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东宫难为作者:浮生闲散 >

第43章

东宫难为作者:浮生闲散-第43章

小说: 东宫难为作者:浮生闲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我,很快就洗好了,霓裳可以先出去吗?”

    “可以是可以。”霓裳回到,“不过我还是来给阿勋哥哥送衣服的,刚刚小高哥哥把衣服送来了。”

    “霓裳,你把衣服搭在屏风上就可以了……”李承勋回应道,“然后在前院等我可以吗?一会儿我带你出去玩。”

    霓裳听了这番话,便开开心心的把衣服搭到架子上,而后跑了出去。

    李承勋和云阳穿好衣服到了前院,霓裳正站在秋千架上无聊的荡秋千,低着头不知在想些什么。等李承勋走进喊了她的名字,她才反应过来,从秋千上跳下来,“阿勋哥哥,你怎么这么慢?还有,你怎么和七叔一起来了啊?”

    霓裳的问题很挺多。

    “只是,碰巧……”李承勋尴尬的回答道。

    ……

    霓裳从未来过长安,自然新奇又兴奋,云阳和李承勋带着她自城北一直到走到城南的曲江。正月十六的长安城依旧是灯火璀璨,十分热闹。一直到深夜,霓裳玩累了,三人才回去云府,李承勋便又在云府住了一夜。

    但第二日确实要回去宫中了。上元节宫中只有三日假期,睿宗皇帝的身体虽然大好,但是依旧厌倦政事,自经历了刘毅、郑元忠以及杜预这些事之后,对外臣也不再信任,转而开始信任李承勋。于是朔望朝会与平日的常朝都让李承勋随侍左右,共参国事。

    不过为帝王者向来疑心较重,睿宗皇帝虽然开始信任李承勋,却渐渐又将朝政接回手中。李承勋不以为意,反而是乐得清闲,如今他平叛归来,风头正盛,最该小心谨慎,以免遭人口舌。他正午前虽睿宗皇帝参加完朝会,下午便回东宫或者出宫去。

    沈肃当初被捉到洛阳,之后不知何故不愿回徐州,反而要去长安开医馆。李承勋为表示当初治病的谢意,便提出为他在长安置办一处宅子。沈肃也没有客气,在长安一百多个坊挑来挑去,最后选了平康坊。

    这着实让李承勋大吃一惊。

    平康坊是长安最为有名的烟花之坊,所谓北里名曲便在平康坊中,其内秦楼楚馆不可胜数,既有女娼,又有男妓。沈肃指明要在此处开医馆,也严明要为这些人治病,李承勋看他一本正经又严肃的样子,知道他是认真的,便在北里北曲的偏僻处为他买了栋临街的宅子,既方便行医又不招摇。

    宅子分前后两院,中间有小池回廊,李承勋出宫后便常与云阳在后院碰面,沈肃便很自觉的住在前院,假装自己的宅子没有什么后院……

    二月初时,皇帝便开始与诸大臣商议封赏平叛功臣之事,卫王此时还留在长安,此事自然少不了他参合。

    此一战,云炜之、莫翟、和令狐邑功劳最大,理应封爵受赏。封赏之事众大臣未有都少异议,只是如何重新安置这些封疆大吏却很难统一。

    卫王是睿宗皇帝最小的弟弟,生母出身云家。他封地在河南道北边,与云家的关系也十分亲密,言语之间自然少不了的对云家的溢美之词。

    便率先建议到:“皇兄,依臣弟所言,可以将平卢交由云炜之的五子云昶,范阳交由云炜之长孙云沐;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交由云炜之,朔方交由云炜之的七子云阳。”

    此时朝中,中书令曹王与门下侍中梁宏共谋国事,而肃王依旧为兵部尚书,此三人都是厚道老实之人,平日里不爱与人有什么异议与冲突,听了卫王的话都一言不发。

    睿宗皇帝问了他们意见,便又互相推脱。

    无奈之下,睿宗皇帝只好问李承勋有什么看法。

    李承勋到是直接,向卫王毫不客气的问道:“皇叔是要将江山送给云家吗?”

    章七十四

    “皇叔是要将江山送给云家吗?”

    “你!”卫王没料到李承勋竟然如此不留情面。

    却听李承勋接着说道:“十镇四处交由云家,再加上河南道与河北道,若是再将京畿道算上,黄河以北尽入云家之手,这是皇叔想看到的吗?”

    众人低头看案上的地图,果然如李承勋所言。其实刚刚已有许多人对卫王的提议不满,但是云家对李承勋有救命之恩,都担心李承勋站在云家这边,因此不敢异议。如今见李承勋说出这番话,其余人也明白了李承勋的立场。

    曹王率先说道:“太子殿下所言有理,卫王的提议确实有待商榷。”

    睿宗皇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他自是知道卫王向着云家,对卫王的提议也不甚满意,于是看向李承勋问道:“太子,你有什么想法,接着与朕说说。”

    李承勋便答道:“儿臣提议,由令狐邑任剑南节度使与安西大都护,平定西南。而西北四镇,悉数交由莫翟打理。”

    “四镇?”

    “回父皇,是陇右、朔方,河西,河东四镇。”

    “简直胡闹!”卫王最先沉不住气,“殿下刚刚还说我将江山送给云家,殿下此举难道不是在将江山送给莫翟吗?”

    李承勋并未回答卫王的话,而是对皇帝接着说道:“父皇,莫翟是寒门出身,父兄皆战死于西北,于大唐忠心不二。且家中人丁单薄,不如云家枝繁叶茂。”

    这句话是告诉皇帝,扶持莫翟不但无害,反而有利于打击朝中士族。

    “再者,自鄯州到凉州再至太原这一线,有吐蕃,吐谷浑,突厥与回纥四国。这四国,时而与我大唐交好,时而又趁火打劫,与我大唐反目。并且这四国之间也是分分合合,所以,若想西北与北方边关稳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狄制敌。而只有四镇归于一人统领,才能处置妥当这四国之事。”

    “你说的也不无道理。”大唐历代皇帝都不喜欢那些显赫士族,自太宗皇帝起便一直在扶持寒门子弟,但到了睿宗这一朝,却仍不见什么进展。

    皇帝对莫翟还是有些印象,知道他父兄是忠义之士,而莫翟自己在西北也是屡立奇功,只是他不善钻营机变,又是寒门出身,所以至今不见提升。

    这次平乱,皇帝也是见识到了莫翟的智谋与勇武,再联系他的身世,对他更是有些好感,便对李承勋的话也有了认同。

    “河南河北两道,儿臣到是希望能有京官暂时外调,安抚赈济灾民。”李承勋又接着提议道。“不是调一两位去任节度使,而是能有一二十位去任各州刺史。如今,若想使河南道河北道百姓安居乐业,最重要就是选好刺史县令,县令人数众多,即便层层考核,也不可能全是贤良之人。如果每州得良刺史,则合境苏息。刺史符合父皇圣意,那么父皇则可端拱岩廊之上,百姓不虑不安。还可防各道节度使割据一方。”

    “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自古郡守、县令,皆妙选贤德。如今安抚河南河北,最重的应该就是选好刺史与县令。”一向中立的梁宏竟然最先站出来支持李承勋,他曾历任秦州都督,并州长史,雍州长史,在地方为政多年,勤政爱民。他平日在朝堂上做老好人,不屑于党争,但是若是事关百姓疾苦,必然会站出来。

    皇帝知道梁宏的为人,也明白李承勋说的不无道理,便又问向曹王:“曹王叔,你以为如何?”

    曹王回道:“太子与梁相考虑的周详,却不知这些刺史与县令该如何甄选?”

    皇帝若有所思的点点头,而后看向李承勋:“太子能提出这个建议,必定已经想好了?”

    “是。”李承勋恭敬的回道,“州刺史自京中六品以上者挑选,县令由京官五品以上者各人推举一名,父皇亲自考察,再决定任用。”

    “说的轻巧,殿下要从哪里找来这么多人。”卫王不屑的说道。

    李承勋看向卫王:“卫王叔,进士科与明经科即将放榜,这些天子门生,难道不够?”

    ……

    一番商议也没个结果,转眼天色不早,皇帝也乏了,便让人都退下。李承勋按照顺序应该是最后一个离开的,谁知前脚还未踏出去,便被皇帝喊了回来。

    皇帝让李承勋坐到自己侧手边,而后道:“朕听说云家七郎于你有救命之恩,此次你平叛在外与云家也深交密切,为何半分也不替云家说话,反而还和卫王作对?”

    李承勋也没有犹豫,直接一本正经的答道:“救命之恩是私事,儿臣心中自然感激。但儿臣亦是大唐的太子,不敢因私废公,以江山社稷的安危为儿戏。”

    皇帝听后若有所思的点点头,又道:“那依你来看,云家该如何安置?”

    “云炜之在河南道既然无法撼动,就任命他为河南道节度使也可。只要州刺史、县令依然由朝廷掌控,并没有什么好担心。平卢交由云炜之的五子云昶,范阳交由云炜之长孙云沐也适宜,只是河北道必须由京官外调,以防成割据之势。这样一来,平卢范阳与河南道有河北道做阻碍,也就不必担心,担心再有李杜之祸。”李承勋一边指着地图,一边说道。

    “那依你所言,朕看朔方交给云家七郎也合适,”皇帝道,“朔方在河西与河东之间,成犬牙之势,也可另成屏障。”

    李承勋听后,一时语塞。他本不欲让云阳回去朔方,所以才故意只字不提如何安排云阳,而是提议让莫翟统领四镇,谁料睿宗皇帝竟然主动提出来了。

    “太子,你以为如何?”皇帝一向没有太多主见,就算有自己的想法也会问问其他人。

    “回禀父皇,儿臣以为,云家不宜重用。”

    ……

    李承勋从麟德殿出来,天色早已经暗了下来。他正准备回东宫,就有一个宫监走上前来,说裴后请李承勋一同用晚膳。

    裴后的宣徽殿依旧素雅安静,殿内淡淡的檀香味让人心思沉静。李承勋走进时裴后正在鱼缸边出神,等宫人通报,她才回过神来。

    “儿臣参见母后。”李承勋走上前行礼道。

    裴后笑了笑,将李承勋扶起来说道:“自你回宫,咱们娘俩还未在一起单独吃过饭,今晚你刚好还未离开大明宫,我就让人来请你这个大忙人。”

    “是儿臣不孝,这些日子没能时常陪在母后身边。”

    裴后说的不过是玩笑话,李承勋却是真的愧疚。这些日子除了每日的问候起居,李承勋未在宣徽殿多待过片刻。一则是上午有朝会,二则是下午他出宫去见云阳,有时到了晚上也不回宫,第二日清晨匆匆赶到大明宫等着上朝,哪里有时间去陪伴裴后。

    “瞧你说的。”裴后笑了笑,便抬手示意李承勋扶着自己,李承勋上前扶住裴后的一只手,裴后点点头,“今晚好好陪陪母后。”

    “是。”

    裴后问了李承勋近日的身体如何以及东宫事务是否繁忙,李承勋一一应答。对于朝中政事,从前裴后还会指点一二,如今也是放手全权交给李承勋处置。

    几杯酒喝下去,裴后也未见醉意,心情似乎也不错。

    “阿勋,这半个月来你常常不在宫中,去了哪里?”裴后终于开始问话了。

    李承勋早料到裴后会这么问,也没有隐瞒:“回母后,儿臣去了平康坊。”

    “平康坊?”裴后眉头微皱,细细打量的李承勋一番,而后放下酒杯,无奈地笑了笑,“母后到是忘了,你已经长大了……”

    裴后话中有话,李承勋正想解释,裴后却接着说道:“那个崔家的十三姑娘,前几日我把她请到宣徽殿来瞧了瞧。虽然年纪不大,却是个机敏的丫头,相貌也不差。你这个年纪,身边也确实该有几个女人,若是一个不够,过几日我让人去掖庭帮你再挑几个。堂堂太子,怎么能去平康坊找那些妓子呢?”

    “母后,儿臣并没有去平康坊狎妓。”李承勋忙解释道,“儿臣去的不是勾栏之地,而是平康坊中的一处民居……”

    “民居?”裴后更是奇怪,“难道你还金屋藏娇了?”

    听到“金屋藏娇”四个字,李承勋当即窘迫的脸颊微红。他确实在那里藏了人,但去不是“娇”,而是大男人。

    裴后见他不答话,叹了口气道:“你若是喜欢,就将她接进宫来,母后还会棒打鸳鸯不成?总是这样偷偷摸摸,一天到晚不见个人影,算什么样子。”

    李承勋不清楚自己与云阳的事若是被裴后知晓后果如何,当下自然不敢说实话,这时便将沈肃搬了出来:“母后,那民居里住的是弘济上人的小徒弟沈肃,他在平康坊开了医馆,儿臣时不时去那里复诊调养,有时天色晚了就住下来。并没有藏姑娘。”

    李承勋说这番话面色如常,语气平静,还带着几分笑意与无奈,饶是裴后都被骗过去了。

    “原来如此。”裴后听后,恍然大悟,继而又关心的问道:“你身上的毒难道还没好吗?”

    “表面上没什么,但儿子想还是谨慎些好。不过母后放心,再过几日,儿子就不用去了。”

    ……

    章七十五

    睿宗永宁九年的二月,皇帝下诏,任云炜之为河南经略使,进封汝阳郡王;云昶任平卢节度使,云沐任范阳节度使。

    任令狐邑为剑南节度使兼安南大都护,进封临淮郡王;任桓洐为兖州、密州、忻州与青州节度行营,晋封鲁国公。

    追封云昇为赵国公;张巡为扬州大都督,同时皇帝念云霓裳年幼父母皆殉国,又封她为清源县主。

    莫翟依旧任河西节度使,兼领陇右河东,以本官又兼代州都督,摄御史大夫加云麾将军,晋封代国公。

    平定李杜之乱的功臣皆有封赏,唯独收复东都的云阳,却被以擅离职守的罪名罢去了朔方都知兵马使的职务,累迁东宫左卫率。而云阳的下属朔方行营副使马援,则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

    ……

    “简直岂有此理!你救他性命,他非但不知回报,打压云家,现在竟然罢你兵权,让你去给他看门!”

    卫王与云家的关系亲密,他比云阳年长五岁,两人关系自然还不错。今日他刚听说了皇帝的圣旨,怒不可遏。便来到云府找云阳出去喝酒,此时在一间酒楼的包厢内,几碗酒下肚,便什么也不顾的向云阳抱怨起来。

    云阳却面色如常,不但见不到丝毫怒意,还反过来劝卫王,他一边给卫王倒酒一边说道:“我将新罗的事务全丢给桓洐,确实有错。军令如山,罚我也是应该。”

    “哼!不过是个连娘都没名字的贱种,还真以为自己是个多高贵的太子?若是没有你,他现在连尸骨都找不到……”卫王酒喝多了,便开始骂起人来,却没有注意到当他说出“贱种”两字时,云阳倒酒的动作微微顿住。

    “皇兄与曹王叔难道都忘了吗?当初立他为太子不过是权宜之计。论起出身,他哪里配的上这个位置!宫婢之子果然上不得台面,恩将仇报的白眼狼罢了!”卫王又接着说道。

    云阳将酒杯放下,面无表情的说道:“卫王,这种话以后不要说了。”

    “有什么不能说?”卫王冷笑一声,“你也怕他?得罪了云家,再加上如此低贱的出身,过些日子皇兄想起一定会嫌弃,他这个太子之位必坐不长久。到时的下场……哼……”

    “卫王恐怕忘了,太子身后还有裴家。”云阳声音淡漠的提醒道。

    “裴家?”卫王脸上露出讥讽之色,“裴家和皇后想要的不过是权势,扶持谁不一样?”

    卫王说道此处,故意压低声音,:“七郎,你看江陵王为皇储如何?”

    “江陵王?”

    “江陵王是你姑姑的儿子,算是半个云家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