,最不济的也是谢正这个正在塾馆念书的少年郎。同样一看就是个读书人!
这样一群人到她们家来做客,简直是祖坟上冒青烟了。
别说借个灶头了就是让她们把房子全让出来自个儿睡猪圈去,老太太也是心甘情愿的。
早前她只觉得大儿媳和长孙也就是能赚钱而已如今却是越想越觉得长孙可能有大出息!
瞧她这孙子与那群庶吉士们站在一起,怎么看怎么像个读书苗子。
那可是庶吉士!
听大儿媳说,三百多个新科进士里头只能挑出二十个庶吉士!
要不是大儿媳和长孙在王家做事,她们说不准一辈子都不知道庶吉士到底是什么。
现在她们家却能接待这么多庶吉士!
瞧那个又年轻又俊的据说就是今科探花郎。
老太太欢喜得不得了瞪了一眼探出头来想说点什么的二儿媳要二儿媳快去烧火哪怕烧些热水给贵人们净手也好。
听人说京师那些贵人上茅厕都有专人捧着热水和香巾等着伺候!
金生家这样热闹,连里长都给惊动了领头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里长乃是从乡中丁多粮多的人家中推选出来的平时负责组织底下百户人家进行春秋两季的社祭会饮有个什么政令或者征召令都是由他们负责传达和安排。
陆家村这位里长年约四十五六岁生得一副河目海口,一看就是个能说会道的。
他过来一打听,才知晓这些人竟都是文哥儿这个三岁小娃娃带过来的。
这样的小娃娃可不一般。
里长笑呵呵地凑上前陪着说话,在大伙决定中午吃饺子时还捋起袖子表示自己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和面老手,他擀出来的饺子皮就没人说不好的。
那热络的模样,看得金生一家老小都一愣一愣的。
老太太只恨自己儿子一个两个都不会来事,饺子皮谁不会擀啊,愣是让里长把活儿抢了去!
这下连金生那个一天到晚埋头读书的二叔都被撵去帮忙擀饺子皮。
文哥儿平时也经常吃饺子,不过很少看人擀饺子皮,兴致勃勃地在旁边瞅了半天,还自己抢过根圆溜溜的擀面杖哼哧哼哧擀了几下。
见文哥儿玩得这么高兴,王守仁他们也没嫌农家灶房脏乱了,捋起袖子各显其能,揉面的揉面,擀皮的擀皮,剁馅的剁馅,争取能早点吃上自己亲手包的饺子。
文哥儿个头小,参与度却格外高,这里想玩玩,那里也想玩玩,偏他年纪太小,干啥啥不成净添乱。
最后还是王守仁这个亲哥看不过去,直接把他撵去外头追鸡玩去。
金生家养了好几只鸡,全是为过年准备的,到那时不管是自家吃还是卖了换钱都成。
老太太见文哥儿兴冲冲撵着鸡满院子跑,不由问大儿媳要不要宰只鸡招待客人。
乳娘看出老太太肉疼得很,摇摇头说道:“不用了,文哥儿他们不缺几口鸡肉。”
文哥儿在院子里撩鸡逗狗老半天,鼻子忽地动了动,闻见了饺子的香味。
文哥儿这才放过了被金生喊过来背着他走了一圈的大黑狗,跑到灶边问他哥:“好了吗?可以吃了吗?”
他踮起脚往锅里一看,锅里一个个饺子已经飘起来露出白白的肚皮啦!
王守仁瞅他一眼,说道:“你鼻子倒是灵。”
“那当然,哪里有好吃的都绝对瞒不过我。”文哥儿特别骄傲。
他去洗净了手,端了碗热腾腾的饺子和金生家几个孩子一起尝鲜,都是集市上买来的新鲜肉菜,菜是现摘的,肉是现宰的,饺子皮还是大伙一起现擀的,吃着总感觉特别香。
谢豆就着文哥儿的吃相,也连吃了好几个被钱福他们包得鼓鼓的饺子,只觉自己似乎比平时饿多了,饺子吃起来也比平时好吃多了。
金生几个堂弟也在陪着吃,木生、水生、火生和年纪最小的土生一开始还有点拘谨,看文哥儿两人都吃得开开心心,也不那么腼腆了,基本是两口就解决掉一个饺子。
看得谢豆有些吃惊。
还是木生话多起来了,谢豆才知道他们平时可没多少机会吃饺子,哪怕是吃饺子也是没有肉馅的,一般只有冬至和过年才舍得割块猪肉。
他们最开心的,就要数村里有人要杀猪的时候了。
因为他们祖父每次都会去帮忙杀猪,帮着杀好以后总能带点便宜的边角肉回来。
那段时间他们家做菜都特别舍得放油,吃着香喷喷的!
要是他们能趁着刚熬完猪油那会撒泼打滚多多耍赖,还能吃上油汪汪的猪油拌饭!
特别好吃!
每粒米都香得让人口水直流!
谢豆是第一次听说这些事,被木生他们讲得一愣一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