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小司农gl >

第57章

小司农gl-第57章

小说: 小司农gl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当初认为她是女人,又是娇养的郡主,不能吃苦的人如今都被她打了脸。她的未婚夫婿朱文思曾去看过她,回来后禀报女皇说她消瘦了,也黑了。为此女皇还下旨嘉奖她,给她的郡主府送了不少东西进去。
  一时之间,南安郡主府也是风头无二。
  八月中旬,京畿地区的秋闱终于开始了。
  包括邺婴之在内的一干世家子弟在家人的殷切目光下乘上自家的马车前往了贡院,然后开始了为数八场的封闭式考试。
  这里面有大半数人是考进士科去的,邺婴之与一小部分没什么大志向的世家子弟则是进入了明经科的考场。
  明经科要考墨义、大义各十道,也就是要围绕着经义回答问题,要六道合格才算通过,另外还要写三道时务策。
  邺婴之早在这几年里经过了艰苦的学习,还反复被邺纯之、温善等人锤炼,加上早些年的游历,因此时务策她是写得最快,且认为回答得最好的。
  考完了试,试卷都要经过誊抄与糊名,然后递上去的。且结果也得好些日子才能出来,故而考完试后,邺婴之便没再关注考试之事,倒是许王难得在意,便关心地问了几句。
  邺婴之不耐应付他,答了他的话,又去见过常老王妃,这才回屋继续读书。
  过了些日子,世家子弟们之间的气氛便变得有些焦灼急躁,阿元与赵铃也有些坐不住了。邺婴之知道,这是因为临近成绩公布的时候了,众人自然是开始紧张了。
  莫说民间弥漫着这样紧张的气氛,就连宫里,气氛也有些不一样。
  秋闱的考官们也不明白为何女皇会忽然想要阅卷,明明殿试还没到,可是他们愣是觉得这已经是殿试了。
  好在女皇最终没说什么,甚至没有去点评这些卷子如何。
  最终揭榜时,女皇也第一时间得知邺婴之中了明经科举人。虽然名次不在前三,但是对于一个几年前被人放弃,认为毫无建树的小郡主来说,她能成长到这一步,也足以让人刮目相看了。
  “若是能再多学几年,或许考进士科也不是什么难事。”女皇看着邺婴之的卷子自言自语。
  不管是墨义还是时务策,她都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准臣子了,她在民生之事上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还有一点温善的影子。
  邺婴之在得知自己中举后,便兴致勃勃地给温善写了信。
  随后许王特别高兴地要给她办筵席,她拒绝了,道:“距离春闱还有五个月,我只是京畿地方明经科的第四名,而天下还有许多个第四名,与他们相比,我未必能从省试、殿试中脱颖而出,所以我要抓紧时间温故知新!”
  许王对于她有这样的觉悟和转变而感到愕然,不过既然邺婴之不乐意,他也不勉强了。
  倒是太康县的温善在收到邺婴之的信之后,一个人笑了许久,底下的胥吏跟着她办事,见她一副笑容满面的模样,不禁好奇地问:“明府可是家有喜事?”
  温善稍一想,道:“确实算家有喜事。”
  “那可得恭喜明府了。”
  温善笑了笑,道:“我这心里啊,又是高兴,又是不高兴的。高兴她的努力没有白费,不高兴的是我要被她赶上来了,所以我这儿也得努力办公才是了。”
  那胥吏不明白她的话是什么意思,倒是发现他们这位县令工作起来是更加认真和努力了,常常夜里还点着灯处理公务。
  作者有话要说:  小司农也到了收尾的阶段了,方便面想为新文求下预收,大家也别嫌弃收藏夹多一篇文,谢谢大家~
  《归田乐gl》
  文案:
  唐斯羡在逃命中坠江,等她爬上岸时才发现自己穿越了!
  陌生的朝代,空白的身世,如何安身立命都是问题;
  机缘巧合下,她得到了一个马甲,得以在镇前村落脚;
  身无分文、无家可归,好在有一口灵泉……还有一个精明腹黑的媳妇儿;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4章 雪灾
  温善从系统书籍里摘抄了不少有用的书给邺婴之送了回去, 让她趁着春闱还未开始抓紧时间学习, 然后她则就农业方面继续进行改革。
  堆肥的方式确实有助于提高粮食产量,只是生产水平的落后依旧无法大大提升,若是能将人力、畜力从劳动中逐渐解放, 那么效率也当可以提高。
  这一年来她也偶尔会利用系统的书籍阅读功能,翻阅不少农书, 了解农器的制作与运作方式。她又到乡里去实际了解各种水车、翻车的运作情况,然后因地制宜地提出改进的方式。
  她还进行了悬赏, 不仅仅是农业方面, 手工业也是如此,凡是能提出更先进的生产方式的人则可以获得奖赏, 不仅如此,她还会上书向朝廷举荐此人。
  这条政令对当地百姓而言十分新鲜,毕竟每一任县令来这儿后的目的都是如何督促百姓种地,如何提高税收好昭示自己的政绩。像她这样花心思去琢磨技术的官员还真是头一人。
  就冲着这奖励,百姓们不管懂不懂都会日常讨论一番, 当初制造水车、翻车的工匠们也会埋头改进,想着有朝一日能鲤鱼跃龙门, 脱离工匠的身份。
  眨眼便到了冬季,温善从系统的监测功能中忽然发现了有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地点位于长江流域的十几个道。
  “重大自然灾害”是系统监测里的第二级别预警, 第一级别是“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会动摇国家根基的那种,而稍微轻一些的重大自然灾害却像如今所预警的那般, 牵扯的区域也会大许多。
  这回预警的灾害是雪灾。
  温善瞬间便想起了她前世时,祸及全国二十多个省的雪灾,那一场灾害影响可是巨大的,那时候都已经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也仍旧遭受了不少经济损失,甚至有人因受灾而伤亡。
  如今给出的预警并没有那么严重,可对百姓与朝廷而言都会是一场巨大的打击,更别说如今边境还有战事进行,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不仅会动摇女皇的统治根基,还会让百姓与朝廷的矛盾爆发。
  而这种雪灾往往不会有什么提前一两年给予的先兆,像温善的系统给出的预警,最多也只能提前两个月,也就是说腊月到来年一月的这段时间,就会有低温蔓延。
  温善不敢贸然上书,最后左思右想,先给在南边的叶明珠紧急去信一封,说她观测今年汴州的气温有点低,雪灾怕是会很严重,让叶明珠也注意一下当地的气温情况。
  不仅是叶明珠,她还给许多在南边为官的朋友都写了信。
  她虽然还未给女皇上书,不过女皇却是收到了消息,面对她忽然联系各地官员的做法,忍不住皱眉。
  女皇不想怀疑她有什么谋逆的举动,只让斥候继续打听她都说了什么,结果发现她给每个官员说的都是感觉气温有点不对劲,比往年还冷,怕是会有雪灾,劝那些地方官多些关心百姓,莫要让百姓受苦。
  女皇觉得她这些话有些古怪,但是具体又说不上来哪儿怪,只能发诏书让各地官员将当地是否出现异常天气汇报上来。
  女皇的诏令都是快马加鞭发往各地的,不出半个月,她的案几便堆满了各州县数百份折子。这事她不想假手于人,便在处理完奏折后亲自看了一遍。
  这些折子里,只有三成官员回禀说确实觉得当地的气温较以往偏低了,甚至连一向不太寒冷的南方都是如此。
  瑞雪兆丰年这样的谚语也仅限于冬天不种粮食的北地,南边若是下雪,那对庄稼和百姓来说都是坏事,故而有认真负责的官员很是详尽地将利弊也一同写在了折子上。
  女皇特意看了下温善的折子,发现数她的折子列举出了更多的危害,甚至连哪些地区会有降雪都估测了。
  除了她,叶明珠等与温善交好的地方官都开始准备给百姓贷粮食和冬衣过冬了。只是叶明珠只是监察御史,很多事情都没有权力去做,只能尽量游说地方官去重视此事。
  女皇将折子给太上皇看,还笑道:“这温善,难不成还会观气象?”
  太上皇看了折子,旋即便陷入了沉思。女皇等着等着,便也觉得不对劲。
  直到太上皇道:“在我的印象中,曾发生过一次特别严重的雪灾,那时候整个中原地区,乃至岭南部分地区都下了一场持续了一个月的大雪。大雪封山,百姓寸步难行,可是百姓家的存粮却不够了,最后死伤严重。”
  太上皇说得含糊,可女皇听得却不寒而栗。连岭南都有这么严重的雪灾,那北方的百姓呢?岂不是要冻死一大片?
  太上皇又拿起温善的折子,道:“这温善列举的灾祸倒是有五成相似的地方,也比我记忆中的那场雪灾要轻一些。兴许她真的会观气象吧!”
  “而且她这么重视这事,也是为了朝廷好,想想看,这种时候发生这么大的天灾,北边的战事又吃紧,国库紧张,那群巴不得你早些退位的官员也会趁机说道。你若早些做准备,还能好好利用此次机会。”
  女皇心中一凛。她才登基几年,虽然皇位看似很稳,实则因为年纪也大了,底下不少宗室都盯着她呢!
  她谢过太上皇,回去后便加派人手去收集情报,同时又在朝堂上提出要求各地方官尽心处理给百姓贷米、发放冬衣过冬之事,还要各地方官时刻留意气温变化,若是有雪,也要汇报。
  许多地方官都觉得女皇的政令莫名其妙,可是他们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应付式地时常往乡里走,又发了许多关心百姓的表面话。可心里却在想,南方最多最严重的是水灾,哪有防雪灾的呢!
  当然,也有像温善这样的官员严格执行女皇的旨意,做好减灾的举措。
  汴州十一月便下雪了,温善每十天便写一份折子进京汇报下雪的情况。女皇忙不过来,辛苦的便是那群宰相,每日都陪着女皇处理这些折子到晚上。
  十二月初,两湖以及江南东西两道都陆续降雪了。往年这些地方偶尔也会下一两场小雪,地方官都没有放在心上。
  随即当地百姓便发现这雪是越下越大了!
  地方官想起女皇的命令,顿时吓得冒冷汗。若是到时候他们这儿还会出现百姓受灾严重而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事情发生,女皇是否会怪他们没有尽心尽力、没有重视诏令?
  所以还想保住乌纱帽的官员纷纷动作起来,连军中的将领都按照朝廷的意思给军中的兵士多发了一件冬衣。
  女皇得知各地初见雪灾端倪,便赶紧下了几道诏书,大意是责令地方官做好预防工作,又安抚百姓,稳住他们,另外还让朝廷上下准备减免赋税的事情。
  原本还觉得女皇大惊小怪,将下雪之事想的太严重的朝堂官员一看见地方呈上来的降雪情况,顿时就恨不得打脸先前的自己。为了不让女皇事后问责,他们关注这事十分积极,天天盯着手底下的人去处理。
  这场大雪持续了半个月,饶是朝廷已经及早地做好了预防工作,可是各地受灾的情况却仍然颇为严重。南方多地的作物受冻,来年收成锐减不说,有许多穷苦的百姓都冻死了,路上摆着许多草席,简直触目惊心。
  唯有早前认真应对这种天灾的地方没有出现什么被冻死的情况发生,尤其是温善所处的太康县,她私人掏腰包置办冬衣给那些穷苦百姓。此举让那些富庶的乡人大为感动,也纷纷跟着她的步伐捐助百姓,以至于太康县竟然是汴州唯一一个没有冻死的百姓之地。
  而灾后的处理工作也繁忙,因受雪灾影响,许多进京赶考的举子都未能按时到达,于是女皇便下令将春闱考试推到了夏天五月。
  考试推迟之后,邺婴之也没闲着,她不仅为灾后处理工作献言献策,也会说服许王府出钱救济受灾的百姓,替女皇分忧。
  直到五月,灾情的影响才慢慢降低。女皇终于能腾出时间来处理那批昏庸无为的地方官。
  这次秋后算账,一清算便扯出数十个地方官以及部分京官来,太懒政的地方官被女皇革职查办了,至于那些隐瞒灾情不报的,更是被女皇当做谋逆来处置。
  正因为这场清洗,五月的省试,以及随后的殿试,获得出身的举子都比往年要多许多。
  又因为这几场考试有雪灾相关的内容,各地赶来的举子对此体会尤为真实,故而答得好的不在少数。
  邺婴之更是在时务策上给出了不少有用的建议,最终明经科殿试获得第三名。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5章 选择
  明经科出身的官员受眼界、知识的限制, 起始点比进士科要低一些, 终点也会低很多,进士科一般最后为相的并不少,可是容朝明经科能做到三品以上官员的没几人。
  邺婴之当初选择明经科, 一则是她没有太大的野心,毕竟宗室子弟出身, 饶是进士及第,最终也不会有登高位的时候;二是进士科竞争太大, 给她再学习十年都未必能拼得过别的寒门士子, 她又何必蹉跎?在明经科出路上也一样能为百姓办事。
  明经出身的官职一般从地方最低级的县尉、主簿、县丞开始,及第的则是被授予到京畿附近的县为县尉, 余下的一百人则为中、上县的县尉,中、下县的主簿等。
  邺婴之虽是第三名,可待遇却比明经科状元要好许多,毕竟她是宗室子弟,免了被外放的苦, 得以在京畿的孟州温县为主簿。
  以往明经出身的人未必能这么快安排职务,今年则是因为朝中出现不少空缺, 许多在雪灾中表现优异的官员都被提拔了,地方上出现的空缺便多了些。
  至于进士出身的人也都是免了吏部的铨试,都由吏部安排到地方, 或者九寺为官了。
  还有许多未曾问责的官员,也是女皇怕一次性清理太多,导致运转不过来, 故而只是口头的批评,并未挪动他们的官位。可谁都知道,以女皇的性子,若是接下来不好好表现,那早晚有一天会要他们不得翻身。
  因而温善回京之时,发现洛阳如今的风气可好太多了,许多官员的身上也未见为官太久而渐渐怠惰的神情态度。
  此时已经是更始十年的七月,雪灾过去了大半年对朝廷的影响才在消减,民怨也才彻底从洛阳消失,女皇也才得以喘息片刻。
  这次雪灾对北方各州的影响不大,南边受灾重,故而难免会出现一些不服女皇登基的声音,更有甚者说这是上天对朝中“牝鸡司晨”的惩罚。
  女皇也不一味地打压了,转而改用更为温和却更能打脸这些声音的方式,便是借着此次各地官员中表现出色者得到晋升的机会,将好些能重用的人才都提拔了。
  比如温善,此次若非她太“小题大做”、小心谨慎了,朝廷也不一定会对一场雪有关注,所以她在地方上未任满三年却也能得到提拔,从畿县六品的县令,提拔回京为户部从五品的度支司郎中。
  虽说只是提了一级,与别的官员无异,可职务的晋升方向不同决定了未来的道路不同。
  她从地方上来后,正常应该先去下行,也就是工部与刑部为官,而后三年一转,慢慢从下行到中行的兵部、礼部,再到上行的户部、吏部。
  而女皇直接让她去户部,离吏部仅一步之遥,可见她其实不是升了一级,而是升了好几级,寻常官员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从下行到上行,她一来就身居这样的高位了。
  若问旁人羡慕与否,说不羡慕定是假的,可谁让温善有本事呢!他们只听说过观天象出色的,却没听说过观气象也能这般出色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