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妇女主任-第1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荷作为第一个报道赵村儿大队的作者女儿,自然免不了跟同学们说一些去赵村儿的见闻。
她亲自去过赵村儿,讲述的内容,比报纸上更细节,也更真实,每每引得同学们气愤感叹。
庄兰家——
几个邻居拿着报纸《群众日报》上门,询问:“庄涛他妈,你快看看,报纸上这是不是你家庄兰?”
“啥?我家庄兰?”
庄妈妈抢过报纸,看着照片上变化不小的女儿,大吃一惊。
邻居们互相使眼色,其中一个问:“听说,省报早就登了,你家庄兰没跟你们说啊?”
庄妈妈面上不自然,埋怨道:“女孩子心眼儿小,肯定怨家里让她下乡呢,她是当姐姐的,不得让让弟弟……”
“可报纸上,不是这么说的。”
邻居手指有庄兰采访的地方,庄兰说她这辈子最幸运的事儿就是下乡到赵村儿大队,下乡的日子比在家里的每一天都要充实满足。
庄妈妈神情僵硬。
邻居们对视,了然,抽走报纸,离开她家。
“都没听说庄兰写信回家,也没见他们寄信过去关心关心,肯定一点儿也不了解女儿下乡的情况。”
“庄兰那多好的丫头,偏疼那不学好的小子。”
“等着吧,庄兰出息了,有他们后悔的。”
“后不后悔不知道,庄兰要是好了,他们指定扑上去吸血……”
方静家里——
继姐当着方静亲妈的面儿,手指点着茶几上的报纸,嗤笑,“瞧瞧吧,没福的人这辈子也就那样儿了,还好意思撒谎,我都替她丢人。”
方静亲妈没有维护女儿,拿起报纸一看,“这不是小静下乡的地方吗……”
她说不下去了。
方静这次回城,一直黏着她出门做客,对外说了不少在赵村儿大队的事儿——
帮助赵村儿大队进行扫盲;跟知青们合作,造出水车;受到公社领导的夸奖……
但报纸上,扫盲的人是别人,造水车的是别人,受到公社领导夸奖的也是别人……
方静妈尴尬地说:“也不一定是撒谎了,没准儿是因为小静请假回家,被顶了功劳……”
继姐不屑,“她有没有那两下子,咱们还不知道?现在倒好,报纸出来,她说得话全被揭穿,咱家丢人都丢到外面去了!”
方静妈看一眼丈夫,委屈地低下头。
继姐最讨厌她这作态,“呵,她在乡下干那么好,何必让家里想办法给她说亲留城?要是不回来,不管干没干,照片上好歹有她,咱们家也风光,非得回城。”
“她从小就这样儿,嫉妒心重,不满足,还心思多,以为就她聪明呢,别到后来什么也捞不着。”
“行了,别说了。”
方静继父打断女儿,看一眼报纸,眼露可惜,多有面子的事儿……
方静妈试探道:“外人又不知道那么多,就说小静只是回城探亲错过了,也行吧?”
继父微顿,片刻后点头。
继姐看着后妈,冷笑。
西北某驻地家属院——
自从刘三妮儿提出要带孙子孙女回老家,婆媳就陷入了冷战。
刘三妮儿啥没见过,压根儿不放在心上,该咋过咋过。
赵棉特地打电话给姥姥和舅舅,告诉他们赵柯上报纸的事儿,还说给他们寄了报纸。
老太太左等右等,还没等到邮件儿,又接到赵棉的电话,说又上《群众日报》了,驻地这边儿应该有。
刘三妮儿撂下电话就催促余秀民去找,拿到报纸,满家属院儿的炫耀:“这是我老家,报纸上的妇女主任是我外孙女儿。”
能上报纸,到哪儿都是厉害的人。
家属们的称赞听得刘三妮儿走路都带风,余秀民也暗暗炫耀过外甥女几次。
两个女孩儿没少追问表姐的事儿,还没见面就满眼崇拜。
连余岳都为了跟小伙伴炫耀,黏起奶奶,问这问那。
只有林清,她一贯看不上丈夫的乡下亲戚,可这乡下亲戚竟然上了这么有影响力的报纸?!
就好像她的瞧不起全都是笑话,老太太的得意也是在嘲笑她,林清心里难受极了。
没人在乎她舒不舒服。
刘三妮儿再次对余秀民提出带孙子孙女回老家。
已经好些日子没提过了,突然又提,林清阻挠,“不行!小岳外祖父外祖母心疼他,也不会同意的。”
刘三妮儿反问:“他们不同意,能来照顾吗?”
有儿孙,怎么可能来照顾外孙。
林清看向丈夫,柔声退让,“那也可以送他们回我娘家,乡下太苦了,你舍得吗?”
余秀民不言语。
刘三妮儿冷哼:“他们是我老余家的孩子,有我这个奶奶,偏要送去外家,信不着我吗?”
林清可怜地哭诉:“他们是我的孩子啊,为什么妈你非要这么狠心地让我们骨肉分离?”
“我就是为了教育好孩子!”刘三妮儿不想指责儿媳妇啥,转头对儿子说,“我闺女和儿子教养得好,外孙女外孙子也全都有出息,反倒是你们的孩子,越大越不像样儿,我不能眼瞅着孩子养坏,你不信别人,还不信你妈吗?”
林清哭着摇头,“秀民,小岳会改的,我也会改的……”
余秀民看着报纸,下定决心,“妈辛苦些,带着孩子们回去,就我们夫妻两个,你不是想过二人世界吗?”
林清哭声稍缓。
刘三妮儿道:“乡下花销小,省下钱,放假我再带他们回来,就当是寄宿。”
林清依然低声哭。
余秀民给了母亲一个眼神,拉起妻子的手,半搂着她,回屋慢慢劝说。
刘三妮儿喜欢的是勤快能干的儿媳妇,但他们夫妻俩感情好,看不惯她也忍着了,摇摇头,进厨房去做饭。
而小儿子余岳回家听说亲爹决定让奶奶带他回乡下了,如遭雷劈,满地打滚,哇哇大哭:“我不回乡下那个破地方,不回!呜呜呜呜……”
第116章
有一个说玄又有些根据的说法:人的心态影响精气神儿; 精气神儿会影响气场,气场会影响运道。
一个人,如果总是怨天尤人,就会变得倒霉; 不好的事情接踵而至; 甚至身边人也都不顺;但如果心态好; 遇到不好的事儿; 能化险为夷,甚至喜事不断。
赵村儿大队现在就处于整体向上的状态。
几份报纸; 实际没改变赵村儿大队的生活条件; 但赵村儿大队的社员们都好像没啥烦恼; 每天喜气洋洋的干活儿上课过日子; 然后就感觉,总有值得高兴的事儿。
四月中旬,万物开始复苏,四处都化得稀溜溜; 一踩一脚泥。
按照赵村儿大队和公社签的初步合同; 一个土窑,没日没夜的烧砖,任务量已经达成,马上开春儿,要为春耕做准备了。
其他大队来学习的青年,年后又过来待了一个月; 进四月后就都走了。
公社安排修路; 去年上冻前; 别的大队的路段已经修出不少; 只有赵村儿大队负责的一段路还没动。
这个时节; 没那么冷了,趁着春耕还没开始,赵新山组织村里的社员们一起修路。
依旧是全村儿男女老少一起上。
赵村儿打算连村口那段儿小路一起修宽修平,省得以后走车不方便,而且修都修了,修得好一些,一步到位,直接修成石子路,省得还得再为了路的事儿花时间精力。
河边有石头,不要钱,不过得人力挖出来,拉回来凿碎,再铺到地面上,没钱买水泥,就灌泥。
大队安排活儿的时候,方方面面都要考虑。
凿石头搬石头的活儿相当重,男人们说啥都不让女人去干,所以女人们负责平土路,正在长身体的孩子们就用工具平石子。
赵村儿一冬天,添了不少人,女婿们倒是没什么,刚结婚的年轻媳妇儿们有的已经怀上,有的随时可能怀孕,也得小心点儿。
当下,人是第一生产力,不能使劲儿使唤。
其次,大队最重要的财产——两头牛,每天来回拉那么重的石头,地泥泞不堪,路不好走,牛身上都磨出了血不说,没两天就瘦了不少,吃食都不香了。
板儿叔是牛倌,心疼地找赵新山问:“大队长,这么干,牛要累坏了,啥时候买拖拉机啊?”
赵新山看见牛背上外翻的皮肉,也心疼,一愁就想开始抽烟,“要去了。”
村里去年到手那笔钱,压在大队一直没动,除了买拖拉机,大队还要买种子,买各种工具,买猪……
大队打算买完拖拉机直接拉回来,之所以没冬天去,一是为了省钱,二是因为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开个两三天,人得冻出个好歹。
赵柯从卫生所拿了伤药回来,建议:“大伯,实在不行就让牛休息吧,养养伤,咱们先干别的也一样,不差十天八天的。”
赵新山和许副队长、牛会计仨人抱着牛,边控制它不乱动边安抚它,板儿叔上药。
牛疼得踢踏蹄子,挣扎束缚。
赵新山抚着牛头,“那就先干别的……”
等到路干爽了点儿,赵柯准备动身去省城买拖拉机。
几千块钱带在身上,她点了三个男人,傅杭、林海洋和陈三儿。
陈三儿受宠若惊,“我吗……我也去吗?”
“怎么?不方便?”
陈三儿缓慢地摇头,神情复杂地说:“就是没想到有我……”
那可是去省城啊……
他是个人嫌狗憎的二流子,赵主任竟然选他……
赵柯选他们仨是有理由的。
上次她带去县城的人,赵瑞去大学读书了,赵枫和赵栓柱儿去当兵了,王老三现在当着小组长,走不开,当然得重新选人。
傅杭和林海洋没说的,要是买部件儿组装拖拉机,需要他们俩。
陈三儿跟他们住一块儿,选谁都是选,他跟俩人熟,没少帮着打下手,方便。
他们三个同时还得当保镖,当力工,当司机……
赵柯没多话,直接拍板:“既然没有不方便,就这么定了,你们仨准备准备,明天就走。”
赵柯要去买拖拉机的事儿传出来后,村儿里人对傅杭和林海洋跟赵柯去省城,都没啥说的,就是议论了陈三儿。
他这半年虽然学好了,那比他好的人选也有啊,凭啥他能去呢?
有人还找到赵柯和赵新山跟前,表示也想去省城。
赵新山不管,“谁去不一样儿,赵柯指定谁就是谁,咋那么多事儿?”
赵柯话更婉转,一句话就打发了,“以后还有机会,我回回带的都是不一样的人,肯定能轮到,不用着急。”
陈老爹高兴,给陈三儿塞钱,“出门得多带钱,万一有啥事儿,省得没钱。”
陈三儿依然硬邦邦地拒绝,“用不着。”
陈老爹塞给他就走,掉地上也不管。
钱还能扔了吗?
陈三儿喊了几声,他越走越远,只能捡着。
而陈老爹晚间一个人,还倒了一口酒,美滋滋地喝。
第二天一大早,板儿叔套上受伤不严重的那只牛,送四个人去公社。
他们下牛车就上小客车,中间没多少时间间隔,赵柯就没去找赵棉。
从报纸出来,赵柯这是第一回 进公社。
小客车的售票员以前见过赵柯不少次,热情百倍地打招呼:“诶呦,赵主任,可见着你了,坐车上哪儿去啊?”
司机也扭头打招呼:“赵主任,好些日子不见了。”
赵柯礼貌地摘下口罩,态度跟以前一样儿,笑着回答:“去省城一趟。”
“四张票,您拿好。”
赵柯边接边无奈道:“可别这么客气,这不臊我呢吗?”
她变成名人儿,也没飘得看不起人。
售票员笑成一朵花,“行行行……”
赵柯他们四个人,气质看起来不像是一般农民。
车上乘客好奇地打量他们。
有个人盯着赵柯看了好一会儿,认出她,惊喜地大声道:“你是上报纸的赵柯!”
这可是他们双山公社土生土长的名人儿!
小客车上所有的乘客一下子全都躁动起来。
点出赵柯身份的人又转向傅杭三人,傅杭长得出众,也要更好认一些,“你们是报纸上的知青吗?”
傅杭面不改色,林海洋克制着得意,而陈三儿虽然不是知青,跟赵柯同行,抬头挺胸,。
不过本地人最有热情的,还是赵柯,纷纷“赵主任”“赵同志”的喊。
赵柯突然成了动物园的大熊猫,而且被一客车的人当面儿夸,十分肉麻,略显尴尬,又不得不以笑回应。
“赵同志,坐这儿吧?”
前排的乘客起身要让座。
赵柯赶忙道:“不用不用,后面有位置,我们去后面就行。”
坐这儿,她疯了吗?跟大熊猫上树有什么区别,上上下下的乘客全能看见她。
赵柯对每一个跟她说话的人“点头…笑”,穿过过道,走到最后一排,坐到窗边,拽着三个人围着她坐。
傅杭坐到赵柯身边,林海洋和陈三儿坐在她前排,半挡住乘客们的视线。
赵柯重新戴上口罩,悄悄呼出一口气。
傅杭忍俊不禁。
最后一排右侧的两个座位也坐了乘客,傅杭靠近她耳边低声道:“需要借你外套挡一下吗?”
他离得太近,呼吸拂过耳朵,有些痒。
赵柯摇头,“这样就行。”
报纸的影响还热,冷不丁的见面才这样,时间长就淡定了,没什么好躲的。
傅杭并没有离远,盯着她的耳朵道:“耳朵红了。”
赵柯抬手搓了搓离傅杭近的耳垂。
傅杭满眼笑意,撤离,微微侧身,挡住同排乘客的视线。
从公社到县城,时间很长,途径好几个公社,停车很频繁,上上下下,小客车上连过道都挤满人。
赵柯想低调地度过这一段路途,然而双山公社的乘客炫耀的心太过火热,不断冲身边的陌生乘客提起赵柯他们四个。
小客车又小,北方人说话嗓门儿大,说点儿啥整个车厢都听得清清楚楚。
所以一路上,陌生的乘客上车,没多久就开始探头探脑地向后张望。
赵柯人都麻了。
但她还得端正地坐好,现在人的好奇心最高,她不只代表她自己,还代表赵村儿大队,代表双山公社,得暂时保持一个充沛饱满的精神面貌。
傅杭余光注意着她,又靠近她耳边,“累不累?靠一下没关系的。”
他轻轻拍了拍臂膀。
声线压低,声音就变得很有磁性。
赵柯又忍不住耳朵痒,看一眼他的手臂,婉拒。
肢体接触就有些暧昧不清了。
竒_書_網 _W_w_w_。_q ǐ_S_u_W_α_N_G_。_C_c
傅杭有些遗憾。
靠一靠都不行,其实趴在怀里,更舒服。
车上,四个人都不好随便说话,总算熬到县城,下一趟车是第二天一早,四人去招待所住。
入住招待所要拿介绍信,工作人员一看介绍信就知道他们籍贯名字,拿报纸出来问“是不是他们”,等到确认之后热情地搭话,还给他们打了热水。
好在,关上门就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赵柯歪七扭八地瘫倒也没关系。
当个名人,属实不容易。
转过天再去坐车,赵柯的口罩焊在脸上,傅杭和林海洋也是,免得被人认出来,有些不方便。
陈三儿不受影响,咋随便咋来。
赵建国和赵瑞老早就等在火车站,工农兵大学那边的招待所比较空一些,接到他们四人,先去招待所住下。
入住的时候,赵柯他们没被认出来。
赵建国和赵瑞安排好他们便各自回宿舍住。
两个人有分工,明天赵瑞给他们带路,后天赵建国再带他们去别的地方。
隔天早上,赵瑞收拾好到招待所,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