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耽美电子书 > 戏明 >

第241章

戏明-第241章

小说: 戏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什么好好的事情,经他那张嘴一介绍就变了样?!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爹你别慌,我来帮你树立一下光辉形象!
  叮!您的儿子对您使用了“越描越黑”技能!
  王爹:告老还乡,告老还乡,这京师一刻都待不下去了!
  *
  二更来了!!今天也是王爹受伤的一天!
  *
  注:
  ①王华夺门而逃的事迹:出自《海日先生行状》,也就是在人死后儿子让人总结一下他的生平,大半都是吹嘘这个人的品行以及功绩。像王华拾金不昧、王华胆大无比,还有这个夺门而逃,都是《海日先生行状》里面吹的。
  后来类似的事迹也被好事者安在文徵明他们的头上,反正谁正直就编给谁!不过文徵明没有夺门,而是直接威胁要跳水!
  大概就像是拾金不昧和扶老奶奶过马路一样常见(?)
  …
  原文:【祁俗好妓飲,先生峻絶之,比告歸,祁士以先生客居三年矣,乃祕兩妓於水次,因餞先生於亭上,宿焉客散,妓從祕中出,先生呼舟,不得撤門爲桴而渡,惺紘@服其難】
  …
  撤門爲桴!
  必然是夺门而逃无疑了!!
  …
  ②费宏的读书态度:出自《明语林》
  原文:【费文宪'宏'云:”观书当如酷吏断狱,用意深刻,而后能日知其所无;记书当如勇将决胜,焚舟沉爨,而后能月无忘其所能。” 】
  …
  费宏当官其实挺聪明,后来的大礼议期间大家都站队互喷,只有他揣摩圣意,觉得事不可为,就明面上跟大伙一起上书反对嘉靖帝的意愿,实际上只署本衙门的名,不署自己的名!
  嘉靖帝:这个费宏爱我!
  这么一操作果然逃过一劫!
  嘉靖帝还特意点他当首辅稳定人心。
  当然,没干几年又被弄走了。
  他辞职回家八年后,嘉靖帝又派人去请他回来稳定人心,传信说你快回来朕恨不得马上见到你。
  这时候费宏已经六十八岁了,因为被屡次催促而冒着大夏天的酷暑回京,回朝没当几个月首辅人就没了。
  #一个社畜工具人的一生(?)#


第329章 
  这场东宫小聚会结束后王华儿子就没了。
  倒不是他恼羞成怒大义灭子,而是文哥儿被朱厚照给留在东宫了,说是他跟他小先生许久没见了,须得好好聚一聚。
  王鏊见王华一脸惆怅显然还对刚才文哥儿宣扬的“夺门而逃”耿耿于怀便对他劝慰了几句。
  不耽于酒色又不是什么坏事就算传扬出去也算是个经典事例,往后世人劝大伙洁身自好时都能拿来当典故用!
  夺门而逃王实庵听起来就很好记!
  王华:?????
  好你个王守溪你是在开导我还是在火上浇油?
  这边正说笑着,另一边朱厚照已经蹦起来叫人准备饭菜,要跟文哥儿一起吃吃喝喝啦。
  他为了冠礼的事被折腾了半天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刚才全靠吃了几块点心才在王华他们面前维持着太子的威仪。
  现在王华他们一走他马上就不装了,吧啦吧啦地跟文哥儿埋怨起冠礼的冗长来。
  小孩子表现得好是必须表扬的,文哥儿见他一脸郁闷地大吐苦水,便卖力地夸赞起他在冠礼上的出色表现。
  要是换成别家的六岁小孩看到这么多人说不准都要哭闹起来了更别提把整个三加冠过程坚持下来!
  朱厚照听得眼睛熠熠发亮连龙脑壳上顶着的兔子耳朵瞧着都支棱起来了。他骄傲地挺起小胸脯说道:“孤当然厉害!”见文哥儿和往常一样并不见外地与自己相对而坐他又非常大方地回夸文哥儿“小先生也厉害!我们全大明最厉害!”
  自从得知文哥儿真的被他父皇安排到詹事府去,朱厚照就兴奋不已。
  事实上距离他们真正一起玩耍都已经是一年前的事了。
  一开始是因为文哥儿要送吴宽归乡后来是文哥儿要备战春闱。
  如今文哥儿终于考完了朱厚照怎么能不高兴!
  朱厚照积极地追问:“孤出阁读书的事已经安排好了什么时候可以出宫去玩?”
  文哥儿:“…………”
  万万没想到,回旋镖来得这么快。
  文哥儿只能如实道:“殿下眼下还太小了,可能不行。本来太子出阁读书怎么都得过了十岁再说,像殿下这么早的着实是世间少有。”
  朱厚照本来有些郁闷,听文哥儿说自己“世间少有”,顿时又得意起来,假意谦虚道:“哪里,哪里,九岁的状元郎才是世间少有!”
  他们绝对是世间少有的师徒俩!
  等朱厚照开心完了,又开始追问起来:“为什么年纪小就不能出去?”
  文哥儿道:“小孩子是很容易出意外的,磕着了会受伤,淋了雨会伤寒,吃错东西会上吐下泻,登高容易摔,玩水容易被淹。这些事对大人来说可能忍一忍熬一熬就过去了,对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却是致命的,所以越是关心你爱护你,就越是不放心让你出去到处乱跑。”
  这还没算上人祸。
  文哥儿开始考校朱厚照还记不记得他们学过的《大明律》。
  里面的犯罪类型涵盖社会的方方面面。
  包括跟买卖人口有关的“略人略卖人”,所谓的略人其实就是“掠人”,也就是掠夺人口。只要是把良民拿去卖作奴婢或其他贱籍,都属于犯罪行为!
  比较让人无奈的是,明朝很多罪名都是把人发配去充军,比如这“设方略而诱取良人”“略卖良人子女”的人贩子,惩罚都是“发边卫充军”。
  到时候那些个犯官、罪吏、盗贼、放火的、造假的、卖国的、拐卖人口的、偷税漏税的、杀人未遂的、私自净身图谋入宫的,统统因为犯了法的缘故在各个边境卫所里聚头,边军的人才储备可谓是十分齐全!
  只是随着明朝军队逐步发展,士兵们要么是去混日子的军户后代(甚至可能被各方人士要走名额吃空饷),要么是以各种罪名被发配过去充军的犯罪分子,打起仗来自然没什么劲头。
  偶尔勾结一下外敌卖自己人也是很正常的事。
  事实上连军户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沦落到跟犯罪分子差不多,一般只能军户之间通婚,不然别人肯定不愿意嫁给你,毕竟谁愿意自己辛辛苦苦生下来的孩子跟亲爹一样去受苦?
  很多时候朝廷摊派给士兵的差役可比摊派给百姓的差役要重多了!
  这些军户要是有机会把儿女卖去外面当奴婢,那都算是帮儿女改善生活了!
  所以哪怕不提武官体系的问题,光是从士兵来源、士兵待遇的层面上来看,都能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无可避免地逐步下滑。
  据说一直到崇祯皇帝那会儿,大明都还有百万大军。
  只可惜自古以来折了脊梁的读书人以及折了脊梁的军队都有一个共同点:数量再多也没用。
  文哥儿没有和朱厚照提这些过于远大的议题,只考校朱厚照对于《大明律》还有没有印象。
  朱厚照略一回想,便把那略人略卖人律给记起来了,当场给文哥儿背了一遍。
  文哥儿眼神复杂地看了眼朱厚照,没想到都过去一年多了,这小子居然还能记得前年学的东西。
  看来他说话得注意点了,免得将来三五十年后这小子还能把这些记忆扒拉出来秋后算账!
  朱厚照利索地背完书,抬眼就对上文哥儿怪怪的目光。
  “怎么啦?”朱厚照追问道。
  “没什么,”文哥儿感慨道,“只是觉得殿下真是天资聪慧,这些东西学过便不会忘。”
  朱厚照今天挨了文哥儿好多夸,尾巴不由翘得老高。
  “你教的,我都记得!”
  朱厚照十分自豪地说道。
  文哥儿:“…………”
  真的坏菜了。
  他下次要把谨言慎行刻在案头提醒自己!
  说是这么说,文哥儿还是给朱厚照讲起了宫外有多险恶。
  人贩子什么的,最喜欢的就是他们这么大一点的小孩了,记事记得不怎么清楚,跑又跑不了多远,掠走后稍微吓唬一下就能卖给没孩子的人家或者卖去为奴为婢。
  这些人手法还特别多,有些是看小孩落单就上去抱走,有些是拿好吃好玩的骗走,有些是做局骗小孩父母卖儿鬻女,有些胆大包天的甚至还当街强抢!
  朱厚照震惊:“为什么敢当街强抢?”
  文哥儿道:“他们经验老到,非常狡猾,说起话来一套一套的。有人发现了,他们说不准还要反诬别人亲生父母是人贩子!”
  他给朱厚照讲起了自己以前跟着小伙伴们去参加秋社时看到过的一场社戏,说是两个母亲对簿公堂,都说孩子是自己的。
  知县听她们吵来吵去、各执一词,干脆说道:“你们两个人抢吧,谁抢到算谁的,大不了对半分也行。”
  朱厚照睁圆了眼。
  还能这样判案吗!
  文哥儿道:“那两个自称是孩子母亲的人刚开始抢孩子,孩子就发出惊恐不安的惨哭声,其中一个母亲听到后也哭了,无可奈何地松了手。”他说到这里便停下来问朱厚照,“若是让英明神武的太子殿下来断案,殿下觉得谁才是孩子的亲娘?”
  朱厚照认真琢磨了一下文哥儿说的话,犹豫着说道:“松手的那个?”
  如果当真是那孩子的父母,应该舍不得真的把孩子扯成两半。
  文哥儿点点头说道:“对,知县就是这样判的。只是殿下你看,公堂之上都还有人敢颠倒黑白,到了外头这么干的人自然更多。世上像殿下这般聪明的人可不多,说不准听人贩子声泪俱下地撒个谎,非说抢来的孩子是自己的,许多人就真的被骗了过去。”
  朱厚照气愤地道:“他们怎么这么坏!”
  文哥儿自然是跟朱厚照一起愤怒地谴责这些坏蛋。
  人贩子坏得流脓,迟早天打雷劈!
  更重要的是,外面这些坏得流脓的人可多了,咱可不能随便跑出去玩!
  这番防拐卖教育听得朱厚照连连点头。
  可他点完头仔细一琢磨,又发现不太对味,忍不住跟文哥儿讨论道:“你不是两三岁就满长安街跑吗?到你四五岁的时候还去街上摆摊来着!”
  文哥儿从小到大干的事都有诗文为证!
  一件都抵赖不了!
  文哥儿听得脑壳痛。
  看看这回旋镖,来得又快又准!
  事已至此,文哥儿也只能牺牲了一下他爹,唉声叹气地说道:“殿下应该也知道我爹向来是不怎么管束我们的,所以我才能到处跑。陛下与皇后殿下可不一样,他们那么关心殿下,恐怕连殿下搬到慈庆宫都会牵肠挂肚,哪里能放心殿下去更远的地方?”
  朱厚照听后顿时想起王华不给文哥儿衣服穿的事!
  他小先生从小吃遍百家饭,肯定是因为王华不给他吃饱!
  他小先生,特别不容易!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朱厚照便也没再为难文哥儿,只催促人快些把午膳呈上来。他小先生在家里挨饿,在东宫不能再饿着了!!!
  等到这场久违的师徒聚餐散场之后,朱厚照还跑去找他父皇说起他小先生从小缺衣少食的事。
  朱祐樘听得一愣一愣的。
  如果说前头不给置办官服还稍微有那么一点可信度的话,这个饿肚子就完全是胡扯了。真要饭都吃不饱,文哥儿能长得比同龄人更为俊秀出挑?
  只是王华养孩子的方式与旁人不大一样而已。
  事实证明,人王华把儿子养得挺不错,至少如今他两个嫡出的儿子都已经是进士了。
  天底下有多少人能拥有两个进士儿子?
  朱祐樘不动声色地问起朱厚照怎么会和文哥儿聊到这个问题。
  朱厚照便把他想出宫玩以及文哥儿是怎么劝他别出去的对话都给朱祐樘讲了。
  朱祐樘听完事情始末,立刻代入了文哥儿口中那十分关心儿子的老父亲角色。
  对,没错,就是这样,他每天都特别不放心儿子。
  朱祐樘肃颜说道:“你年纪尚小,本就不能随意出宫。外面也没多少适合你这样大的小孩儿玩耍的地方,若是当真想找人陪你玩,你直接把人召到东宫去就是了。东宫那么大,难道还不够你玩的?”
  既然连朱祐樘都这么说了,朱厚照只能乖乖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
  作者有话说:
  文哥儿:这该怎么编,这该怎么编
  文哥儿:有了,编我爹!
  小猪:我小先生,吃不饱穿不暖,可怜!
  王爹:?????
  王爹:怎么就变成不给衣服穿了?!怎么就变成不给饭吃了?!
  #论谣言的诞生和传播#
  *
  今天也在努力更新……
  晚上十点要是没有,那就是没有二更(依然在试图早睡
  *
  注:
  ①公堂识母的故事:不记得在哪看到的,感觉从小到大听过很多次,大概是民间传说故事吧,文里随便编个出处(x)
  …
  ②略人略卖人律:出自《大明律》
  这条律法的补充条例是这样的:【一凡設方略而誘取良人與略賣良人子女不分已賣,俱問發邊充軍,若略賣三口以上及再犯,者用一百斤枷,枷號一箇月,照發遣,三犯者不分革前,發極邊衛分,永遠充軍,其窩主與買主并牙保人等知情者,各依律治罪,婦人有犯罪坐夫,男若不知情及無夫男者止坐本婦照常發落 】
  …
  大概就是人贩子发边境充军,窝藏的、作保的以及买主等知情人都要治罪!


第330章 
  下衙后文哥儿鬼鬼祟祟去找他爹。
  路上还遇到他哥。
  王守仁庶吉士散馆时没留在翰林院熬资历。他本来想去外面浪一浪,不想留在京师,结果被授了个兵部武选司主事。
  虽然没能抢在文哥儿前头去当外官,这个兵部主事还是很对王守仁胃口的。他觉得这是大伙看到了他在军事上的才华!
  不当外官也不要紧在这期间要是有什么巡边的任务他主动去揽过来就是了!
  王守仁对这个新职务非常满意见到神情鬼祟的文哥儿也展示起自己为人兄长的友爱来:“你莫不是干了什么亏心事?说来听听,我给你参谋一下该怎么坦白。”
  文哥儿一琢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虽然他哥不太靠谱,但勉强也算有丰富的跟爹相处(逃爹毒打)的经验!
  他便把自己最近来了个坑爹三连的事给王守仁讲了,问王守仁自己现在该不该去找王华聊聊天。
  王守仁听得津津有味一脸“这个可太有意思了你再多说点”的表情。
  文哥儿有点怀疑自己为啥要跟王守仁讨论这事儿。
  王守仁见文哥儿把坑爹过程都讲完了,很有些意犹未尽。
  他非常讲义气地拍拍文哥儿肩膀说:“这样吧一会你先过去,我随后就到,并且守在书房外不进去。到时候你要是觉得处境危险就大喊一声‘爹’,我马上装作有事请教爹进去解救你!只要有别的事一耽搁爹很快就会忘记揍你了。”
  当着亲爹的面喊爹为号毫无痕迹!
  文哥儿一听觉得这个法子很不错兄弟俩就此说定了分了个前后脚前往王华书房。
  王华正在练字,练的是《道德经》看起来很需要以此来维持内心的安宁。
  文哥儿悄摸摸溜过去在边上看了好一会都没吱声。
  王华抄完一段《道德经》转头瞧了眼文哥儿心道这小子一准又干了什么损事。他搁笔问道:“你跑来做什么?”
  文哥儿诚恳地承认错误,表示他不该把放贷的事告诉藏不住话的谢豆豆,也不该随随便便把亲爹的光辉往事拿出来宣扬。
  王华听他这么一认错,气也消了大半,无奈地说道:“行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