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茅盾传 >

第26章

茅盾传-第26章

小说: 茅盾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起杜重远讲话中的问题。显然杜重远已经被那些“小人”告了,并引起盛世才的注意和不满。
    而赵丹他们在演出过程中,也发生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赵丹刚到新疆演出,排演了一部抗日题材的话剧——《
故乡》,因原作的背景是在东北,后来演出时,把背景改在无锡一带。据说盛世才很不高兴。
    不久,杜重远被软禁了,原来杜的秘书孙某被捕,供出一个所谓阴谋暴动集团,把杜重远以及从内地来的人都牵扯
进去了。因此,尽管孟一鸣等中共人士给予茅盾、张仲实他们许多帮助,但盛世才这个虚伪的土皇帝,观看国际风向,
一方面不肯放弃苏联对他的援助,另一方面又通过关系积极投靠国民党。所以,新疆的形势从 1939 年冬开始,急转直
下,杜重远冤案的发生,使茅盾、张仲实等如坐针毡,焦虑万分,无法脱身。但当时,盛世才在没有抓到茅盾具体证据
时,表面还是非常客气,奉为上宾。本来,茅盾一家想从新疆去苏联,当时也曾经托周恩来、邓颖超带信给在莫斯科的
杨之华,希望杨之华能通过关系把他们弄出去。但杨之华也爱莫能助。所以,去苏联的途径断掉以后,茅盾用韬晦之计,
小病大养,无所作为等办法,寻找机会离开新疆。杜重远被软禁以后,茅盾、张仲实便辞掉了新疆学院的一切工作。
    随着盛世才的伪装逐渐暴露,茅盾越发谨慎,除了文化协会的主要工作外,几乎尽力少和当地一些干部往来,有事
和张仲实一起找孟一鸣商量。此时,茅盾在家寂寞地看书,小心地与人交往。他写诗,以排遣那难熬的寂寞:一纷飞玉
屑到帘拢,大地银铺一望中。初试爬犁呼女伴:阿爹新买玉花骢。二晓来试马出南关,万树银花照两间。昨夜挂枝劳玉
手,藐姑仙子下天山。三博格达山高接天,云封雪锁自年年。冰川寂寞群仙去,瘦骨黄冠灶断烟。四四莲雪蛆今何在?
    剩有饕蚊逐队飞。三伏月圆湖畔夜,高烧篝火御寒威。
    1940年 4月,茅盾苦苦熬过了一年后,对新疆的政治气氛早已难以忍受,江南已是驾飞草长,桃红柳绿。但新疆依
然是一片焦黄,风沙不住地从阿拉山口刮来,城北的红塔山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气。忽然,茅盾收到一份加急电报,
是上海二叔沈仲襄发来的,内谓“大嫂已于 17 号在乌镇去世。丧事已毕。”茅盾一看,泪如泉涌,捶胸顿足,悲痛不
已。孔德沚看状,立刻恸哭起来,边哭边数落茅盾:偏偏要到这个地方来,来了回不去。妻子的埋怨,启发了茅盾,他
擦干眼泪,冷静地想了想,想到盛世才一向以孝道教人,现在说回去奔丧,他也许会同意(因为当时进出新疆的人,所
用交通工具,都要盛世才批准)。果然,当茅盾向盛世才请假回上海时,盛竟一口应承,同时同意茅盾在迪化设帐遥祭
母亲的要求,又让卢毓麟去操办。
    设帐遥祭之后,盛又设盛宴欢送茅盾一家,并冠冕堂皇地希望茅盾料理母亲后事之后,再来新疆工作。但欢送会之
后,盛世才又迟迟没有安排茅盾他们回去,借口说没有飞机。
    此时,茅盾把日用东西理好后,寄放在高滔那里,表示自己还要回来。赵丹他们听说茅盾要回去了,已经六神无主。
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连赵丹扮演一个丑角,因这个角色的形象和盛世才的岳父的形象酷似,引起盛世才的不满。弄得
赵丹他们百口难辩。赵丹他们心情十分沉重,担心不知道什么时候被盛世才加个罪名,打入大牢。因此,他们希望茅盾
回去后,尽快将他们弄出去。茅盾答应了,并安慰他们。回去后一定要把新疆的真相告诉世人。
    茅盾临走前,又专门去看望软禁中的杜重远,向他表示回去后,尽快把盛的真相、杜的遭遇、告诉重庆的朋友。
    1940年 5月 5日,茅盾一家和张仲实一起飞离迪化。飞机中途在哈密停了一个晚上。事后才知道,当茅盾他们离开
迪化那天夜里,盛世才先后三次给哈密的刘西屏打电话,先要刘扣留茅盾他们。第二次来电话说,先不要动手,让他再
考虑一下。后半夜又来第三次电话说:“算了,让他们走吧。”
    茅盾终于逃出了盛世才的魔掌。在茅盾离开迪化后不久,杜重远被投入大牢,赵丹他们也遭逮捕,大批共产党员也
遭杀戮,盛世才这个土皇帝的伪装也彻底撕去了。
    延安欢迎他的到来。感染了他。毛泽东与他久别重逢,他希望他到鲁艺去,成为一面旗帜。他希望成为组织内的人,
但成熟的中共想让他留在党外,可以更好地工作。来了又要走。
    毛泽东的幽默,一片真诚。

第二十一章延安的阳光

    茅盾一家和张仲实终于从新疆飞出来了。1940年 5月 6日下午 3时,飞机徐徐降落在兰州机场。原来打算在兰州过
一夜之后,再飞往重庆。谁知刚吃过晚饭,一同从新疆出来的新疆驻重庆代表张元夫赶到茅盾他们下榻的招待所,告诉
他们,因为傅作义要坐这架飞机去重庆,只好让茅盾迟走几天。
    实际上把茅盾一家和张仲实半途放掉了。于是茅盾和张仲实商量,决定不去重庆而去向往已久的陕北延安。1940年
5 月 14 日,茅盾一家和张仲实搭乘青海活佛喜饶嘉错的“专车”,风尘仆仆直奔西安,一路上,虽是 5月中旬,进入
初夏季节,但却经历了风雪华家岭,翻越六盘山,一路风光尽收眼底,汽车在望不到边的黄土高原奔驰,“扑入视野的
绿色的‘麦浪’和远处一排、一簇傲然耸立的白杨树。他们围绕一口水井或一个死水塘生活。”这种场景,深深地印在
茅盾的脑海里。
    经过 5天的奔波,汽车经过咸阳,到达西安。茅盾一家和张仲实住进中国旅行社西京招待所。吃过晚饭,茅盾他们
意外地去郊外躲了一次警报,目睹了西安人民惊恐之下的生活情状,也品尝了西安一场虚惊的味道,直到晚上 12 点钟,
才一身疲劳地回招待所。
    第二天,茅盾他们便到西安七贤庄八路军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和朱德同志,骤然相见,大家都十分惊喜,周恩来去
苏联治伤时,曾路过迪化与茅盾他们见过面,以后就没有音讯,今天突然在这里相见,自然十分惊讶:“沈先生怎么来
这里啦?”周恩来又忙将茅盾介绍给朱德同志,茅盾握住朱德同志的手,连连说:“久仰,久仰!”朱德同志那敦厚的
形象,给茅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周恩来详细地向茅盾、张仲实了解离开新疆的经过,又打听杜重远的情况。茅盾也敞
开心扉,向周恩来说了自己在新疆的种种情况,并希望中共能及时营救杜重远和赵丹他们。周恩来听了茅盾他们的介绍,
说:“3 月里经过迪化回延安时,我曾向盛世才提出让杜重远搭我们的飞机回内地治病,盛世才没有同意,推托飞机已
经满员,说是让杜先生搭下班飞机走。现在你们回来了,杜先生仍未走成,可见盛世才不想让他回内地,这件事现在只
好慢慢再想办法。”说到这里,周恩来问茅盾“以后有什么打算?”
    “想去延安。”茅盾和张仲实几乎不约而同地回答。周恩来笑了起来,说:“好啊,你们不论是参观还是去工作,
我们都欢迎。”说到这里,停了一下又说:“正巧有个好机会,总司令过几天要回延安,你们可以同他一道走,这样路
上的安全也有了保证。”
    5 月 24 日,茅盾一家和张仲实搭乘总司令的车队,往延安方向去,第二天茅盾和朱德总司令等一起谒拜黄帝陵。
茅盾发现朱总司令不仅是个身经百战的将军,而且文学素养很高,又有很好的演说才能。
    5 月 26 日下午 2时,阳光灿烂。茅盾他们到达延安南郊七里铺时,前面迎接的队伍已簇拥着先到达延安的朱总司
令回去了。但几辆小车还停在路边迎候。茅盾从车后面下来时,茅盾夫人却兴奋得像孩子似地朝小车旁边的人奔去,一
边兴奋地喊:“闻天,闻天!”茅盾欣喜地看出那个穿灰军装、戴眼镜的高个于是张闻天。茅盾也奔过去,和张闻天紧
紧握手。这时,一个身材瘦小的同志走上前来,用上海口音问道:“沈先生还记得我吗?”茅盾觉得面熟,一时却记不
起名字。“我就是虹口分店廖陈云”“啊,是你!”茅盾一把拉住他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紧接着都笑起来了,笑得
那么开心!
    茅盾从黑暗的中世纪式生活里,来到万里晴空的延安,一股温暖感从胸间漾出,他,回到家了。在欢迎的人群中,
茅盾和德沚见到了 8年多未见面的弟媳张琴秋。大家百感交集。
    茅盾兴奋地在南门外的交际处安顿好后,便去出席晚上举行的欢迎大会。会场设在南门外的广场上,朱总司令充满
激精的讲话,不时地被操场上的掌声欢呼打断。茅盾被这热烈的场面感染了,他后来回忆说:“我第一次见到这样热烈
而质朴的场面:台上挂着两盏汽灯,把简陋的黄土垒成的主席台照得通明,台下是黑压压的人群,秩序井然地坐在自带
的小马扎上,他们互相拉着号子,此起彼伏地‘赛’唱歌,有我熟悉的《大刀进行曲》和《游击队之歌》,也有我第一
次听到的《八路军进行曲》。”
    到延安的第二天,即 5月 27 日,正在延安女子大学担任教育长的弟媳张琴秋来了。亲人重逢,有说不完的话语,
张琴秋建议亚男进女子大学,阿霜进青干校,但儿子阿霜却要进陕北公学。张闻天在百忙之中也来了,当年和茅盾情同
手足的张闻天如今已是中央领导。晚上,还在兴奋之中的茅盾又出席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举行的欢迎大会,一组气势
磅礴的《黄河大合唱》,使茅盾感觉到“它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吝啬全消,发生崇高的情感,就像灵魂洗过一次
澡似的”。5 月 28 日,茅盾乘着暖风专程去杨家岭拜访老友张闻天,身材魁梧的张闻天依旧像在上海茅盾家里那样爽
朗、热情,睿智的目光里充满友爱和淳朴。两位老友欢聚,谈起了 30 年代上海文艺界的岁月,也谈起新疆那腥风血雨
的日子,也诉说了自己到延安的感受。之后,张闻天问茅盾:“今后作何打算?”
    茅盾呷了一口茶,望了一眼窗外明媚的阳光,毫不犹豫地向张闻天表示:“准备在延安长住下去,有机会还想去前
线看看”。
    “格太好了,太好了。”张闻天一听,笑了,用上海话连连说。从张闻天那口窑洞里出来,茅盾又去拜望毛主席。
茅盾和毛泽东早在 20 年代就在一起共事。毛主席见老朋友来,兴致很高,谈笑风生。茅盾把在新疆的经历和赵丹等人
在新疆的困境一一作了汇报。毛主席用心听了,并作了指示。过了几天,毛主席到交际处看望茅盾一家,并亲自给茅盾
送去一本刚出版的《新民主主义论》。老友相聚,其乐融融,一壶茶,一包烟。茅盾抽烟不多,毛主席却一支接一支地
抽,一边抽烟,一边谈着文学,那些精辟的见解,使一代文豪为之折服。说着说着,毛主席又关心起茅盾的下一步打算,
茅盾告诉他,仍打算搜集些材料,到前线去看看,以便创作。毛主席听了以后,用湖南话爽朗地对茅盾说:“去鲁艺吧,
鲁艺需要一面旗帜,你去当这面旗帜罢。”
    茅盾笑道:“旗帜我不够资格,搬去住我乐意,因为我是搞文学的。”
    说得兴致正高时,茅盾夫人已经来请毛主席和茅盾去交际处食堂吃饭。毛主席一边吃饭,一边说笑,手上还夹着烟。
在一旁的茅盾夫人便劝主席戒烟,毛主席幽默地说:“戒不了啰”,前几年医生命令我戒烟,我服从了,可是后来又抽
上了。看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个顽固分子。“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爽朗的笑声溢满了这黄土高原的窑洞。
    后来,茅盾采纳毛主席的意见,搬进了鲁艺。
    “鲁艺”是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简称。它创建于 1938 年 4月,是毛泽东建议,周恩来、林伯渠、成仿吾、艾思奇、
周扬等签名参加发起成立的一所综合性艺术学院。当茅盾去鲁艺时,院长是吴玉章、副院长是周扬。在老友周扬的精心
安排下,鲁艺为茅盾的到来,专门发了公告,并为茅盾准备了两孔窑洞。进城有马,还派一名勤务员照顾茅盾的生活。
6 月 9日下午,鲁艺在该院大礼堂举行两周年校庆,毛泽东、朱德、洛甫、任弼时、康克清等都参加校庆。茅盾和一起
从新疆出来的张仲实也应邀前往。会上,茅盾作了讲话,他阐述了抗战文艺理论落后于现实的问题,作家和理论家深入
斗争生活问题以及作家批评家之间的联系问题,希望鲁艺真正继承鲁迅精神,努力于创作和批评,以巩固中国新民主义
的文艺堡垒“鲁艺”。
    后来,在周扬同志的邀请下,茅盾又专门为文学系学生讲授《中国市民文学概论》,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对中国市民文学的历史嬗变,作了深刻的阐述,深受师生欢迎,可惜当时的讲稿后来在辗转中丢失了。
    那个时候,茅盾目睹了延安人民高昂的精神风貌,目睹鲁艺青年朝气蓬勃的生活生产场景,他说:“天不亮,同学
们背着草帽,扛着锄头,肃静地沿着沟底的小径,从我的窑洞前经过;而傍晚,当沟底已经黝黑的时候,他们三三两两
络绎不绝地回来,在苍茫的暮色中,他们那充满了青春活力的歌声和笑语声在两山之间回荡。”这场景深深印在茅盾的
脑海里,成为他日后创作的素材。
    在延安这短短的半年多时间里,茅盾心情舒畅,为解放区的文学大业而奔波着,忙碌着。茅盾住的那口窑洞,灯光
时常亮到深夜。当时,延安文学界正开展一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茅盾读过各方面的讨论、反驳、批判文章后,
专门写了一篇《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积极参加讨论,纠正某些文章的错误观点,给予正确的指导。与此同
时,茅盾还热心扶持青年文学爱好者,修改他们的习作。当时延安有个文学青年叫陈宗凤,写了一篇小说《大概是同志
》,写好后,他通过茅盾的儿子沈霜转送茅盾,请茅盾修改。茅盾非常认真,看过以后,专门写了两封长信,详尽地提
出具体修改意见。通过帮助修改,茅盾发现延安的一些文学青年,热情很高,但大都不注意炼句,甚至不懂炼句。于是,
他专门写了一篇《一点小小的意见》,刊登在萧三、方纪负责的《大众文艺》上,指导延安青年写作。
    至于出席各种会议,感受延安清新空气,茅盾也同样十分积极。如:6 月 21 日,延安新哲学会在文化俱乐部举行
第一届年会首次会议。毛泽东、朱德、洛甫都出席了,茅盾、张仲实也被邀请参加;7 月 14 日延安文抗分会专门在俱
乐部举行欢迎茶话会,欢迎茅盾、舒群、肖军、孙泱、肖三、胡考等同志;9 月 8日,《塞上风云》外景拍摄完成后,
经延安返回,朱总司令设宴招待,茅盾、丁玲、周扬等都应邀出席作陪;9 月 20 日,延安各界在青年体育场举行庆祝
百团大战胜利,纪念“九一八”9 周年大会,茅盾作为文艺界唯一的代表,被推为主席团成员。这段时间,茅盾虽然十
分繁忙,但他的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舒畅。
    就在茅盾参加庆祝百团大战胜利后没有几天,张闻天到桥儿沟看望茅盾。张闻天刚坐下,端起茅盾沏好的茶,呷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