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言情电子书 >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

第98章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第98章

小说: 七十年代妇女主任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消息,最惊喜的就是王老三和潘翠莲,夫妻俩可以说是直接升了一级,不再是普通的社员。
  老王家一家人甭管心里头咋想,此时面上都有光,昂首挺胸地迎接全村人羡慕的目光。
  这时候,大队长赵新山大公无私道:“三个组长和负责记工的两个人,并不是铁饭碗,如果工作做的不好,就会换掉。”
  说到这里,接下来,就是赵村儿大队重新制定规章制度,需要全体社员一同参与协定。
  这样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而社员们确实也很激动能参与到大队标准的制定中去。
  这个涉及到方方面面,大队也都开会列出了他们能想到的一系列内容,甚至参照了国家几年前发布的合作社社章和公社的一些制度。
  这些都是赵柯从县里、公社收集到的各种文件中采集出来的。
  依旧有赵芸芸做成大字报。
  巨大的一张纸,她一个人展开双臂抻不平,叫赵柯帮忙。
  赵柯笑着扯住另一头,两个人拉开。
  社员们看着那得有两米长的纸,激动的心情冷却。
  “这我们哪懂啊?”
  “我们都不认字啊。”
  “这也太多了……”
  牛会计和许副队长对视忍笑。
  大队开小会时,他们第一次见到赵柯拿出来的密密麻麻的规章制度,也都眼前一晕。
  太多了,而且又细又杂。
  赵新山嗓子也痒,拳头抵在嘴唇前咳了咳,道:“一会儿会逐条进行讲解,由社员们投票,超过三分之二的人赞同,那一条就通过。”
  讲解的事儿,赵芸芸负责不了,只能由赵柯本人负责。
  赵柯从第一条开始,每讲解完一条便停下来,等赵新山组织大家投票。
  只要满十八岁,都有投票权,包括知青们。
  赵柯说得口干舌燥,间隙不停地喝水润嗓子,而社员们也听得两眼发懵,等她讲解完还得互相议论一番,才能理清楚。
  越到后来,社员们的精气神儿越是低迷,众人满脸都写着:太可怕了,开会真的太可怕了!放过我们吧……
  但大队不可能“放过”他们,必须要走这一段流程。
  等到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投票结束,已经过去半天时间,社员们坐都坐累了,捶肩的,捶腰的,捶腿的,全都精神不济,心不在焉,迫切希望今天的社员大会早点儿结束。
  赵柯嗓子有点儿哑,站到一边儿歇着,赵新山道:“下面说第三件事儿,就是大家都惦记的盖砖房。”
  “盖砖房”三个字一出,几秒钟前还疲惫不堪的社员们立马支棱起来,腰也不酸了,腿也不疼了,眼睛锃亮地盯着赵新山。
  “土窑出的第一批砖,卖给公社建酸菜厂了。”
  社员们有些失望,转头一想,卖钱了,是好事儿。
  “土窑出的第二批砖……”
  众人眼巴巴,第二批该盖村子了吧?会从谁家开始……
  赵柯垂眸,满眼笑意。
  赵新山扫过众人,缓缓道:“盖学校。”
  众人:啊?


第96章 (捉虫)
  “竟然是先盖学校!”
  “为啥先盖学校啊?”
  “我还以为得先盖大队部……”
  “对啊; 大队部不是咱赵村儿的门脸吗?”
  “是啊……”
  台下窸窸窣窣的议论声不断。
  赵新山抬手压了压,“都静一静,静一静,先听我说!”
  大家抬头; 望向他。
  赵新山举着喇叭; 道:“咱大队的娃娃们冬天在老教室里上课; 一间教室几十个孩子; 炉子就那么大点儿一个,只有坐在炉子周围看火的娃娃能暖和暖和; 隔一个人都不热乎; 孩子们手上全是冻疮; 拿笔拿不了; 翻书都冷得不敢伸手,个个冻得流鼻涕,咋好好读书?”
  底下,一众有孩子的社员们纷纷点头; 大队长说得可不就是赵村儿学生们读书的现状。
  “穷啥不能穷教育。”赵新山声音激昂; “谁敢说读书没有用?读书没有用,那工农兵大学,为啥都想去上,为啥都羡慕?读书没有用,赵柯咋就能带着赵村儿大队发展这么好?读书没有用,傅知青、刘知青他们这些知青咋能造水车、造土窑; 让你们有机会吃白米饭、盖砖房?”
  被点到名; 赵柯神情平静; 傅杭也只是微微侧头看向她; 唯有刘兴学; 微微挺胸。
  “咱们不知道读过书的人懂道理、有见识吗?咱们不知道读过书的人机会多吗?不是读书没用,是咱们以前穷,拿不出钱培养娃娃们十年八年,看不见读书的出路,只能当它没用。”赵新山认真地看着每一张面孔,问他们,“咱就说句心里话,你们小时候,哪个没羡慕过别人家的孩子能读书?哪个没羡慕过余秀兰有赵柯这样进工厂上班儿的闺女?”
  成年社员们下意识看向村里几个念过书的人,赵新山、牛会计、余秀兰……
  小时候,大家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只有他们,早早会写自己的名字,说话也很有道理似的,好像衣服也总是干净的。
  所以从他们开始认第一个字起,赵村儿所有人就默认了他们不一样。
  对赵柯也是……
  何止是羡慕,酸的很。
  赵柯咋就能进工厂呢?自家孩子咋就只能在地里扒拉土?
  为啥好的都在一家?
  人家一代一代越来越好,他们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扒拉土?
  没有人甘心。
  人人都有自个儿的不甘心,赵新山、余秀兰这种明显比村里人优越一大截的人,也有自己的不甘心。
  世界太大了,他们只不过是一个小村子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优越在哪儿呢?
  赵新山叹道:“咱们这些大人努力干活儿赚钱是为啥,不就是为了自家的娃娃们吗?哪怕孩子们读完小学,还是留在村里种地,有文化的人种的地,跟咱们这些埋头苦干的老黄牛也不一样儿。”
  至于咋不一样……
  “赵柯说,外头研究出来的种子,种下之后,比咱们村儿里自留的种子能抗灾更高产,明年开春,咱们大队就买这种种子种。咱们大队还打算用一部分卖白菜的钱买手扶拖拉机,没读过书,能学会开,学修车费不费劲?”
  这是大队第一次跟社员们说,要买新种子和拖拉机,而且跟全村人息息相关。
  “大队长,咱村儿要买拖拉机啦?!”
  “啥时候去买啊?”
  “拖拉机得多少钱啊,咱大队买得起吗?”
  “那咱们村儿不就成十里八乡第一个买拖拉机的大队了?”
  赵新山打断众人:“这是社员大会下一个事儿的内容,等会儿讲,现在说的是盖学校。”
  社员们陆陆续续停下议论,有人喊:“大队长,俺们愿意盖学校,大伙儿都没意见!”
  有一个人起头,其他人纷纷附和:“对,我们没意见。”
  赵新山眼里露出满意之色,“既然大家都没意见,我就继续往下说学校的规模,大队打算盖八间屋儿……”
  “啥?!八间?!”所有人震惊,“咋这么多?那得多大啊?”
  底下一片沸腾,赵新山出声压了两次,他们才消停下来。
  “这个让赵柯给你们讲,她讲得明白。”赵新山把喇叭递给赵柯,“你跟大伙儿说说。”
  赵柯放下搪瓷缸子,清了清嗓子。
  傅杭眼里有一丝心疼。
  赵柯道:“小学有五个年级,两个年级放在一块儿上课,到底不方便。”
  底下有人问:“一个年级十来个孩子,坐一个教室,多浪费啊。”
  “我知道你们要问这个。”赵柯耐心地说,“随着咱们大队的发展,村子里的孩子会越来越多,教育的重要性,大队长刚才已经跟大伙儿说了,早晚都要分开,不如一步到位,让村里的孩子们更早享受到更好的教育环境。”
  这是赵柯提议的,否则按照大队的保守规划,也就是比照现在小学的规模,建个两间教室对付着,说是以后慢慢建,可真拖下去,以后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那还剩下三间屋呢?”
  赵柯回答:“一间作为老师们的办公室,教室分开之后,按照小学课程的需求,大队有可能会按照需求增加老师的数量,具体情况,到时候安排。”
  底下,方静原本一直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倏地抬头。
  增加老师,肯定得读过书吧?那她……
  方静瞥向坐在她前方的几个知青,咬唇,有些后悔,现在庄兰、苏丽梅都跟赵柯走得近,连刘兴学和邓海信都比她跟大队接触多……
  与她差不多神色的,还有胡和志,他上一次没能选上,如果增加数量,总不会又选不上吧?
  社员们挺多疑问,总结下来就是,村子里孩子就那么多,老师安排多了,不浪费吗?这都是要给工资的。
  赵柯给他们解释了一下“按照需求增加”,肯定不会一开始就补满。
  而且,有一个打算,大队开会的时候说了,但是不好现在跟社员们说。
  那就是大队不打算局限于本村儿的学生,还会吸纳附近几个大队的学生。
  有的大队没有学校,当地的孩子想要去上学,走几里地十几里地去其他地方的学校读书很常见。
  学校扩大,师资力量扩大,他们在教育力量上更有优势,必然会有家长想要把孩子送到赵村儿小学来,这是必然趋势。
  甚至赵村儿小学取代周遭几个大队的学校,也不是没有可能。
  赵柯不等大家发问,直接说明剩下两间屋子的用途:“另外两间教室,是咱们大队的托儿所。”
  “托儿所?!”
  全村再次震惊。
  他们倒是知道托儿所是啥,轴承厂有附属托儿所,有些双职工没法儿带孩子,就会把小孩儿送到托儿所去,但是他们大队又没有职工,咋还要托儿所了?
  “我知道,你们觉得没用,家里有老人可以照顾小娃娃,没有老人,还有姐姐照顾小的,最次,也可以背去干活儿,或者干脆往地头一拴,是吧?”
  所有人理所当然,乡下都是这么干的,很正常。
  “托儿所的目的,是把老人、妇女和一些孩子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赵柯扫过众人,“成年人就是解放劳动力,实现自我价值。尤其是妇女,领导说妇女能顶半边天,生育、做家务、照看家庭不是专属于妇女的使命,妇女一样为家庭付出,一样创造价值,一样为村子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妇女们立即响应。
  “俺们也上工,回家还要家里家外的拾掇,一点儿不比老爷们儿干的少。”
  “暴雨那回,我们也没在家里舒舒服服地躲懒,也顶着暴雨救过庄稼啊。”
  “抢收也是,谁也没闲着……”
  一群妇女们的战斗力无人能敌,没有男人敢在这时候冒头泼冷水,否则要被群喷的。
  赵柯走到旁边,伸手。
  赵芸芸帮她拿着挎包呢,赶紧打开,翻出一块儿红布条。
  这红布条,赵柯早就买了,一直压在大队部,没机会拿出来。
  “先安静一下。”赵柯挥了挥红布条,道,“另外,为了咱们大队的村容村貌,大队开会决定组成一个监督小队,由咱们村儿五十五岁以上的长辈们中选人担任,严格按照大队的规章制度监督全体社员。”
  村里的老人们瞬间精神抖擞,还有他们的事儿呢?!
  赵柯道:“需要选出咱们监督小队的队长和副队长,以及各小组的小队长。”
  赵二奶啥事儿都落不下,第一时间追问:“咋选的?”
  底下立即响起一阵笑声。
  魏老太上次跟她闹矛盾,还没和好,出声挤兑她:“咋?你个刁歪老太太,还想选啊,跟你啥关系啊?”
  赵二奶立即喷她:“咋跟我没关系,我不比你厉害,你个死老婆子可闭嘴吧!”
  魏老太白楞她一眼,“有能耐你就试试,看看谁选你,选你都是不长眼的。”
  赵二奶刷地站起来,就要过去跟她理论理论。
  胡和志丢脸地低下头。
  赵芳芳拉了拉赵二奶的手臂,小声儿劝:“奶,你别吵了,开会呢。”
  魏大海也不耐烦地说他妈:“丢不丢人,快坐下吧。”
     奇_书_网_w_w_w_。_q_i_s_u_w_a_n_g 。_c_c
  两个老太太狠狠瞪对方一眼,别开头,各自坐下来。
  赵柯和赵新山对视一眼,他们早就猜到村里这些老头儿老太太难搞,也正是因为他们难搞,才有监督员这一出。
  赵新山开口:“所有人都有机会,平均分成十组,差不多五户一组,每五户推举出一个人选,监督小队的队长和副队长由全村共同投票,当然,监督小队只有监督权,发现不符合大队规定的事情,可以向大队举报,不能随意插手社员家庭事务。”
  “监督小队也得互相监督,并且接受社员们的监督。”
  “当然,这个监督小队并不是义务劳动,每年年终,经过大队和监督小队十三个成员共同投票,表现最好的三个小组,能够获得大队的奖励,分别是九块,六块,三块。”
  还有钱呢?!
  社员们七嘴八舌地议论。
  有人问:“咋算表现好?”
  “方方面面,劳动、家庭氛围、与人交往、好人好事……都在考量内。”赵新山为了节省时间,没有细说,“这些以后再说,先说分组。”
  赵芸芸再次出场,展开一张报纸大小的白纸,贴在公告板上。
  上面是村子目前的分布图,用不同颜色的笔圈成了一小块儿一小块儿的,基本就是五户一圈儿,那个圈儿圈得奇形怪状,有的横着,有的竖着,有的十字花……毫无规则。
  至少,社员们就看来,毫无规则。
  实际上,大队划定小组的时候使了个心眼儿,有些特别硬茬子的老头老太太,平时就撒泼耍赖占便宜的,特地单独圈进无人可选的小组,给他们个小队长当当。
  他们自己都当小队长了,不想被撸下去丢脸,就得板着那些臭毛病。
  正好人齐,队委会不打算让社员们多想,再琢磨过味儿来,直接要求当场定下监督队长和十二个小队长。
  赵新山道:“先选队长。”
  赵四爷握着烟杆,举在身前,胜券在握。
  果然,全村儿大多数人率先推举出来,由他来担任监督小队的队长。
  然后按照分布图,从最上面五户开始推举,马健妈,牛奶奶,赵五奶,老谷头……都没什么异议,直到钱婆子。
  钱婆子还没说话,钱家的儿子钱俊就抱歉地说:“大队长,赵主任,我们夫妻俩都忙,我妈得照顾家里,当不了这个监督小队长。”
  钱家儿媳妇李梅也说:“是啊,我爹躺在炕上不能动,离不了我妈。”
  赵柯淡淡地说:“监督员不用坐班,不影响你们说的这些,拒绝的理由不充分,驳回。”
  钱俊扫一眼钱婆子:“我妈自己也不想当……”
  “冯巧荷同志还没说话,你就知道了?”赵柯眼皮一掀,语气没有变化,“才说过,要从家庭中解放出来,人哪能成天待在家里?你这个儿子要是孝顺,应该要鼓励老母亲多出来走动走动吧?”
  其他几个当上小队长的老太太立即附和:
  “就是啊,平时大家伙儿在老槐树下唠嗑,从来没见过你妈。”
  “就算要在家伺候你们一家老小,那也不至于一点儿空都没有吧?”
  “这是集体交给大伙儿的任务,咋这么不积极呢?”
  “你家是有啥大事业吗?跟我们这些老太太说说呗。”
  钱俊脸色变了变,尴尬地笑:“是我自私了,那……那我支持我妈当。”
  赵新山瞥一眼悄悄给人施压的赵柯,轻咳一声,问:“钱婆子你没意见吧?”
  钱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