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54章

戏明-第254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丰富退休生活这种事得循序渐进地来,可不能一下子就让老丘忙得想回去上班!
  文哥儿拿定了主意,便专心监印《大明本草》。
  古书每页可载的字数不多,《大明本草》是连着图经一并印刷的,拢共分了五十卷,印成书的话一套便得印三十册。
  哪怕朝廷拨来负责这次印刷工作的工匠够多,整个印刷流程还是得走上几个月。
  文哥儿出版《饮食诗话》的时候全程跟进过整个印刷流程,对整个印书流水线都非常熟悉,全程都有条不紊地安排印刷任务。
  到了饭点他还经常跟印刷工们一起吃吃喝喝,与工匠联络感情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给他们强调“这本书贼拉重要”“你们在印一本非常牛逼的书”。
  见文哥儿明显是个懂行的,又这般看重他们的工作,众人不管本来想不想应付了事或者磨洋工,都不知不觉地在他的影响下认真起来。
  手工制作的东西,受工匠本身技艺水平和工作状态的影响是很大的。
  很多时候没人把控他们便随意发挥,有人在旁划出道线来表示要达到这个水平,大家便知道该往什么方向使劲。
  文哥儿拉着文徵明他们一路监印到腊月,才陆续拿到部分成品。
  新印出来的书墨香浓郁,拿在手里莫名让人爱不释手。
  文徵明出身苏州,江南自古文风极盛,如今各种书坊更是遍地都有,但凡读过几本书的人都会攒点诗文出本文集。
  所以作为吴门中人,文徵明翻过的新书不知凡几,可这套《大明本草》一拿到手里,他还是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
  光是版式设计就十分舒适,字形大小与间距类似于流行最广的宋刻本,不宽不窄刚刚好。
  乍一拿到手可能说不出好在哪里,多翻几页便觉哪儿都很好,恨不能马上买一套放在枕边有事没事就拿起来翻几页。
  非常符合藏书家以及读书人的审美。
  哪怕没耐心研究什么药性,看看上头的花花草草也是很赏心悦目的!
  文徵明都怀疑是不是因为自己跟着文哥儿全程监印,所以怎么看这套书怎么顺眼了!
  文哥儿对此非常满意,准备先预热几天,赶着年节先在京师卖上一波。要是卖得好了,可以继续加印!
  反正已经开版了,后续就是费点纸而已,有人要买只管可着劲印就是了!
  文哥儿忙忙碌碌地边给《大明本草》的首印收尾边拟定推广方案准备上报给谢迁,忙活完回到家才想起今儿是腊八。
  成了正儿八经的大明公务员(还是忙成狗的那种)以后,他请起假来就没在翰林院读书时那么自由了,几乎是每天早出晚归忙得脚不沾地,居然把腊八这么重要的日子给忙忘了。
  文哥儿忙跑去厨房亲自煮了些肉食,趁着太阳还没下山蹲在院子里等猫猫来玩耍。
  猫猫还是踏着夕阳出现了,只不过它站到文哥儿面前看了他好几眼,似乎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文哥儿立刻解释说自己最近特别忙,不是故意忘记迎猫猫的日子的!
  猫猫顿了顿,用眼神跟文哥儿交流起来,大意就是它没有小福袋可以送给文哥儿了。
  文哥儿开开心心地撸着猫猫说道:“我都行过冠礼了,已经是大人了,你不用再想办法给我送宝贝的!我们还跟以前一样,你想去哪儿玩就去哪儿玩,想什么时候回家就什么时候回家。要是不想出去了,我能养活你的!”
  说这话的时候文哥儿那是一点都没想起来自己俸禄永远到手没的事实。
  一人一猫久违地相聚了一顿猫饭的时间,入夜后猫猫便越过院墙离开了。
  文哥儿夜里睡了个饱觉,醒来天就亮了,猫猫果然没再入梦来。
  既然昨儿已经见过猫猫了,他一点都不觉得失望,第二天又活力充沛地投入到《大明本草》的推广工作里去。
  丘濬致仕后,接手《大明本草》后续工作的人是谢迁。
  谢迁那是谁啊,文哥儿的老师兼未来岳父,文哥儿的推广计划递上去后没几天就得到了批复。
  简直像左手倒右手那么轻松。
  文哥儿一边在心里嘀咕着“难怪人皇帝要严防结党”一边着手在京师展开《大明本草》的对外推广工作。
  几乎一夜之间,京师各个书铺都出现了一些画风清奇的宣传语——
  ——《大明本草》,由数十位顶级名医及翰林学士联袂推荐,值得信赖!
  ——每个人都应该懂点药理!《大明本草》,居家必备!
  ——送礼就送《大明本草》,收到都说好!
  ——订购《大明本草》即有机会抽取历代名医积木盲盒,早到早得!
  ……
  虽说明朝商业还算发达,打广告这事儿早已不新鲜,可一般人卖起书来还是没这么不要脸的。
  经过这一番全方位多角度的轰炸(洗脑),《大明本草》即将上架销售的消息不胫而走,转眼间便传遍全京师。
  展示出来的样书也确实十分惊艳。
  爱书之人看到后简直要走不动路!
  这不是巧了吗?要过年了,正好碰上送礼高峰期!
  京师不少人看到这些推广以后都决定咬牙买上几套加入到年礼列表之中,尤其是要给外地长辈送礼又没想好要送什么的,更是毫不犹豫地跑去订购了。
  送礼这事儿嘛,可不就是得选点有些小贵、平时舍不得买的东西吗?
  腊月都没过半,印好的第一批《大明本草》就被订完了,预订人数还在持续增加中。
  有道是有心送礼不怕晚,只要赶在元宵假期结束前送出去都算是年礼,所以哪怕到货晚几天他们等得起!
  文哥儿赶紧安排人手赶在年前加班加点地加印第二批,并且第一时间跑去户部询问他们有没有决定好派谁来对接后续的钱款入账问题,总不能让他把这活儿也负责了吧?
  第一次被催收钱的户部官员:???
  看完账目的户部官员:!!!!!!
  这就回本了?!!
  甚至还有赚,且赚得很不少?!!
  作者有话说:
  做好贴钱印书准备的户部官员:什么?!印这种书还能赚钱?!!(搓手手
  *
  夜深人静,悄悄更新!
  眼看她作息再度崩塌!(?)
  *
  注:
  ①苏轼从惠州去儋州的路线:参考光明日报文章《苏轼是如何渡海的》


第347章 
  本来吧丘濬这位阁老想要修《本草》,朱祐樘也下令让修,他们能有什么办法,只能给钱了事。
  赏赐给完了还得印印就印吧又不是没印过,像丘阁老的鸿篇巨著《大学衍义补》不也印了吗?
  至于印出来有多少人会买、有多少人能看完那就不得而知了反正也只是费些木材和纸张,随陛下高兴就好。
  这次重修《本草》,大家也觉得估摸着就是朝廷贴钱印一批朝廷存几本、太医院放几本,剩下的顶多只有那些个医者感兴趣。
  只是这书是翰林院主修的许多医者说不准也不太认可!
  所以吧,一准赔钱!
  最近户部忙着年底做最后的财政总结,大伙每天忙得连轴转,也没注意到外头铺天盖地的《大明本草》宣传。
  现在文哥儿把订购总额拿过来一看他们才赫然发现《大明本草》居然一跃成为京师畅销书!
  什么时候这么多人对《本草》感兴趣了?
  文哥儿很快被领去见户部尚书。
  说来也巧户部尚书今年正好换成了文哥儿的会试座师周经四舍五入也算老熟人来着。
  得知文哥儿跑过来要找人对接周经一脸复杂地看着眼前这个自己亲自挑出来的小会元。
  文哥儿看到熟悉的前辈,二话不说就上去喊了声“恩师”并且十分熟练地跟人周经执弟子礼。
  毕竟他可是从小有四个老师的人可不就特别熟练吗?
  只要胆子大恩师遍天下!
  看看人家孔圣人一字之师都算师!
  只能说得亏文哥儿不知道明代读书人还有人自称所谓的“私淑门生”“未面门生”——就那种“虽然我没见过你的面更没听过你的课但我仰慕你的学问和品行,在我心里你就是我老师了”的无耻说法,否则他还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好歹现在喊的都是名正言顺的“恩师”来着(就是数量有点多)。
  周经:“…………”
  行吧,有个三元及第的学生也是很长脸的事。
  知晓现在印出来的《大明本草》都卖完了,还要抓紧时间继续印,周经沉吟片刻,指派一个稳重可靠的户部属官去跟进此事。
  《大明本草》一套有三十册,价钱可不便宜,要是当真能卖出点名堂来,这钱肯定是要归入国库的!
  虽然这点钱放在整个大明不算什么,可对于每年搞预算都觉得紧巴巴的户部来说也算是一笔意外进账。
  有比没有好!
  谁都不会喜欢干倒贴钱的事吧?
  结果周经傍晚回到家,就发现他妻子拿了套《大明本草》出来给他看,说这东西大家都在买,她也命人弄了一套回来,想问问他要不要多买几套作为年礼送人。
  她平日里忙着主持中馈,没读过太多的书,不过拿出一本来翻了翻,也觉爱不释手,所以准备把这套留下来自己看。
  周夫人觉得外头说得一点都没错,每个人都该懂点医理。至少吧,拿到方子后能知晓大夫开的药是做什么用的,对症不对症,毒性大不大,要不然被庸医耽误了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她还想买一套送回娘家来着,毕竟她家中双亲都已经上了年纪,放一套在家里没事可以翻着解闷。
  人家这图画得多详实细致,别的书根本比不上!
  听说第一批现货已经卖完了,要买只能下定金去预定。要是周经还需要送别人的话,她就一并去订购了。
  听完妻子讲述购书心路历程的周经:?????
  掏钱为大明充实国库的人竟是我自己!
  最初的惊讶过去后,周经便发现这其实是显而易见的事——
  寻常百姓哪怕是看了这些广告语心动了,看到价格恐怕也舍不得花这么多钱买这么一套《本草》。
  毕竟对大伙来说过年走人情的花销已经很不少了,年关难过啊!
  年轻些的读书人呢,还没到赚钱和花钱的年纪,就算有心想买一套来收藏,手头也没那么多闲钱。
  所以会买《大明本草》的,恰好就是他们这些朝官的家眷。
  反正最终为此慷慨解囊的要么是他们的母亲妻子,要么是他们的儿孙。
  还有那些不差钱的豪商巨贾见这书卖得这么好,说不准也会批量采购一些来当年礼。
  要知道这些家伙素来最会钻营。
  看来各家今年在众多富贾眼中有多少分量,可以用收到多少套《大明本草》来衡量了!
  周经这么一琢磨,终于宽心了不少。
  花这个钱的想必不止他们家!
  往好处想想,至少这钱最后都回到国库里了,比之让那些家伙花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要强。
  像那些直接送金银的,许多人藏到致仕或者被抄家都没拿出来花,你压根不知道天底下那么多钱都上哪儿了!
  周经这个户部尚书也才刚走马上任大半年,对户部的掌控还没到如臂使指那种程度,最近也是为财政的事忙得焦头烂额。
  他读了半辈子圣贤书,没想到老来却要天天跟这些数字打交道!
  若非这些年前任户部尚书叶淇把开中法改成了折中法,让贩盐的盐商们可以直接拿白银来买盐引,不必再通过运粮食到边关来换取,朝廷怕是得长期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
  现在朝廷倒是周转得过来了,只是周经心里隐隐有些不安。
  开中法是洪武年间便定下来的国策,如今改掉后虽看到了好几年的现钱,陕西行都司那边上报的灾情却一年比一年严重,也不知与这事儿有没有关联。
  若是因为边粮不足导致边防出问题,这点儿勉强解了朝廷燃眉之急的白银拿着也不值当。
  只是叶尚书虽然退了,徐首辅还在,如今改换的折中法就是偏向于江南商贾的政策。
  要知道两淮盐场出产的盐几乎占据了全国产盐量的一大半,若是不必往边关送粮就能拿盐引,那么陕西、山西那些可以就近往边关送粮的盐商将会失去优势,而南直隶与浙江这些可以就近取盐的商贾则会迅速发展起来!
  要说这位叶尚书也是巧,太祖当年说不允许苏松(苏州府与松江府)二地的人入户部,他这个出身淮安府的南直隶人赶巧是够格执掌户部的,自然便和徐首辅这位苏州前辈一起极力促成这一对江南商贾极其有利的变革。
  周经是个山西人,比旁人更清楚这几年山西、陕西两地商贾的动向,他们明显已经坐不住了,都捋起袖子要砸钱抢盐引,试图拿钱砸死那些江南商贾!
  对朝廷来说,盐引价钱自然是抬得越高越好。可若说以前还会比拼一下谁往边关送的粮多,这会儿就是纯粹比拼谁的门路广、谁舍得撒钱走关系,最终进入国库的钱粮又能多多少?
  难怪当年太祖朱元璋对这些江南人严防死守,下了死命令不许他们进户部。
  ……他们团结起来是真团结,聪明起来也是真聪明。
  不是周经有心想帮自家山西商贾掰回优势,而是这件事的走向让他心中有些忧虑。
  也不知长此以往边关会变成什么样。
  旁边的周夫人见周经一副忧心忡忡的模样,不由追问道:“怎么?这书不好吗?”她不懂官场上的事,怕这书有什么犯忌讳的地方,所以忍不住问了这么一句。
  周经回过神来,见妻子神色略有些紧张,摇着头说道:“没有,我是想到了点别的事情。这书挺好,你可以多定几套送给需要走动的人家。”
  周夫人闻言放下心来,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她替周经把换下来的衣裳放了起来,嘴里劝道:“你啊,自从当了这个户部尚书就整日皱着眉,没睡过一天好觉。都快过年了,你就好好歇几天吧。”
  周经没说什么,只是换上宽松舒适的居家常服后又转道去了书房,明显没有听劝的打算。
  周夫人见状也只能叹息一声,去让人为周经备些茶点先垫垫肚子。
  另一边,文哥儿和户部交接完,整个人都轻松了,屁颠屁颠跑去找老丘汇报卖书进展。
  以后天底下只要掏得出钱的人家,都能有他老丘牵头编的《大明本草》,厉害不厉害,感动不感动!
  丘濬听了这结果也有些开心,摸着刚到手的全套《大明本草》很是欢喜。
  丘濬当初想要重修《本草》,只是因为翻看医书时看到许多谬误,担心这些医书会误了人命。
  没想到经过这么一修,会让许多本来没买过《本草》的人也往家里放一本。
  知道点药理有什么坏处呢?对自己好,对家里人也好。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次次生病都能遇到尽职尽责的医者。
  也是这书修得着实好,内容好,装帧也好。
  哪怕已经把书来来回回翻了个遍、到手后就压根舍不得放下,丘濬还是嘴硬地说道:“你惯会整这些没用的玩意。”
  文哥儿道:“怎么没用?这可是我回江南一趟学来的!”
  当初考完乡试还没出成绩,他便借住在洪家,每天不是跟着洪楩父子俩看书就是跟着他们出门寻书。
  宋元时期的话本他们天天看,当代话本他们也天天看!
  比起四书五经这些科举必备教材以及对应的科举辅导书,这些闲书对读书人来说可不是刚需!
  想要把这些闲书卖出去,可不就得在装帧和宣传方面多下点功夫吗?
  在想方设法骗人花钱这件事上,江南的书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