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89章

戏明-第289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看到已经在奋笔疾书的唐寅,文哥儿多瞅了两眼。等看到同样在奋笔疾书的马理,文哥儿又多瞅了两眼。
  一路走过去,不仅精神气极佳的好苗子记了不少,熟人也见了不少,叫文哥儿颇为欣慰。回头就给他们新社扩容!
  师徒俩走走停停,愉快地讨论可以把哪些人往后扒拉过来,叫他们多多干活!
  等两人回去对着张贴出来的号舍表核对考生姓名,李东阳好奇地问他们在干啥。
  朱厚照兴致勃勃地道:“我们记了些号舍号,想看看他们叫什么名字。”
  别人正在考试,跑过去看人家卷子上的姓名多不好,所以他们只记下了号舍号准备回来核对好姓名,回头比比看谁选中的考生有更多人榜上有名。
  如果自己不是主考官,李东阳对这样的活动也是很有兴趣的。
  可惜他既然当了主考官便不能这么胡来。
  考官跟别人赌谁能高中,那不是把科举当儿戏了吗?
  李东阳道:“你们私底下比一比就好,别叫旁人知晓了。”
  文哥儿点点头说道:“我晓得的。”
  朱厚照也跟着点头,他也就跟文哥儿玩玩而已,没打算带别人一起玩的。
  两个人很快把拟好的名单交给谷大用保存,准备等到放榜那会儿在拿出来比对。到时可就是见证谁眼光更好的时刻了!
  第一场考完,弥封官、誊录官迅速就位,先把墨卷全部密封起来送去誊录成朱卷。
  这期间文哥儿他们没什么事做,被放出贡院回了趟家吃了顿饱饭、睡了个饱觉。
  朱厚照也回到宫中,兴冲冲地去找朱祐樘他们分享这几天自己干了多少事。
  张皇后见他这兴奋样,把到了嘴边的那句“要不接下来就别去了”又咽了回去。算了,待在东宫和待在贡院反正也没多大差别,何必扫他的兴?
  各自归家歇了一天,第二天一早他们又得在礼部贡院聚头,先大鱼大肉地聚个餐,再开始新一轮的出题。
  第二场考的是各类公文写作,作为一个有着多年岐山县管理经验(从三四岁开始管理)的太子,朱厚照这次同样积极地参与到出题会议之中。他写的判词题目简直让其他考官叹为观止!
  这样的案例连他们都没听说过。
  李东阳笑问:“殿下从哪儿听来的?”
  朱厚照转头看了眼文哥儿。
  文哥儿一脸无辜地端坐原位,浑身上下找不出半点心虚的痕迹。
  朱厚照就开始跟李东阳他们控诉文哥儿的恶劣行径,当初玩《我是大法官》的时候,文哥儿曾经以讼棍、乡绅、行商、贼寇等等角色祸害他的岐山县,每次都把他的岐山县弄得一贫如洗,百姓统统跑光光!
  真是太可恶了!!!
  那可是他辛辛苦苦建设起来的岐山县!
  从周王朝“绵绵瓜瓞”那会儿开始建设的!!!
  这感觉就像吧,别人砍了满山的树你可能都没啥感觉,可你家院子里每年给你结果子的果树要是突然被人砍了,你不得记仇一辈子?
  为此,他曾经通读《大明律》,要跟文哥儿决战法治之巅!
  有这么丰富的断案经验,出几道判语题那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吗?
  李东阳等人这才知道当初朱厚照为什么老找王恕他们请教刑律问题。
  敢情文哥儿是这么忽悠太子的!
  众人看向文哥儿的目光就更复杂了。
  虽说世上也有那么一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例子,可更多的是学生很难越过老师去。很多时候你自己都没到那个水平,便教不出那个水平的学生!
  文哥儿能把太子教成这样,自己却全程都只认真干活、从不抢着出风头,由始至终都十分敬重李东阳这位老师与他们这些前辈。
  只能说小神童那颗聪明的脑袋瓜子不仅会读书,连为人处世都这般妥帖。
  难怪陛下和诸位阁老都格外看重他,人小神童却是一看就是能办大事的好苗子。
  唉,看着别人家的儿子,再看看自己家的儿子,真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该扔!
  下次回去就得好好打家里的臭小子一顿!
  玉不琢,不成器!
  儿不打,爹生气!
  文哥儿哪里知道自己即将引发好几场小年轻们的挨打危机。他秉承着低调摸鱼的态度认认真真出了不多不少的题、投了不多不少的票,最终以不多不少的工作量愉快地顺利结束了本届会试第二场出题会议。
  第二场考试他们就不能到处溜达了,因为第一场考试的卷子已经誊录过来,他们需要分坐不同的经房开启疯狂阅卷模式。
  不仅考生们想要第一时间知道成绩,他们也很想早点结束阅卷工作,毕竟一天不把卷子批完他们就得继续关在贡院里头,接下来连出去放风的机会都没有!
  这不得早点干活,尽快下班!
  理论上来说,十四个经房之间是不能相互串门的,不过大家遇到优秀考卷都要拿去给两位主考官鉴赏,碰头时聊上几句多么正常。
  朱厚照仍是凑在文哥儿边上跟着阅卷,撵他去找李东阳他们他也不去。
  文哥儿能怎么办,只能随他去了。
  文哥儿读书快,阅卷也不慢。他小时候阅卷时便能判个高低,如今已经读了这么多年的书,读起这类应试文章来自是驾轻就熟,基本上读上几句就知道是什么水平。
  朱厚照一开始还兴致勃勃,读着读着就有些不耐烦了。
  这些应试文章许多都千篇一律,读着很没意思!
  在八股文的框架之下,大家写的文章基本是一个味道,能在应试时就写出风格写出水平的到底只是少数。
  朱厚照凑近跟文哥儿嘟囔:“不好看!”他开始疑惑起来,“靠这些文章能选拔出朝廷需要人才来吗?”
  他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
  照他想的,就该搞个演武场考些能打的人上来!
  写这些文章根本没意义!
  文哥儿道:“应试文章当然没什么意思,只不过这是在选拔文官,又不是选拔文豪。八股文虽然发挥余地小,可也能体现这人有没有基本的文书处理、内容分析、文辞表述等等能力。官员入仕之后每天都要跟各种公文打交道,若是连这类文章都写不好,肯定是无法处理好日常公务的。”
  他又给朱厚照分析了朝廷敲定八股取士的用意,其实规定八股格式也是为了科举公平。
  要是个人风格突出,考官们一看便能认出是谁,难免要给熟悉的人开个后门。
  而且那些有门路的人可以请名师教导、可以参与各种文会、可以搜罗天下藏书,广阔而丰富的见闻让他们能轻松把文章写出花来。穷苦人家的子弟不管是人脉、阅读量还是教育资源都远不如那些乡绅富户家的孩子,拿什么去和他们比?
  这种看起来枯燥呆板的考法,为的就是给所有出身的人画出一条相对公平的线,只要过了这条线便有资格入仕,不需要掏空家底去跟人比拼人脉、藏书以及有没有名师教导。
  朱厚照没想到还有这样的考虑。他好奇地问道:“那武举也这么公平吗?”比起这些绕来绕去的八股文,他还是更喜欢能舞刀弄枪的武举!
  文哥儿瞧了他一眼,才说道:“洪武年间朝廷便建了武学,可惜后来废止多年,还是正统六年才重建京卫武学,官学教出来的武举人才着实不多。”他笑着给朱厚照介绍,“至于武举,我也没亲自看过,也不知道是怎么个选拔法。前些年定下的是六年一次,今年应当就是定下新规后的第一次武举了,正好就在殿下生辰前后,说不准殿下到时可以带我去看看。”
  一听文哥儿还要靠自己才能去看,朱厚照立刻给他打包票:“孤一准带你去!”
  文哥儿便挑拣着自己觉得好的卷子给朱厚照打发时间,不必他自己在浩如烟海的答卷里逐份逐份读那些枯燥乏味的八股文。
  转眼到了第三场考试的出题日,考官们依然是提前一天聚在一起讨论出什么题。
  第三场需要出策问题,字数比较多,对内容的要求也比较高,这就是实打实的主考官专场了。
  由于会试主要看重第一场的成绩,第三场属于锦上添花,所以李东阳没打算亲自出题,而是把这个机会留给了程敏政。
  他如今都已经入了内阁,主持会试也不是一次两次了,没必要在意这点小事。
  这次纯粹是走走程序的事儿,众考官都做好了拍掌叫好的准备,文哥儿也不例外。
  程敏政也不知是不是早就提前想好了,提起笔刷刷刷地写出第一道题,首先拿给李东阳看。
  李东阳看后眉头动了动,没有第一时间发表看法,而是传给了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接过一看,没看懂。
  他再认真多看了一遍。
  还是没看懂。
  朱厚照诚实地点评道:“这题不好!”
  程敏政:“…………”
  说好的走个过场,为什么太子会反对!
  朱厚照想起文哥儿说如果认为别人干得不好,最好能说出到底是哪里不好,不然别人不知道错在哪儿下次还会再犯的。你这次白生气啦!
  朱厚照自觉牢记了他小先生的话,板起小脸认真地开始说出自己这么评价的理由:“小先生说,出题不是为了难倒考生,而是为了选拔出我们想要的人才!”
  作者有话说:
  猪崽:小先生说blabla
  文崽:!!!我刚才真的没有说话!!!
  文崽:苍天可鉴啊!!!
  *
  更新!新的一个月!新的文崽!
  今晚二更!
  开始摆碗。jpg
  *
  注:
  ①先师庙的排序以及武学武举的介绍:参考《大明会典》
  ②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说的大概是,宰予很会说话但是不干正事,澹台灭明长得丑但品行和学问很好
  子羽,老师认定的丑丑,惨!!!


第394章 
  若不是自己连考题都没碰过文哥儿觉得这次是真的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眼看程敏政脸色有些不好,文哥儿想了想,从朱厚照手里拿过那道考题看了起来。
  一看之下,文哥儿就明白朱厚照为什么这么说了。这道题问的是让大家深入剖析一下“四子造诣”但是他不明说到底是哪四子而是给了几个谜题。
  比如“跟程子相望而兴有人说他像伯夷的”,这个谜题好解与程子同期的理学家那不就是张载嘛。
  难就难在第四个谜题,程敏政表示这人“从事于《小学》、《大学》,自称是朱熹私淑弟子但大伙怀疑他其实是师从老子的”。
  这种说法出自元朝刘因刘静修一篇叫《退斋记》的讽刺文章,通篇没有点名说的是谁只有少数学者分析刘因骂的应该是许衡在朝中进进退退,认为许衡假借孔孟程朱的名头在欺世盗名,痛斥这种人误国误民。
  毕竟许衡人称鲁斋先生,题名为“退斋”嘲讽的是什么人实在再明白不过了!
  可惜这种“再明白不过”也只适用于程敏政他们这些学有余力可以深挖文章背后故事的人。
  这种“私淑朱子疑出于老”的说法可不是什么好话偏程敏政还在后面跟一句“此四公皆所谓豪杰之士旷世而见者”叫人怎么猜得出他在讲谁!
  大多数考生哪怕侥幸读过这篇《退斋记》恐怕也不知晓到底说的是什么人。
  这不是在为难穷困考生吗!
  既然朱厚照都拿“小先生说”起了头,文哥儿也不好再躲在背后摸鱼。他理了理思路跟程敏政说起自己前些天给朱厚照讲的出题之法表示他绝对不是针对程敏政而是小猪崽子自由发挥!
  文哥儿又把阅卷时刚给朱厚照讲的公平原则他觉得这道题确实有些不妥,这等奇僻的出处会为难住许多家庭条件不好的考生。
  他们朝廷开科选士,不应该在这种地方人为设槛把人拦在仕途之外。
  当初老丘在国子监当祭酒,就曾经致力于扫荡这类出偏题怪题的风气!
  文哥儿条理分明地分析起这道题的问题所在,连那颇为生僻的《退斋记》也讲得头头是道。
  程敏政本来心中不乐,听他这么一说便没了最初的郁闷。他笑着说道:“你果然跟着丘学士读了许多书,连《静修集》都看过,还记得这么清楚。”
  文哥儿说道:“修《成语词典》的时候跟丘学士聊到的。”
  他小时候刚跟着老丘编完《大学衍义补》摘要,又不得不跟着老丘修《成语词典》,脑子里别的东西可能没有,名人轶事记了一堆。
  这个挨骂的许衡也是个很牛逼的大佬。
  据说他小时候就有过这样的著名事迹:那时大家在路边采梨子吃,只有许衡没动手,别人说:“世道乱了,梨子没主的。”他摇着头回答:“梨子没主了,难道我的心没主了吗?”
  现在人许衡还在先师庙里被尊为先儒,终明一代偌大的先师庙拢共就这么一个元朝人!
  他们明朝现在用的《大统历》,还是许衡他们那批人合力编纂的《授时历》换了个皮继续用来着。
  这么个公认很牛逼的前辈,拿嘲讽他的话当谜面不太好吧?
  叫人家考生怎么答题哟!
  他觉得这题出得挺巧妙,就是这谜面可能需要换一换。
  文哥儿认真探讨起问题来,句句都能切中要害,想说服人可太简单了。他本来就不是怕事的人,只是平时没必要事事争先而已,真碰上事后他也不会畏首畏尾。
  程敏政听完文哥儿的考虑和建议,点着头笑道:“是我没考虑清楚,这题也不必改了,直接换道新题好了。”
  朱厚照在旁听文哥儿分析题意,才明白这题打的是什么哑谜。他正听到兴头上,就接收到文哥儿“你千万别再一句一个‘小先生说’了”的暗示眼神。
  他哼哼唧唧半天,没保证自己绝对不会再把“小先生说”挂嘴边。
  接下来的出题过程顺利多了,因为朱厚照看了程敏政出的新题,发现自己还是不太懂,选择直接传给文哥儿让文哥儿给他讲里头的典故。
  程敏政明显接受了“不人为设槛”的建议,出的题倒是再没有什么生僻出处,文哥儿几乎都是一拿到题就能把题意给朱厚照讲清楚。
  程敏政算是明白为什么丘濬和李东阳他们都这么喜欢这小孩了——
  不管你用什么典,他都能马上领会;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能明白你的意思。
  平日里有这样的小友陪伴,难道还不算是一桩难得的人生乐事?
  程敏政心中那一点儿芥蒂此时已经没了。
  他同样是神童出身,十岁便被荐入翰林院读书,从小便有令旁人艳羡的际遇,为人自然也颇有傲气。不少人都说他恃才傲物,算起来确实有那么一点。
  但他对于真正有才学的人他还是很乐于交好的。
  至于那些你说的话他根本听不懂,平日里满嘴陈腔滥调或者空话酸话的家伙,他觉得着实没什么必要往来。
  他宁愿去教歌姬读书都比和他们应酬要强,至少亲自教出朵解语花来还能娱心娱耳娱目!
  某种程度上来说,程敏政本人平时的人际关系和丘濬、钱福差不多,也难怪他和老丘以前交情还不错。
  听了文哥儿关于科举公平性的说法,有几个出身挺一般的考官不免有些感同身受。他们少年时家里穷,很多书他们都没机会接触,若是科举题从那些书里出,他们怕是没机会坐在这里当阅卷官的。
  本来他们以为程敏政和文哥儿会起矛盾,都做好了帮劝几句的准备。
  哪怕程敏政会不高兴,他们也决定赞同文哥儿的建议。
  没想到文哥儿居然把一向颇为自负的程敏政给说服了。
  众考官对视一眼,看向文哥儿的目光带上了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