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农家日常-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她做了司农官后就不同了,有齐伯昆和关家人在后面力挺,就算她品级较低,功名薄上都得有她的名字。这可是她的政治资本,一旦有机会升官,这些政绩就可以为她加码。
“先生,我明白了。”她恭敬地行了一礼。
第285章 另有打算
关乐和点点头,不再说话了。
他跟杜锦宁相处两年,对自己这个小弟子已很了解了。这弟子别看年纪小,人却极为通透,一点就通。所谓“响鼓不用重锤敲”,他只要在最关键的时候点拔几句就够了,完全用不着多操心。
杜锦宁出了华章居,看着书院在春雨的滋润下葱葱郁郁的树木,长长地吐了口气。
去年陈氏她们整日忙着做豆干,完全没有时间来顾及稻田。她们佃那十五亩田地,还是雇了庄子上的人帮着耕田插秧的,自己偶尔抽空去看看水,便是施肥也是请的人,更不用说收割的时候了,完全就是拿钱包给别人做。这古代粮食产量本就不高,她们为了不那么费事又只种一季稻谷,这么一年忙下来,刨除请人的各项开销,也就落了两三百斤稻谷。
今年把制干豆腐的活儿包给了谢氏,陈氏和杜方苓两姐妹总算从做豆干的繁重劳力中解脱出来了。陈氏心疼那些请人的钱,便打算今年的田地自己种,只是在耕地和插秧时跟人换工。反正往年在桃花村她们都是做惯了这些农活的,现如今是给自己做活儿,她完全不觉得辛苦。
杜锦宁劝她不住,便打算今年在增产增收上出点主意,也好让母亲别白辛苦一场。
这南方的稻谷,早稻是农历二月底、三月初播种,正好是她忙着参加县试的时候,实在没办法抽时间在稻种和育苗上做文章,接下来她便打算插好秧后,让母亲在稻田里养鱼。
在稻田里养鱼的好处是很多的,十五亩田地可以养出几百上千斤鱼,增加收入就不说了,还可以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做得好,可以使水稻增产一成左右。
当然,这稻田里养鱼也是需要技术的,养什么鱼,如何养,都是有窍门的。庄子上的人看到杜家小三房今年的收益,肯定要上门讨教一番,明年也学着他们一块儿在稻田上养鱼的。杜锦宁也不打算藏着掖着,准备把这方法无偿的传授出去。庄子上的人学会了,估计不出两年,整个漓水县甚至更远的地方都会知道这法子。
作为一个搞农业的,杜锦宁又有其他法子赚钱,在这方面她并不打算计较。
但现在关乐和这么一说,她只能把这主意给打消了。
她的本事挺多的,以后还有更多的东西拿出来,并不一定要跟漓水县县令计较这点政绩,她也很愿意让漓水县和更多的人早点过上好日子。但关乐和这番话也提醒了她。古代以农为本,她自己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谁知道到头来会闹出怎样的动静呢毕竟关系到增产增收问题,不是小事,搞不好会上达天听也有可能。一旦惊动了皇帝或者入了某些权贵的眼,她的命运就不由自己来掌握了。
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在没有自保能力之前,她还是老老实实做人,低调行事,小心谨慎为好。
想停当这些,杜锦宁决定先不折腾农业,把精力放在其他副业上。虽说培育稻种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现在开始着手也是很有必要的。但她一来要考试,没精力弄这些,二来也没能力。
收集各地方的稻种,进行培育杂交优化,可不是她这小小的农家子能做得到的。如果以后真能做司农官,再利用国家的力量做这工作不迟。反正她已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不像袁隆平一样须得从头做起。只要条件足够,她要培育出新稻种,想来并不需要很长的时间。
退一步说,即便她不能继续科举,更没有机会做官,这方面的事她也有了打算。
齐慕远他爹不就是司农官吗好像还是大司农。她就算是死遁,也可以先把一份资料通过齐慕远送到齐父手上。有了这份资料,只要齐父不是个酒囊饭袋,大宋的皇帝也不是昏君,大宋的百姓总能过上比以前富足些的生活。
想停当这些,杜锦宁就把这茬儿给放下,忙起别的事来。
茶园的茶并不多,炒了几天就制完了。雨前茶还要等一段时间,陈氏没事干,便关心起果园的事来了,问杜锦宁道:“你不是说春天的弄那果园的吗现在天气都这么暖了,怎么还不开始”
“我已叫姚掌柜弄树枝了,今天下午就应该回来了。”
她给杜方菲置办嫁妆的时候,买下了一个山头。当时是分了一半给杜方菲做嫁妆,不过地契给了她,那片山头却是没让她动,杜锦宁在拿到山头后就吩咐鲁小北去买了一批毛桃的桃树种,雇人种了下去,之后就没再管了。
陈氏和杜方菲、谢氏当时心里就直犯嘀咕,谁不知道毛桃这东西味道不好,就算野生野长在路边,都没人去摘的杜锦宁专门买了个山头种毛桃,这做法怎么看怎么就不靠谱呢
但杜锦宁又是个十分靠谱的人,小小年纪,开茶馆、制豆干,现在又炒制出了连那些京里的大官都大为惊赞的茶叶,种的茶树也比别人都好,哪一样都获得了丰厚的收益,所以陈氏她们虽犯嘀咕,但还是耐心地等着杜锦宁处理那批毛桃。
此时一听杜锦宁有行动了,陈氏还不怎么的,杜方蕙的眸子却亮了起来。
“宁哥儿,要是树枝运过来了,你要去果园么我跟你一起去。”她道。
“行。”杜锦宁笑道,“如果大家不嫌辛苦的话,就一起去。”
“有啥好辛苦的别现在过上了好日子,以前过的苦日子就全忘了,把自己当小姐了。”陈氏扫视了两个女儿一眼,敲打着她们。
杜锦宁种下的那些毛桃树,都是用来做砧木的。自打去年买下山头后,她就叫姚书棋四处打听哪里有口味极好的桃子了。邻县有一个地方的桃子是有名的。姚书棋跑了几趟,终于花了大价钱,跟一家有大果园的人家订了些树枝。杜锦宁打算用那些桃树枝进行嫁接。
嫁接过的果树既有毛桃生长繁殖力强、抗病性强的特点,长出来的桃子口味又承接了优质桃树的母株特性。二十一世纪,果树嫁接矮化等技术早已普及。
第286章 求人与被求
树枝是刚过晌午时运过来的,姚书棋也没运到庄子上来,而是直接去了果园。王路生来报信时,杜锦宁才吃过午饭,听得树枝到了,她二话不说,叫陈氏她们换了衣服就出门。
“要不要通知你大姐”陈氏问道。
“当然,半个山头可是他们家的。”杜锦宁道,“昨日收到消息,我就通知过大姐夫了。咱们
分节阅读 133
直接去果树,我叫个人去给他递个信。”
说着,她找了庄子上一个半大小子,给了十文钱让他去城里通知许成源。他们自己则在书院门口雇了一辆骡车出了城,直奔果园。
许成源听到传话,换了身旧衣服,跟杜方菲、谢氏一起雇了车往果园处赶。到果园时,就看到杜锦宁已在那里指挥着一干人等干活了。
剪下来的树枝不能久放,是大清早在邻县的果园里剪下,迅速雇了马车运过来的。虽说在上路之前,王路生照着杜锦宁信上的吩咐对树枝做了一些处理,但如果不能及时嫁接上去就容易枯萎废掉。
杜锦宁这次并没有靠自家人做事,而是直接叫人请了附近村子的男人和强壮的女人过来帮忙。
“锦宁,我们来了。”许成源走过来,问杜锦宁道,“我们能干什么”
“你过来,我教你。”杜锦宁转头又吩咐杜方蕙,“四姐,你教亲家母和大姐。”
“好的。”杜方蕙应声道。
这一年来她跟杜锦宁学习如何打理花木,早就在别的树木上做过嫁接,无论是理论还是操作都已出师。她记性又好,刚才杜锦宁给别人讲解的时候她又听了一遍,此时指导谢氏和杜方菲完全没有问题。
她是古代土著,又跟着母亲姐姐种了几年的地,对于树木种植自有自己的一套理解方式,由她来给谢氏和杜方菲传授嫁接技术,比杜锦宁自己来说更容易让两人理解。
至于许成源,跟杜锦宁都是书生,两人交流的方式又有不同。
花了一盏茶的功夫,把许家三人速成培训成功,杜锦宁便道:“你们也无需动手,只需要按照我跟四姐说的那些要点,去检查他们做得如何就行了。他们做得不好,是要影响以后桃树的生长和挂果的,你们务必好好检查。遇到什么问题,再来问我。”
说着,她直接将杜方菲那一半山头分派给他们,由着他们去检查。
临走之前,她又叫住杜方菲:“大姐,你先留一下。”
谢氏和许成源便知道杜锦宁有话要跟杜方菲说,他们也没多留,先一步去果园里干活去了。
“宁哥儿,什么事”杜方菲问道。
“是这样的,这果树原先还没打理清楚,所以我没交给你。现在嫁接完毕后,就只是管理的问题了。你的嫁妆我也不好一直管着,嫁接完之后就交给你了。所以你得想想清楚,是自己雇个人管呢,还是怎么的。”
杜方菲听了,有些为难:“我的情况,你是清楚的。我自己不懂这些,雇人也没可靠的人可用。”
说着她似乎想到了什么,眼睛一亮:“你这边果树不是也需要人打理吗你看这样行不,你那打理的人是谁,我也出一半工钱,就当咱们合伙一起雇他得了;平时果园的一任花费,该多少钱就多少钱,我付给他就是了。这果园也不用分成两半了,直接整个由他打理就是了。”
杜锦宁也是这么个意思。
当初这山头不做茶园而做果园,她就考虑到了杜方菲这种情况。果园的话,随便叫人打理打理,到了采收季节直接来摘果就行了,只要她嫁接好,再按季节进行适当的修剪和疏果,后续二十多年都不用太过费神。而茶园一年里起码有两到三季都得炒茶,茶树也得精心打理,没有可靠的人是不行的,光是炒茶秘方的事都会让杜方菲头疼,搞不好就闹出乱子来。
果园好打理,她其实也可以一并叫人管了,不用杜方菲操心,她也不差那点雇管事和打理果树的钱。
只是这果园说好的是杜方菲的嫁妆,却一直握在她的手里,杜方菲可能不会有什么想法,但许家人心里是怎么想的,那就难说了。
所以趁着现在嫁接完果树,她干脆跟杜方菲交接清楚,免得以后因为这果园闹出什么不愉快来。
她点点头:“可以的。”
说着她将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叫了过来,跟杜方菲道,“这是王忠,你叫他王管事就行,他是那个村子的。”她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村子,“他爹是这几个村子的里正。往后他就帮咱们管着这片果园,现如今帮咱们嫁接果树的都是他们村的。”
说着她又把杜方菲介绍给了王忠。
鲁小北和秦老六都是特别擅长跟人打交道的,以前一穷二白的时候,凭着自身的个人魅力,都能结交到许多朋友,更不用说如今手头宽裕,还被杜锦宁指点过一番,眼界和格局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与人结交方面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杜锦宁买了这片山头后,他们俩往这附近村子走上几趟,就跟村里有头有脸的称兄道弟了,对于几个村子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最后两人一致挑出了王忠这个人。
王忠的情况跟章鸿文的大哥很像,父亲是里正,自己虽念过几年私塾,但没有多大的出息,老老实实在家里种田干活。想挣钱的心思是有,但没什么门路。
选出了这个人,杜锦宁吩咐他们不要直接找上门去,而是在喝酒的时候装着喝高了,把消息透露出去,直说自家少爷要雇一个人管理果园,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例;做得好的话,年末还要赏钱。如今城里有好几个兄弟都央着他们关照自己,把他们举荐给少爷。
秦老六和鲁小北做事机灵,说这话之余,把杜锦宁背靠关家、齐家、袁家的背景和远大前程吹嘘了一番,又拿自己两人做例子,说他们死心踏地的跟着杜锦宁,一来是杜锦宁对他们不薄,为人仁义;另一方面就是看中杜锦宁以后必然会飞黄腾达。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宰相门前七品官,他们跟着杜锦宁,等以后杜锦宁中了进士当了大官,他们可就比那些世家的管事们还威风了。到时候跟着少爷进京去享福,不要太牛逼。
第287章 规劝
王忠当时就在酒桌上,一听这话就心动了。
二十几两银子一年的收入,可不是小数目,他们辛苦劳作一年都不见得能有这样的收益。而且果园的活儿又轻松,没事的时候过去打一转就可以了;需要施肥、修剪、疏果的时候,直接在村里雇两三个老实肯干的去干,自己不过搭把手;到了摘果季节,更是在村里招一批人来摘,他只管盯着这些人干活就是了。
有钱拿,还能使唤人,权和钱都直接摆在了自己面前,活儿还不累。最重要的是还能搭上有背景有远大前程的杜少爷,天底下哪有这样的好事
王忠跟父亲商量过后,便到秦老六和鲁小北面前表明心迹,又请他们喝酒,送了好几次厚礼央求两人替自己在杜少爷美言。饶是这样,秦老六和鲁小北也没敢答应,只说将话递到自家少爷面前,经他点头才能作数,不过他们会帮着王忠说些好话。
待得杜锦宁点头答应王忠做管事时,王忠对秦老六和鲁小北那叫一个感激,直说把他们当亲兄弟。
主动提出让王忠来帮自己打理果园,和让王忠主动哭着喊着要来做这个果园管事,那效果自然是完全不一样的。
王忠对杜锦宁的那个恭敬,对秦老六和鲁小北的那份亲热就不提了,他自打上任以后,对果园那是競競业业,工作态度真叫没话说,隔三差五地还主动过来跟杜锦宁汇报一下工作进程,绝对是个中华好员工。
而杜锦宁雇王忠来做管事,好处现在还看不出,但想都想能想得到。
她不是世家之人,附近村民可不会忌惮于她,到了果子成熟时,经过她嫁接打理的果子压满了枝头,必然会惹人眼红。到时候这村子里的人你来偷几个,他来摘几个,光是整天扯皮都够受的了,这些事又不大,闹不到官府里去。让里正来处理吧,想让他不偏袒自己村的人,就只能用钱来填饱他的肚子。贪欲能填平的吗只会把胃口养得越来越大。到头来即便村人不来偷果,估计里正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得唆使人来偷果。这事情,就没完没了了。她这果园不光赚不到钱,还惹得满头的包。
而一劳永逸的最好的办法,就是雇佣王忠这样的人来做管事。
二十几两银子,对于庄户人家来说已是一笔大钱了。为了这笔收入,王忠都得好好干,更不用说前面还有胡萝卜吊在他面前引得他奋力向前了。
有他老子在背后做威慑,谁敢来果园里偷果用他来做管事,比用秦老六、鲁小北都还好使,麻烦也更少。
也因此,此时王忠一听杜方菲是一半果园的主人,立刻态度恭敬地给杜方菲行礼。
“你那一个月二两银子的月钱,有一半是我大姐出的。她的话就是我的话。以后有什么事,要是我不在县里,你也可以去找我大姐。”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