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317章

戏明-第317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这些翰林官的升迁主要突出一个字,熬!
  像这次修成《大明会典》,王华得了个礼部右侍郎的新差使,接下来他又可以在新岗位上再熬个十年八年啦!要是没什么新机遇,估计混个尚书就该退休了。
  文哥儿纵观他爹的仕途生涯,横看竖看只看出三个大字:混日子!
  翰林院混十年八年,詹事府混十年八年,礼部再混十年八年,就可以光荣致仕!
  文哥儿把这个感想跟他爹讲了讲。
  王守仁回来的时候就看到他爹抄着竹鞭撵得他弟满院子跑。
  王守仁麻溜回去把儿子抱出来看热闹:“看到没有?看到没有?爹就是这么打儿子的,以后你不听话也要挨揍!”
  奶娃子王正亿握紧小拳头啊啊呀呀地喊“酥~!酥~!”,看起来紧张得不得了,俨然是担心他叔跑得不够快真挨了祖父的揍。
  诸芸就没见过王守仁这么不靠谱的亲爹,赶紧出来把儿子抱了回去,省得王守仁把儿子给带歪了。
  王守仁便上去给跑累了的王华顺气,嘴里一本正经地教育起文哥儿这个弟弟来。
  咱爹都五十好几了,你怎么能整天气爹!
  文哥儿连连点头,表示自己下次绝对不瞎说了。
  王华看着自己最有出息也最会气人的两个儿子,只能无奈叹气。也许这就是平时被人羡慕的代价?
  他是没什么特别的建树没错,可这世道既不是乱世也没有什么大变革,哪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大多数人能够做的也不过是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而已。
  寻常人想像他们这样熬资历还没这个机会!
  状元有那么好考吗?翰林院有那么好进吗?何况就算他们平日里只是用翰林院的笔记录点东西,经年累月坚持下来总还是有那么多一点意义的。世上哪有那么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可干?
  也就是他们这批年轻人生来便享用着最好的一切,从小接触的都是才思敏捷、能力过人的良师益友,才会生出种“我不干点大事着实白活了这一遭”的雄心壮志来。
  王华语重心长地说道:“你们年纪也不小了,凡事须得三思而后行。”
  文哥儿忍不住辩驳道:“孔圣人说三思太磨唧了,想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说的是一个叫季文子的鲁国贵族做事十分小心,凡事都要把利害得失算得清清楚楚再行动。孔子听说以后当场对此人的行为进行锐评:“再,斯可矣(想两次就得了)。”
  看吧,这个季文子为人过分谨慎,孔子都看不下去啦!
  说明咱做事不能太计较得失,撸起袖子就是干!
  孔圣人与你同在,冲鸭!
  王守仁听得直点头:“没错,我平生最讨厌磨磨唧唧的人了,咱要向孔圣人看齐!”
  王华:“…………”
  父子三人进行了一番亲切友好的交流,最终三个人的腿脚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很不错,又是父慈子孝的一天!
  翌日文哥儿悉心在同僚之间进行调研,从他们手头收获了一串长长的书单,又去找吴宽他们打听南直隶有什么能人异士值得登门拜访虚心求教,争取能做出一个不至于让自己难以接受又能让谢迁满意的学习计划。
  一交流他才发现费宏他们这些卷王即使高中这么多年仍然不忘继续学习,推荐书单那叫一个长。
  本来文哥儿还疑心他们是在诓他,暗搓搓挑了几本书上的内容试探费卷卷。
  结果人家不仅对内容熟悉无比,还能讲出深刻的个人理解。
  对此文哥儿只有一个想法:对不起,打扰了。
  不思进取的人竟只有我自己!
  可恶啊!
  怎么会有人既有着过人的天赋又有着过人的努力!
  光是想想就让人浑身难受。
  临近过年,佀钟和马文升等人确实回过味来,琢磨出太子想南巡必然有文哥儿的手笔在。别看这小子年纪小,对太子的影响力可不小,太子各种突如其来的想法少不了他在背后撺掇。
  若不是刘健平时不见外客,他们都要去刘健面前告上一状了:小小年纪就敢胡作非为,以后还得了?!
  事实上刘健也并非不知情,毕竟谢迁逮文哥儿到内阁的时候也没瞒着他,不过他对于太子要南巡之事也不算太反感。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尽心尽力辅佐朱祐樘,至于辅佐太子估计就得看文哥儿他们这批人了,现在文哥儿把太子教得越聪明,以后要应对太子的朝臣不还是文哥儿他们自己?
  爱去便去吧,也叫太子了解一下江南真正的情况,省得以后被那些南方官员给忽悠瘸了。
  就是不知道文哥儿这个算是浙江官员嫡系的存在,会不会在太子面前来个欺上瞒下?
  刘健心中有诸多考虑,面上却没有显露分毫。即便他平日里不参与朝堂上那些纷纷扰扰,也是个实打实的北方官员,对谢迁他们这群爱联合行事的家伙多少还是带着点意见的。
  文哥儿对众人明里暗里的想法不太了解,也不太感兴趣。运河要开春才正式复航,他们一时半会没法出发,所以他有充足的时间来写自己的养猪计划以及个人提升方案。
  南京皇宫里也有文渊阁,他们过去那边也可以轻松找到想看的书。实在不行,他们还可以去拜访当地藏书家!
  反正吧,书是管够的。
  文哥儿悉心安排完长长的学习计划,还带去和朱厚照共享了一番:你以为出去玩就不用读书了吗?看看我们此去南京充实的学习安排吧!就算我爹他们有别的差使在身上,没法和我们一起去南京,南京也有个单独的翰林院哟!
  我跟你讲,我的乡试座师杨碧川就在那边当掌院!
  再苦不能苦太子!
  老师绝对管够!
  朱厚照:?????
  朱厚照没想到时隔多年,自己还能被文哥儿这么安排。很有点小时候文哥儿忽悠他去把《大明律》倒背如流的味道了!
  要不是后来听王鏊他们循序渐进地讲了几年课,他都不晓得正常小孩是不用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读这么多书的。也就文哥儿这家伙自己从小什么书都读,才整天面不改色地忽悠他看这看那!
  更过分的是,这家伙还要让李东阳他们写诗夸他,每次都把他夸得忘乎所以,看得更加起劲!
  回想起来,他都觉得自己傻乎乎的!
  现在文哥儿居然又给他制定这么庞大一个学习计划,朱厚照直觉觉得里头有诈。
  文哥儿见朱厚照一脸警惕,只觉猪崽大了,不好忽悠了。真是怀念小时候那个甭管忽悠他做什么他都照单全收的小猪崽子!
  文哥儿就和朱厚照感慨了一下费宏他们有多卷。
  你看看人费宏,不仅早早中了状元,还坚持进行自我提升,看啥书都认真无比。你可是储君,以后当了皇帝面对的就是这样的臣子,你难道一点紧迫感都没有?以后你怎么玩得过这个费卷卷哟!
  朱厚照一听,顿时真有了点紧迫感。
  不仅费宏这个人那什么……那什么卷,文哥儿这人也很卷!文哥儿制定的这个学习计划明显不仅是给他用的,文哥儿自己也准备把整个书单通读一遍。
  要是文哥儿全读完了,他却没有读过,以后岂不是会被文哥儿忽悠了去?!
  学,必须学!
  作者有话说:
  *
  注:
  ①三思而后行:
  《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第433章 
  新年一过就是弘治十六年文哥儿也正式成为了王十六,大伙给他塞红包的时候都有些感慨,一眨眼当初那个满长安街跑的王三岁如今都这么大了。
  年后东宫南巡的名单拟定下来,像王华他们这些要在六部干活的都留在京师随行的是文哥儿和费宏他们这些年轻一辈。
  文哥儿自然免不了与亲朋好友告别一轮信誓旦旦表示自己到了南京以后一定每天写信哪怕不能天天寄也不会落下任何一天。
  一提到要往外跑,他那满心欢喜简直要溢出来了。
  众人都熟知他的性情虽有些舍不得他跑出去太久却也没谁拦着不让他去。丘濬甚至还嘴硬地道:“可算是不用天天被你烦了。”
  主要是这几年陆续听到些见过面或者听说过的前辈去世,丘濬以前经常骂的庄定山、陈白沙便是陆续在近几年撒手人寰。就在去年,曾经和丘濬约好谁走得晚谁为对方写墓志铭的何乔新也病故了。
  何乔新七十六岁了归乡闲居了这么多年,走得也算没什么遗憾。
  丘濬亲自替何乔新写好墓志铭情绪很是低落了一段时间。
  人活得长了,难免就要一个个送走认识的人,不管以前交情坏也好、交情好也罢,到头来都会变成一抔黄土。
  文哥儿怕丘濬太难过跑丘家跑得愈发频繁可不就让丘濬觉得他太烦人了吗?
  文哥儿保证道:“只要一有空我就给您写信!”
  丘濬倒是没舍得让他别写。
  相比于在老丘他们面前的卖乖文哥儿对上唐寅他们就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唐寅他们已经有正式差遣在身上了又不像文哥儿这样早早兼任左右春坊官职,自是不能趁机回南直隶玩耍去。倒是周臣他们这些翰林院待诏可以随行!
  文哥儿乐滋滋地和唐寅他们感慨:“你们这次是去不了的了争取下次能去!”
  唐寅回道:“我们都在那边待二十多年了其实也没有很想回去。”
  文哥儿觉得他纯粹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唐寅他们要老老实实待在京师干活新一届的庶吉士却是可以薅走的。
  弘治十五年的进士榜也是人才济济状元康海是文哥儿的老熟人了,他们可是在西安听过他弹琵琶的。
  按照文哥儿的社交法则,只要一群人里面有一个熟人,那么这一群人理当全是他的熟人!
  文哥儿已经通过康海这个状元郎顺藤摸瓜,把去年那一溜的新科进士都给混熟了。
  这一榜中有个年纪最小的进士叫何景明,今年才刚满二十岁,文章写得那叫一个好,李梦阳和他堪称一见如故。
  两人都是文坛新秀,不过在诗文方面的理念和追求不太一样,李梦阳觉得写诗文要仿古才最佳,何景明却认为他们这些后来者也应该有自己的东西。
  据说何景明十六岁时就有机会金榜题名,可惜当时他写文章爱炫技,一篇文章里写了许多奇词怪语——考官看了以后深深怀疑自己是文盲,于是直接把他给黜落了。
  可见这是个热爱创新的少年才子!
  文哥儿听过他和李梦阳几人讨论诗文,感觉就是,脑壳痛,脑壳痛!
  不过这并不影响文哥儿非常欣赏何景明的才华。
  这次南巡文哥儿还建议朱厚照把何景明也给薅过来。
  本来何景明以这个年纪中了进士,怎么说都有很大机会入翰林院,可惜他行文风格不太对李东阳他们的胃口,去年考选庶吉士时竟没能上。他被授予了中书舍人的官职,主要负责在六科廊房拟写各种公文。
  太子到了南京不也得有人写公文吗!
  朱厚照有点好奇文哥儿赞不绝口的人是啥样的,召何景明到东宫聊了聊,也觉得何景明挺对他胃口。主要是这人什么话都敢说,聊起天来挺有意思。
  何景明去过的地方也多,他出生在河南信阳,少时随父亲在甘肃渭源长大,前几年又随兄长去湖南巴陵赴任,可以说是见识过各地的风土人情。
  受文哥儿这个小先生的影响,朱厚照一听到别人去过老多地方就心生羡慕,恨不能自己也把人家去过的地方全走一遍!
  一聊之下,朱厚照自然按着文哥儿的提议把何景明也塞进随行名单。
  朱祐樘向来很少拒绝朱厚照这个太子的要求,年轻人爱跟年轻人一块玩儿没什么稀奇的,这位何舍人一看就很对东宫胃口。
  对于文哥儿坚持不懈薅走每一届庶吉士当苦力的行为,谢迁他们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多带走一个何景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随他们去吧!
  于是开春以后,文哥儿一行人就踏上了南下的官船。
  王守仁他们也蹭官船回浙江,举目望去,整艘官船上载着的全是熟人!
  连杨慎都混上船了,因为他也想去南京玩。如果说文哥儿他们还带点任务在身上,杨慎这厮就是真正的纯玩了!
  文哥儿非常痛心。
  小时候那么任劳任怨的杨小慎,长大后居然变成了这样!
  真是太让人失望了!
  小伙伴长大后根本忽悠不动了,真是愁人啊!
  杨慎见文哥儿整天用痛心疾首的眼神儿看着自己,不免给文哥儿分析起来:“师兄你想想看,你认得的人都在朝中做事,平时根本脱不开身。若是有什么急事需要人去办,不就得找我们这些无官无职的师兄弟吗?我这也是为了能随时帮上你的忙,才不想那么早下场应试啊!”
  文哥儿才不信他的鬼话。
  这小子分明就是想躲懒!
  好在文哥儿也不是爱纠结的人,瞅着杨慎感慨了几回就不提这事儿了。这条运河他已经走过几回,算起来已经非常熟悉,沿途有什么好景致便叫上朱厚照他们出舱赏玩。
  船行至南京正碰上花开时节,沿岸有段路开满了莹白如雪的琼花。文哥儿对朱厚照说道:“据传当年隋炀帝很喜欢琼花,特意开凿大运河到扬州看花!不提这说法是真是假,这花一丛丛开满两岸还真挺好看的。”
  朱厚照本来对赏花兴致不大,但是听说隋炀帝挖这么大一条运河只为看花,顿时就觉得沿岸那些雪白的花朵儿变得格外不同起来。
  相比于隋炀帝下扬州的排场,他们这一行人都算是轻装简行了,带的人远没有皇帝出行那么多。
  不过朱厚照到底是太子,前前后后也算组了个庞大的船队浩浩荡荡地南下,他们乘坐的船只被牢牢地护在中央,极大地降低了出现意外的可能性。
  船队抵达南京的时候,码头已经被清场了,南直隶官员全都在码头上严阵以待,翘首盼着朱厚照这位太子顺利抵达。
  有文哥儿每天组织的各种读书会、交流会(甚至还有牌友会),一路上倒也不算无聊,连朱厚照这么爱玩爱闹的人都安安分分地坐了一路的船。
  当然,朱厚照还是盼着能下船痛快地玩。
  船一靠岸,朱厚照的心就飞到岸上去了。若不是看到了南直隶官员齐齐等着迎接他们一行人,他恐怕就要直接往南京街巷里面钻了。
  碰上外头的官员,朱厚照还是会努力装装样子的。他收回迈得老大的脚步,摆出极有威仪的模样领着文哥儿等人下船。
  为首的南京守备乃是成国公朱辅,算是南直隶的武官之首;紧随其后的是应天府府尹吴雄,算是应天府的文官之首。
  他们身后还跟着许多文哥儿叫不出名的应天府官员。
  看到这阵势,文哥儿只能感慨太子出行果然不一样。
  还是自己出门更轻松!
  来都来了,文哥儿也没怯场,从从容容地上前向成国公等人见礼。
  作者有话说:
  全勤,卒!
  月初例行的毫无原因的没有精神……
  *
  注:
  ①康海这一科,有明朝文坛“前七子”里面的三个,康海,何景明,王廷相
  目前前七子已经正面出现了,李梦阳,王九思,康海,何景明,徐祯卿,其实还有个边贡和文崽是同科,绝对不是我忘了写(bushi
  看到段何景明和李梦阳的介绍:【两人为诗文,初相得甚欢,名成之后,互相诋諆。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垒不相下,两人交游亦遂分左右袒……钱谦益撰《列朝诗》,力诋之。】
  …
  【名成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