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化宋 >

第174章

化宋-第174章

小说: 化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身为太子的他是没有权利去动这种上层军制的,当皇帝后想动都很勉强。
  这样一来,继位就是一件必须进行的事情。
  如今他已经监国三年,也差不多是时候了。
  不过有个问题,那就是后宫空虚,他继位时,按理,是要有皇后的。
  看来还是躲不过了……
  不过,这事还是要和老赵说一声。
  想到这里,赵士程带着舅舅去找了父亲。
  ……
  “我儿要继位,好啊!好啊!”赵仲湜听闻此事,当场狂拍椅子,立刻起身,“快快快,我儿上座,上座!”
  赵士程本来只是和老爹商量商量,看到这情形,不由得满头黑线:“父皇啊!你至于么,我这些年来对你恭敬有加,千依百顺,你这死里逃生的样子是什么意思?”
  赵仲湜心情大好,自然也不会和儿子计较这点小事,便只是摸着胡须和蔼道:“爹爹这不是一时欣喜么。这家国重担,于我实在是重了些,从今起便要交付给你了,一想到这,我便愧疚难当,你如此年轻,我便不能再给你分担,唉,谁让为父驽钝,不堪造就。”
  赵士程按了按胳膊上冒起的鸡皮疙瘩,无奈道:“父皇……”
  “别别别,叫我爹爹就好,”赵仲湜连连摆手,“这样更显亲自。”
  “这不合礼数……”赵士程分辩。
  “我儿啊,你一提礼数我就想笑,”赵仲湜嘴角疯狂上扬,“行了,爹爹我被你支使了二十年了,如今便算解脱,你将来少找我几次,就是孝顺了。对,我得给你母亲说这大喜事,回头再谈登基的大典!”
  说完,老赵便狂奔而出,那速度一点都不像一个五十几岁的老头,仿佛青春回到了身边,连过门槛都是跳过去的。
  赵士程满脸无语,忍不住抱怨道:“这老赵,我怎么也给他挣了个皇位,也不打算让他忙一辈子,将来名留青史的事情,他怎么就这么不能体会我的苦心呢?”
  种彦崇在一边忍了又忍,终是没有把脸上的笑忍下去,只能频频看向窗外,仿佛那里有什么天降异象。
  赵士程也看得心烦,冷声道:“得了,退下吧,顺便把这事给他们通通气。”
  种彦崇瞬间狂喜,大声应道:“是!”
  然后便是老赵同款的飞奔而出,那背影之中,展现出了无穷的狂喜,仿佛千年大道走成河,多年媳妇熬成婆,看得人想给他插上一对翅膀。
  赵士程无奈地摇头,但也明白这些家伙的心意,他坐在那张皇帝办公的椅子上,摸了摸檀木扶手,只觉得又硬又大,不好靠腰。
  嗯,回头找工匠做个人体工学椅试试,他可不想久坐腰突。
  处理完这事,他继续处理新的政务。
  燕京那边倒是有好消息,赵士从传来的消息,辽国已经差不多表现出愿意投降大宋的意思,只是条件有点高,但这不是问题,漫天要价落地还钱而已。
  不过辽国还是有些将领不愿意投降,比如大将耶律余睹,就亲自带大军前去辽东,想要迎回他的外甥晋王敖卢斡,甚至还想对不愿意称帝的敖卢斡用强,被陈行舟阻止了。
  不但阻止了,陈行舟还带着二人一起去了燕京城,把事情摊在明面上。
  耶律余睹等人想要立晋王为新帝,但辽国这小朝廷,却因为这事分成两派,一派是支持耶律宗族,维持国祚;一派自然是想把幽云之地卖个好价钱。
  相比之下,耶律余睹一脉的势力没得到支持,毕竟辽国的船都已经破成这个样子,没有人敢相信他们还能不沉,两派几乎立刻就要内战,好在被陈行舟和晋王挡住了。
  然后,他们达成一个约定,如果这次大辽不需要宋国帮助就可以挡住金军,那没得说,他们愿意支持晋王继位,如果不行,那便商量着要怎么投降大宋,给自己留点体面。
  陈行舟在信里告诉太子殿下,他在事后私下和耶律余睹长谈了一夜后,后者也不觉得自己能抵挡住金军,对晋王恨铁不成钢,准备找机会前去漠北,带着他的奚族子民与耶律大石汇合。
  赵士程看完信后,回信让陈行舟准备士卒,关键时候要护住燕京,韩世忠和赵士从都得配合他,目前的主要任务是防守,金国得到这么大片的土地,一旦攻势受阻,必然会暂时转入停滞阶段。
  这是你需要为大宋争取的时间,家国安危,系君一肩,万望保重。
  然后便是各种夸奖和画大饼,比如将来亲自为你颁发相印之类……没办法,要组织大同攻防战的话,今年就不能像往年那样大方地给辽东打钱了。
  不过,他相信效果是一样的。
  …
  太子要登基了。
  这个消息像瘟疫一样,飞快传遍了大街小巷,从市井到深宅,从小报到瓦子里的说书先生,都在讨论这事。
  这事其它也没什么好讨论的,太子离继位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朝廷内外也都已经习惯,只是改个名字而已。
  但对臣子来说,便大不一样了。
  宗泽甚至在听到自己的新任命时,都十分遗憾不能参加殿下的登基大典,这可是他们努力了十来年,才看到的绝世成就啊。
  他们不约而同地选了一个最近的黄道吉日,对于紧张的加班毫无怨言,朝服、典仪、规程都连夜定下,就怕殿下反悔,他们年纪大了,还想着跟太子继位后一起配享太庙呢,实在不想在今上手下办事了。
  对了,他们并没有看不起今上的意思。
  至于立后,唉,什么立后,太子愿意继位,将来才能用更好的理由让他立后,这个时候让他立后,万一他以这个理由又不继位了怎么办?
  内外大臣们几乎是立刻达成一致,事件的主体之一赵仲湜不但不生气,反而掏出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皇袍,并且骄傲地表示这是他每年都要给儿子准备的,免得需要时还要花时间定做。
  各大报纸们纷纷展望了太子殿下登基后会执行什么政策,哪些人有可能更受重用。
  交易会所里的各大商股应声上涨,大家对将来的十分看好。
  酒商们开始囤积大量美酒,准备到时供天下人畅饮庆祝……
  …
  东京城外,由太子殿下一手创办的神霄学院自然也在其中,各院的学生们在收到消息后,就开始铆足了劲,准备给太子殿下送一份大礼。
  器械院准备召集所有毕业和没毕业的能工巧匠,将那三层楼高大钟缩小成一人高座钟,成本不计,只要能完成就好。
  书画院就很简单,各自准备着惊世之作。
  丹道院准备的提取一些稀有之物。
  最惨的就是数术院,只能生气地看着其它人各种秀。
  ……
  军营校场,新军们提起全部精神展示自己的水平,因为他们正受到太子殿下的检阅。
  这些年轻人正抱着自己的心爱的火枪,在靶场上排队,太子殿下微笑着坐在桌后,看着每一个接过火药和弹丸的士卒表现自己优异的枪法。
  靶场不远,一个穿着肚兜的四岁小孩正趴在树枝上,瞪着大眼睛,看着那些大人拿着一根棍子一指,远方的木人就应声而倒,眼睛里的小星星几乎要溢出来。
  赵士程趁着有空出来放风,这些人的枪法都很随缘,毕竟是刚刚训练出来,只能打近靶,远一点的都没几人敢打。
  这些人可得快点成长起来,他还要依靠他们去打金军呢。
  宗泽已经动身前往府州,老头年纪大了,这么远的距离,辛苦他了,有他在,西北暂时应该出不了什么乱子,他需要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全力调集资源,维持整个西北防线。
  守住这里,山河无恙,若是放了一支金军入国中,就是天大的祸事。
  正想着,一个小孩嗷了一声,从小树上滚下来。
  “怎么会有小孩?”赵士程疑惑地问。
  “先前你让军营设一小学,收三到五岁的孩儿,算是照顾军中,”种彦崇目前接替了宗泽,成为新军训练营的总管,对这些事有所了解,“有这好事,军中将士,当然都把孩子们的送来了。”
  所以在保卫太子安危时,他没驱赶这些小孩。
  赵士程走上前去,抱起那个痛得撅嘴,但是却没有哭的小孩,揉了揉他的头发:“你叫什么?”
  小孩歪头看了他一眼,大声道:“岳云!”
  赵士程笑了起来:“你喜欢枪对吧?”
  小孩猛点头。
  “那我送你一个,要快点长大啊,帮我打坏人哦。”
  “好!”
  赵士程看小孩子清脆应声的可爱模样,在他脸上亲了一下。


第272章 战火绵延
  西京大同府; 做为西京道的首府,虽然军备废弛,但当年在兴建时; 正值盛世的辽国却绝没有一点掺水,羊马墙、护城河、瓮城、吊桥、马面城防设施极为完备; 过了一百多年,也一样坚固。
  八尺的羊马墙建在城墙之外,护城河内圈; 墙上有孔; 做为瞭望;瓮城是城门之外专为城门修的城墙,马面是城墙的凸出部分,可以对攻城的敌军进行远攻。
  而如今; 这些沉寂了百余年的防御设施; 正疯狂的发挥做用。
  金国大将粘罕的指挥下,当年攻打辽东曾经用过招数全在这大同府下用了出来。
  三十多门巨大的投石炮在杠杆作用下将数十斤的大石远远掷出; 破坏城墙; 压制敌军士气。
  但对面的大同府城墙上,也有石炮攻来; 而且十分精准; 数十发炮石打坏了两架投石炮; 惹得粘罕十分不悦。
  不仅如此; 金军的石炮大多落在了墙外临时挂上的木架; 那木架上有许多糠袋; 将金军的石炮威力大大削弱了。
  随后便是数十辆洞子车顶着城墙上的如云箭羽,开始填平护城河。
  洞子车上架有牛皮与铁板; 能挡住长箭; 是攻城利器; 但这利器却挡不住□□,在一连串的枪声后,由人做动力的重车上便露出无数弹孔,停在路边,只有血水从车下潺潺流出,再无声息。
  粘罕看到这情形,不由得恼怒道:“辽东军真的是阴魂不散!”
  不过好在,城墙上并没有辽东火炮,对他来说,影响不大。
  见不能用洞车,粘罕干脆地下令将大同府内的兵丁的亲眷们驱赶到河前,由这些老弱妇孺抱着木薪柴土,哭喊哆嗦着将这些薪土填入护城河。
  不过,这次,没等城墙上岳飞下令,被强行拖来的习泥烈就大声道:“杀,把这些人通通杀掉!”
  城墙上的士卒没有迟疑,他们大多是城中新招的士卒,原本那些守卫,没有在第一线,而是被派遣到后方做后勤,对他们来说,城破人亡,没什么好犹豫的。
  一阵箭雨后,大多的平民们便没有了声息,便是有的,也大多倒地装死了去。
  粘罕却没丝毫在意,他继续令大军攻城,以尸首填平了护城河,随后,便又是鹅车、云梯等物,但大同府早有准备。
  城中大户们早就将大量金银交出,每天都发了足够的钱帛安稳人心,城中粮食被集中看押,每日每人按量分配,凡是能动的,都要准备军需,收集石头、滚木、金汁等守城之物。
  耶律习泥烈更是被逼着每日上城头激励士气。
  粘罕每日攻城,都未能如愿,一鼓做气,一但数个时辰攻不下来,金军的攻势便很难持续,毕竟拼命是需要勇气的,再强大的士卒也要吃饭休息。
  但如此一来,城内人也会抓紧时间修补城墙,收容伤员,填补新丁,让白日的成果化为乌有。
  双方就这样在大同府下陷入拉锯之中。
  攻打数次都失利后,粘罕便开始围而不攻,大同府地势虽险,但道路并不平坦,只要守住几个关口,便能断去城中的粮食。
  同时,粘罕派人远出怀州,准备在那里阻截辽国的援军。
  ……
  同一时间,宗泽也披星戴月地赶到朔州,这里的辽国守将已经降宋,宗泽带来了大宋皇帝亲封的召书,封这位辽将为大宋节度使,并且带着手下驻扎在这座小城之中,随后便开始商讨救援大同府的事情。
  如今的情况是折家军和火山军都在路上,种家军只到了种师中一支部队。
  宗泽虽然年纪大了些,却依然是一位顶顶的社交牛逼份子,只是几杯酒水、便和种师中等将领聊得极为投机。
  种师中知道这位如今是太子殿下身边的红人,自然也不会不给面子,有意交好之下,便直截了当地讲起救援之事。
  这里的士兵分为两派,一派是朔州降将,认为金军强悍,不可力敌,大同府如今陷入重围,金军士气正盛,不如先不救大同,而是转攻弘州,截断金军粮道,如此大同之围立解。
  种师中则认为军令不可违,既然救援大同,就不该想其它事情,如今朔州已有五万大军,铠甲充足,完全可以与金军一较高下。
  但朔州守将不这么认为,他很含蓄地提起种家军当年连辽军都打不过,以至把宗室送给辽东做人质,如今怎么会觉得能打过辽人都打不过的女真部?
  种师中也算出身名门,从未被这样当面打脸过,一时间脸涨成猪肝色。
  宗泽看情况不对,立刻出面圆场,说当初是先帝不愿抵挡,错不在军中,二位既然因此起了争执,不如让种将军派一支偏师,前去探探虚实,再做打算。
  这话得到了两位将领的支持。
  随后,种师中便派出了军中精锐,出关打探消息。
  三天后,这支一百多人逃回了三人,并且详细地给种师中描述了金军是多么地可怕,他们“人马皆全副重甲、持枪前行,称为硬军”,他们只是遇到了一支普通的金军小队,便被杀得丢盔弃甲,靠跳河才保住性命。
  种师中没想到会是这种结果,沉默数息后,向那位辽将致歉,便商量着要怎么攻打空虚的云中,去截断金军后路。
  随后不久,折可求带领的折家军两万人也来到朔州,加入这场救援战役。
  宗泽在军事上并不太精通,并没提太多意见,他却是有效的黏合剂,在后勤、军政、将士间的联络,消弭矛盾上优秀至极,无论是折可求还是种师中,都愿意尊重他的意见。
  商议之后,他们决定先收复大同府周边的城池险关,从而反向包围金军,暂时不硬碰硬。
  其中,种师中带兵攻打蔚州,折可求攻打弘州。
  宗泽则需要提前给够钱财,不然他们的士卒看不到钱便不会开拔。
  商量好后,大家各自整备做战,都信心十足。
  ……
  一个月后,正在紧张准备登基大典的赵士程收到了宗泽的消息。
  折可求的两万精锐在弘州与金军将领娄室激战数日,互有胜负,但打不过,损失近三千精锐后,连夜退回了朔州。
  种师中占据蔚州三日,便被金军大将完颜银术可打了出来,但损失并不严重。
  宗泽在信中很含蓄地提示太子殿下,大宋的军队打仗并不是太擅长,但逃跑起来那速度却是很不错的。
  赵士程倒有些惊讶,他倒不觉得种师中和折可求有什么问题,这两个已经是大宋少有几个能打的将领了,他惊讶的是这次损失居然那么少,他以为怎么也要报销一半。
  行吧。
  赵士程提笔回信,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宗泽得尽快救下大同,为此可以调动河东路、秦凤路的士卒,不惜代价。只有大战方可磨炼出百战之师,将来大宋与金之间必有数十年大战,若不能及时练出精兵,则大祸将至也。
  将信让人送去,赵士程摇摇头,他的登基大典定在七日之后,但他总觉得,没准那天会收到军方的大礼之类的东西,来个不祥之兆。
  但也无所谓了,将来的败仗肯定会越来越多,直到大宋军队在血与火中成长起来,才能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