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化宋 >

第9章

化宋-第9章

小说: 化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虎头淡淡道:“羊毛就你的头发,羊绒就像你的汗毛,一个长粗,一个细软,懂了么?一个特别多,一个只有一点点。”
  书童懂了,谢过公子教导。
  “行吧,你去把能买的羊毛都买了,再买一些石碳石灰,等房子修起来了,就让他们煮毛,海草也别忘记了。”赵虎头盘起腿,指挥着那个姑娘。
  山水低头做了记录,叹息道:“公子,咱们的钱有些不足,至少这个冬天,您还是莫要有新的想法了。”
  赵虎头轻咳了一声:“嗯,暂时不会了。”
  ……
  七里坡的建筑并没有维持多久,宋朝建筑行业已经开始标准化、规模化,每种木材不同的规格、价格都已经在各家行会有了规矩,只要钱给的够,他们甚至能在一两个月内修一个宫廷出来,这次会修久一点,完全是因为主顾要用砖来修,还弄了什么特别复杂的砂浆,让人烦躁。
  张松是密州的厢军营造营的一位普通士卒,他本是河西人,但今年黄河又溢出,他只能带着父母妻儿向东逃亡,不向汴京走,是因为他实在不想再靠近黄河之侧了。
  住黄河之畔,每年皆有修筑河堤的力役便罢了,偏偏这百年来,黄河改道,从辽朝之地入海,朝中的大人们恐辽兵会顺水而至,便总是想将黄河改回故道,再至河东入海,却是三改三败,耽误农时、辛苦民夫、又害得河水泛滥,让他们本就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
  这次逃亡入密州,他们这些厢军都是从流民中招募而来,成军后,都头将他们用以应付地方的各种杂役,而在官方的杂役做完后,他们的都头便会用他们接一些私活,为世家大户营造宅院。
  这种事情,极为辛苦,所得却极少,但为了活下去,又有什么选择呢?
  好在家中老幼暂时有了落脚之地,听说那主户甚是仁慈,修筑了家宅,让他们可以度过寒冬,家里那才出生不久的小儿,都为此活了下来。
  他又摸了摸怀里温热的钱袋,这是他这个月来存下的军俸,一共三百钱,他分文未用,就等着年节回家,让家人能吃些栗米,而不是豆饭。
  想到这,他带着对主家的感激,走到了七里坡。
  然后就被新建的家宅惊到了。
  二层高的楼宅,排成两列,看着就气势恢弘,墙上刷了白灰,干净整洁,两排楼层之间,还用大锤夯平,弄出了个十来丈的平坝,其间有木柱支着,正晾晒着许多衣物,地面干净,让他一时不敢步入。
  倒是院外有两处房子,顶上都冒着滚滚白烟,远远还能听到许多吵杂的争议声,让他不由得好奇起来,小心地靠近过去。
  那房子像个是一个大窑,四周有好几处门,都用厚毡挡住风,那些人声,便是从这里传来。
  掀开厚毡帘子,便是一股迎面而来的热气。
  房中正放着一口口大锅,冒着腾腾热气,不时有人从锅中舀水入盆中,清洗着羊毛。
  还有一些小孩,正将洗好的羊毛放到一边的木架上沥干。
  “张二郎回来了?”旁边有熟人惊喜道,“你可是军户里最后一个回来的,你家里都在那边纺线,还不快去帮忙梳毛!”
  张松被人指着方向,却发现家中父母、妻儿、兄嫂都在一起,围着一口大锅,忙来忙去:“这是……”
  “这是主家给的羊毛!”他的母亲正在拿着一把铁刷,将一团团细毛刮得蓬松后,拉成长长的毛条,而媳妇正从毛条中抽出一缕,熟练地纺着毛线,面带笑意,身旁已经放了一卷毛线。
  “羊毛?”张松一时茫然。
  “不错,主家发下来的羊毛,咱们给纺成线后,一斤能给四十文线呢,”张母摸着柔软的羊毛,仿佛摸着自己的儿子,“而且,在这里又暖和,还有热水,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的,咱们家这两天,就已经纺了十斤线!四百文线!你儿子自出生还没尝过荤腥呢,这次年节,定能让他吃到。”
  说着,张母还拿出了钱袋,给他看串好的铜钱。
  张松看着那在清洗烘干的蓬松羊毛,忍不住摸了一把,柔软,细致,果然是……
  “松手!”几乎同时,父母妻嫂同时咆哮出来。
  “啪!”张母愤怒地把儿子的手拍开,怒道:“这瘟货,那手上全是泥灰,我这羊毛洗起来有多不易你知么?那主家分给我们每家的洗物就那么点,碍了家里的收入,你这年节还想不想过了?”
  张松唯唯诺诺地认错,又看了一眼那主家分的“洗物”,只见到一桶清水,却也分辨不出区别来,只能在母亲的训斥下,拿出未洗的羊毛,一一将其中的杂物挑拣出来。
  他的手指肿如萝卜,有的地方,已经冻成了紫黑色,甚是笨拙。
  “瞧你这手,”他妻子顿时心疼起来,“陈老那有一罐药膏,是主家赐来的,能治冻伤,你快去涂些。”
  “那得花多少钱?”张松不以为意,“一点小伤,每年都有,不用管它。”
  他妻子轻嗤一声:“那是主家赐的,不用钱,你若不用,他人用光了,便无你份了。”
  不用钱?!
  张松挑毛的手顿时一滞,猛然起身:“陈老在哪?”
  “右边的那厨宅……哎,你记得带些羊毛回来!”他妻子冲他背影喊道。


第16章 花开不败
  腊月初八,大雪初晴,七里坡下的河水已经结上一层薄冰。
  小村的一座房屋里,堆放着数千斤的石碳,一名六十多的老者正守在煤屋的门口,围在一个小碳锅前仔细地清理着锅里的羊毛。
  他眉头的皱纹很深,一件粗麻大褙套在身上,一截粗糙的灰色毛线领子从圆领中探出,护住了脖颈。
  他旁边正坐着一个六七岁的女孩,拿着一个纺轮,把一截细长的毛条绞成毛线。
  村里只有三架纺车,如今正在日夜纺线,却还是无法将大量梳好的羊毛纺完,这纺轮就不同了,无论大人小孩,都可以随手带一个,坐着烤火、在坑上取暖、吃饭消食时,只有空,把纺轮放在空中一转,就能把连接在纺轮上的一缕羊毛扭成毛线,再把这截线卷到纺轮上,绕下一截线,如此往复。
  这是多么简单的事情啊,别说三岁的孩子,便是三岁的猴子教上了两天,也能学会。
  所以,村里的人但凡有那么一点空闲,便都在绕线,绕的粗细均匀的线团,还会被山水姑娘赞许,每斤的收购时能多加一到五文钱呢。
  山水姑娘真是太聪明了,前些日子,她把刚刚剪下来的粗羊毛和洗毛水用很低的价格卖给他们,再让他们纺线后,又买回毛线。
  虽然一开始让大家很是犹豫,担心被骗,可很快那张松家的就买了好多羊毛,他们一家也是奸滑,纺好线后,却没有拿去卖给山水姑娘,而是一家子拿这些线做织了七件新衣新裤,甚至还给老父母做了两双足衣!
  真是太奢华、太浪费了!
  哪能一次做那么多的新衣呢!
  就算到了年节时,不该也一户数口做那么一两件新衣,大家轮换着穿么?
  老头一想到这事,就觉得张松家昏头了,才过了那么两天好日子,就不记着打了,这钱不存着,要等明年要是遇到个什么天灾,看他怎么过!
  就因为这事,他家媳妇儿子也被馋坏了,怂恿着老妻私下里,悄悄做了几件新衣!
  可把他气坏了!
  但是做都做了,也不能卖,哪能不穿呢?
  还说这衣服可真暖和,暖和是暖和,可日子还过不过了?
  就在他一边抱怨,一边清洗着羊毛时,他看不顺眼的张松便走到了他面前。
  “陈老,我来买碳!”张松裹着灰色的硬布褙子,提着麻布口袋,恳切地看着老头。
  老头哼了一声,起身拿起木称:“要多少?”
  “先来一称!”张松咧嘴一笑,露出了一口白牙。
  “一称七十五文,你数数,”老头指着称上的刻度,“十五斤,一称足足的。”
  “当然,你是村里最公正的,不然姑娘能让您在这卖碳么。”张松陪着笑脸,“那个,冻伤膏还有……”
  “没有了没有了!”老头愤怒地放下木称,大声道,“你那蹄子就剩下指头大的一点红肿,洗几日羊毛便会退了,哪来的驴脸继续涂药,滚!滚!滚!”
  “这不是还痒么。”张松有些遗憾地把称里的石碳用小铲倒进麻袋,“再说了,今年村里都有热水,想来也是用不上了……”
  “这种神药,哪有用不上的!”陈老头咆哮,“姑娘把东西托付给我是一片好心,岂能让你们糟蹋了,快滚,不然我这称杆今天就要让你好看!”
  张松遗憾地把钱数给陈老,悻悻地提着口袋走了。
  陈老这才放下称来,拿出碳笔,在一个小册上仔细地写下:张松,腊月初八,一称,七十五文。
  这是记录,每过一旬,姑娘都会前来查账,他添为这庄户的管事,当然得认真负责。
  旁边的小姑娘纺完最后一点羊毛,从小马扎上起身,靠到爷爷面前,软软地问道:“阿爷,我纺好了。”
  “嗯,囡囡真厉害。”陈老满意地摸了摸孙女的头,看着麻利勤快的劲,将来一定能嫁个好人家。
  “阿爷,可以把笔给我么?”小姑娘小声地问。
  “听话,”陈老面色严肃道,“那笔是你兄长的,你不能科举,只有你大兄读书有成,那咱们家才有能兴旺,你才能有依靠,这平日啊,你跟在学堂里混几个字,不要和大兄争,明白么?”
  小姑娘乖巧地点头。
  陈老这才满意,他就是不明白,儿子就算了,那大姑娘怎么硬要这些女童也跟着识字,囡囡这年纪,正是可以给家里搭把手的时候,没有她烧火煮饭,家里人怎么能挤的出时间梳毛纺线,偏偏大姑娘硬是说了,若不让家里的姑娘一起,那儿郎也不能去。
  为了家里的男丁,他们便也只能同意,真是斯文扫地。
  但陈老也只敢在心里抱怨抱怨,这庄子是大姑娘的,地是大姑娘的,羊毛房子都是大姑娘的,她想怎么样,自然只能由她。
  也不知她的主家是怎么想的,这庄头,怎么都该是个男儿吧?怎么能让一个十来岁的小姑娘抛头露面呢?
  ……
  “最近一月,我们一共收了三千斤的毛线,炭火、锅炉、石灰和海草一共支出两百一十二贯……因为毛线还在积压,所以,收入,暂时没有。”赵家大宅里,山水正向赵虎头汇报收支。
  “冬季渤海结冰,高丽的商船过不来,没收入很正常。”赵虎头不以为意,“回头我让母亲卖到秦州,按如今一两羊绒三十贯的价格,你这三千斤,怎么都有个家财万贯了吧。”
  “可您这不是绒啊,”山水无奈道,“绒绦细软,比毛更加暖和,您这毛线虽然暖和,却还是有些扎人,却还是不能做绒来卖。”
  赵虎头笑道:“那山水,你说该怎么卖?”
  “不如卖去南方,”山水轻声道:“如今密州市舶司尚有南船前来,我已去探听过,江南冬日阴冷入骨,皮裘虽好,披上却是热了些,若有毛衣售至,却是刚好。”
  赵虎头心说南方的魔法攻击确实厉害,在没有羽绒服的时候,毛衣是很不错的代替,但是……
  “江南虽冷,却不像北方那样滴水成冰,北方更需要,才能卖得更高吧?”赵虎头质疑道。
  “公子却是灯下黑了,”山水笑道,“公子且想想,那的北方的辽国、高丽,甚至您提起过的女真人,又有哪个,比得过江南富庶?”
  赵虎头一呆,却不得不承认,山水说的好有道理。
  辽国现在是什么情况,是天祚帝在位啊,那位和宋徽宗几乎是同时继位的皇帝简直是宋辽两国给金人崛起准备的最好炮灰,辽国被折腾那么些年,本就不咋样的经济那叫一个雪上加霜,每年来密州的海船都是一年比一年少。
  至于高丽和女真,一个市场渺小,另外一个基本还在林子里过部落生活,买得起个毛线!
  江南,江南那就不一样了,杭州是仅次于汴京的大城,依靠长江生成的经济带让那里能承受被花石纲拔毛二十几年,才逼出一个方腊造反,哪像辽国,就十年时间,就大半个东北给逼反了——完颜部的阿骨打甚至都没赶上造反的第一波。
  至于需求,需求可能没有北方大,但人家市场大啊,远的不说,在羽绒服没有普及前,有几个家庭里的母亲,不会一手优秀织毛衣的技巧?
  赵虎头还记得上辈子,老妈左手一根勾针,右手一根毛线,坐在床上看上两集电视剧,一条袖子就织好了,那些小了穿不上的毛衣,还会被她无情地拆掉,变成一件新的毛衣。
  他那个一直是别家孩子的狗表哥还用来他家玩个国庆的时间,就学会了老妈压箱的十二种针法,让老妈每天叨念着能不能和姐姐换个孩子养,她愿意倒贴钱云云……
  失策啊,早知道会穿越,他再怎么也要去学上一种针法啊!
  “公子、公子?”山水的声音打断了他的联想,“你怎么了?”
  “没什么,就是想起了一些亲戚。”赵虎头打了个哈哈,“那我就不去找母亲了,你看着办吧。”
  母亲的家族是主掌西北军的种氏家族,如果羊毛给她,自然是不愁销路的,但他就要想办法化解母亲把方子交给舅家的隐患,如今有山水有的意见,当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嗯,我会以这是北方辽国的货物为由,处理好那些南方商船的。”山水见公子同意,面露喜色,“您想有自己的地方,那就不能让别人看清虚实,有市舶司在,倒是能帮我们少去不少麻烦。”
  外地海商很少将势力发展到港口,因为那是本地豪强的地盘,所以,只要利用好信息差,就能在公子弱小时避开掉很多风险。
  “你处理就好。”赵虎头一点不担心,安心当个挂机党。
  山水笑了笑,转身离开去,将一朵简单的绢花随意插在鬓边。
  她相信,等公子长大了,必然没有什么挡的住他,但如今,她得好好帮助公子。
  为了绢花!


第17章 名师高徒
  苏谦坐在市舶司的会馆里,不时看着门帘,口干舌燥,已经喝掉了一壶茶水了。
  他是杭州苏家的船户,也是族长的庶子。
  他们家的海船是熙宁年间造成,至如今,已经是快四十年了。
  苏家本是杭州的织造大户,家业兴旺,但英宗年间,当时的家主新任,雄心勃勃,决定抽去货资,建立海船,将苏家的丝绸,买到辽国去。
  几番磕磕绊绊,眼看大船建成,却凄惨地遇到了王公变法。
  因为那市易法,把杭州的织户弄得天翻地覆,朝廷说,市易法是让市易司便宜时买入,高价时卖出,保护商人财资——可价高价低,还不是官吏一句话的事情。
  苏家当时把大把钱财都拿去造了海船,丝织亏空时没得救助,元气大伤,本想把海船卖掉填补亏空,但未成想,市易法把海运也弄得一塌糊涂,沿海船商亏损高达数十万贯,他家这两艘大海船,就这么砸在了手里。
  商人,丢掉了市场,那便是丢掉了命脉,这些年,虽然有两代家主全力治家,却还是无法再回到杭州织户的上层,只能依靠仅有海船,跑跑杭州到密州的海路,赚些家资维持生活。
  再远些的海路,如去南海、高丽、倭国,都是那些有几十上百船的大户才有资本跑的线路,他家这两船,已经是家中仅有依靠,实在不敢赌那远洋的风浪。
  但是,昨天,却有人给他送来一卷线!
  羊毛线!
  一卷他找尽了河东所有行会、花尽了所有私房、也没打听到一点消息的羊毛线!
  虽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