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队组织,出去建房子的社员和留在村里烧砖、照顾田地的社员,都得加班,照现在大队给的工分,年底分红,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牛会计忍不住吐槽她:“怪不得你妈总说你败家,你手指头缝就不能拢紧点儿吗,少露出去一些。”
赵新山道:“赵柯也是为了孩子。”
牛会计当然知道,但他管账,还管着个不富裕的账,该咔哧得咔哧,不能大手大脚。
赵柯道:“我妈帮我攒了点儿稿费,可以借给大队,卫生所主要是缺药,咱们盖卫生所的钱,留出买药的,剩下的先用到紧缺的地方也行吧。”
牛会计又掏出他的账本,“你都借大队不少钱了,总借不合适。”
这个时候,能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审核很严格,是很光荣的一件事儿,顶多给一些物品上的鼓励。
《首都报纸》发行量大,每期发布之后,都有一笔还算可观的稿费寄过来,但说辞不是稿费,是报社方面对艰苦建设乡村的知识青年典范的鼓励,希望她能够做出更多的表率作用。
而且现在的队委会成员,除了唐副队长,都没少借给大队钱,只是赵柯和赵新山借的更多。
既然这样,也没什么好吝啬的。
赵柯不在意,“又不是不还,怕我亏了,就按邮局利率给我算利息。”
赵新山一根烟抽完,拍板:“那就盖吧,萍萍也要回来了,咱们明年再多养一些猪,紧也就紧这一年两年。”
目前赵村儿大队的养猪技术还不够科学,也折过猪,好在他们都是分栏养的,养得也精心,没有造成特别大的损失。
按照他们的估算,赵村儿大队明年秋收,今年那批猪全出栏,手头就会开始宽裕。
“也不见得非要紧……”
赵新山三人看向赵柯。
“宿舍盖起来,对入住的学生们稍微收一点住宿的钱,大队可以直接扣他们家长的工分,吃饭也好说,谁家住谁家拿口粮,要是有邻居大队的学生也想过去住,不用咱们大队承担一半的住宿费,没准儿还能两相抵消。”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说,赵村儿大队小学收附近大队学生的好处了。
涉及到孩子,排除从中获取利益的目的,就会单纯很多,既能照顾孩子们,又不赔钱,压力不大。
赵柯一直秉持的观念是,为长远打算,必要的投入不可少,“公社发展起来之前,咱们先占一席之地,省得以后得跟人抢。”
公社比他们赵村儿大队有位置优势,公社越繁荣各大队就越会向公社集中,赵村儿大队太偏远,其实各方面都有局限。
就像小狗撒尿标记地盘,谁先撒谁占地儿,要是有人抢,打呗,反正赵村儿大队的实力,肯定不输。
赵新山和牛会计对视,赵柯总是能说服他们。
“你跟唐副队长安排吧,牛会计配合。”
赵新山最上心的是赵村儿大队的庄稼和养殖,赵柯也说过,以赵村儿大队的地理条件,很长一段时间,农业和畜牧业都是发展的支柱。
三个人一齐答应。
赵柯看向整个早会都没有发言的唐副队长。
老许副队长在职的时候,偶尔还会质疑大队的举措不合适,也会主动提出一些意见,或者包揽一些工作。
唐国伟执行力强,主动性不强,换了村里的社员做副队长,有这样的特质没什么好挑剔的,但作为一个有文化的知青,大家天然地会拔高对他的期待,即便不像其他知青那么出彩,也该作出一些切实的、有建设性的工作。
赵柯只是妇女主任,不好对他说什么,便提醒赵新山提醒一下唐国伟,他需要改变工作态度了。
赵新山推给她:“我去找他,好像在批评他,队委会谁有你会动员?你去吧,没人对你有意见。”
赵柯哭笑不得,也没推辞。
在公社盖宿舍,得公社批地。
今天还早,赵柯打算骑自行车去,在那之前,赵柯和唐副队长、牛会计对接一下工作。
还有几天就开学,新老师这两天就会搬进知青点,提前适应赵村儿大队小学的风格并且参加入职前培训。
新老师的考核结束,离得近的几个大队陆陆续续有人给孩子报名到赵村儿大队读书,不多,目前只有五个。
离得近的,像李村儿大队和潘村儿大队的的三个学生,可以每天上下学,剩下的两个,在赵村儿大队有亲戚,会借宿在亲戚家。
学校还在收拾,余家暂时没工夫给学校做木工,书桌只能先用旧的,不够就从各家借用,大不了放学再搬回去。
砖窑还得继续产出,有空就得烧,而且为了省钱,盖房子要用的石灰也得他们自己烧,并且需要储存大量的黏土、砂石、木柴……
下个月,白菜也成熟了,酸菜厂投入工作,陆陆续续会向各大队收白菜进厂,也得安排起来。
大致聊完,众人各自忙活。
赵新山去地里,牛会计在办公室里打算盘算账。
赵柯和唐国伟一起出门。
“唐副队长,你和尹知青很久没回家了吧,今年冬天打算休假回去探亲吗?”
唐国伟顿了顿,摇头,“她家里很少寄信过来,我家有些远,小婉还小,我们怕她出门生病。”
那一时半会儿是不打算请假回去了……
赵柯笑道:“等咱们大队条件更好,再回去也行,衣锦还乡嘛。”
唐国伟笑起来,期待道:“希望有那一天。”
“会有的。”赵柯肯定,随即进入主题,“唐副队长,工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要是有的话,别客气,咱们都是为赵村儿大队服务,跟我们说一说,能帮的大家都会尽力帮你。”
唐国伟一脸老实,“没什么太大的难处,我有很用心地干,不敢马虎。”
赵柯眼露赞赏:“大队长先前还跟我说过,你工作很踏实,他很放心。”
唐国伟露出欣喜的笑容,保证:“让大队长放心,我会继续好好干的。”
“你和尹知青在咱们大队这些年,踏实肯干,大队长都看在眼里,肯定相信你,不过……”
唐国伟的笑容微收。
“你是知青,大队对你期望很高,大队长看你还没有完全发挥长处,进入到更好的工作状态,有些着急,他怕由他找你,让你以为他想批评你,就让我提醒一下。”
唐国伟不知道他哪里没进入到状态,肉眼可见地紧张。
赵柯拿刘兴学、庄兰他们几个知青举例。
几个人现在都找到了方向。
刘兴学和邓海信之前一心扑在赵村儿大队的建筑规划上,公社开垦荒地,他们两个就被请去负责水渠的规划,其他大队有了农用机的帮助,也都在开垦,两个人经常在外面“出差”。
庄兰和苏丽梅主要负责的还是扫盲工作,为了能够更全面的扫盲,期间不间断地学习、补充,偶尔还要被赵柯支使干点儿杂活儿。
她们俩还参了大队小学课程的编辑,规定的课程还在上,在这儿基础上悄悄加深难度和深度。
“大队对知青们都很看好,像尹知青参与了接生员的培训,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外出替妇女接生,明年还能替猪接生,对咱们大队和你们的小家都很有帮助。”
“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不一样,保持对学习的热情,积极地融入到大队中,倾听和思考大队和你自己的需求,别人都进步的时候,如果你原地踏步,也会落后。”
“当然,大队最希望的是,每一个赵村儿人都由衷地对在赵村儿大队的生活愉悦和热爱。”
唐国伟有所触动。
赵柯点到为止,和他分别,回家骑上自行车,赶往公社。
公社和赵村儿大队可以说,正处在蜜月期,赵村儿大队想以集体的名义,在公社批一块儿地建房子,不难。
段书记问清楚他们的用处,就盖章批了地。
赵柯来都来了,段书记干脆叫上吴主任,三人一起去街上检查,客人要来,主人当然要打扫干净家,做好接待工作。
乡下卫生意识差,公社少有这么干净的时候,不止他们三个,公社内的社员们行走在干净的路上,步伐也很轻快。
吴书记道:“看来得保持下去,有一个好的环境,也能带来好的心情。”
段书记指指赵柯,“小赵他们大队今年种上了花,还跟我炫耀过,秋天给咱们分些种子,明年公社也种上。”
吴书记笑,“现在是公社和各个大队都在向赵村儿大队学习,小赵同志带领的好。”
赵柯不谦虚,“也是我们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进步,积极配合。”
三个人走到学校前,段书记道:“小赵提醒了我,明年公社财政宽裕一些,要先给学校和卫生所拨款,为社员们服务是咱们工作的基础。”
吴主任点头。
公社不算大,很快就逛完,段书记和吴主任招待赵柯到公社的国营饭店去吃了一顿饭,没让她花钱,顺便跟饭店定好专家在公社期间的饭食。
两天后,赵柯再次骑车来公社看榜。
赵村儿大队的八个孩子,不出意外,全都考上了公社的中学。
赵柯确定了开学的时间和需要做的准备,自行车蹬得飞起,超出平时两倍的速度,回大队报喜。
几家人喜形于色,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也都高兴。
赵村儿大队的学生都考上中学,说明他们大队的教育水平确实很好,那么他们的孩子,将来也能考上。
而赵村儿大队八个学生全都考上中学的名声在外传开,两天时间,又有三个孩子来报名。
这是好的开始。
八月二十九日,赵柯开拖拉机拉着余岁、赵小草他们八个学生去公社办入学,办好后带他们返回赵村儿大队,等开学再送他们过来。
下午,小客车准时抵达公社,停在路边。
衣着简朴的乘客们接连下车,最后下来四大一小一行人,正是郑宋两家人。
郑美珠脸色苍白,脚踏在地面的一瞬间,腿微微软了一下。
宋明杰伸手想要扶她,郑母抢先,有意无意地隔开他,关心地问:“美珠,你还好吗?”
宋明杰表情落寞了一瞬。
小宋卓泪汪汪地贴在母亲腿边,担忧地仰头看她,哭唧唧:“妈妈……”
他虽然小,却也知道家里发生了变故,所以才格外黏着母亲。
郑美珠伸手抚摸着他的头,边安抚儿子的情绪,边对郑母摇头,“妈,我没事。”
宋母满脸心疼地凑过来,“美珠啊,有啥不舒服,一定要跟妈说啊,别自个儿忍着。”
郑美珠虚弱地靠在母亲身上,避而不理。
郑母淡淡地问宋明杰:“离赵村儿大队还有多远?今天能到吗?”
宋明杰立即道:“往村子走,路况很差,做牛车得几个小时,天都黑了,美珠怀着孕,不能颠簸,不如先休息一晚吧……”
宋母附和:“是啊是啊,身体为重。”
有一辆马车停在旁边儿,一个老汉儿接到人,正要走,听到母子俩的话,忽然插话:“同志,你们要去赵村儿大队啊?”
郑母一听,客气地回应:“是,老乡,我们去赵村儿大队,好走吗?”
老汉儿瞥一眼宋明杰,大声道:“当然好走!这位男同志以前是赵村儿大队的人吗?多久没联系老乡了?俺们公社重新修了砂石路,一点儿也不颠!”
末了,他稀奇地打量宋明杰,“从俺们公社走出去的人,竟然不看报纸……”
不看报纸有罪吗?
宋明杰就是不想看,有问题吗?
但妻子和岳母就在旁边,他只能作出苦笑。
老汉儿转头热情地邀请他们:“我们大队跟赵村儿大队离得不远,我送你们呗。”
郑母惊喜,但是又有些不放心,“美珠你……”
宋母跟儿子对视一眼,再次劝道:“美珠,别逞强,休息一晚上吧,不差一天半宿。”
郑美珠摇头,“只是有一点儿累,没有别的不适,可以走。”
宋明杰则是对着她忧心忡忡,“美珠,那么晚到赵村儿大队也不好安置,我放不下你的身体……”
老汉儿替赵村儿大队澄清:“孕妇不舒坦,住公社招待所休息休息也成,不过赵村儿大队体面,啥时候都没亏待过客人。”
不舒服就不舒服,别赖赵村儿大队招待不热情。
宋明杰听到“赵村儿大队体面”这一句,神情微微僵硬。
他来之前,仔细想过。
就算赵村儿大队有变化,他也可以推说是后来发生了变化,可他没想到还没到赵村儿大队,就先碰到个多事儿的老头。
他不是赵村儿大队的人,硬说本地人护着本地人,牵强。
而在宋明杰思考应对的时候,郑美珠已经拜托老汉儿送他们一程。
郑母还感谢道:“我们给您路费……”
老汉儿摆摆手,豪爽道:“给啥给,你们是客人,客人来了只管放开了造,别的啥都不用操心。”
“老乡你可真热心。”
老汉儿笑得爽朗,“应该的,我们双山公社的人都这么热情好客!”
郑母对这位老乡很有好感,同时,就对宋明杰的说辞更怀疑,看都不看他,确定郑美珠身体没什么大碍,就扶着闺女牵着外孙坐上马车。
宋明杰有苦说不出,以前公社的人看着他们这些外来知青,不是事不关己,就是好奇和畏缩,更多的是带着警惕和防备,反正不会凑近。
现在怎么这么厚脸皮。
“坐好了。”老汉儿叮嘱一声,甩鞭子赶马,边控制缰绳边道,“俺们以前见到生人也不敢搭话,尤其你们这种一看就是城里来的,现在不一样儿了,还有记者来采访呢!”
马车缓缓移动,郑母和郑美珠才发现,整条街道完全不脏乱,甚至可以说是异常的干净。
这跟她们印象中的农村相差极大。
可转过念想想,他们对这里的印象,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宋明杰一家人。
老汉儿注意到她们在打量周围,淳朴中带着骄傲,“干净吧?俺们公社要请专家来考察土地,是省城大学农学院的专家,据说赵同志联系了很久!”
“赵同志你们知道吧,就是那个上了好多报纸的妇女主任。”
郑母弯了弯嘴角,“知道,我们看过报纸,很厉害的同志。”
来过的人不了解,没来过的人看过报纸,老汉儿瞅瞅他们,觉得奇怪。
不过他没问,依然在吹赵柯:“赵同志当然厉害,她是俺们双山公社的骄傲!全国的名人呢!你们运气不好,赵村儿大队的拖拉机今天来公社了,前脚刚走,赵同志开得,坐拖拉机可比马车快多了。”
郑母道:“那真是可惜,错过了……”
老汉见她感兴趣,继续吹:“赵同志……”
宋明杰试图转移话题,然而他每说一句,老汉儿都能再拐到对“双山公社骄傲”的吹捧上。
宋明杰:“……”
累了……
第166章
牛小强整治余岳的方法就是钓鱼执法——各种描述赵村儿大队可探索的地方; 引诱余岳。
他脑瓜聪明,不确定余岳到底有什么没见过没玩儿过的,每次起一个话头,都会问问余欢:“你们以前玩儿过吗?”
余欢如果否认; 并且表现出兴趣; 牛小强就会大说特说。
余岳并不是个特别有耐心的小孩儿; 当天晚上就破功; 但他好奇也要一脸不屑,故意大声炫耀他以前在部队驻扎地的生活。
“吉普车你们见过吗?绿色的; 好大好宽敞; 比你们那个拖拉机威风多了。”
“你们知道啥叫拉练吗?一个团一千五百多人列队出去训练; 队伍可长了!还会边跑边唱军歌呢!”
“你们见过枪炮吗?没见过吧?”
“我们那个军区;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