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亲爹卷成首辅-第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淙想到还能闻到霉味的考棚,以及中午的伙食水平,马上点头,“好!”他已经知道科举考试是怎么回事了,不用再勉强自己。
第二天放榜,许淙的座位果然榜上有名。
而且还是外层正中!
正场第一!
又过了些时日,等全部五场考试结束,在官府贴出来的写有考试姓名的‘长案’上,许淙高居榜首,是为‘县案首’!
随后的府试,信心十足、精神奕奕的许淙一发不可收拾,又取得了一个正场第一。因为四月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所以他这次没有选择跳过接下来的几场,而是场场参加,场场第一,放案时再夺‘府案首’!
连中两元!
……
消息一传来,整个许家村都沸腾了。
杵着拐杖的老叔公眼泪纵横,“好,好,好!淙哥儿比他爹当年还要出息,大林当年不但没有考到两个案首,而且也不是九岁的时候考上的。”
“好啊,好啊!”
其他族人也是非常兴奋,纷纷开口。这个说‘淙哥儿周岁那天我一看就知道了,他将来啊肯定比他爹出息’。那个说‘淙哥儿考得这样好,今年肯定能考中秀才的,我们村又要出一个秀才了哈哈哈’。
总之非常兴奋。
而在通往许家村的马车上,连中两元的许淙却没有非常高兴,而是在谴责渣爹。没错,他必须对这个爱骗人的渣爹进行强烈谴责!
“爹,你明明跟我说庐州的科举,要比勉县的难,到了恭州也是这么说,还给我出了很难很难的卷子,我要做好久才能做出来。”
“结果你骗人!”
“你给我出的是乡试的题,我都知道了!”
想到这里,许淙就来气!
他五岁的时候,看到渣爹出的勉县县试卷子,虽然没学过的东西他不会,但学过的还是能做出来的,并且觉得还挺简单。于是他就兴冲冲地回去,跟渣爹说他想要早点考试,不用等到十二岁的时候了。
结果渣爹说庐州的科举考试,要比勉县的难,还给他出了一张很难的卷子,他拿到之后一道题都做不出来!
渣爹又说做不出来很正常,毕竟庐州的科举要比勉县难,还说只要他勤学苦练,考过还是没有问题的,不用太担心。
许淙信了。
于是更加努力地学习!
这次的县试和府试,虽然看到考题之后他觉得也没有那么难啊,是比勉县的难一些,但也难不倒哪里去,跟渣爹的那张卷子还差很远。当时他虽然有些奇怪渣爹为什么会那么说,但也没在意,全副身心都放在了考试上。
但放榜之后,他去参加童生们的聚会,把那张卷子里还没做出来的一道题跟其他童生们一说,想要讨论一下的,但他们顿时就惊讶了。
其中有人还说许淙这是乡试的题啊,你现在已经在准备乡试了吗?
当时的许淙马上就瞪大了眼睛。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都是渣爹啊!
渣爹居然把乡试的题拿给一个五岁小孩子做,还骗他说县试的题就长这样,庐州县试就是这种难度,他的良心都不会痛的吗?
面对着九岁儿子的指责,说‘爹你怎么可以骗五岁的我’,许明成尴尬地摸了摸鼻子,然后才道:“乡试你总是要去考的,提前做一做也无妨。”
“你若不是见识到了难题,县试和府试哪里能考得这么容易?”
“好了,快坐下来。”
见许淙还是鼓着脸,许明成又轻咳了两声,柔声道:“两个月后的院试,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事,你若能在院试也拿一个案首,那就是‘小三元’。”
“你若考中了‘小三元’,那就是本县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就是在县志上也要记你一笔,比为父当年是强多了。”
许淙顿时沉思:比渣爹强?
作者有话说:
*县试和府试相关,参考了百度百科,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最为成熟的时候
*案首=第一名
*县试和府试第一场称为‘正场’,考过了之后就可以保送下一级考试,后面的几场就不用参加了。
*渣爹拿乡试卷子骗淙淙的情节,在55章。
渣爹不做人,必须强烈谴责!
? 第 73 章
比渣爹强!
这个许淙就很感兴趣了。
淙淙疯狂心动。jpg
自从知道渣爹在科举上的最大成就; 是进士考了第八十九名之后,他就下定决心要考八十八,比渣爹考高一名的。
就连考中之后要做什么样的进士牌坊他都想好了; 模样好不好看不要紧; 但必须比渣爹的那座牌坊更高、更大、更威风。这样才能体现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美好结局; 他许小淙比许明成厉害!
不过许淙紧接着又想起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他奶奶说过,渣爹当年好像考童生的时候也是第一名啊; 府试第一!
和他现在一样!
想到这里; 许淙忙问; “爹; 你县试考了第几名?”
许明成哪里还猜不到许淙想要知道什么; 他温和地望着儿子,淡笑,“为父第一次只考了一十二; 没有考中府试; 第二次也只考了第三,不及你多矣。”
许淙顿时咧开嘴角。
哈哈哈; 渣爹当年县试才考了第三; 除了第三之外,他还考过更差的第十二!可惜如果不是一次性两场都过考中了童生的,县试成绩会不作数,得从头再来,不然的话渣爹的县试名次就只是第十二了; 可惜可惜。
哈哈哈哈哈!
虽然他们府试的时候是同样的第一; 但是县试自己比他厉害!如果这次院试自己真的又考了第一; 是不是本县第一个小三元不要紧; 但秀才第一名肯定比渣爹当年的秀才第三名更好,更棒,更厉害!
一时间,许淙豪情万丈。“好,我一定好好考!”
许明成满意点头,“七月的院试由淮南西路的学政,闵大人主持。闵大人早年在京东西路任过几年学政,正巧你云伯父的老家徐州也在京东西路。等回去后,为父就将你云伯父找来的闵大人诗集文集,还有当时院试的试题给你。”
“闵大人喜爱少年英才,你好生努力。”
居然还有往年真题啊?
许淙更高兴了,表示自己肯定好好复习。
父子两人交谈的时候,马车已经停在了村口。和上次回村一样,这次村民们也都是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开口。要么是恭喜许淙考了府试第一的,要么则是夸赞许淙读书厉害,肯定能够考中秀才的。
寥寥几个赞扬渣爹,也是说他教出了好儿子云云。
许淙表面沉稳地道谢,但内心却得意洋洋。
哈哈哈哈哈!
……
“奶奶,娘——”
“我考了第一!”
一回到家,许淙就迫不及待地跑到后院,找王老夫人和金氏报喜,“县试和府试都是第一,奶奶我厉不厉害?!”
“厉害,乖孙厉害!”
王老夫人一早就已经听到喜讯了,如今见到许淙回来,是笑得见牙不见眼,“淙哥儿你考了第一,奶奶欢喜着呢,比你爹当年都强!”
许淙:哈哈哈!
面对着疼爱他的王老夫人,许淙没忍住小声说道:“奶奶过两个月我还要去考院试,我要好好考,比爹考得更好!”
王老夫人点头,“乖孙呐,你好好考,考过了奶奶就给你包个大红包,比这次的要大!”
许淙大喜,“好!”
考得好有红包奖励啊,这就进入到他熟悉的节奏了!
许淙马上就跑到许明成面前,追问:“爹,我这次不但考了县试第一,还考了府试第一,你有没有奖励要给我?”
不等他开口,许淙又连忙补充,“闵大人的诗集、文集、字帖、试题这些统统都不算,爹你要来点实际的!”
许淙可没忘,渣爹可是每年都送他一本字帖,然后趁机加功课的人。所以不等渣爹说话就杜绝了这个可能,奖励嘛,他还是更喜欢真金白银。
“奶奶说给我包大红包哦!”
旁边的金氏也笑道:“娘也给你包。”
“谢谢娘!”许淙眼前一亮,然后就盯着渣爹,“爹,奶奶和娘都说要给我包大红包,你呢?”
渣爹如果一毛不拔,他就嘲笑他!
而如果渣爹敢承诺要给他包红包,他就把他薅秃!
许明成开口,“爹也给你包,若你院试也考了第一,爹就包双份。”
许淙赶紧伸出手掌,“一言为定!”
拿到三个新鲜出炉的红包之后,许淙就投入到了紧张有序的院试复习之中。
他先抽时间,把四书五经再次复习了一遍,然后就开始刷题,把闵学政在京东西路出的那几套院试题统统做了一遍,然后再找渣爹改,跟他探讨解题思路。
接着第二步是把闵学政的诗集和文集也研究了一遍,找出他喜欢的风格、偏向的经义类型,然后再重点地复习他偏好的经义,喜欢的诗词风格等等。
等这一套流程走完,许淙再重做闵学政真题,并把试题拿给许明成批阅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含笑点头了。
在这段时间里,许家村以及许家也发生了一些事。
许夫子回去的时候,先跟他的族长爹说了许明成的打算,说他计划等许淙更大一些,跟随在老师身边的那段时间里,选个族中的出息子弟一并过去。那个孩子名为书童,但实际上就是借着照顾许淙读书的机会,能得到一些指点。
这样过些年回来,考个秀才也不是不可能。
许村长闻言大喜,没过多久就召集了家里有人读书的族人,告诉了他们这个喜讯,从那以后家家户户就紧盯着自家孩子读书,好些调皮捣蛋的叫苦不迭。
而另外一件,则是许明成拿出了一叠银票,说一部分给族中买祭田,另一部分则让许村长等人以后有合适的,就给许淙买一些田地。
许淙这次考中秀才后,名下也会有一百亩地的免税份额。许明成让他们买上五十亩,其他的五十亩则给族中人家分一分,也减免些赋税。他自己的份额便是如此操作的,许村长虽然诧异他这么早就开始给许淙置地,但也没说什么。
就是金氏数着家里剩下的银子,有些头疼。
“老爷,你现在花去了许多,等我们到京城之后,不够用了怎么办?”许明成这次打定了主意要到京城谋一个更好的缺,所以不使银子是不行的。
许明成表示自己心中有数,“我们去京城前,祥云书坊和孙家那边,会再送一次银子过来,到时候先拿来用一用就是了。”
“再不济,不是还有淙哥儿的那一份吗?到时候就说我给他在家里买了地,银子就不分给他了,明年再说。”
金氏:“……”
到时候财迷的淙哥儿,估计又要在心里喊坏爹了。
不过既然许明成心里有数,那她也就不多嘴了,反正到时候如果不够,她这里还是有一些私房银子的,能给老爷谋个好缺才最要紧。
朝中上下,多少人停在四品以下,一辈子都升不上去。难得老爷此番立下了大功,眼见着便能过了这个坎儿,家里是万万不能拖累的。
金氏算着算着,略略安心。
不过等她抬头一看,却发现许明成表情严肃,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问道:“老爷,你可是有什么烦心事?”
许明成看了她一眼,道:“我在想淙哥儿的事。”
“先时淙哥儿画出了那本跟科举有关的画册时,我便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在他下场前先替他扬一扬名,名气越大,名次也可能越高。”
金氏也记得这事,便道:“是啊,老爷。”
“如今淙哥儿的画册,都卖到京城去了,大姐每年写信来都要夸上一夸。还说她的两个孩子都很喜欢,每年一到时候了就追着她问。”
“我们回来的这一路,也曾听人讨论淙哥儿是个小神童,说他又有才学,又孝顺,这有什么不对吗?”
“没有不对,”许明成苦恼,“但时间太早了。”
“我原本打算是乡试的时候再让祥云书坊那边宣扬出去,毕竟淙哥儿考个秀才还是能成的,要紧的是乡试的时候考个好名次,这样来年的春闱才能更好。”
“但如今,淙哥儿竟然连中两元。”
金氏更糊涂了,“老爷,淙哥儿连中两元,难道不好吗?”
“没什么不好,”许明成摇头,“我只是没有料到淙哥儿下了场,竟然越考越勇,毕竟才学了六年,我先时以为他能考个前十就很不错了。”
“但是这样一来,院试恐怕就差点火候。”
他跟不太懂这个的金氏解释,“毕竟院试时,多的是像堂兄这样的积年童生,他们学了十年、甚至是二十年,而院试的难度又远不如乡试,所以淙哥儿还真不一定考得过。”
金氏这回明白了。
县试和府试较为简单,不少人是第一次参加,所以淙哥儿能够连考两个案首。但到了院试,好些人是去年、前年、甚至是更往前面的童生。他们或许没有名师教导,但学识肯定比县试和府试的人要好。
淙哥儿虽然聪慧,但也不过才九岁,满打满算才学了六年,还真不一定能考过那些学了十年八年,甚至是二十年的人。
毕竟老爷刚刚也说了,院试并不算难。淙哥儿会的东西,人家也会。而淙哥儿会,人家不会的东西,院试还不考。
这就让人为难了。
许明成是真的觉得为难,别看他之前在许淙面前,一副‘小三元’很好考的样子,但心里也是有几分打鼓的。
好考的话,就不会这么多年一个都没有了。
回来之前,他的打算就是淙哥儿考个秀才就行,名次什么的不太要紧。毕竟秀才名次考得再好又有什么用呢,多的是秀才第一的人考不上举人,因为两者的难度是不一样的。相反乡试第一,往往春闱会榜上有名。
所以他之前的目标一直是乡试。
但现在淙哥儿连中两元。
许明成低喃,“让我想想,让我好好想想……”
作者有话说:
淙·越考越勇·淙:考得好不但证明了淙淙比渣爹强,还有红包奖励?!我可以!
许明成(头秃):儿子考得太好,也为难啊,到底要不要把杀手锏使出来呢?院试用了,乡试再用效果就没有那么好了……
————————
假期已过大半,但我一点存稿都没攒下来(计划攒3万)……
10月的双更,危!
? 第 74 章
想明白了的许明成让许桥跑了一趟庐州城。
于是半个月后; 当几辆马车低调地来到了庐州,坐在马车上的长须老者就看到不管是茶馆酒肆还是街头巷角,人们都热热闹闹的。他们或是独自一人拿着一本书; 或是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看一本书。
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 都看得津津有味; 时不时哄堂大笑。
“……这是庐州?”
长须老者,也就是闵学政疑惑,“这样的场景; 哪怕是在京城也是不多见。难道一年过去; 庐州竟然多了这么多读书人?”
他的长随低声问:“大人; 可要让小的去打听一二?”
闵学政点头; “可; 不过莫要太张扬。”
长随点头,“是,大人。”
然后没过多久; 他就带着笑意回来了; “禀大人,是祥云书坊闹出来的动静; 他们出了一本叫做《科举记》的怪模怪样画册。”
“里面的小人先是在村里读书; 然后就去县城参加科举,一路从县试考到了院试。大人您看,这本书里没有多少字,但全是画,不管是八旬老翁还是三岁小儿; 都能看得明白; 所以识不识字的人都会买上一本。”
“有些店家还会多买几本; 留着招待客人; ”
“《科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