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都市电子书 > 姑娘今生不行善 >

第72章

姑娘今生不行善-第72章

小说: 姑娘今生不行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放心的了。
  至于兵部——
  “就怕肃王殿下不同意吗?”
  赵行却狐疑反问:“大兄为什么不同意?”
  姜莞啊了声:“我见你说起这个犹豫,还以为你怕肃王不同意。”
  赵行摇头说不是:“大兄早说过,随便我想去哪个衙门都行,横竖都只是历练,等到封王开府,另有差事。
  我只是想着今年之内大抵就能完婚了,真去了兵部,总不能说我查清楚南苑那边的事情就丢开手抽身出来吧?
  做事情总要善始善终,在兵部那边当差领事,少说得待个半年时间才能交代过去。
  朝廷六部向来都是最忙碌的,回头真的忙起来,怕顾不上你。”
  要不是实在太不合时宜,姜莞甚至想笑出声来。
  怪道人说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可不正是这么个道理了吗?
  姜莞不免摇头,且摇头的频率还快:“你这话若是去说给肃王殿下听,他肯定要骂你的。
  朝廷的事情才是顶要紧的大事,你倒只顾着自己的小日子,想着与我浓情蜜意是吧?”
  赵行笑而不语。
  笑意浅淡,也不似往日那般。
  在他这儿,天下事与姜莞事,都是大事。
  不过说了这么多,赵行心里也有了决断,她的意思也再清楚不过。
  于是赵行又低低叹了声:“那就这样说定了吧。”
  姜莞说好,声音柔婉,想了须臾:“那你要告诉我二兄或是舅舅吗?”
  赵行皱了下眉,似乎在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到最后,还是拒绝了:“形势不明呢,说了做什么?你细想想,这种事情,换了是别的任何人,别说跟你舅舅明说了,就是到父皇那儿,我也没有不敢回话的。
  可是偏偏又是他。
  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别把旁的人搅和进来了。
  更何况叫我怎么去说?
  没凭没据,我只红口白牙,凭空猜疑吗?”
  他见姜莞也跟着皱眉,怕她多想,才又解释:“我自是信你的,旁人不好说呢。这事儿又不知道何年何月,如今尚不知能不能查出眉目,倘或不能,说给人听,难免引起误会。
  你知道我,这样的误会,最不愿惹出来,全是麻烦事儿,回头连大兄也得牵扯进来。”
  姜莞说知道。
  赵行的心思她哪里不明白呢?
  当然也不会再说什么信任不信任的话。
  是以全凭他做主拿主意也就是了。
  “去了兵部领差事,归根结底你也归枢密使府调度呢,还不是要在我舅舅手底下当差。”
  姜莞撇撇嘴,玩笑着打岔过去:“二哥哥是主意最正的一个人了,你要做什么,我都赞成的。
  对了,三月里春暖花开,大相国寺祈福烧香,城西郊还有两场庙会,二哥哥去不去?”
  赵行算了算日子,不多时点头说去:“等去了衙门里,没有这样的清闲时候了,你要去玩儿?”
  “不是我。”
  姜莞面色微沉,赵行就知道是谁了。
  他也拧眉:“合不来,不理会也成。”
  姜莞却摇头:“原本也要陪表姐去的,宁宁先前就嚷嚷着,表姐好不容易来一趟,估摸着到了四五月里就要回河东去了,还不陪着她去痛痛快快的玩儿两场啊?
  这只能说是不凑巧,刚好她们又来了盛京,大家正凑在一块儿了。
  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倒觉得相安无事,和平相处,横竖我是能做到的。
  圣人那样偏心她们姊妹,郑双宜非要上赶着来示好,我便与她交好就是了,也免得背地里给我使绊子去。”
  赵行看出她的口不对心,也不戳穿,揉揉她发顶哄了两句:“那也行,我算着日子,宜清也快回来了,她在陈郡待了几个月,正好赶在这时候回宫,去玩儿的时候把她也带上。
  你也别那么实心眼,要有不痛快的,只管去撺掇她,叫她去给你冲锋陷阵。
  免得回头把什么都算在你头上,弄得你收不了场。”
  姜莞噗嗤一声笑出来:“我竟然不知道,天底下还有你这样做阿兄的,自己的亲妹妹你可真舍得出去,她才回来,不说叫她清清静静玩两场,还教唆我拿她当枪使,我非得告诉她,叫她缠着你好好闹上一回才行。”
  赵行一脸的无所谓:“母后疼她,她跟郑家那几个起了争执无碍,你不是心中有顾虑,老想着隐忍退让吗?我深以为大可不必。
  上回的事情我也都知道。
  周宛宁的脾气性子倒能护着你呢,可到了母后跟前又是另一番说法。
  我是个郎君,难道还去指点几个小娘子?
  你别委屈了自己,我瞧着心疼。
  上回沈宝芝的事儿就这么揭过去了,这回她们还不知道在京城住多久,你打算忍让到什么地步去?”
  姜莞唇畔荡漾开最明艳的笑意:“你看我像是那样的人吗?”


第176章 不论生死(二更)
  赵行要去兵部领差事这事儿赵禹举双手赞成。
  虽然他最初的设想不是兵部,但也没什么差别。
  对赵禹而言,赵行年纪还算小,且有时间给他历练呢,朝廷六部,都叫他去待上一趟,到时候看哪里更得心应手,叫他去挑个大梁也行。
  再不然,做别的安排,赵禹心里都有数。
  难得的是他肯松口。
  说了有半年的时间,老是咬死了不松口,说什么也不肯去。
  赵禹点着桌案,眼神掠过一旁的奏疏:“我还当你真不考虑了,肯去就行。
  六部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也不要占人家的位置,兵部现在没缺了,年前姜元瞻才定了南城兵马司那边,再没缺给你。
  况且也不能叫你到兵马司去,就在部里待着吧,每日往衙门里去,跟着听听差事,学些本事。
  兵部尚书历经三朝,经验最老道,再有什么不懂的,去问顾大人,他是枢密使,又是阿莞亲娘舅,待你自然更不同些。
  我本想着把你放到户部去,但这么看来,兵部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赵行双手撑在扶手上,面无表情嗯了声,其实没有多少心思在这些上头。
  也不是非要入了衙门领差事才能有所进益。
  他跟在阿兄身边这么多年,耳濡目染,有什么不懂的?
  各部日常事务的具体流程,大略都知道,将来又不是真要他去当个尚书,所以赵行一直都认为没那个必要。
  现而今是形势所迫罢了。
  “大兄,等过了四月吧。”
  赵禹啧了声:“三月开春,万物复苏,大相国寺祈福,城郊还有庙会,到了四月初有春猎呢,你是不是答应了阿莞陪她去玩儿?”
  赵行面上闪过尴尬。
  赵禹见状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他冷哼两声:“最后一次。”
  赵行面上才有了些许喜色。
  “还有两件事——”
  他把尾音拖长一些,略想了想:“我在大兄这儿一向无话不说,心里最藏不住事儿,有些事情,我知道了,或是想到了,就想问问大兄,成不成?”
  赵禹唷了一声:“你今天是怎么了?可从来也没听你这么说过话。”
  赵行深吸口气:“一则是大兄你的婚事,二则是……是我的杞人之忧。”
  这话一入了赵禹耳朵,他顿时拉长了脸:“我的婚事是母后跟你说了什么吗?郑家那边……”
  “不是。”
  赵禹听他这样不假思索且斩钉截铁的否认,面色才稍有缓和。
  其实真不能怪他多心想岔了。
  封王的事情也是去年就定下的,但婚事父皇和母后一直都没提过。
  他想着这事儿不急,恐怕是要等到册太子后才正式提上日程来。
  结果郑家姊妹进了京,二郎莫名其妙就提起他的婚事来。
  二郎能从哪里听得?还不是母后说给他的吗?
  赵禹挑眉看过去:“母后怎么跟你说的?”
  “母后大概是看上了汝南陈氏嫡长女,听说那位大娘子才貌双全,是个很有贤名的娘子,十六岁时候议过亲,又恰逢她祖父过身,要斩衰三年,不愿彼此耽搁,两家就此作罢,如今十九岁,比大兄小些,母后说这位娘子是与大兄年纪相仿的娘子中最合适的人选。”
  汝南陈氏祖上是尚过主的,陈氏的曾祖母也是宗室女,门楣高,是相配。
  赵禹听了也没多大感觉,哦了声:“听起来确实是个不错的人选。”
  赵行垂眸。
  赵禹盯着他看了眼:“想说什么?”
  他摇摇头:“没什么,就是我既知道了,便想着说给大兄听,回头母后要是看上别家娘子,我若知道了,也会告诉你。”
  赵禹笑了笑:“感情这事儿,若遇上了,是锦上添花,若没有,也不差到哪里去。
  皇叔与皇婶是青梅竹马的情分,说来叫人羡艳。
  父皇跟母后当年却是奉旨成婚的。
  但你瞧,几十年了,不也恩爱如初吗?
  你得了如花美眷,得偿所愿,是不是想着我的正妃不能按我自己的心意选一个,我其实也很委屈?”
  赵行曾经是这么想过的。
  不过听兄长这么说,就晓得这话不必再提,于是顺着赵禹的话回道:“也不至于吧,这事儿分人,大兄不看重这个,将来的皇嫂定是名门淑女,贵重端方,哪怕没什么感情,也能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这没什么委屈不委屈的,更轮不着我替大兄委屈这个呢。”
  胸怀天下的人,情爱之事是最无足轻重的。
  大兄这些年看着父皇如何待母后,他被教导着要做明君圣主,志向是开创盛世之治,在这上面自是更克制。
  赵禹听到这儿,蹙拢的眉心舒展开:“那就不用说了,汝南陈氏嫡长女也当得起。另一桩呢?什么杞人之忧?”
  “朝中武将青黄不接,这几年内若有动荡兵乱之祸,大兄预备怎么办?”
  这个头起的就有些莫名了。
  赵禹一时竟愣怔住。
  “你是因为想到这些,才想去兵部的?”
  赵行说算是:“但不全是。六部无论去哪里,对我而言都是历练。今年是兵部,明年是户部,本身没多大差别。
  但朝廷如今面临的这个局面,却是很着紧的。
  之前我听姜元瞻提起过两回,但他并没有就此事与我深谈过。
  我自己也想了很多,细算下来,倘或今年内真有兵乱,朝廷不是没兵,而是没将。
  将帅之才太难得了。
  我想大兄年少时得沛国公亲赞过的,思来想去,怕大兄你……”
  他抿着唇,相当适时的收了声,把后话吞回肚子里去。
  赵禹顿时了悟:“你是怕我请旨领兵啊?”
  旋即又皱眉:“你该不是想去了兵部学些本事,万一将来真有战事,你打算替我出征吧?”
  “我有几斤几两,还是有数的,没那个本事,我怎么敢领兵去耽误大局?”
  赵行连连摆手,矢口否认:“但我确实担心大兄。”
  赵禹这才放心,然后笑道:“国之危难,不论生死。二郎,嫡长子只有一个,大邺储君却并非只能是我。”
  他笑着笑着,神色变得凝重起来:“不过你也会说是杞人之忧,前头还有沛国公府摆在那儿呢,怎么就轮到我了?我跟你交个底儿,但你也不必太过忧虑,只管把心放回肚子里去吧,这话不要再提了。”


第177章 邀功(一更)
  有些话根本就不必问。
  但到了嘴边忍不住。
  脱口而出那一刻其实就后悔了的。
  因为本来也晓得答案会是什么。
  死生无悔。
  阿兄是大邺未来的储君,将来的天子,壮志凌云,心怀天下,他希望开创盛世山河,也定然是要护子民安宁的。
  兵乱四起,天下动荡,倘或真的国将不国,他又怎么可能在盛京待得住。
  如果他能,珠珠大抵也不会做这样一场梦了。
  明明知道会是这样,却还是寄希望于能听到不一样的答案。
  或者是,得到阿兄一个保证——不会出城平叛,坐镇盛京,稳定朝堂。
  赵行垂眸下去,自嘲笑了声:“大兄说的也对,都是杞人之忧罢了,将来的事情谁又料得准,如今倒拿了这话来烦大兄。”
  赵禹察觉到他情绪隐有不对,皱眉问他:“你是不是在外头听了什么混账话?我瞧着你不大对劲。”
  “没有。”
  赵行不假思索反驳了:“能有什么混账话?别的人也不敢说什么不入耳的话给我听。就是这些日子过得不舒心吧。
  从郑家进京,我就没高兴过一天。
  大兄又封王搬出了宫,不习惯的很。
  过些日子就好了。”
  赵禹想了想,觉着这话也没错,不过还是不大放心,便叮嘱他:“你要是有什么,只管跟我说,宫里住着不舒坦,到我这儿来住就是了,父皇和母后又不会说你什么。
  东边的跨院是专门就给准备的,又不缺你一口吃的。
  我知道你心里不舒坦,尤其是郑家那几个得意招摇,连阿莞也吃了两回亏。
  你见不得阿莞受气,偏偏母后立在那儿,你还说不了什么。
  又为我,又为阿莞,本来就生气,如今只会更生气,是吧?”
  差不多是这些话。
  再加上珠珠的那场梦。
  一来二去,真是所有事情都搅和到一块儿去了,压得人几乎要喘不过气来。
  好在阿兄是没有多心的。
  赵行也只在这上头觉得庆幸了。
  “三月踏青,四月春猎,大兄一块儿去吗?”
  “春猎是肯定要去的,踏青游玩我就不去了,去了你们反而不自在。”
  赵禹不假思索回了他,又点点案上的奏本:“西北那边才出了年就闹了几场山匪暴乱,入了城抢百姓,父皇已经下了旨意派兵镇压,兵部觉着这事儿未必有那么简单,折子一道一道的往朝廷里送,如今还没个定论。
  福建沿海一代又有水贼,还下了几场暴雨,几个县里都有决堤之势,得拨了银子去筑堤。
  兵部焦头烂额,户部又哭穷。
  你说今年能顺顺当当?
  刚刚出来年,这才二月里呢,净是些烦心事。”
  户部哭穷这事儿赵行知道。
  前些天太极殿大朝会上,户部尚书一味的哭穷,还叫工部的人给挤兑了一番。
  因为户部哭穷原不是从今年开始的。
  前年修皇陵,去年修宫殿,每回户部都跳出来哭穷,说没钱。
  弄到最后受为难的都是工部。
  可是明明年年都做预算,年终也做核算,怎么就年年超支,一遇上事儿就说没钱呢?
  晋和帝头疼的不得了,赵禹也是绞尽脑汁不知想了多久,始终不得其法。
  宫里头裁剪用度,郑皇后带头节俭,可那有什么用?
  养天下,不是这么养的。
  驻军还要军饷军粮,辽东那边尤其怠慢不得一星半点。
  现而今又出了这样的事。
  赵行抿唇:“先前柳家抄家,所得家产不是尽数归了户部吗?”
  他面色发冷:“我倒是听珠珠说起来过,她那会儿到牢里去见柳明华,听柳明华的意思是说,柳家这么多年家底早就掏空了,根本就是空壳子,甚至还要柳明华自己的私产来养着一整个国公府,充他们国公府的脸面。
  我原本以为是胡说八道,珠珠也是半信半疑,没大放在心上。
  怎么这才抄了一座国公府,户部又跑出来哭穷?
  难道柳明华说的竟是真的?”
  赵禹脸色也好看不到哪里去:“柳国公府是真没钱,穷的叮当响,抄没所得,连十万两都凑不上。
  就这还是把他家里那些珍宝古玩全算在内呢。
  说起来也怪丢人。
  之前不声张,是因为没那个必要。
  反正人都死了,死后这点儿体面还去作践什么?
  户部也觉得不好听,更不好看,你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